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瞻对》:真正非虚构的叙述(贺绍俊)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7(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楼主 发表于: 2018-06-01  
来源于 书评 分类

《瞻对》:真正非虚构的叙述(贺绍俊)

《瞻对》:真正非虚构的叙述(贺绍俊) _&U5 u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8日09:57 B{In "R8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贺绍俊 RPXkf71iM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3-28/197961.html q h+c}"4m  
gz,x6mnQ  
  我欣赏阿来《瞻对》的叙述,而且我正是要从他的叙述入手,来证明这部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促使我们再一次认真思考纪实文学的文体问题。 ~> xVhd  
  非虚构是这几年流行起来的说法,其实就是应对着纪实文学。但为什么放着我们早已习惯了的纪实文学不用,非要用一个非虚构呢?难道仅仅是喜新厌旧 吗?我以为不完全是,这里也许还包含着人们对纪实文学现状的不满。纪实文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纪实,很多纪实文学作品写得像小说,很多纪实文学作家以小说笔 法来写纪实文学。所以人们要提倡“非虚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提醒纪实文学作家,纪实文学的根本原则就是非虚构,非虚构也就是不虚构。一旦虚构,你就把 纪实文学写成了小说。非虚构是套在纪实文学作家头上的紧箍咒。但很多纪实文学作家不愿意戴上这个紧箍咒。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纪实文学可以合理想象,中国的 史著就有这样的传统,他们举出司马迁写《史记》作为最有力的例子。《史记》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叙述传统,我们的纪实文学也大大发扬了这一传统,从而使纪实文 学的叙述空间更加开阔。但《史记》的传统也包含着坏的因素,我们在继承时却不加辨识,甚至还将其当成祖传的宝物,这就带来了纪实文学根除不了的恶果,即对 虚构的容忍和纵容。我们决不应该以《史记》里有什么我们就可以有什么作为允许虚构在纪实文学中存在的理由。因为今天和古代的文化环境迥异,古代的历史观、 世界观特别是对历史的界定,与今天的现代历史观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特别是先秦及两汉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真实的事实和传说、神话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并 不作严格的区分。我以为,《史记》中那些生动的历史细节,并不完全是司马迁凭空面壁虚构出来的,多半是口口相传的传说,司马迁广泛采撷到这些传说,并作为 信史写进了《史记》,我甚至愿意把司马迁视为一位善于开展田野调查的学者。因此今天的作家,有资讯如此发达的条件,就不应该以司马迁为借口,为自己在纪实 文学写作中的投机取巧辩护。纪实文学界在不断地讨论要不要想象,如何区分想象与虚构的界限,讨论来讨论去也解决不了纪实文学失真的问题。因为说到底,这并 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纪实文学本质的伦理问题。也就是说,纪实文学作家应该把拒绝虚构作为写作的伦理标准。所以对于纪实 文学中的虚构,或者说纪实文学中的小说笔法,我们应该采取零容忍,应该进行一票否决。 =:4vRq [  
  难道零容忍、一票否决,就不能写出好看的纪实文学了吗?阿来通过这部作品响亮地回答道:能!我以为这就是阿来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jkN-(v(T  
