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钢轨“健康”的守护者——记新朔铁路大准铁路分公司工务探伤工区
级别: 百米会员
UID: 40741
精华: 0
发帖: 9
财富: 1206 鼎币
威望: 2 点
贡献值: 0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18-01-25
最后登录: 2022-01-10
楼主 发表于: 2020-05-12  

钢轨“健康”的守护者——记新朔铁路大准铁路分公司工务探伤工区

铁路有这样一个工种,虽然人数不多,却肩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第一关”的重任,他们就是钢轨医生——探伤工。
新朔铁路大准铁路分公司工务探伤工区,成立于1997年,共有员工26名,大专及以上员工24名,人员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以青年为主,专业性强、学历层次较高、充满活力的团队。他们主要利用超声波探伤仪器,按规定周期对大准铁路157.39公里正线、86.91公里站专线、2485处焊缝和322组道岔进行超声波检测。 [upload=1]

管理,在创新中提升

近年来,随着大准线运量逐年增加,钢轨超期服役,呈现出疲劳伤损状态,钢轨“病情”不断增多。如何能够确保线路设备高质量运行,降低线路设备“三折”发生率,给探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探伤工区通过实施“四色”管理法,消除探伤盲区,提升探伤作业质量,降低钢轨折断隐患,增强探伤人员责任心,班组战斗力逐步提高。他们依照全年钢轨工作状态及探伤数据分析,将管辖里程进行检测等级划分,分为绿、黄、红、灰四种颜色。绿色检测即常规检测,对通过总重小和不易出现伤损的地段,按周期有计划地进行常规检测。黄色检测即预警检测,对线路薄弱和出伤率低的地段加强检测。红色检测即深度检测,对线路状态不良和出伤率高的地段进行重点检测,在此地段有针对性的缩短探伤周期,建立伤损跟踪检测表,保证能及时有效的将伤损检测出来。灰色检测即盲区检测,对不具备正常检测条件或不易检测地段,根据记录表进行专项排查检测。综合区段主任韩飞云:“原来,探伤班组只注重伤损检测工作,而忽略了员工责任心和班组凝聚力的建设。通过应用“四色”检测管理法,班组员工责任心增强,设备质量不断提升,‘三折’率得到有效控制,班组安全生产周期持续延伸。”
    多年来,探伤工区用精湛的探伤技术和强烈的责任感,换取了探伤零失误,并且连续3年杜绝钢轨探伤漏检。多次荣获段级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公司先进班组等荣誉。


青春,在钢轨上绽放

北方的春天略显寒冷,一场春雪过后,放眼望去,大准铁路线路两侧的树上凝霜挂雪,如朵朵白云,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伴随着机器的“嘀嘀”声,几个人由远及近,原来正是大准铁路分公司工务探伤工,他们踏着残雪,推着探伤仪,双眼紧盯着显示屏上的声波曲线,为钢轨“会诊把脉”。
钢轨探伤看似简单,却是一个考验眼力、细心的工作,既要练就“火眼金睛”,又要读懂超声波和数据。由于钢轨伤损的复杂性和假象波的干扰,他们还必须从中仔细分辨,否则极易发生漏检、误判,造成列车颠覆等不堪设想的后果。
李智慧,2009年来到探伤工区,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的探伤里程达到四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却从未发生过一起漏探和误探。 [upload=2]
探伤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工作有时要在炎炎烈日下进行,有时需要在寒风雨雪中进行,有时还需要爬上几十米高的桥梁。每天步行五六个小时极为常见,腰酸腿疼、口干舌燥更是家常便饭。
李智慧:“探伤作业时基本都在山里,每次一干就是十几公里,六七个小时,想买点吃的、买点水都没有。而且铁路沿线的天气比市区冷得多,冬天野外的雪非常大,踩下去脚脖子都埋了,深一脚浅一脚还要推着仪器进行检查。但我觉得不管干什么活,都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第一天执机就懵了,为什么没有核伤探头总是报警?工长郝金晶:“这是钢轨表面鱼鳞纹,不是伤,你要能够听出来声音之间的区别”。为什么没有孔裂,仪器屏幕上却有伤波显示?工长郝金晶:“那里螺孔被拉变形产生的正常波形,你不能光推着仪器走,还要时刻观察屏幕的显示和线上钢轨”。原来探伤还有这么多的“道道”。
之后的日子里,李智慧手里又多了一样东西,那就笔记本,他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各类情况都记在自己的本子上,笔记本一本换了一本。久而久之,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字探伤法,通过这套方法,他在探伤岗位上实现了无漏检和误判。“望”就是观察钢轨表面状态;“闻”就是利用检查锤敲击钢轨,观察小锤弹起的状态,倾听小锤回弹的声音,辅助探伤仪对钢轨伤损的判定;“问”就是在作业前询问当日作业范围内的关键处所、重点设备、疑似伤损和原有伤损的位置,对检查工作的预想预防做到全面覆盖;“切”就是使用探伤仪的超声检查功能,全面扫查钢轨和焊缝内部情况,通过对检查数据全面回放分析,以精确到毫米的精度,准确判定伤损情况和位置。
“望闻问切”看似简单,可却是年复一年,以平均每天10公里徒步探伤凝聚成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智慧通过不懈努力先后获得“中央企业岗位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殊荣。
李智慧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秉承对铁路事业的热爱,用青春唱响发展乐章,用奋斗书写精彩华章。


