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公司里的“小报”
dqqjk离线
乔吉奎
级别: 管理员

UID: 39817
精华: 16
发帖: 81706
财富: 222306 鼎币
威望: 18 点
贡献值: 84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0449(时)
注册时间: 2016-09-07
最后登录: 2024-04-19
楼主 发表于: 2020-05-21  

公司里的“小报”

文 | 本刊记者  孙雅男 丁伟  84'?u m  
这是一出“编辑部的故事”。他们有自己的新闻奖:《红塔时报》、《力帆》、《中冶人》、《今日用友》、《桑德视界》、《奥克斯文化》等都获过“中国优秀企业内报内刊奖”;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他们被戏称为“大内高手”,游走于“企业”和“媒体”之间,表达着企业文化、“企业立场、人文情怀”(《万科周刊》语)。  R uLvG+  
这是一种有趣的反差。据统计,目前国内非盈利性企业内刊大约有12000种,而且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已经超越了市面上销售的正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数据:9468种)。正刊所受的刺激,不仅是数量上的,有些内刊还办得很有特色,在企业界和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SOHO小报》曾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小众读物”。  }kE87x'  
这是一宗企业史上的公案。民营企业最早的内刊是谁创办的?有人说是1986年出版的《四通人》,有人则上溯到上世纪20年代范旭东在天津碱厂创办的《海王》旬刊。冯仑作为第一任主编办了《南德视界》(牟其中原设想的是“世界”,他改成“视界”),发刊词是“造就一代儒商”――“后来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民营企业都爱编小报。”  J='W+=N  
内刊还有自己的组织:泰山企业内刊研究会。泰山研究会前秘书长、《万通》主编陈润江说,12年来,每年的全国企业内刊研讨会已成为内刊界的年度盛事。不过,尽管内刊在绝对数量上一片繁荣,但在相对数量上,除去6000家国有企业,对于500多万注册民营企业而言,一万多家内刊显得并不算多。“还不是大部分企业有内刊,我们只能说有上万家内刊在活跃着。”  0N{+y}/G  
由于企业阶段、阅读习惯不同、出版物管制,中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内刊现象。在美国,平均每个企业有2.2本企业刊物。据考证,美国第一本内刊是1895年农具商John Deere创办的《犁》(Furrow),它介绍现代耕机技术,是一代代美国农民的权威读物,每期160万册,延续至今已113年。至于早期公路休息站内的《路王》、加拿大航空的《空中》、丽兹-卡尔顿酒店的《婚礼》、“美食圣经”《米其林》,更是耳熟能详。  i&A%"lOI9  
实际上,国外的专业术语叫“定制出版”(Custom Publishing),主要针对客户(B2B),包括主题出版物、行业杂志、商业指南、网站等。据称每个美国企业要花费营销总预算的1/4在定向出版物上。它们定位清晰,实用性强,没有国内内刊常见的老总讲话、企业管理、人文等内容,当然,更重要的差别是,它们可以公开发行、刊登广告。  XvskB[\  
潘石屹说《SOHO小报》三原则:“第一不反动,第二不黄色,第三不做广告”,这其实是正确的废话。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将企业报刊纳入“内部资料”(准印号)出版体系来管理,并有两大限制:不能刊登收费广告,不能向读者收费。事实上,很多内刊并没有刊号(俗称“非法小报”),有的也在打擦边球。一位内刊编辑说,“上万家内刊中有准印证的极少,官方说希望你们自觉点办,假如我们不自觉呢,他们也不管……大家谈的都是经济、生活,也没谈时政、社会敏感问题,我们也不会去碰这个雷。”  @rO4y`  
这样的出身和背景决定了内刊更多是一种典型的公司生态,是沟通内外的重要载体。用一位内刊主编的话说,“我是不关心读者的,我也不关心广告,我只关心内容,所以比较纯粹。”于是,《大北农技术与服务》专注报道“科普下乡”(每期印量10万份,分公司认买,是国内内刊中不多的赚钱案例),《万科》则成了“多少企业英雄的青春纪念册”(本刊主编牛文文语)。“《万达》是向内的,他是一个全国性的企业,需要内刊凝聚员工,”SOHO中国副总裁、《SOHO小报》主编许洋说,“我们就是一个二三百人的小公司,天天开会,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个东西还是向外的。”  $M':&i5`,  
