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王鼎钧《作文三书》:作文七巧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5797
财富: 128911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583(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18
楼主 发表于: 2018-06-13  
来源于 书感 分类

王鼎钧《作文三书》:作文七巧

倒  叙 L/3A g* ]  
fF Q|dE;cF  
   (一)为什么要倒叙 TlG>)Z@/  
  一般而论,记叙文讲求真实,不尚虚构。“开学记”,记本校开学那天的情况;“远足记”,记上个星期天本班郊游的见闻;“我的家”,教师想借作文了解你的生活;“我爱读的书”,教师想借作文了解你的知识。 N&9o  1_}  
  拿“开学记”来说吧,我们可以先把材料一条一条记下来:看到的—— T j$'B[cv  
  听到的—— !avol/*  
  嗅到的—— 9&mSF0q  
  吃到的—— bO~y=Pa \  
  碰触到的—— mHD_cgKN  
  想到的——我们要借着这些材料,写出“开学”的动、静、今、昔、表、里、常、变。即使不能全写,也要把其中一部分写出来。原则上,我们照时间的顺序写。我们既希望忠于事实,也希望文章可读。若想两者兼备,得事实本身具备构成好文章的条件;也就是说,得有婀娜的身材,才有曲线美好的旗袍。 eP{srP3 9  
  倘若那事实本身不能支持我们的写作,怎么办呢?把想像放在第一位的文学创作可能索性不管实情实况,只求文章好,怎么精彩动人就怎么写。他照着理想的尺寸裁制一件旗袍,不管眼前的人合不合身。我们也许不能这样办。某一所著名的中学里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出了个题目,要大家写《我的母亲》。他在一个女孩子的作文簿上读到“我的母亲改嫁过两次,我现在既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教师恻然心动,专诚去访问那位母亲,才知道作文簿里的曲折全是虚构的。母亲发觉女儿瞎编身世,又惊又痛,跑到学校里去更正,在教务处放声大哭起来。 J-W9Bamx  
  我们只能在“忠于事实”的原则之下动一点小小的手脚。也许,我们只要把时间顺序更动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出现精彩。例如,“如果秀英肯嫁给我,我要结婚了。”是一句很平淡的话。倘若倒转过来:我要结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给我。就有明显的起落。“我要结婚了!”肯定的口吻,突然宣布,是“起”。下面紧接着假设,原来八字还没一撇呢,是“落”,可是下面无声有声,你是觉得这人鲁莽得可笑呢,还是痴情可悯?这又是“起”。 ^-o{3Q(w  
  语文引起的反应有时是很“奇怪”的。有一个普遍流传而不明出处的故事说,某君问他的牧师:“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牧师坚决表示不可。某君接着问:“抽烟的时候可不可祷告?”牧师的回答却是:“可以!”反正是一面祷告一面抽烟,何以得到不同的判决?我们可以体会,“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祈祷在先,抽烟在后,牧师认为开始祈祷时既未抽烟,怎可中途羼入?那不是太不虔诚太不专心了吗?“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抽烟在先,祈祷在后,心不在“烟”,这时不专心反而是好现象。 /:dLqyQ_V  
  文章,先出现哪个字,后出现哪个字;先告诉读者哪件事,后告诉读者哪件事,颇有讲究。我们不妨常做一种练习,把许多语句倒过来说一遍,咀嚼一番: }nmlN  
2YD\KXDo  
  风霜雨露——雨露风霜 b@CB +8 $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n1[c\1   
  三长两短——两短三长 t],a1I.gk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_?zln:4.  
  无名英雄——英雄无名 j,IRUx13f  
( ?FH`<  
  仍然是那几个字,只因调换了位置,就有不同的滋味。我们先看见“前门进虎”,想从后门逃走,纵是“后门进狼”,还可以冲杀出去,狼比虎好对付一些;如果先是“后门进狼”,向前门退却,不幸又“前门进虎”,岂不陷入了绝境?“天崩地裂”,天崩的时候人还可以伏在地上,或是钻进山洞里,然而地又裂开了,没有希望了,其间有过挣扎;“地裂天崩”,地裂开了,人掉下去了,天崩与否已是无关了,似乎就不像“天崩地裂”那么恐怖。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 Hv,|XE@Y  
  李后主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没说“秋月春花何时了”,恐怕不只是声韵上的理由吧。由秋月而春花,是由寂凉而热闹,由春花而秋月,是由绚烂而苍白。李后主先为人君,后为臣虏,当然是“春花秋月”才切合。东坡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不说“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游江,是在船上,由江风到山月,视界提高扩大,是“正三角形”;由山月到江风,视界缩小,是“倒三角形”。 Ufr@j` *  
  这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简直可以说,人的心灵有多复杂,这事就多复杂。我们现在不能深究,且先万中取一,锻炼一种功夫,必要时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以补救直叙的“平铺”之弊。这就是: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 pR0[qsQM  
  (二)如何进行倒叙 ?R`S-  
  1、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QcegT/vO  
  传述民间故事的人常常使用这个方法。我听说有个县太爷升堂问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因为丈夫打伤了妻子。为什么要打妻子?因为“她毁坏了我的全部家产”。说来可笑,所谓“全部家产”,只是一枚鸡蛋。妻子为什么要摔破那个鸡蛋呢?因为丈夫要娶小老婆,丈夫对她说一枚鸡蛋可以发家,蛋生鸡、鸡生蛋、蛋再生鸡,累积财富买猪,卖猪买牛,卖牛买田造屋,那时成了富翁,不能只有一个妻子。此事的时间顺序是: 0K!3Ny9(  
eJDZ| $  
  1.丈夫提出“一枚鸡蛋兴家计划”。 lExQp2E  
  2.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 WQ|:TLQ  
  3.妻子怒摔鸡蛋。 J^!;$Hkd  
  4.丈夫打伤妻子。 |IxHtg3>6{  
  5.妻子告状。 OL'Ito  
  6.县官问案。 *TOdIq&z  
.i0K-B  
  说故事的人完全把顺序倒转过来。我不知道县官怎样判定本案的曲直,想必他在判决之前先要笑起来吧。 kpOdyn(  
  另一个故事是,大家在村庄外头看“野台子”戏,看着看着,忽然李大娘推了张大嫂一把:“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生活在剧情中的张大嫂这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赶到戏台前面的啊。既而一想,跑过南瓜地的时候曾被瓜秧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里找孩子。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找到一个枕头。是了,她正在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没有机会看戏了!太兴奋了!快中有错,八成抱起来的是枕头,不是孩子。赶紧跑回家去,推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这个故事也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这么有趣。 5LeZ ?'"c  
  报纸上天天有这样“倒过来写”的记叙文。新闻,十之八九用这种写法,新闻记者的专业训练里面有一项就是这种写作技巧。他们倒不是为了有趣。 *k?:k78L  
  报纸的版面是像拼七巧板一样用许多新闻拼起来的。拼版的时候,可能发现某一条新闻长了些,占的空间大了些,得把它删短,拼出来的版面才匀称好看。所以,新闻稿多半把事实最重要的部分写在前面,不甚重要的写在后面,越往后越不重要。这样要删短就很方便,把最后的一段两段拿掉了,新闻仍然很完整。  01kRe  
新闻要“新”,时间最近的那一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两个明星今天结婚,“结婚”最重要,他们上个月订婚就比较次要。两个明星今天订婚,“订婚”最重要,他们去年开始恋爱就比较次要。重要的写在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不正好把时间顺序倒过来吗? rPxRGoR  
  还有,并不是事实发生了就成为新闻,得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构成”新闻。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姑且假设那是真人真事),渔人出外捕鱼,怎能算是新闻?他发现了一个仿佛有光的山洞,怎能算是新闻?连他在山中住了几天都不能算是新闻,直到他见了太守,报告发现,直到太守派人调查,这才构成新闻。 _&KqmQ8$7  
  那么写新闻当然由构成新闻的时候写起,再一层一层补充。 Im]@#X  
  那么时间的顺序就倒过来,后发生的事在前,先发生的事反而在后。 =H95?\}T[  
  我们可以想像,当太守决定派人前往调查世外桃源时,新闻记者立刻发出如下的新闻:本郡境内群山之中可能有一群与世隔绝的居民。本郡太守指派了一个三人小组负责进行调查。太守是根据一个渔夫的报告作此决定。 WtSs:D  
  这个渔夫曾在那“化外之地”居住了七天,那里的居民待他很好。那些人的祖先是在秦代天下大乱的时候搬入山中居住的,几百年来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他们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经亡了,更不知道现在的国号是晋。 K#"=*p,  
  这个可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有肥沃的土地,淳朴的人民,宁静的生活。那里的人并不愿意再回到我们这个大社会里来。 r>mBe;[TX  
  这个“世外桃源”是怎么发现的呢?渔人说,他看见一个山洞里仿佛有光,就走进去……“桃花源记”是不需要倒写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写”大概是怎么样的写法。 u6iW1,#  
  2、把事件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FM~5KK  
  这种写法最常见。且举一首诗为例,诗短,举例方便。我们谈的是散文,你可以在意念上把它“译”成散文: +qi& ?}  
\Ne`9k  
    四月清和雨乍晴 VQ=  
    小溪泛尽却山行 ':4cQ4Z  
    绿荫不减来时路 ucCf%T\:  
    添得黄鹂四五声 1]xk:u4LA  
CEfqFn3^  
  四月,雨后,艳阳高照之下散步、泛舟,回来的路上听见黄鹂叫。黄鹂的叫声是很清脆动听的,叫得夏天很充实,很有朝气。这里有一个问题:黄鹂为什么最后才叫?为什么去时不叫来时叫?是黄鹂的叫声一直有,诗人留到最后才写吗?我想是的。前面已经有雨有晴,有溪有山,还有泛舟有步行,已经很丰富了,若再加上黄鹂就太拥挤了,后面又太空虚了,所以,诗人把它移到后面去了。 X9>fE{)!  
