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40759
精华: 42
发帖: 7652
财富: 169975 鼎币
威望: 44 点
贡献值: 18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126 点
在线时间: 1044(时)
注册时间: 2018-02-05
最后登录: 2022-05-26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2  
来源于 转帖专区 分类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艳 0Q`&inwh  
!3@{U@*Z]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要善聚善用各类人才。这让人才评价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让大家对人才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最近十年的全国两会,若说有什么问题持续不断地被科技界代表委员关注、讨论,那一定有人才评价。 1\y@E  
w763 zi{  
  我国是世界上人力人才资源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还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科研人员,这都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最大财富。如何用好这笔“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大课题。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正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 Od-Ax+Hp  
W tVf wC_  
  过去这些年,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少,但归根结底,评价标准单一化、简单化,是许多问题的根源。比如曾经被学界吐槽最厉害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又比如大家深恶痛绝的唯“帽子”论英雄,唯“位子”论高低等等,都少不得一个“唯”字。 fgmSgG"b  
M1EOnq4-  
  既然是“唯”此有用,自然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刀切”,这必然是不科学的。若是光以论文作为标准,那么从事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自然就“吃亏”,他们的工作很难在评价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此一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从哪里来?若是以“帽子”分高低,那些潜心研究、不问世事的科学家是不是要就此埋没?那些胸怀大志、一心向学的青年科研人员是不是要一直身处“食物链的最底端”? #~S>K3(  
Q,~x#  
  其实,任何一个群体都应该有衡量标准。有管理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量”人却大有学问。论文可以用来“量”,教书育人可以用来“量”,行政工作可以用来“量”,职称、学历、奖项、工程、创新创业这些都可以用来“量”。不是说发表论文多不好,也不是说职称高、学历高不好,而是不该只有这些才是“好”。 >nK%^T  
TtZ}"MPZ  
  一个“唯”字,造成的“短视化”现象是明显的。在科研领域,当“论文数”和“影响因子”成为必需标准,必然会造成科研人员为了发文章去跟热点,做短平快的研究,那些周期长、有原创、前沿性课题被厌弃。长此以往,原始创新能力从哪里来?科学前沿突破从哪里来?在高校,当近期业绩是唯一标准,那长远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哪里来?当学术成果成为唯一标准,应用型人才失落就成为必然,时间长了,人人“坐而论道”,谁来“起而行之”? $R?@L  
7*/J4MN  
  古人倡导的君子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宽”,说的就是海纳百川、宽以得众。这个道理用到人才评价中也同样适用,正所谓“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人才”。 |g!`\@O  
s%O Y<B@V2  
  时代在不断变迁,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多样。连高考选拔都已经向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向努力,科技界更应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多元的人才评价政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评”人才,让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特长、不同爱好的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对待。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海边石油人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中国大约有多少年悠久的历史 正确答案:5000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