与传统媒体不同,不存在经营和广告压力的内刊相对自由,但却要受制于企业家本人的意志和趣味。内刊基本属于“一把手工程”,定位和调性由企业家说了算,很多老总还领衔内刊主编,大多数的内刊负责人是公司高管。冯仑每年都会跟陈润江谈一次新年的计划,《万通》及《生活家》应该体现哪些重点选题。《万科》更被称为万科的“黄埔军校”,其前八任主编(郭钧、林少洲、单小海等)后来都成了地产界的风云人物。2005年,宁高宁调任中粮,第一件事就是把已出版12年的《今日中粮报》停刊,重新推出《企业忠良》,向员工灌输“职业经理人忠心与良心”的管理理念。  =MC~GXJSNw  
有人形象地把内刊分为“喉舌型”和“眉毛型”,前者就像“新闻传播”,后者用于装点门面。科瑞集团副董事长兼《科瑞人》总编郭梓林认为,企业内刊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文人老板”或者内刊“秀才们”作秀的产物。他的经验是:1.要说企业家想说的话。企业家投钱办内刊,自然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2.续说企业家没有说完整的话,既不能把内刊办成“老生常谈”,更不能是报告汇编;3.要反映广大员工的心声,企业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v)):$s?WB  
陈润江1993年开始做《万通》,1995年万通多事之秋,他也像其他同事一样申请去“做业务”,冯仑笑笑:“不用。你把这张报纸弄好,等于赚了一千万。”2003年,冯仑又对他说:“十年万通人事变化,只有你和我的岗位没变。”虽然内刊的价值也许无法量化,但陈润江认为,“我们企业内刊现在的状态,确实是在传统大众媒体之外,在传统企业报之外的一种新的传播。内刊虽然也有企业自己需要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越来越不是以老板的话为主的形态,而成了一种文化和品牌。”  Wt J{  
内刊也与民营企业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80年代民营企业在大众媒体上的声音还是很小的,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载体让社会了解。”首先带头的是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陈润江看过《四通人》,八开十六版,油印,“自我批判比较激烈,张扬企业个性,那些文章一半是知识分子一半是商人的味道。”  &EovZ@u  
进入90年代,内刊在民营企业陆续涌现。“不管是一张报纸还是一本杂志,总想在上面说些什么,是一种人文价值的证明,证明自己是有文化的,有思想的,不是暴发户也不是只会挣钱的机器。”郭梓林忆及1992年创办《科瑞人》的初衷时说。而它们也挥别了过去的内刊样板,陈润江说,“这一波的内刊和原来体制内的就不同了,现在那些报刊还活着,还是保持原来《人民日报》的状态……”  Fd7*]a  
互联网影响了内刊的演化,大部分内刊都有电子版,有的还用博客推广(如Google黑板报),为员工与公众提供了更为广泛与便利的传播渠道。而走得更远的企业已经开辟了自己的电子杂志,比如冯仑的《风马牛》、百度的《简单》周刊。  G AQ 'Ti1!  
内刊的未来会怎样?会走向跟世界出版物统一的一条路,还是会最终消失?冯仑曾经有一个说法:“我们办好内刊就是为了消灭内刊”。陈润江解释道,“他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标准的商人之后,也在考虑让原来独特传播方式的内部刊物怎样走向市场化表现,既要承担一点点原来的理想,有段时间又说内刊能不能商业化、能不能赚钱,过一两年他说内刊还是要记录历史。”然而,一本内刊做不了那么多文以载道的事儿,万通有民营企业博物馆,每隔几年还要出一本书。陈润江说,“希望通过这十余年编成的万通内刊,能够清晰地反映万通的心灵史。”  !9r:&n.\  
博客的兴起让《SOHO小报》主编许洋一度颇受打击。“《SOHO小报》很早就开始推博客,甚至比新浪的博客还早――但做精神产品不能太快,没有必要去追求所有人的喝彩。小报也是这样,不行不做也没什么,我不把它看得有多么伟大或者多少重要。生长和死亡都是一个自然现象,城市都是这样,一本杂志就更是了。”  oEu>}JD  
经年以后,陈润江到海口搜寻遗留的万通史料,在一个小书柜上发现了冯仑在1995年间读过的《范旭东传》,根据其中的记载,1928年9月20日,“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创办了《海王》杂志,这是他所知道的国内最早的企业内刊了。  h>wcT VF  
80年来的历史轨迹,企业内刊从无到有,盛衰春秋,如今已然进入最为活跃和繁盛的时期。陈润江说,感谢《海王》,在80年前开了个好头。  m"Qq{p|'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中国大约有多少年悠久的历史 正确答案:5000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