  这个方法可能把平直的事件处理得有些曲折。参观博物馆那天,你早晨出门,中午回家,看到不少古物,似乎平直。如果你早晨唯恐迟到,匆匆赶车,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看完了才忽然想起来早晨没来得及吃早饭,难怪中午肚子这么饿。这就有曲折有起落了,“早餐”这件极平常的事情,忽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完全因为你把它移到中午。 4&)sROjV=  
  同样的“型式”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也许你不是游博物馆,是看下午六点开演的电影,到了散场时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本该吃过晚饭再入场的。这部片子的吸引力真大,使你把晚饭忘记了。 r6<;bO(  
  “早饭”可以换成别的东西。你利用暑假找了个临时工作,在艺品公司当店员,店里有个小女孩专管打扫清洁,每天擦擦洗洗没个空闲。她一时失手打破了一个花瓶,老板告诉她:“你得赔,用你的工资,这个星期你没有钱可拿了。”小女孩哭起来,她说不把工资拿回家一定要受爸爸的责罚。你心里不忍,替她赔出来。事后自己觉得好笑,——以上都是直叙——你是为了赚学费才打工的,钱还没有赚到,先贴了老本。你的经济状况也不好,父亲也常为了钱发脾气。这些事本来发生在打工之前,现在移到打工之后才写。你用了那个“忘记早餐”的模式,你拿“自己的学费”和“早餐”代换。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推广使用而且加上变化。你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加上感想:帮助别人没有错,自足也是应该,人生的快乐也许就是两者兼顾吧。 S ?Zh#`(*  
假想另一个题材:叔叔家里本来没有狗,星期天去看婶婶,居然添了一只漂亮的狮子狗,家中顿时热闹了许多。你在记述了这只狗的可爱之后,——以上都是直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这只狗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有个奇异的来历,这就是把先发生的事移到后面来写了。 s{^98*  
  同样的形式: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树,晴天有鸟叫,雨天有淅沥声,夏天有浓荫。可是这两棵树当初是谁栽的呢?…… }U]jy  
  继续推广:学校里有个老校工,胡子都花白了,天天还是摇铃打钟,烧水送茶,他对每个学生都很好,学生都管他叫伯伯。他独身一人,没有家室,在这个学校里服务也有二十年了,那么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呢?他年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G?Et$r7:R  
  按照一般通行的说法,这颠倒时序的写法叫“倒叙”,倒叙是使文势变化的基本方法。 `kKssU<  
但是请注意:倒叙毕竟是不自然的,如果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所以:“倒叙”经常伪装成好像也是直叙的样子。侦探小说是倒叙吗?也许是吧,一件罪案要先有犯罪的人,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方法,实施的步骤,而侦探小说一开始就写犯罪的结果。 8}%F`=Y0  
  从罪案的发生看,侦探小说是倒叙;就侦办的经过看,警察的确是先看见了尸体,再去查死者的姓名,清查死者的人事关系,假设涉嫌的人,一步一步水落石出,最后将凶嫌逮捕。时间的顺序就是如此。这岂不又像直叙? =vThtl/azD  
  写侦探小说,作者的布局的确想倒过来写,但他不能以凶手的眼睛建立视点,要以警察或侦探的眼睛建立视点,正是为了避免“赤裸”的倒叙。 c[@_t.%)  
  几乎每一个谈论“倒叙”的人都举过下面这个例子,各家的“版本”略有不同。故事的大意说,某君从异地还乡,见家中的长工赶着马车在车站迎接,颇感诧异,他以为弟弟会开着汽车来的。 5(;Y&?k  
  他和长工之间有如下一段对话:“家里的汽车呢?” I| TNo-!$  
  “昨天撞坏了。” 79DNNj~  
  “怎么撞的?” B4s$| i{D  
  “二少爷开快车。” n,T &n  
  “哦!我弟弟怎么样?” VFE@qX|  
  “在医院里急救。” HZrA}|:h  
  “咳!他开车为什么不顾安全呢!” J+D|/^  
  “因为他要送老太爷去医院。” :UwBs  
  “我爸爸怎么啦?” d<c29Y  
  “他老人家突然得了心脏病。” Omd;  
  “本本好好的,怎么突然病了呢?” ss^a=?~  
  “因为家里失火,房子都烧掉了。” RhYe=Qh4{p  
k@xinK%O{  
  写这个故事的人似乎有意把整个事件倒过来说,但是读来十分自然,他不但使我们“听见”家破人亡的惨变,也使我们“看见”一个拘谨的、迟钝的、口才笨拙的老仆,他透过人物性格使倒叙显得合理,也就是说使读者“误以为”仍是直叙。 EKc<|e,F  
  有人在外面应酬了一天,回家后发觉遗失了打火机。那打火机是个纪念品,他不能淡然置之,就坐在家里,抽着烟,回想可能失落在什么地方。他把当天所到的地方、周旋的情景一一在脑子里检查一遍。他倒用不着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相反的次序。他可以先想印象最深刻的,先滤掉没有可能的。 .jRI $vm  
  早晨到某旅馆看某人,在那里并未抽烟,不可能遗失打火机。 Y1r$;;sH  
  下午四点陪朋友喝咖啡,大家称赞他的打火机,有人开玩笑说要“没收”,他也用开玩笑的态度抓起打火机,装进口袋里起身就走。这一幕印象最深刻。 R~<N*En~  
  剩下的,一个是中午的餐会座谈,一个是晚上的喜酒,这两个地方最可疑。喜筵上一直有人点烟敬酒,自己的打火机有没有拿出来过?…… :>-zT[Lcn  
  这也是倒叙吧?然而它是顺着“他”的思维写的。 XQ1]F{?/H  
  3、倒顺的比例与关系 18$d-[hX  
  如此这般,我们有两个问题:一、从什么地方倒叙;二、怎样“伪装”成直叙的样子。 ]w*"KG!(  
  民间传说有很多女子比男人强,而且她们大半是丫鬟或姨太太。据说有一次,蒙面大盗侵入一个富人的家庭,把全家人都捆起来再大肆劫掠,有一间上了锁的屋子无法进入。盗匪断定屋子里有值钱的东西,威吓富翁交出钥匙,富翁的太太吓慌了,说出钥匙在姨太太身上。姨太太知道不能抵赖,就坦然说:“你们放开我,我打开锁,带你们进去拿东西。”强盗认为一个女流不足为患,就给她松了绑。她果然开了锁,举着烛台,跟在强盗后面指指点点,使强盗找到金银。(此处故意遗漏一件事。)强盗走后,富翁急忙报案,官厅查问强盗的模样,都说强盗蒙着脸,看不出来,独有那位姨太太说,她替强盗秉烛照明的时候,故意把烛泪滴在强盗的衣服上,希望官厅赶快搜寻,但看衣服后背有蜡泪的,便是疑犯。(前面遗漏的事在此处写出来。)官厅凭此线索,果然破案。 q@.>eB'92P  
  在这个故事里,把姨太太留下破案的线索改为倒叙,增加叙述的曲折起落,这是把“关键”移后,让读者有所期待,有期待而后有满足。倒叙的“伪装”也很成功,姨太太的布置在当时是一大秘密,旁人看不出来,强盗感觉不出来,只有姨太太自己知道,但她恨不得连自己也瞒着,所以读者对此一隐秘的气氛不加抗议,以为自己也“应该”和在场的人同样懵然。如此始能破案,而读者赞成破案。 IIk_!VzT  
  使用局部倒叙的人不要忘记了,“倒叙”的部分叙完以后,多半要回到主流,继续直叙下去。这样,直叙的“大形式”并吞了倒叙的“小形式”,倒叙始完全自然。姨太太设计破案的线索,是倒叙,官厅凭线索破案,是归于直叙。同理: jN6V`Wh_  
  那个遗失打火机的人,在左思右想、东找西寻之后找到了打火机,并慎重地收藏起来。 Lf_Y4a#  
  那个坐在马车上惊闻家变的归客,只嫌马车太慢,恨不得一步走完。 u%-]-:c  
  那白发苍苍的老校工,平生最爱儿童少年,所以选择了现在的职业。 pl8b&bLzi  
  在我家院子里栽树的人早已不知哪里去了,诚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cU1 /CW8  
  婶婶一直希望有只狗陪她,如此这般得到了狮子狗,不寂寞了。 d+n2 c`i  
  进电影院或博物馆之前不早已饿了吗?现在电影散场赶快吃饭吧。 {lK2yi  
