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跨时空的心有灵犀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11
财富: 1284783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8
楼主 发表于: 2020-07-01  
0

跨时空的心有灵犀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ongzi 执行加亮操作(2020-07-11)
       虽未曾见过,但通过读他的文章、与他的后代家人交往,和郑振铎先生之间好像逐渐产生了一种心有灵犀,时时指导着作者的藏书之路。 Dqcu$ V]  
v]Q_  
      回想起来,从念初中开始迷上碑帖,到后来收藏古籍善本,这些年在我爱好藏书的过程中,受到了古今很多藏书家的影响与启发。远有清代的黄丕烈、许梿;近现代就更多了,周叔弢先生、傅增湘先生、黄裳先生等等,都是我满心敬佩的藏书家。当中与黄裳先生还曾有过一面之缘,有幸拜访过他。 (,9cCnvmYU  
k)GuMw  
      而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郑振铎先生。 \f Fy$  
i I Nu`>I  
      机缘 `h{mj|~  
bqwW9D(  
      文如其人,郑振铎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为藏书穷尽了毕生精力。1958年先生去世,他的夫人高君箴和哲嗣郑尔康遵照其遗愿,将家中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共计17224部、94441册。后来这些书被整理编辑成了《西谛书目》(注:“西谛”系郑振铎先生笔名之一),序言由古籍版本界泰斗级人物、时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的赵万里先生所写,他评价道:“郑先生的藏书,就数量和质量论,在当代私家藏书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 Mh/>qyS *2  
IqJ=\  
      1958年的我,还正值“戴红领巾”的年龄,无缘赶上能当面得先生指点一二的时机。不过,1998年我在文物出版社工作,有缘编辑出版了一部《西谛书跋》,主编是吴晓铃先生,他是郑先生的学生,也是颇有建树的藏书家。书中收录了郑先生为藏书所做的题跋,而其中他题跋并寄赠赵万里先生的《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原书还在我手上,不得不说是一份机缘。 $izpH  
      出书过程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插曲”:其实原定的书名叫“西谛题跋”,我们专程邀请了著名的目录学家、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题词,老先生欣然应允。但可能是因为沟通中的阴差阳错,他将题跋二字写成了书跋。考虑到先生已是9 0多岁高龄,不忍过多打搅,于是我便将错就错,改了书名。然而更想不到的是世事无常,书名是在春暖花开的4月题写的,6月老人家就因病驾鹤西去,这成了他最后的遗墨,至今我还小心保存着。 H?bs K~  
      也正是因为编辑《西谛书跋》,我与郑尔康先生有了联系,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比我年长10岁,热心、开朗。当时他住在北京东城和平里,每年都要回上海。所以我每到上海,只要他也在,必会与夫人一道热情招待我,逢年过节也一定会接到他的电话。他曾回忆自己的父亲为了藏书,吃白薯芋,面包就白开水,很不容易!算起来,今年是郑尔康先生去世的第八个年头,而前段我参加活动,正巧又遇到了他的哲嗣郑源。所以我常常会想,自己虽未见过郑振铎先生,但通过读他的文章、与他后代家人的交往,和先生之间好像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他依然还是那样一位可敬可爱的导师,无形之中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v+_Y72h*a  
   )B5gs%u]  
      榜样 <XcMc<h~  
JhXN8Bq33  
      有关郑先生的著作,19 8 3 年三联出版的《西谛书话》绝对值得藏书者一读。它遴选了先生专谈古籍的文章,访书之艰辛、淘书之乐趣亦在其中。不难看出,先生爱读书、爱研究书、爱写书,兴趣相当广泛,学问甚为广博。 ]?^xc[  
      当初在第一时间读完后,作为藏书发烧友的我激动不已;尤其是书中《访笺杂记》《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10篇文章,已记不清反复读过多少遍。它们给我几点感触颇深:首先是先生对自己得到一本好书有两个比喻,一是如大将之克名城,充满胜利喜悦;二是如地质学家在顽石堆中发现了珍贵矿藏一样,欣喜若狂。爱之深可见一斑。他的藏书都是很辛苦地设法购得,购书的钱是“中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部书都可以看出自己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正因如此,他的一生为保护中国古籍文献付出了巨大精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特别是在“上海孤岛时期”,他以一己之力与侵略者抗衡,认为若“史在他邦,文归海外”,是“奇耻大辱”,因此“欲挽狂澜,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从!” 6)2M/(  
      可以说,先生爱书的激情、藏书的学术方法论,包括对版本的认识,都直接成为了我的榜样。根据他的思路去探索,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他致力于保存文献的精神,更是成了我藏书的一种动力源泉。 )tQ6rd'  
      例如访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城的各个书店,凡是有古旧书籍的我几乎跑遍,那个时候就靠腿勤。到了上世纪9 0年代中期,艺术品拍卖兴起,大家同场竞争,又成了靠实力比拼。另一方面,以碑帖为例,早些年花大手笔在收集的还有日本藏家。所以尽管个人之力很微薄,但只要是好书,我也必欲得之而后快,不计后果、不求回报,哪怕生活会因此变得清苦也心甘情愿。以至于当时有拍卖公司的朋友戏称我是“工薪阶层敢死队”“买书拼命三郎”。 U.sPFt  
      直到今天,每当看到国内藏家慧眼识珠,让珍贵古籍文献在拍场上体现了它应有的价值,还有流散在海外的藏书回流,都让我十分高兴和欣慰,无论何时,文脉不能间断。 T9v#Jb6  
!U~#H_  
      往事 j I@$h_n  
?RAR  
      谈及藏书,有意思的是,郑先生并不承认自己是“藏书家”,说他从不为藏而藏,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手头应用的需要”。《西谛书目》也印证了他的说法——所捐藏书以历代诗文集、戏曲、小说、弹词、宝卷、民间文艺、版画和各种经济史料为主,与先生研究范围相一致。 + d)~;I$  
      可见,藏书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我着重碑帖碑刻,同时也做清代相关学术研究,得先生启迪,金石古籍与清版书成了我的收藏书目,对它们简直爱得不行。说到这种心情,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件淘书往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中国书店买了一本光绪年翻刻的《古均阁宝刻录》,相当精致。关于这本书的“身世”,上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先生曾在北京北海团城倡导举办了“中国印本书籍展览”,展品中就有一本咸丰八年许梿《古均阁宝刻录》原刻本。其年代不算久远,却能被归入善本,可见一是刻得精,二是版本珍稀。 ]f @LhC1x  
      实际上,许梿刻的是一个系列,展出的这本为其中第一本,说的是汉代夏承碑。于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是前言,讲述了许梿研究金石学的经过,包括他与前辈、同辈的金石学家的交往,涉及到不少清代学者,这对于研究许梿的生平非常重要。 zZ0V6T}  
      自从有了翻刻本,更激发了我寻访原刻本的兴趣。恰好又出差杭州,于是顺道去了杭州古籍书店,向当时的书店经理、版本学家严宝善先生打听。据他回忆,店里原是有过两本,已经卖了,其中一本就卖给了中国书店。回京后我又立即去中国书店询问,对方回答确有此事,但一时恐怕找不到,由于它是一本薄册,谁知道积压在哪一垛书堆当中? Cspm\F  
      原本以为要没戏,不想过了大概一年,书店的人竟然给我电话说找着了。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梦寐以求! -oT+;2\2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居然也能买到郑先生当年肯定过的书,这是幸运,更是幸福。 iwx0V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