  作品是以一个川属藏民的居住地瞻对在近200年间的变迁为主要内容,充满了传奇性,阿来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他写的这个题材又太有想象的余地 了。但阿来并没有因其传奇性就滥用小说的叙述,他完全控制住了自己的小说思维,完全依靠着史料以及民间采访到的历史传说,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他的 叙述条分缕析,引人入胜。比如作品一开始从1744年发生在川藏大道上的一桩抢劫案说起,正是这桩抢劫案引发了后来不间断的战争。他极其清晰地呈现出战争 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但他做到这一点根本就没有靠虚构,他不写乾隆皇帝如何龙颜大怒,也不写瞻对土司班滚如何负隅顽抗,而是依凭着皇帝圣旨和官员奏折之 间的往来,把这场战争讲解得头头是道。而且,没有那种所谓的合理想象,阿来的叙述同样能够传达出人物的神采,这同样也是靠他对史料的重新组织及评析。如写 赵尔丰,他甚至还说:“我一直想知道赵尔丰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但存世的文字中却很少有他形象的直接描述”。阿来并没有因为史料的缺乏就去“合理想象”一个 赵尔丰的形象,而是将有限的史料综合起来,细加分析。如有则材料说他在战事最为紧张危急时,头发一夜之间全数变白了,凸显了一个效忠尽责的老臣形象。如有 则材料说他朔风凛冽时“戎装坐马上”,阿来又查阅史料知道此时的赵尔丰已60多岁,便说“矫健如此,其形象跃然纸上”。赵尔丰临刑前留下了一张照片,可惜 这张照片模糊不清,阿来也没有以妙笔生花的方式来“还原”赵尔丰当时的神情,只是说从这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表情并不惊恐,却显出无奈与苍 凉”。 b <1k$0J6  
  我在这里强调阿来的叙述是地道的非虚构叙述,而且证明非虚构叙述同样可以写得引人入胜。这首先当然是一个技巧问题。阿来的文学功底,特别是他对 于故事深层结构的谋划,显然是他叙述成功的关键。这也说明纪实文学的文学性是多方面的,但就是与虚构无关。最后,要说说的是,叙述最终是为思想服务的。纪 实文学的灵魂还在作家的思想。一部书写历史的纪实作品,重要的还不在于重现历史,而在于重新认识历史。就像阿来为什么要写两百年来一个川属藏民居住地的变 迁,是因为他要破除“过去读二手书被灌输的错误印象”。他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不仅值得我们深思,而且很有现实感。如他从瞻对传奇中“看中国历史,于国计民 生都有利的改革,总是不能在最容易实行时进行”,为什么?他得出结论:“原因无非是官僚机构的怠惰,和利益集团的反对”。这简直就不像在说历史。特别是他 关于文化之化的思考,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共和”的背景下如何去处理文明与野蛮的冲突,都是这部作品的魂。古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治史需要史才、史 学和史识三长。阿来的这部作品是三长齐备,从他的叙述看出他的史才,从详细史料的运用自如看出他的史学,而他对历史独到和清醒的认识看出他的史识。 nB8JdM2h{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7(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沙发 发表于: 2018-06-01  
读《瞻对》一书有感 (2014-02-17 10:40:42)转载▼ #VLO6  
标签: 《瞻对》 川康历史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aS7%x>.A!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ad53110101haib.html _6"YWR  
最近,看了著名藏族作家阿来最新的历史小说《瞻对》。过去,我曾多次到西藏、川康、青海、云南等藏地旅游,很喜爱藏区壮美的自然风景,喜欢善良朴实的藏族民众,但是我对藏族,特别是近代藏族的历史,藏汉民族关系的演变历史却知之很少,看了这本书有不少的收获和启发。 -f4>4@y  
瞻对是川西地区大山深处的一个藏族聚集区域,清代称为瞻对县,以后在民国时期改叫瞻化县,现在是四川甘孜州的新龙县,距离康定城约二三百公里。很多人都知道,在川康地区地区居住的藏族民众历来以英俊、彪悍著称,男人们身穿宽袍大袖的藏装,腰间插着锋利的腰刀,威风凛凛,俗称“康巴汉子”。而瞻对地区的藏民更是强悍的康巴藏民的一个代表,瞻对在藏语里是“铁疙瘩”的意思,其民风之强悍可见一斑。由于这里山大沟深生存条件恶劣,一直以来有藏民拦路抢劫做强盗的传统,在藏语中被称为“夹坝”。当地的藏族土司之间、大小头人之间也常因争夺领地、草场、权力发生争斗。本书故事的开始是说,在乾隆九年即1744年,当时正值康乾盛世,大清帝国如日中天,但某天一小队清兵在川藏大道被一伙藏民拦路抢劫,威风扫地。消息上报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于是发大兵征战瞻对其实对瞻对用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史载,从雍正八年(1730年)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100多年间,清政府共7次发大军征战瞻对,对一个仅有2-3万人口的藏区来说,清政府如此大动肝火也算是绝无仅有了。这数次大军征讨原因各不相同,或因当地土司“纵属为盗”,或因土司之间争权夺利影响当地秩序和朝廷威信,或因强悍土司占山为王威胁西藏达赖噶厦政府,或因清政府与达赖政权争夺对瞻对的控制权,甚至还有一次是镇压当地藏民反抗当地土司和达赖赃官暴政的农民起义。在此后的民国期间,西藏达赖政权和民国政府因争夺对川康地区的控制也发生多次战争。从瞻对这个地方200年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战争中,可以折射出近现代以来清政府与川康藏区、川康藏区与西藏地区、清政府与西藏达赖政权、民国政府与西藏达赖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亲疏关系和历史恩怨。 t$*V*gK{  