  倒叙是直叙的变化、调剂,整体倒叙的散文很少;局部倒叙的散文,其倒叙的部分多半不会很长。而且,倒叙完毕回到直叙以后,文章也快要结束了。这就是说,倒叙的部分多半在文章的后半段,甚至有人定出比例,认为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 <ZT C^=3  
  特殊的例子总是有的,试看: eP~bl   
4Kqo>|C  
]($ \7+  
越王勾践破吴归 !ooi.Oz*Tu  
战士还家尽锦衣 WZa6*pF  
宫女如花春满殿 -TD\?Q  
到今只有鹧鸪飞 }L0 [ Jo:  
s|IBX0^@  
OvH:3 "Sdy  
  李白的这首诗,倒叙的部分竟占了四分之三。这样写成的散文也有时可以见到。 EBhdP  
  4、如何弥补材料的不足 # epP~J_f  
wv~:^v'  
  最后的问题是,纵然使用倒叙,那材料仍然不能写成一篇可读的文章,怎么办?如果这是课堂上作文,你只得硬着头皮写,如果是自由写作,那就放弃这个材料算了。并不是每一经验,每一见闻,每一思虑都是文章,我们放弃的材料比使用的材料不知要多几十倍。不过放弃并非“丢弃”,你可以保存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有了用处。 @Y0ZW't  
  以上的说法尽量约束了写作时的想像力。一开始我就说,我们是讨论忠于事实的记叙文,只希望事实在读者眼中生动一些。 xMbgBx4+  
  在想像的天地里应该没有乏味的事情,你可以“加油添酱”,甚至可以“妙造自然”。老夫老妻无言对坐,结婚五十年把可说的话都说完了,多乏味啊,文章怎么做得成呢?但若可以任意想像,就有一个蚂蚁在老太太脸上爬,跌进皱纹里头爬不出来,老太太挺富泰,纹沟一挤,几乎可以把蚂蚁活埋了!老先生望着妻子的脸微笑,像五十年前的笑法,而老太太也忽然腼腆起来。 . !1[I{KU  
  有一年,我穿过台北市新公园,一个十三四岁的小朋友向我兜售奖券。那时正是上午。我问他怎么不上学,他说祖父躺在台大医院的三等病房里缺钱。台大医院近在咫尺,我教他带着我去看他的祖父。进了迷宫似的台大医院,那小朋友忽然不见了,一条条走廊上只有灰沉的光线和使人联想到尸体防腐的药水气味。我想那孩子撒了谎,又在无以自圆的情势下逃走了。这件事我一直不能忘记,也始终不能写出来,材料本身有缺陷,倒叙也难以补救。若是摆脱限制,自由想像,那孩子把我领到病房,朝着病床上的老太太或老先生虚指一下再躲开,而我不知是诈,上前和老太太攀谈起来,岂不就可以得心应手写下去? 3f =ZNJ>  
在想像受限制或想像力不够的时候,写散文的人宜乎用“观察”来补救。 sY<UJlDKT  
  身在局外,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去发现可写的材料,都算“观察”。若非观察,怎知有老翁老妇默然对坐。若非观察,怎知老翁微笑。不但写老翁微笑,而且写老翁为老妇脸上的蚂蚁而微笑,而且写老妇因老翁之笑而腼腆,是靠进一步的观察,连续观察。 r8"2C#  
  连续观察下去,或者可以发现,两人虽然无话可说,却并不走开。老妇坐在那儿打毛衣,老翁坐在那儿玩扑克牌,这两种“活动”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并无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必要,然而他们谁也不肯走开。这就又“观察”出一些“意思”来。五十年来,两个人的“领域”已合而为一,他们互相依存。如果有材料,此处可以开始“倒叙”了。 = gF035  
  或者,你看见另外的景象。那打毛线的老妇,忽然起身离座,她要走开吗?不是,她拿着快要完成的毛衣到老翁身上比试,她是替丈夫打毛衣!过了一会儿,老翁把扑克牌收拢、叠好,起身离座,他是要走开吗?不是,他活动一下筋骨,又坐下了。他还对老妇说:“你的运气很好,我算出来了。”原来他是替太太卜卦玩儿呢!两人在形迹上很淡,在情意上却是很浓。这不是更有意思吗?也许这些年,老翁老妇常常无言对坐,一个为一个卜卦,一个为一个打毛衣,或是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表现出良好的默契。如果有材料,这也是倒叙的时候了。 6R :hsC$  
  我们怎能知道他们以前的生活呢,又不能观察他们一辈子。或者你得跟他们谈谈,你得“访问”。访问是观察的一部分。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好比找到“矿苗”; w!lk&7Q7Z  
  进行访问,就是“开矿”。如果老师说,明天远足,后天作文写《远足记》,那么你在车上不能只打瞌睡,你得跟售票员谈谈,你在中午不能只吃包子,你得跟小贩谈谈。你进了庙不能只求签,你得跟和尚谈谈。 zJXK:/  
  这样,材料就多了。把材料一条一条列在纸上,从其中选出若干条来写你的《远足记》,想想用哪一条开始,哪一条结束,哪一条倒叙,或者根本不必倒叙。 2poo@]M/  
  人多半喜欢谈他自己,所以访问多半会有收获。倘若碰了钉子呢?你不是想把文章写好吗?那就不要灰心。 ):N#X<b':  
Jp jHbG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5797
财富: 128911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583(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18
沙发 发表于: 2018-06-13  
抒  情 U\%r33L )  
>5O~SF.  
aOvqk ^  
    抒情文写的是情 cfmLErkp  
,X!)zAmm  
  其实不独抒情文,记叙文、议论文也离不了“情”。如果不是某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喜悦、警惕、悲悯或钦仰之情,我们干吗要记它叙它呢?如果无爱无憎,心如止水,我们又何必对别人的主张议之论之抑之扬之呢?无情固然不能抒情,无情恐怕也不宜记叙议论。 aiPm.h>  
  不过,记叙文毕竟以所记所叙的事物为主,议论文以所议所论的理为主,两者都比较客观。如果说文学作品都是主观的,那么记叙议论是“主观中的客观”。 B}[CU='P*  
  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由理引起,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借景生情,情溢乎景,因事生情,情溢乎事,临地生情,情溢乎地,睹物生情,情溢乎物。它的表现是主观的。 =!-}q  
  极端的例子要向诗中寻找。有一个诗人到情人的墓前凭吊,适逢天降大雨。他回来写诗,责怪上天为何把暴雨降在他的爱人的墓上?读诗的人质问:雨到底应该降在哪儿?别人的墓也在淋雨,为什么她的墓应该例外?如果雨神也画个租界,那么本来应该落进租界里的雨势将“转嫁”到别人坟上,这样公道吗?——不错,你有理,诗人理屈,但是情长,他本来就是在抒情! ge`GQ>  
  《唐·吉诃德》里面有一段记述对我们很有意义。唐·吉诃德以骑士自诩,漫游四方,某月行经一地,见几个男子正在为一个自杀而死的青年营葬。听他们谈论,知道死者是因为失恋才寻短的,他在生前颇有才华,身后还留下几卷长诗呢! 'p5M|h\:T  
  一个送葬的人在坟地朗诵死者的遗作,诗中的意思大概是(让我当作抒情文写出来吧):狠心的女郎啊,我的死讯,就是你的捷音,我的呻吟,替你做了最好的宣传。雄狮的怒吼,子夜的狼嗥,蛇的嘶鸣,寡鸱孤雉的悲啼乃至地狱里一切幽魂的嗷嗷嘈嘈,都不能和我的绝命词相比。深岩绝壁,幽谷荒山,都将缭绕着我的哀声余响。欢乐和恐惧曾经同时占据我的灵魂,希望和幻灭交替支配着我,她的真实的态度终于露出来,狰狞的幻影凝成实体,你这暴虐的女王,把自裁的利刃交在我的手上,再赐给我一条绳索。我的尊严的爱情,只讨来嫌憎。冰霜凛冽,恩断义绝,我以一死战胜侮蔑,让心如蛇蝎的人妆扮容颜,把我的死期当作佳节来庆祝吧!另一个送葬的人听了朗诵,提出异议,他认识死者生前的恋人,他认为那个叫马拉赛的女孩有操守美德,跟绝命词里所形容的并不符合。此时死者的好朋友就说:当这个不幸的人写这首歌的时候,正和爱人在分离之中,心境受着各色各样的扰乱,担着各色各样的忧虑,他在想像之中起了种种的嫉妒和疑惧,仿佛真有其事一般。这几句话对抒情的主观色彩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女主角马拉赛出现了,她是为自己辩护而来的,面对送葬的人,她说了一大段话,摘要转载大概是:你们认为,老天生得我好看,我的美貌使你们不得不爱我,而我为了报答你们的爱,你们就硬主张我也非爱你们不可。这话听起来实在太可怪了。况且那个美人的爱人或许很丑陋,难道也可以说,我是为你美而爱你的,我自己虽然丑陋,你却一定得爱我?即使两方面的美相等,也不能说两方面的志趣性格就应该相投,美不一定能激起爱来。请你们告诉我,如果我生得很丑陋,而我爱你们,要是你们不爱我,我就怨恨起来,你们认为公道吗?名誉和美德是灵魂的装饰,要是没有它,那肉体即使真美,也不该认为是美。贞操是美德之中最足以使身心两者都更加美的,那么一个因美而为人所爱的女子,为什么要抛弃贞操,去满足那个男子的欲望呢?……这简直是条理分明的议论文了。我们拿这美女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前面那男子如怨如怒的遗言比较一下,抒情的主观岂不是十分明显吗? &~2m@X(o  