坚守,只为战胜疫情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冠状肺炎波及全国。在这个冬春交汇的季节,天气阴晴不定,风雪交加,早晚温差变化剧烈,线路防“三折”工作刻不容缓。受疫情影响,委外探伤公司人员因各地道路封堵无法到达作业地段。工务探伤人员原有的26人,也因隔离、居家观察等原因无法正常返岗,只能到岗13人。建制不全,人员不足,让探伤工作雪上加霜。 [upload=3]
急,不能解决问题;等,可能会出问题。只有迎难而上,只有主动出击,才是唯一出路。
大准铁路分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组:“当前,正处于防“三折”、防冻害及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请综合区段尽快制定探伤工作措施,及时调整探伤周期,确保大准线运输安全。”综合区段探伤工区接到命令后,13人主动请缨,决心拿下这场硬战。
    13人,3个作业组
    按规定大准线上行线探伤计划是14天/遍,下行线是21天/遍。疫情期间好多线路地段已经达到了探伤周期,面对委外探伤人员不能到达作业现场、工区现有探伤人员严重短缺的压力和的困难,为了保安全、保畅通,探伤工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本着重车线优先,线路条件困难地段优先的原则,组织现有13名探伤人员编成3组,驻站防护员、现场防护员等其他辅助人员由所属作业地段的线桥工区配合,利用轨道车接送人员,一场探伤攻坚战就此展开。
    3个区间,40多公里_
    清晨的阳光从窗外照射到轨道车内,新的一天开始了。探伤人员早早的来到工务段院内,测体温、检查探伤仪、添加耦合水……,一项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
    7点,轨道车准时发车。点名、布置当日工作任务、辨识危险源、学习事故案例……标准化班前会不会因为疫情发生而简化,车内一项项作业流程有序进行着。
    8点30分,第一组人员到达作业地点,设好防护后,开始上道作业。随后,二组、三组也分别到达指定地点。工作中,他们手推仪器,慢走细检,采用仪测、眼看、尺量、手检相结合的方法严密监测薄弱钢轨的状态以及变化情况认真鉴别真假伤损波。他们身穿黄色防护服,手推探伤车,专门检查钢轨的“健康问题”,精确、精准地为每一米线路“把脉问诊”。对待钢轨就像大夫对待病人一样,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准确找到钢轨的症结。
    一天之内,探伤人员需要完成3个区间近40公里线路的探伤检测作业,这相当于他们平时作业量的3倍。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连中午饭也省去了。虽然午饭省了,但是作业工具和作业流程却一样也没少。探伤仪、钢丝刷、毛刷、扁铲是他们的探测利器,只要有丝毫的伤损,都会立刻记录并进行处理;严格落实“一日标准化”探伤作业要求,执行“小腰慢、接头站、大腰匀速探”的探伤标准,全面落实“一看、二敲、三照、四卸”手检要领,全力筑牢钢轨探伤防断保运输的第一道屏障。 [upload=4]
    虽然人员不足,但对管内钢轨、辙叉心进行全覆盖伤损检查,一米不漏、一处不少。傍晚18点,忙碌了一天的探伤人员,回到轨道车上,简单的泡一碗方便面,赶紧召开班后会,总结当天作业情况,最后他们用上传探伤数据来结束当天的工作。
    疫情突临,我们需要众志成城;道路崎岖,我们更要团结一心。每一份工作都有不同的使命,探伤工区的使命就是为钢轨“体检”,排查隐患,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他们用精湛的技术、非凡的坚持,让脚下的每根钢轨变得厚重和非凡。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余梦伦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