《瞻对》作为一部小说,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文字平铺直叙,大量引用朝廷奏章和历史文献,初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文字下,描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讲述了川康藏区、西藏地区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藏汉民族关系;讲述了数次征战瞻对的艰辛与曲折,以及清政府各级官吏的腐败无能和藏族土司之间的勾心斗角的利益关系,读后真是很长学问。过去我一直以为无论在西藏、川康、青海、云南藏区,由于民族和宗教的一致性,藏区是一个整体。读了此书后才明确知道在历史上藏民族居住地分为卫藏、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三大部分,分别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统治。清代卫藏地区由以拉萨河谷为中心的达赖噶厦政权和以日咯则为中心的班禅政权统治,下辖行政区为“宗”,略相当于县。而在四川、云南、甘肃等传统康巴藏区实现土司制度,也是有清政府直接委任。在安多藏区即青海、西藏、四川一些为明确建制的藏区,那些藏部落称为“族”,当时安多39族由清朝住藏大臣直接管理。达赖所统治的西藏只是三大藏区中的一部分。直到后来大清帝国国力日渐衰微,达赖政权才借助宗教势力向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扩张,《瞻对》书中讲述的瞻对土司与达赖噶厦政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证明了这一点。达赖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有一个从亲到疏的过程。在清朝初年,藏军战斗力弱,当蒙古准格尔部入侵西藏时,达赖政权要依靠清兵保护,直至乾隆时期平定准格尔叛乱。这时的达赖政权与清政府的关系很密切。但当清末英国入侵西藏时,清政府自身衰落不保,也无力保护西藏反抗英军入侵,使达赖政府开始逐步转向投靠英国势力。这在达赖两次逃离西藏的经历中可以证明。1904年,在达赖政权反抗英军入侵的江孜战斗失败后,达赖十三世逃离西藏到蒙古,后来曾经转辗到北京觐见慈禧、光绪商讨西藏事宜。后来达赖见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无力保护西藏,于是1909年11月离京回到拉萨。时值清政府住藏大臣推行几项改革,引发了藏区动乱,清政府派兵入藏弹压,1910年3月到拉萨与藏军发生摩擦,达赖再次逃离拉萨,不过这次不是向北逃,而是向南逃到英国统治下的印度,1912年才回到拉萨。1913年达赖派代表参加西姆拉会议,会上提出大藏区独立的主张,这当然被民国政府所拒绝。历史证明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捍卫西藏的主权。在《瞻对》一书中,作者认为生产力落后,封建制度落后,统治者无能不思改革进取,是导致瞻对连年的战乱的主要原因。后来在清末一些有远见的封疆大吏鹿传霖、赵尔丰等人曾提出改土归流,改革土司制度,兴农开矿发展生产等措施,取得一些效果,但为时代所限都未能成功。1950年解放军十八军仅派出一个排,未经战斗就解放了瞻对,铁疙瘩终于融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看瞻对二百多年来的是是非非,很多事情今天还在演绎,有些历史教训,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汲取。 hPM:=@ N$  
《瞻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7(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板凳 发表于: 2018-06-02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13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