  我们中国把人的感情区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类。“喜”大概就是家有喜事的那个“喜”,大概也包括了“乐此不疲”的那个“乐”。“哀”是现在所说的“悲”,“恶”是爱的反面,而“欲”大概是现在所说的欲望。前面所引那个男子的遗言,“恶”和“欲”的成分多,“爱”和“哀”的成分少。 3JC uM_y  
  情与人事结合,又生出许多名目,如亲情、友情、世情、爱情、思古之幽情、出世之逸情、慷慨之豪情。情的况味是复杂而细微的,你要睡着了,有人怕你受凉,拿件大衣替你盖上,此中情味如何,要看那人是谁。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老板,是朋友,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你的感受绝不相同。 1 b 7jNkQ  
  人是感情的动物,由一片黄叶飘落到一个亲人死亡,都使你“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苦行僧夜宿树下,每三天换一棵树,惟恐对那一棵树恋恋不舍。就这样,人的感情连感情,感情生感情,连结成一张网,把你围住困住。也许结了茧,一生冲不出去。 b |:Y3_>  
  有些事物引起的情感特别强烈,例如母亲留下的老花眼镜,震撼力很大,尤其是家用拮据的母亲,一副眼镜用了多少年,不惟式样老旧,镜片也起了毛雾,而且可以想像,这眼镜的光度也跟不上眼睛的光度了吧。然而这副眼镜的所有者,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就是透过这混浊的光线,眯着眼睛穿珠子,把丝线穿进塑胶珠的小孔里,一串一串地穿了十几年。我们并不是她的儿女,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她做过什么,只要看见那副饱经忧患的眼镜,就禁不住内心感情之汹涌了吧。 "{8j!+]4i  
  从前,食指浩繁的家庭往往给最小的儿子另找父母,这疏散出去的子女,照例要和原来的家庭断绝联系。于是发生这样的事:做哥哥的(也是个小孩子)常常跑去探望弟弟,带一块糖给他,或是送他一只蝉。弟弟的新父母受不了聒噪的蝉声,觉得两个孩子的交往对家庭构成威胁,就狠狠地隔断他们。有时候,小哥哥忍不住,不免拿着一只蟋蟀或是一只麻雀,在弟弟的新家附近流连徘徊,探头探脑。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看他那模样,怕不只要恻然心动吧。 JuZkE9C,${  
  一个写作的人,一旦受到深深的感动,他怎样做?我想,总不会记下他发现了一副旧眼镜就满足了吧,尤其是当他置身局内的时候。有一个少年,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Mbc&))A  
qu^g~"s  
  我的爸爸本来是个卖包子的,他在公园路有个铺子,是那种叫做违章建筑的木板屋。生意真好,他整天剁馅儿。 #^$_/Q#C  
  制馅儿的人是包子铺里的灵魂,我家的包子能够驰名四方,全靠馅好。爸用两只手拿两把莱刀剁馅,动作极快,供应不断,从不让买包子的久等。剁馅用的砧板是用很厚很结实的木材做成的,两三年后就变簿了,而且像砚台一样留下了凹痕。它不能再用,爸得去买一块新的砧板来。 ]R Ah['u|  
  人家都说爸做的包子天下第一,理由如下:包子是中国食物,最好的包子应该出在中国,而中国的包子又以我们家做得最好。不骗你,我每天上学放学从包子铺门外走过,常见有人坐着汽车从老远的地方来买包子。 1IoW}yT  
  现在爸不卖包子了,公园路那一排木板屋也早拆掉。当年那几块不堪再用的砧板还在,爸把它带回家挂在书房里——他现在有书房了——当做纪念。他常常指着砧板告诉我们为人不要好逸恶劳。他写的是一篇记叙文。后来,身为人子的他,在父亲荫庇下受大学教育的他,对这一篇“旧作”越看越不满意,于是有一次大规模地改写。改写后的“新作”又是什么样子呢? g$]WKy(D  
t]I9[5Pq\  
  每逢看见有人弹钢琴,我就想起父亲。 kqX=3Zo  
  每逢看见有人使用英文打字机,我就想起父亲。 *zUK3&n~I  
  每逢从收音机里听到评剧的鼓声,我就想起父亲。 ?OW!D?  
g}!{_z  
  父亲不打鼓,不打字,也从来不弹钢琴,但他的双手比打鼓、打字、弹钢琴的人忙碌十倍,也巧妙十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从父亲开设的包子铺门前经过,总看见他在剁馅儿。他两手并用,双刀轮番而下,打鼓似的、弹琴似的敲响了砧板。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包子铺里的成品堆得像小丘那么高,他仍然不停地剁馅儿,好像他的工作才开始。放学回来,成堆的包子不见了,卖完了,他仍然在那儿剁馅儿,好像永远没个完。 \me5"ZU  
  那条路上有许多小吃店,许多行人,还有来往的汽车,声音十分嘈杂。可是而今在我的回忆之中,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擂鼓的声音,轻一阵重一阵,密一阵疏一阵,从路的这一头响到那一头,整条街上的木板屋都发出共鸣。 -] wEk%j  
  这是父亲的战鼓,我踏着他的鼓声去上学,踏着他的鼓声回家,我是在他的战斗里长大的。 8XJi}YPQ  
  那是多么严肃沉实的声音啊!听那节奏,就知道他的手法多么纯熟,知道这个枯燥的工作消耗了他多少岁月和热情!包子铺的生意极好,很多人从远处开着汽车来买,称赞这一家的包子“天下第一”。父亲什么表示也没有,只是擂他的战鼓。 1j<uFhi>  
  然而父亲对他的战斗是颇为自豪的,他每隔两三年要换一块新的砧板,旧砧板在无尽无休的切剁和刮洗之下变簿了,中间凹下去了。父亲把这些不堪再用的砧板当做纪念品好好地收藏起来。 J2}poNmm  
  现在,父亲不卖包子了,他把那几块纪念品挂在他的书房里。客人来了,不明就里,还摩挲欣赏,问是哪派艺术家的构制呢!只有我知道,那是一位生活的巨匠在完成了四个孩子的教育之后偶然遣兴的几件小品,留作我们的传家之宝。啊,父亲!父亲! ^EiU>   
U!uPf:p2  
  这该算是抒情文了。拿这一篇跟上一篇比,很明显地增加了咏叹语调。 Ma!  
(F^R9G|  
  咏叹的调子是抒情的。 2|x !~e.  
  跟上一篇比,这一篇在叙事之中,处处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这一篇字数比上一篇多,叙事却比上一篇简化,许多地方以作者内心的感受为主题,外在的“事”是个引子。 %GTFub0 F  
  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 R?u(aY)P  
  就像翘翘板,前一篇文章是“事”的一端较重,“情”的一端较轻,这一篇,“情”比“事”要重,翘  翘板平衡了,可是“情”的那一端马上又沉沉下坠了。 a/ uo)']B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的。 %Bw:6Y4LZ  
  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之下,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两点: xc*a(v0  
  就作者而言,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 \ Bj{.jL  
  在抒情文里,“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这和音乐剧相同,音乐剧的情节多半简单松散,以便安置音乐。 &]YyV.  
