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一去二三里”是邵雍写的吗?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43
财富: 1284877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9(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来源于 书趣 分类

“一去二三里”是邵雍写的吗?

“一去二三里”是邵雍写的吗? +2 oZML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罗争鸣 2019-11-19 ~J+ qIZge  
邵雍有一首小诗,据说出自邵雍(1012-1077),题名“山村”,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作巧妙地嵌入十个数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恬淡宁 e],(d7Jo  
RfD#/G3|  
有一首小诗,据说出自邵雍(1012-1077),题名“山村”,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 t g-(e=S4P  
DBcR1c&<H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4T.3Njjn  
047PlS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Vn{;8hZ :a  
M!!vr8}  
诗作巧妙地嵌入十个数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恬淡宁静的山乡图景。诗史上有很多文字游戏之作,比如藏头诗、宝塔诗、数字诗,而唯独这首《山村》,超乎其类,流传极广,“一去二三里”成为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乃至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仍有选录。那么这首题为《山村》的小诗,到底是不是邵雍的作品?其实,诗题就值得我们注意,有的版本题《山村》,有的又题《山村咏怀》,还有的无题,这种诗题的随意性也说明此诗缺乏信实可靠的文本来源。 !]A/ID0K  
&1^~G0 Rh\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翻检了邵雍几个版本的《伊川击壤集》。《伊川击壤集》现存多个版本,《道藏》太玄部所收相对完整,中华书局曾据此校点整理了这部诗集;另外《全宋诗》第七册的邵雍部分以明初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元、明诸刻及《四库全书》本,也较为精审。这两个本子,笔者都曾逐页翻检,未见小诗踪影。1975年江西省星子县南宋陶桂一(南宋景定二年正月十六日卒)墓中出土了《邵尧夫先生诗全集》和蔡弼重编的《重刊邵尧夫击壤集》。这两个本子与通行本在卷次、诗作数量和诗歌内容上有些差别,可补二十几首逸诗,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但笔者翻检此本,也未见这首小诗。而我们从内容上仔细揣摩,《山村》似乎也不大像邵雍的作品。 OGJrwl  
+MaEet  
这首诗依序嵌入十个数字,而全诗不过二十字,整整占了一半。粗粗看来,十个数字加上炊烟、村舍、亭台、花等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意浓浓、岁月静好的山村图景,但仔细琢磨,似情理不通:烟村四五家,何以亭台就有六七座?而花亦怎能只有八九十来枝?这不过是为了押韵和嵌入数字而“制造”出来的,与现实生活场景并不相符。虽然有所谓“诗不达诂”,但艺术真实也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而我们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往往含糊其辞,不明就里。 qk3 ~]</  
.-& =\}^2l  
邵雍集中有很多与春天有关的诗作,如《新春吟》《暮春吟》《芳菲吟》,这些作品大都表现淡泊放达的道家情怀。邵雍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号称“北宋五子”,是隐于市的大隐,并非隐于野的离群索居之辈,其《共城十吟》小序谓:“予家有园数十亩,皆桃李梨杏之类,在卫之西郊。自始经营十余载矣,未尝熟观花之开,……至今年春,始偶花之繁茂,复悼身之穷处,故有《春郊诗》一什。”邵雍定居洛阳后,王宣徽、富弼、司马光等先后为其置地、构屋,自命其园居为“安乐窝”,名重一时。邵雍自己的田园就有数十亩,且经营数十载未尝熟观园子里的花,很难想象他会“一去二三里”到山里去看四五户人家。而从这首诗作的流传来看,它很可能是一首伪托邵雍的民间作品。 Et-|[ eL  
jCNR63/  