  某某中学旁边原有一座池塘,赶早到校的学生,可以驻足欣赏好几种水鸟。池塘边有几棵大树,树也是鸟的家。 Ck#e54gJX  
  可是学生越来越多。校方决定扩建校舍,就把池塘填平,改为球场。几棵大树当然也杀掉了。 T1q27I  
  爱好体育的同学,有了新运动场,不免“雀跃”三尺,可是那些真正的雀儿鸟儿却凄凉了。每天早晨,它们还在操场上空盘旋呢。还站在操场边上观察呢。还在附近的草地上一面寻找一面唧唧喳喳地谈论呢。 i&m_G5u88  
这些鸟儿,它们昨晚在何处安身呢?它们是否也有一种哲学足以解释这沧桑巨变呢?它们是否也有一种神话预言浓荫绿波将恢复旧观呢? 2.WI".&y=  
  如果你写抒情文,伐树填塘都只能寥寥几笔,而且要避免旁生枝节。如果也要写包工的人怎样偷工减料,当地保护环境的人怎样呼号反对,可能写得很热闹,但是怎样抒情呢?抒情是需要一些寂寞冷清的。 %16Lo<DPm  
  如果一件事情根本就是复杂的,例如三角恋爱,在抒情文中多半不作详细交代,予人以含糊暧昧的感觉。难言者,事也;可得而言者,情也。一篇抒情文这才能够顺利产生。 WOZuFS13  
  再说读者。 ,c"J[$i$  
  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VwH|ed$  
  他说“我的血管连着他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d<d3j9u(#  
  他说的血管、银河、火山,都是一种情,都和生理、天文、地质毫无关系。 CNb(\]  
  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从你的瞳子走出来、流浪终生”,岂是记事?“莫道繁华无凭,山鸟记得百花开过。”岂是记事?并非记事,全是抒情。 @'>RGaPV  
  最有名的例子也许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拿它当作记叙文看,它可以说是失败了,东坡居士弄错了地方,他所游的根本不是三国鏖兵的战场;拿它当抒情文看却是伟大的作品,那思古之幽情,旷世之豪情,潇洒之逸情,十分迷人。评论家以情取文,那地理上的错误竟未贬损此文的价值。 .X%J}c$  
  最无名的例子也许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乍见那副老花眼镜,内心震动,情感汹涌,发为文章。可是等到他第二次看到那副眼镜的时候,才看清楚它并没有什么特色,显不出戴这眼镜的人呕尽心血,上次的印象竟是一瞥之间的错觉。那么,是不是他已经写成的那篇文章应该作废呢?不然!那文章所表现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人子之痛是真诚的,是在世上没有眼镜之前就存在的,是可以脱离那副眼镜而独立的。散文是年轻人的文体。 EMP|I^  
  抒情文是年轻人最易表现特色的一种文章。 )Xqjl  
  散文在形式上最自然,最自由,可以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它恰恰配合青少年身心的成长。记叙文,议论文,都要建立在可靠的根据上,这根据无论如何是外在的,是比较客观的,是有赖下一番功夫的,相较之下,抒情文的真性至情,是自内蕴蓄、天然流露的,是人同此心、尽其在我的,是天分多于功力的。 FD[*Q2fU  
  无论如何,写“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心情,比记述“贤妻良母的一生”要容易,比写“怎样振兴孝道”要容易。——找材料比较容易。也比较容易有特色。这里那里,常有年轻的朋友在抱怨:“刊物的篇幅都被名作家、老作家占据了,我们要发表一篇作品是多么困难啊!有谁会注意我们呢?”有一位十九岁的朋友对我说:“有些编者是只看作者姓名而不看文稿内容的,而读者又是先看作者姓名后看(或不看)作品的。” O*v&C Hd3  
  看起来,老作家、名作家有长久的写作历史,广泛的公共关系,熟练的表现技巧,向文艺的世界举步进军的大孩子似乎不是他们的对手。每天,一个编者坐在写字台旁,审阅一份又一份来稿,这时,他的写字台上在展开一场无声的战争:作者和作者间的战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老作家似乎颇占优势。  vyDxX  
  不,情势并不悲观。年轻人也有他的优势,他的优势来自他的抒情本色。他能把抒情文写得极好,为许多老作家所不及。他有新鲜的角度。他有丰富的感应。他有率性的真诚。这些,老作家当然也有过,而且可能至今未曾失去,世人称赞这样的作家“不失赤子之心”。但就一般的趋势而论,“树大自直,人老自智”,这个智是智慧,也是理智。他经历过太多的事情。他分类归纳了它们。他觉得日光之下无新事而有常理。他写杂感发议论自有独到,可是抒情,他多半得退出一舍二舍,让出由年轻人表演的空间。 _yg;5#3  
  年轻人不但有喜,有悲,有爱,有憎,而且能在文章里喜其所喜,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他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不老练,但是可以不敷衍,不扭曲,不矫情。他能写出唯有年轻人才写得出来的散文,突破老作家的掩盖。 Lfn$Q3}O`$  
  为什么文人多半“穷而后工”呢?因为文人既“穷”,就会对自己忠实,对文学忠实,他对别人无须敷衍了,也不必矫情了,能像年轻时代一样全神贯注,心口如一。 :!MEBqcU  
  年轻人天然属于文学,尤其是抒情的文学。 {U2AAQSa  
  在抒情的文学面前,年轻人的疏于观察,不谙世故,都可能由负数变成正数。 HL&HY)W1gf  
  你也许还不知道,今天的编者在打开满筐的来稿时,先找年轻的字迹和陌生的名字,他需要未知数。 0)SRLHTY%  
  今天有许多读者,在书摊上打开新出版的杂志,先从目录上寻找陌生的名字,总要有几个陌生的名字,他才肯买这本杂志。未知数可能大于已知数。 dV[G-p  
  当年我教人写作,有位同学说他实在不知道写什么才好。我问他:“你有没有哭过呢?”回答是当然有。我说:“写你那次哭的滋味,写你哭时心里的想法。” <oJ?J^  
  “何必写出来给人看呢?多难为情呢?” t$du|q(  
  “你的作业可以免缴,”我说。“把自己的感情当作羞耻的人,怎能走进文学的世界呢?” rO>'QZ%  
  又有一位同学说:“我想来想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一写。”什么才值得写呢?“就像是入水救人啦,拾金不昧啦。” /69yR   
  有人带着女朋友游碧潭,这里那里指挥女朋友摆姿势做表情照相,怪辛苦的。可惜他临出门时太紧张,相机里忘了装底片。这个过失,终于在吊桥上拍照的时候发现。他失声叫了出来。 RWv4/=}(G  
  女朋友伸过手来:“让我看看。”一看之下,顿时大怒,扬手朝桥下丢去。男朋友抢救不及,急忙伏在桥栏上察看,却见下面一位船夫正好伸手接住了。 cW>=/  
  那位船夫仰起脸来,两人遥遥相望。“这是你的相机吧?”船夫问:“还要不要?想要,拿奖金来!”那时,扶轮社定的办法,从碧潭救出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可得五百元的“救溺奖金”。 ef^GJTv&k  
  这件事看来很热闹,值得写,其实,即使桥下没人接住相机,仍然可写。 pMT7/y-  
  即使女朋友没抛相机,仍然可写。 QL8C!&=  
  即使相机里没有忘记底片,仍然可写。 7Tk//By7  
  拾金不昧固可记事,无金可拾,空荡荡的街心灯影,寂寞一片,岂不更宜抒情?入水救人是文章,临渊羡鱼也是文章。 fD@d.8nXd  
  临渊羡鱼比入水救人要平凡得多,那么正好是抒情的题材。 Xr=BxBttp  
  人有七情,在小说戏剧中七情俱到,散文似乎有所选择。以我的印象,时下散文写“哀”(悲),触目皆是,几乎是抒情的主调。“爱”常和“悲喜”交织或融合,人的情感本是如此。“喜”、“乐”、“爱”也常在一篇文章中互相代替,例如“农家乐”里面有“丰收之喜”、“乡土之爱”,“读书乐”离不了“爱书成癖”、“欣然忘食”和偶然以低价购得珍本的庆祝心情。情就是情,这些不必强为划分。 N `:MF 9  
  抒情散文很少写“怒”,简直避免写“恶”和“欲”。七情中没有“恨”。中国文学的术语中虽有恨字,却不作仇恨解释,七情中没有恨字,“怒而恶”大约就是吧。抒情散文极少有“怒而恶”的作品流传,从一般选集和文集中很难找出例子来。我怀疑抒情散文若是写恨,读来怪可怕的,若是淋漓写怒不可遏,恐怕又未免可笑。作家总要等一等,等那“怒”转化为讽刺,等“怒而恶”升华为悲悯,等“欲”净化为欣赏或旷达再动笔的吧。散文要“抒”的是人的“高尚感情”。 Yw#fQFm  
  作家为了“精于艺事”,必得努力提升自己,这是写作对人的良好影响之一。记叙文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议论文可以增进我们的见解,抒情文对此二者“应该”无能为力。抒情文“应该”给我们情感教育,使我们由无情而有情,由卑劣之情而优美之情。 9vP;i= fr  
  情是肺腑真诚,无情也是。卑劣之情是肺腑真诚,优美高尚也是。这种改变是自内而外的改变。 7)QZ<fme  
  有一个常写散文的人,他的写作历程中有如下一个故事:抗战时期他是流亡学生,由一所国立中学收容。总务主任是个蛮横的人,干过文官也干过军职,把官场的坏习惯带到学校里来,弄得学生每餐都吃不饱。这位总务主任常说:“共赴国难嘛!等到抗战胜利就可以吃饱了。” Xuu&`U~%  
  某年暑假,我的朋友到另外一所国立中学访友,发现人家的伙食无论质量都高出许多,抗战没胜利照样也可以吃饱。同样是国立学校,同样的经费,同量的主副食,为什么我们要过荒年?经过一番研究,他写了一个改进的办法。 . .5~ x~O  
  回到学校里,他联合各班的班长签名陈情,要求校方实行他的方案。校方置之不理,他们就一同向校方请愿。十几岁的大孩子嘛,说话有什么起承转合呢,哪里懂委婉含蓄的讽谏之道呢,说着说着,“不像话”的话出了口,校方刷刷刷写张布告把他开除了。 Hk;;+'-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他在离校之前写了一篇“抒情文”表示他的愤怒。他认为,我们总要长大的吧!将来我们总也会有一点儿横行霸道的能力吧,那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和那总务主任相遇,我们立即给他一顿拳打脚踢! W6T4Zsg  
  现在看,这些话如果是小说中的一段,当然没有什么,若是如此抒情独立成篇,实在有点“那个”。不过那时我们并不觉得。 KO=$Hr?f;  
  二十年后,我们在朋友的喜筵上凑巧与那位总务主任同席。他已真正衰老,皮骨之间甚少脂肪,眼睛也不大睁得开,手臂和脸颊都使人联想到出土的古玉,惨白而有尸气。他除了和风湿病奋斗以外,生命力所余无几。二十年前的事也都不记得了,倒要向我们问长问短,找寻回忆,那情状不像老人回忆壮年,很像是青年人回忆幼童。 G+N1#0,q  
  那天晚上,我的朋友没了脾气,频频向老者劝菜敬酒。然后他再写一篇散文。可以说,这一篇是上一篇的延续。他说,他觉得,那天面对的是另外一人,与当年的总务主任并不相干。也许这些年吃得太好了吧,二十年前的饥饿已经不再重要。可怜的总务主任,他即将走完他的一生,他年轻的时候总也有过理想吧,在艰苦抗战的年代,漫长的八年,他总也有过一些贡献吧,现在不是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吗?难道他的一生只剩下克扣我们的伙食这一项记录吗?为什么人的记忆力用在猜忌仇恨上特别有效而持久呢?那些事又岂是他一个人耍的把戏呢? 1iY4|j;ahV  
  拿这篇文章跟以前的那篇比,这位朋友的情感岂不是升高了吗? iO?AY  
  情感是有高下之分的。古时有个文人把他的诗拿给朋友看,朋友建议改一个字,把“独恨太平无一事”改成“独幸太平无一事”。为什么要改?他没有说明理由,写诗的人也没有问,欣然接受了。后来有人说,“独恨太平无一事”,天下太平何恨之有?莫不是想造反?弄出文字狱来怎么办?为了诗人的安全,当然要改。我想这只是一部分理由吧,“独恨太平无一事”的人也许是想到边疆去立功,也许想到水旱之区去救灾,要天下有事他才有用武之地去发挥自己的贤能。如果这样,他的功业令名要建筑在多少人的痛苦上?要有多少死亡流离的画面给他做布景?这不是太自私了吗?改成“独幸太平无一事”,诗人的情操不是要高一些? #WZat ?-N  
  文人作家大概都有一个抒情的时代。其中有些人,年纪大了,理智增长了,往往“悔其少作”——后悔  从前写过那些文章。我们不禁想问他: {!D(3~MI  
  是后悔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吗? j7ZxA*  
  是认为某一件事“不配”浪费自己的感情吗? _|US`,kfc  
  前者是否定文学的功能,否定自己的作家身份,令人无话可说。后者是对世事改变了见解,几乎是作家的共同经历。其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何止作家!几乎每个人都以为他曾经爱过不值得爱的人,或是崇拜过不该崇拜的英雄,或是对无义之友倾肝吐胆,或是……难道他在五十之年要把以前四十九年里的抒情纪录销毁吗?不必,但是有一个条件:他的文章是情溢于事的。 5H.~pc2y  
  前面对情溢于事已有解释,现在举一个实例: hy~[7:/<I&  
  今夜我独自看星,身旁的空位留给了风。我已跟风结拜,跟星星和好。我曾因星星吻你而嫉而恨,而今我知星本无邪,我看满天灿烂如读你的遗爱。 xh:I]('R  
  你似风一样地走了,却又风一样在左在右。每颗星都摄了你的影子。你的话仍刻在梧桐树上。你踏过的枯叶至今生花。在小河的漩涡里花瓣仍盘旋不去。只是夜把冷露给了我,日子不再像温泉一样。 R/x3+_.f  
  我总是在风里等你。在星下等你。在露中等你。一年五季随你的眼波弄潮,相思成树,连虬横空,把密麻根须伸进我的神经。听你指着星空笑牛郎,笑他不敢过河,笑他几千年还不能进化造船。你不是织女,你不知道芭蕉的叶心要卷紧了往外抽,不知道荷叶一旦倾斜,水珠扮纷跌落,就再也不能重圆了。我们现代人的能力究竟比牛郎大了多少?送你远行的那天,我就想到,喷射机不只载人重逢,也便于制造离别。 !b_(|~7Lc  
  喷射机像云一样消失,云却是喷射机留下的巨大的影子。云若九万里鹏翼,掠过长空,涂抹大地,使湖泊山岳森林变色,至大至有自信威力。但是它抹不掉夜的黑,抹不干黑中的露。它抹不去你在我的透明的人生中留下的光线不能穿遇的盲点。你不是织女,而我竟成牛郎。 ["f6Ern  
27fLW&b2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5797
财富: 128911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583(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18
板凳 发表于: 2018-06-13  
描  写 SI~jM:S}  
O Ol:  
Lo'pNJH;$  
     描写的手法有四种:白描、比喻、烘托、想象 Oe1WnS 7(]  
z(A[xN@/W<  
  第一,白描 1W'Ai"DLw  
  描写,写的是景 SbGdcCB  
  “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 yn}Dj9(q  
  写景的方法用“描”。 H;4QuB'^  
  从前的大姑娘都会“描花”,描花是绣花的预备工作。绣花先有底稿,各式各样的底稿在闺阁之中辗转复制,那时没有影印机,她们的办法是拿薄纸铺在原稿上,以极细的笔画把“花”的轮廓画出来,她画得很细心,很灵巧,对花鸟虫鱼的线条的美很敏感,这就是“描”。 T+nID@"36  
  从前爱字的人看见一张好字,看见名家书法,十分喜欢,光是这样看看实在不够,爱字的人拿很薄的纸铺在原迹上,用毛笔,用很细的线条,把字的轮廓描下来,描出一个一个空心的字来。爱字的人就有了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叫“双钩”,双钩是“描”出来的。其他爱字的人看不见原迹,只看双钩,从双钩中去温习他以前所见到的原迹,想象以后可能见到的原迹。 =tD*,2]  
  我们要好好地体会这个“描”字。现在轮到我们“描”出景象,供别人去温习去想象。我们“描”,并不借重线条,而是使用语文。例如: nfF$h}<o+  
\4wMv[;7  
#dae^UjM  
0#OyT'~V%  
  晚凉天净月华开,漂漂亮亮,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却是让你百看不厌,像双钩描出来的名家的字。院子里的灯打开了,枝枝叶叶的颜色深得发黑,那新放的昙花却白得耀眼。近前细看,花瓣薄得出奇,瓣那么大,只有一丁点儿连在蒂上,在夜晚湿凉的空气里暗暗颤抖,怪不得开了就谢,不能持久。正想着,已有一个花瓣悄然跌下来,被叶丛托住了。 <~5O-.G]  
F:q4cfL6  
D%]S>g5k  
'Z~ZSu  
  这一段文字很朴素很直接地描出一个轮廓来,简直就是“描花”。 U4=l`{5on  
  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 f2x!cL|Kx?  
  下面一段文字的作者,想对“表”加以描写。他写得好不好呢?请你给他打个分数。 Ht;Rz*}  
5h/,*p6Nje  
OUUV8K  
"jyo'r  
  ……这是一个扁平的小小的盒子,里面装着精巧的机件,发出滴滴的响声。每响两下,算是一秒。它计时的功能隔着一个玻璃罩子显示出来,这一部位叫“表面”,由1到12环绕着十二个数目字,代表十二个小时。表面的中心有一根细轴,是三根细针——秒针、分针、时针——的枢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步。时针走两团是二十四个小时,代表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天。 ^'E^*R  
  “表”可以挂在胸前,可以装在袋里,也可以戴在手腕上。戴在腕上的表叫手表,女人的手表设计成手镯的模样,实用之外,也是漂亮的装饰。老式的手表,十二个数目字规规矩矩,清清楚楚,现在手表太普及了,每个数字用一根发亮的短棒来代表,戴表的人凭短棒的位置一望就知道几点几分。这样,表面的美术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设计出来的样子千变万化,买表的时候会把你的眼睛看花了…… 6}-No  
W"Y)a|rG%  
y@7fR9hp<  
I9 zs  
  这样的作文当然不坏,可是引在这里,我得说它几句坏话。它“说明”的功用大,“描写”的效果小。如前所述,描写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没见过手表的人恐怕很少吧,手表是大家“司空见惯”之物,这个题目不写则已,要写,用灌输常识的态度加以“说明”,未免多余。 P4Pc;8T@!  
  “说明”之难在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描得生动新鲜。 N\*oL*[j  
  历来作家状物写景都对“新鲜”下功夫。有人说,诗人笔下,不过是写些风、花、雪、月罢了;诚然,不过好诗里的花是完全新鲜的花,好诗里的月是完全新鲜的月。“新鲜”的意思并不是说风有紫气,或月呈三角形,而是给我们新的感受。 <b H *f w  
  我们只好再找一段文章来对照参考: nC p/.]Y*  
k!x|oC0  
=KHb0d |.  