通过海量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较早出现在清代俗曲家华广生在嘉庆、道光年间编纂的俗曲总集《白雪遗音》中。再往前推,甚至明代文献也未见此诗,可见其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白雪遗音》嘉庆九年(1804)编订,道光八年(1828)由玉庆堂刊刻,全书二十二万字,分四卷,所收曲词大多採摭于民间单弦角鼓,时调弹词,内容多为街衢里巷的情歌与兴怀之作。其中有一篇《艾叶重发》,化用了这首小诗: zZRLFfz<9  
t B`"gC~  
艾叶重发,草木萌芽。闲来无事到故友家,一同到望江楼上去饮茶。走过一去二三里,又过烟村四五家,瞧见亭台六七座,又看八九十枝花。……我看此地好风景,想必就是故友家。故友一见往里拉,拉过草团坐下,童儿倒过一杯茶。茶罢抬头四下观,粉壁墙上一轴画,画的是渭水河边姜子牙。  f-[.^/  
<b _K*]Z  
看来清中叶这首小诗已经在民间流传,当属于街衢里巷的兴怀之作,但如大多数说唱文学一样,无从查考它的确切作者和创作时间。此后,“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仍时见于各种说唱曲词,而至清末,这首小诗用于儿童习字描红的记载逐渐增多。晚清经学家王闿运(1833-1916)在其《湘绮楼全集·笺启》卷三致李黻堂的信里曾提到:“吾两人只看旧书,几叶诗曰‘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又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小时写影本,不觉其佳,今乃为斯,言之有味也。” 时至民国,儿童习字仍用这首小诗。1940年《进修》第二卷第七期登过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问到:“从前小学生初习字的印格,多用‘上、大、人’或‘一去二三里’等笔划较少的文句拿来应用;现在应当合于抗战方面,不知用何种材料,才能合战时需要?请导师指示。”从这封信的口吻看,小学生书法描红用“一去二三里”当是流传极广的旧传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如上过私塾,习过毛笔,大都有这个印象。当时据此编排的笑话还能登上报纸,1939年《艺海周刊》第六期就登过这样一则: sg}<()  
,%xat`d3,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初学把笔塾师,辄书此二十字俾作仿影,迄未察其何人所做也。某村有田舍翁,数家共延一师,设塾庙中,遣子就学,而各家均悭吝束脩,不以时给,先生苦之,乃改前诗云:“一去二三里,东翁四五家,学钱六七百,八九十回拿。”令学生续写,东翁见而大惭,竟夺先生馆。 N2[jBy8M  
bDh4p]lm  
东家见塾师表达不满,没有自省改正,反而“竟夺先生馆”,聊聊几句把吝啬刻薄的田舍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段子”当时应有不少,能登上报纸的当是滑稽而富有深意的少数。再如1948年《沪西》报登过这样一则《妙喻》: %++: K  
}93FWo.  
一去二三里,烟馆四五家。 eX"Ecl{  
Rc4=zimr+  
茶楼六七座,八九十辆车。 pxedj  
=+T0[|gc(r  
小诗用同样的数字结构,把解放前上海的市井风貌刻画得相当生动。总体来看,晚清以来,凡提到这首习字描红用的小诗,大都没有明确作者是谁,也无从明确作者,正如上引《艺海周刊》的笑话也说“迄未察其何人所做也”。 S[/udA   
G"u4]!$/  
但是,不知从何时何地,又起于何人,这首诗在语文教材和各种媒体上,都被冠以邵雍的名字。也许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首好诗总要有一个作者,而如此巧妙的数字组合,唯精通易学、深研数术的邵雍足以当之。邵雍诗作不刻意求工,疏于格律,但理趣深远,这首小诗乍一体会,也颇有韵味,托名邵雍似也在情理之中。邵雍、邵康节,几乎成为一个符号,在民间广为托指,《梅花易数》就是托名邵康节而影响最大的伪作。岂不知,邵雍自己曾明确说明:“若天命已知之矣,世俗所谓之命则不知也”,临终的时候拒绝张载为其推世俗之命。邵雍若有在天之灵,见到《梅花易数》不知作何想,而对于小诗《山村》“一去二三里”,大概只能哂如也。 US9aW)8  
x$TL j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新组建个圈子,欢迎大家来捧场。
级别: 管理员

UID: 22506
精华: 404
发帖: 437578
财富: 614375837 鼎币
威望: 2272065 点
贡献值: 679 点
会员币: 15 个
好评度: 5186165 点
在线时间: 32522(时)
注册时间: 2012-05-2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沙发 发表于: 2020-01-07  
感谢分享
为生歌唱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