QUW`Yc  
  代表十二个数字的十二根短棒环绕圆心整齐地辐射着。秒针急急忙忙地去拨动每一根短棒,使它们产生意义。然后分针慢吞吞地去做同样的事,使那些短棒产生另一种意义。三种针的位置和关系不断变更,在表面上切割出许多角来,夹住那不可捉摸的时间。 boEQI=!j\+  
  表面的图形变化也许不只代表时间。秒针把一个角越变越大,同时使相邻的角越来越小,终于大的角完全并吞了小的,但是盈虚消长周而复始,秒针绕了一圈从头做起,大角又变小了。最典雅的图形是六点整,时针分针拉成直线,秒针也和时针重叠了,表面左右两个半圆,均匀调和,实在好看。这种美可以维持一秒钟,对欣赏美的人来说,一秒够了。 S?b&4\:  
  也还有别的美。九点十五分的时候,分针时针拉平,秒针正指着十二点,刹那间,十,十一,十二,一,二,五根短棒都特别光亮柔和了,因为一根明烛正插在平台上映出半圆。紧接着,秒针移到横线之下,在中间垂直而立,立成一根柱子,支持着一圈伞形的花球。 pgES)  
  秒针的针尖极细,细得粘在表面上,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力气摆脱吸力。它的贡献实在大,把一个扇面打开再合上,合上再打开,每打开一次换一幅画,令人观之不足。难怪世上有许多人戴着名贵的表,却从来不守时间,他们八成是看呆了。 O8 .xt|  
7 2JwG7qh  
I}bu  
f;^ +q-Q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一段跟上一段不同,这是描写。它写自己心中的表,而不仅是众人眼中共见的表。它写出表的一种精神,而不仅是它的物质构造。 _ +DL   
  它的确是很尽心、很专注地在“描”,但它的底本却是一种非表之表。 FzX ;~CA  
  这一段写表和前面写昙花也不同,写昙花,“描”的是眼前之花。 >[aR8J/U  
  这样,我们找到三个可能: ^g*Sy, A  
  说明眼前的景象; 5zBA]1PY  
  描写眼前的景象; LH(P<k&  
  描写心中的景象。  B`e/ /  
  我们作文总是避免把说明当作描写使用,而在描写时,又常常使眼前景象和心中景象交织交融。就方法而论,前后两段描写“表”的文章不妨混合重组。对作文有兴趣的人何不拿它当作一个习题,看能做出什么样的结果来? Ck )W=  
  无论是描花或双钩,都是谨细的,节制的,所需要的技巧是单纯的。两段写表的文字,正是如此谨细地、节制地、单纯地去“描”眼前的或心中的表。也许这样才使读者充分体会用语文去“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作家写作的时候并不如此小心翼翼,他还有很多方法可用。他们深知若欲使眼前与心中交融,非增加若干自由不可。有些地方我们得立刻向他们学习。 Zq 85q  
L" ejA  
  第二,比喻。 9SsVJ<9,R  
  你正在写波浪滔天,忽然放下波浪,去写群山万壑,因为山峰山谷和波峰波谷有些相像。这就是使用比喻。“发明”比喻的人实在是伟大的天才,替天下后世解决了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最容易办到,可惜多半很难出色,但是,你若用这句似乎平凡的话去比拟类似的另一事物,这句话的内部就好像有什么潜力忽然奔放出来,予人以毛虫化蝶的惊喜。“山外有山,忽起忽伏,连绵不断,”也许费尽心思只能写到这个程度,那么,丢下山峰去想海浪,海浪也“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用海浪去“比”群山,说群山是凝固的海浪,海浪就救了群山。也许有一天,还可以用“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的群山去救海浪,把海浪描写成“沸腾的群山”。两个牛皮匠,一个诸葛亮。 d[9{&YnH !  
  两件事物不能完全相像,比喻只取其近似的一点。山和海相反之处颇多,但都是“连绵起伏”,单就这一点着眼,山可喻海,海也可喻山。诗人曾经用流水比喻许多东西,“车如流水”,大概相当于广东话里的“游车河”,马路如河床,满街是车,行进的方向相同,犹如河水。“相思如流水”,大概是说全心全意投入,不能停止,也没有保留。“光阴如流水”,取其一去不返,“落花流水”,取其无动于衷,(至于“打得落花流水”则是取其破碎狼藉。)大概流水的用处不止如此,还有很多事物可以被喻,有待我们发现。 Hi={(Z5tC4  
世上的事物太多,我们只对其中一小部分比较熟悉,若有人向我们谈及一件完全陌生的东西,多半要从我们熟知的东西里举出一样来打比。“东飞伯劳西飞燕”,伯劳是什么呢?老师说,伯劳也是一种小鸟,形状和燕子相似,学生(国文课堂上的学生,不是生物课堂上的学生)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中国从前流行的比喻多半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如冰清玉洁,雪肤花貌;多半是农民熟悉的,如鸡虫得失,狗偷鼠窃。是不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中国文化的发展又自北而南呢?是不是因为创用这些比喻的人熟悉冰、雪、鸡、狗呢? ]]:K l  
  前面那一段写“心中之表”的散文,也用了一个比喻,拿打开扇面来比表面上两针之间的夹角逐渐扩大。想想看,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样的比喻?记住,要用大家熟悉的事物去比陌生的事物,就像用大家都见过的扇面,比拟大家没有注意到的表面上画面的变化。 `.J)Z=o  
  想想看,钟表和人的生活多么密切,人人身上像是装上了自动开关,内通五脏六腑,时间一到,就站起来往外走,时间一到,就躺下去睡。 ,5 ka{Q`K  
  想想看,台北火车站临街装置的电钟,高高在上,万人仰望,夜晚有光照亮钟面,怕不像一轮明月?台北人可能没好好看过台北夜空的月亮,一定仔细看过这座钟。每天有多少人神定气闲地来到钟前,抬头一望,马上小碎步跑起来了;多少人急急忙忙来到钟前,抬头一望,站住,掏出一支香烟来,点上了。 B1_9l3RM  
  想想看,每一个手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 g ZtQtFi  
  比喻的句式变型: Ob]\t/:%P  
b5)^g+8)w  
  1、“是”型。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为免呆板,可以变化。“语言的价值像银子一样,沉默的价值像金子一样”,可以简化为“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不用“像……一样,”用“是”。“山是眉黛聚,水是眼波横”,这是一个变型。你可以做一个练习,把许多“像”型的比喻改为“是”型。 "b`#RohCi  
  2、“想”型。还有一个变型可以叫“想”型,“云想衣裳花想容。”“比喻”能发生功用本靠人的联想,由花想到她的容颜,是因为她的容颜像花。于是,“夜晚,我一看到火车站尖顶上的时钟,就想起中秋明月。”“我看见月亮,想起柠檬,”都可以作比喻用。但是“看见柠檬想起维他命C”就不是比喻了。试试看,找一些“像”型的句子改为“想”型。  _C5i\Y)  
  3、“成”型。还有一种变型可以叫“成”型,例如“雨水加上霓虹灯的倒影,柏油路面红成晚霞。”描写一个人十分忙碌而又完全不能自主,可以说他“忙成一具陀螺”。描写一个人化妆过度,可以说他“把自己的脸涂成一副面具”。这个句型的特点是,“成”字前面一定有一个词把“喻”和“被喻”的共同关系说出来,在“像”型的句子里,这个词通常在一句之末。例如:“她唱成一只百灵。”也就是 \)/qCeiZ  
  “她像百灵鸟一样爱唱”。 e#Ao] gc  
  “他把自己炼成钢铁。”也就是 jdG2u p  
  “他像钢铁一样经过锻炼”。以上几种句型不论怎样变化,“喻”和“被喻”都在句中并存。比喻最高的技巧是,被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只有“喻”在发挥。“水深火热”说的不是水火,“金玉其外”说的也不是金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如果只是说泉水,杜甫还能算是诗圣吗?这些都另有所指,都是比喻,“被喻”的部分隐藏不见,因此称为隐喻。 HSNj  
  把钟表比成大家族的那段文字,说:“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这段文字里的家族、族长、国际背景、指挥系统、报到,都是隐喻。 ;S U<T^a  
  当你学习一些生字生词时,你可能同时在学比喻。学过“兔脱”了吧?把“兔脱”,解释为“迅速逃走”是不够的,它是“像兔子一样逃走了”,只有农家出身的孩子,有过“猎兔”经验的,才知道这个比喻传神。同理,“学业荒废”并不是把功课忘记了而已,还带着田里没有庄稼只有野草的形象。“井井有条”,莫忘了有条不紊的井田制度。当我们说“罢了、罢了”的时候要想到,“罢”字是兽落在捕兽的网里,它完了! ?h4[yp=w  
  于是可以发现,许多成语乃是变形的比喻。词语“借鉴”,好像很陈旧了,“找个镜子来照照看”就新鲜些,其实两者的意思还不一样?“穹苍”,天空像一个圆形的帐篷的篷顶。“耿介”,那人的脾气好像一身铠甲从来不换睡衣。“开张”,那人的商店像一张弓般地拉开了,(那人开了店,精神紧张得像一张拉足了的弓。)如此这般,也许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找出许多比喻来用在我们的文章里。雄心——像公鸡一样充满了自信。 %cn 1d>M+I  
  暴躁——他成了在烈日下劈啪响的干柴。 8_!qoW@B  
  驯至——像是你的心爱的小猫,慢慢地走过来,悄悄地挨近了。 Y^Buz<OiG  
  唱名——他像唱歌一样念出那些人的名字。 &*OwoTgk+  
  倒霉——他好像一跤跌在一堆腐烂的垃圾上。 :ir#7/  
  母金——那笔钱像一只母鸡,过一些日子就生出一枚金蛋来。 HjA~3l7  
  …… E~}H,*)  
  第三,烘托。 $a~  
  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烘托是“烘云托月”。画画儿的人通常是在纸上画个圆圈儿,当作月亮。他也可以不用线条画月亮的轮廓,他画一片云,在云里留一个圆形当作月亮。他没有直接去画月亮,而是用云把月亮衬托出来。作文写景也可以这么办。在画家口中,“烘托”和“白描”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写文章的人嘴里,烘托仍然属于描写,他们把“描”的意义引申、扩大了。 N9M}H#  
  作文怎样“烘托”呢?通常是不直接写我们要写的事物,去写那事物引起的反应。前面写钟,忽然离开了钟,说是有人看了钟以后神色紧张,有人看了钟以后从容不迫,那几句就离“烘托”不远,倘若没有钟,人们就不会有如此的动作表情;今竟如此,读者就会对钟之存在有深刻的印象。 TNqL ')f  
  有一次,一位画家为人画像,我们围在旁边看。被画的人和画家相向而坐,我们则站在画家背后,被画的人是看不见画的。十分钟左右,一张铅笔速写人像完成了,这时被画的人可以看见画了,可是他并不马上看画,他对我们说:“我知道他画得很好。刚才他作画的时候,我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知道他画得很精彩。” 4j3_OUwWZx  
  “看脸色”的经验人人有,有时候,我们一步跨进办公室,看见大家的神色,就知道这里刚刚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忧虑的事,成语有“面面相觑”、“相顾失色”,我们用熟了,用惯了,习焉不察,忘了初创者的匠心。电影常在恐怖的事件发生时去特写许多人的脸,恶人把好人吊死,导演“不忍”把好人绝命的样子照出来,就去照在场目睹的人,照他们的脸,照出愤怒、恐惧、哀痛,或是痉挛抽搐。 ivgX o'=  
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 I[&x-}w  
  夏季常有大雨,将雨之时,云暗天低,空气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压力,想直接描写这种压力颇不容易。诗人说:“万木无声待雨来”,他拈出“万木无声”四字使我们感觉到压力之存在,俨然是三军肃静无哗,等候将帅出场。音乐的美也不容易直接描写,所以白居易描写秋夜江上的琵琶演奏,演奏完毕时的景象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附近有很多船,船上都没有声音,那些人当然不是睡着了,是被音乐陶醉了。音乐的美有时很庄严,使人也“万木无声”起来。江心秋月是美的,静的,好像音乐凝固在江里,好像没有那么美的音乐就没有这么美的江月。曹子建写洛神,形容她“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她的身材恰恰好。又形容她不必搽粉,倘若搽粉就太白了,也不必搽胭脂,搽胭脂就太红了,她的肤色也恰恰好。这几句描写太像是烘云托月了,他围着美人四周写“非美人”,留下空白,而空白就是美人。 8(4!x$,Z5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充满了比喻。它有一定的句型,容易觉察。我们耳濡目染(你看,“濡”和“染”就是比喻),早有心得。日常语言里也有烘托,比较少,又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一旦需要使用,不免生疏。其实烘托并不困难,只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如果描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这一点儿描写还不够,你就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iUF3s|?  
  这得平时费些观察的功夫。“玉在山而石润”,我们没见过,但是我们走进一个人的住所,他结婚了没有,倒是看得出来。即使主人外出,室内无人,一个有主妇管理的家,和单身汉的家,应该有许多不同。我们总能“看见”主妇,一个勤俭的主妇,或是懒惰的主妇,或是大而化之的主妇。 9ia&/BT7"z  
  如果男主人和女主人都在家,他们有没有孩子呢?如果有两三个稚龄儿女,他家的客厅就很难保持原来的整洁,地板上可能有奶嘴、洋娃娃、积木,或者一只童鞋,或者白纸上用口红画了一张血盆大嘴,标题曰“妈妈”。后院有一辆婴儿车,前门则有邻家的黄狗痴痴等待。客厅里的茶几靠在墙边,沙发的扶手是包上海绵的。孩子没有出场,我们已“看见”孩子。 LmJjO:W}^y  
  “我看见春神了!”这是一句惊讶赞叹的话,抒情的成分大于叙事。春神是看不见的。我们听见鸟叫的声音忽然清亮圆润起来了,唱得很兴奋。而且爱唱的鸟一天天增加。我们看见燕子以巧妙的姿势用他的尾巴剪开空气,空气里有青草的香味,和一些可以做燕子食物的小虫。雨比细丝还细,只有在这个季节才会有这样温柔的雨,能把田里的土块湿透了,土块还不破开。不久,那连绵的山陵都着上绿色的披风,由山上一直绿下来,绿色的地毯铺到江岸,一望无际………我们只能看见这些,这些都是烘托。 1R8tR#l  
  用比喻描写;用烘托描写;再用想象描写。 \(Rj2  
  第四,想象。 :;Z/$M16B  
  古诗人描写明月用“皓魄”——洁白的精灵,如果说这是比喻,谁见过皓魄什么样子?这就违反了“以熟悉之事物喻陌生之事物”,可是描写的效用仍然很大,因为事实上虽没有皓魄,想象中却可以有。 \@Cz 32wg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想象的魔力。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描写音乐,后来出现了“珠走玉盘、水行花底”的成语,用来形容美丽的声音。事实上,“珠走玉盘”的声音谁听见过?何以知道那声音很美?如果作一实验,珍珠在玉盘中跳动的声音可能并不悦耳。然而人们“甘愿”由珠玉之美去想象珠走玉盘的声音之美。西谚有“金苹果落在银网里”的说法,这句话在事实上只有视觉之美,想象中却兼有听觉之美。 0J'^<G TL  
  再说“水行花底”。如果水流的声音不美,何以经过花底便美?如果水流的声音很美,何以经过花底更美?花影对流水的声音并不能增加或改变,只不过花是美的,人们“甘愿”水声也因之特别好听。这也是“想象”的作用。 sZ=!*tb-  
  由于文学欣赏者信任想象有时甚于信任事实,想象就跨出了比喻的范围。 L-E &m*%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想象,平实的说法乃是,中国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黄河由西北高原顺着地势流下来。苏东坡月夜泛舟,听人吹箫,形容箫声可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严格地说,都属想象,放宽一点说,下一句如果是烘托,上一句“必定”是想象。“闲花落地听无声”是白描,形容落花有“碎声”(跌碎了的声音)是想象。“大江流日夜”,江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是实景,若是解释为江水把白天冲走了,把黑夜冲走了,把光阴冲走了,那就是想象。“夜黑成了一瓶墨汁”,是比喻,“夜黑得可以用刀切”,是想象。野火烧山,白天半边天是黑的,夜晚半边是红的,是实景;七天七夜以后,火熄了,整座山大概也熟透了吧,是想象。 F}l3\uC]  
  想象力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生新的“巫术”。有时候,整篇作品都是想象的产物,例如神话。白蛇和许仙的恋爱故事,除了地名,全属虚构,堪称“大巫”。另有一些作品,写实际生活,仅在局部细节用想象来加强描写,堪称“小巫”。本文所述的想象归于此类。本文又特别把想象与比喻、烘托分开,用以专指陌生的、“想当然耳”的、不可能发生的然而感性特强的景象,以突出想象并激发想象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像“酒到杯干”这种句子(形容大家豪饮)怎么写得出来,怎么看得懂。“酒到杯干”还可以解释,形容绝对秘密的文件而说是“先烧后看”,那就连解释也难了。比喻、拱托和小巫的想象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合使用。描写一棵古松,形容它高可参天——它简直可以朝见上帝,即出于想象。这棵松树身披“鳞甲”,深色的树干像用“生铁”铸成,则是比喻。它俨然“独霸”这座山头,容不得第二棵树生长,它的根伸进土壤里、石缝中,把整个山头紧紧密密地“抓”住,难解难分,比喻、烘托、直接描写至此也难解难分了。为了形容古松之古,诗人说,这树常常伸出弯曲的苍劲的手臂,擒住明月,由天上走回人间。诗人说,这树曾经亲耳听见孔子向老聃问礼。这当然又是想象了。 _'cB<9P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们应该熟读的作品,这是一首长诗,记述他怎样在江上“偶然”发现了一位音乐家。他十分认真地描写了琵琶的乐声,直接描写、比喻、烘托和想象都派上用场。 mH$`)i8  
  (一)直接以字音摹拟声音: h81giY]  
  枫叶荻花秋“瑟瑟” VgXT4gO!  
  大弦“嘈嘈”如急雨 .) tQ&2  
  小弦“切切”如私语 xMk>r1Ud  
  “间关”莺语花底滑 c\ZI 5&4jT  
  又闻此语重“唧唧” X[?fU&  
  (二)用比喻去描写声音: 1sg:8AA  
  似“诉”平生不得志 cZN<}n+q  
  大弦嘈嘈“如急雨” h!dij^bD  
  小弦切切“如私语” 17'd~-lE  
  “间关莺语”花底滑 ~s&r.6 DW  
  幽咽流泉水下滩 S Yi!%  
  水泉冷涩弦凝绝 X$;x2mz nM  
  银瓶乍破水浆迸 ]Y]]X[@  
  铁骑突出刀枪鸣 !QVhP+l'H  
  四弦一声如裂帛 ).jQ+XE'>  
  (三)烘 托 !:\0}w$-  
  主人忘归客不发 4Mg%}/cC  
  东船西舫悄无言 $)*qoV  
  我闻琵琶已叹息 spP[S"gI  
  如听仙乐“耳暂明” | t:UpP  
  满座重闻皆掩泣 $&.(7F^D  
  江州司马青衫湿 3_wR2AU~  
  (四)想 象 EFDmNud`Q  
  “如听仙乐”耳暂明 [@qjy*5p  
  大珠小珠落玉盘 $A~aNI  
  间关莺语“花底滑” -`5]%.E&8  
  有志写作者不妨马上把《琵琶行》温读一遍,专看以上各种描写方法如何轮替分布以产生总体的效果。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