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羊君离线
党员领导干部除了素质高、为民服务意识强外,工作上还应该雷厉风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891
精华: 58
发帖: 170414
财富: 985580 鼎币
威望: 67 点
贡献值: 264 点
会员币: 2 个
好评度: 193 点
在线时间: 6240(时)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4-12
楼主 发表于: 2020-07-12  
0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CGk5`g~  
gc(1,hv  
  新华社长沙7月12日电 题: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b?bIxCA8  
6+LX oR'  
  新华社记者丁锡国、袁汝婷、张玉洁 V7^?jy&&  
0@xuxm/i  
  十八洞村的故事,离不开大山。 g%\e80~1(  
pp{%\td  
  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们奔向小康的屏障。 I5 2wTl0  
gW*ee  
  武陵山脉腹地,一个苗族村寨因山中溶洞众多而得名,又因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生活而广为人知。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 ^?juY}rZ=|  
WUqAPN  
  困于大山,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这是十八洞村人与大山的纠缠,是一个村寨与千年贫困的抗争,也是一段为着小康梦想接续奋斗的历史。 VUx~Y'b  
+)7NWR\  
{0QA+[Yd&!  
WG^D$L:  
  这是6月29日拍摄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3u[btm  
zV2c `he%z  
  山里的抗争 ,U<Ku*}B  
AJmS1 B  
  82岁的村民施成富,熟悉十八洞村每一个山洞。 (/hF~A  
eueXklpg+  
  五六十年前,他就是从一个个黢黑幽深的洞里,刨出一担又一担岩灰,一半撒在田里,一半卖到集市,才换回一家人的口粮。 mCq*@1Lp9  
bH,Jddc  
  施成富和妻子育有三子一女。家中4亩田,年产大米仅千余斤,压根儿不够吃。 Je?V']lm  
NgH%  
ob*2V! "  
]=_BK!O  
  在湘西十八洞村,82岁的施成富在自家的农家乐里炒腊肉(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C/`"JeYL  
b< [eBXe  
  这曾是十八洞村人共同面临的困境——“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又因地处深山峡谷,日照短暂,多是靠天吃饭的“雷公田”,亩产很低。 134wK]d^  
sH&8"5BT%  
  “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是施成富自打记事起就会唱的苗歌。 0 TS:o/{(a  
bUqO.FZ[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要活命,就得找生计。 AV8TP-Ls+  
*:d_~B?Tn  
  于是,他扛起锄头,背上扁担、箩筐、筛子和干粮,蹬着草鞋,一头钻进山洞挖岩灰。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地势险峻,有时还会遇上湍急的暗河,他就用嘴叼着火把,手脚并用地探路。 :A 1,3g  
`rs1!ZJ,  
  “越往下,岩灰就越好。”施成富说,优质的岩灰是天然肥料,却往往埋在洞的深处,挖出后,要用筛子仔细筛一遍,质地细密的才卖得出去。 tPp }/a%D  
+osY iP5  
  好几次,挖着挖着,头顶突然掉碎石,他和同伴撒开腿就往外跑。安全起见,挖岩灰总要十几个青壮年同行,“洞要是垮下来,就给埋了。要是一个人去,埋了也没人知道。”施成富回忆。 '.^JN@  
Fx.uPY.a  
  挑着岩灰,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上3个小时,才能到邻乡集市。100斤岩灰能换10来斤米,却只够施成富一家人吃一天。那时,炒菜会拿根竹签包着布头,伸到油壶里蘸一蘸,再往锅边擦一擦,因为吃不到足够的油盐,壮年劳动力要吃饱,一顿恨不得吃上一斤米。 gjs-j{*  
n*;mFV0s  
  连续几十年的艰难光景里,施成富常常凌晨4点就出门,天黑了,才挑回一担稻谷、岩灰,背回一捆干柴、木料,第二天挑到集市上,换回一些吃食。 16aaIK  
.y'OoDe  
K}$PIW  
&7<~Q\XZbI  
  在湘西十八洞村,施成富(左一)和家人一起吃午餐(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7tr.&A^c  
IjrTM{f  
  武陵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据湘西州志记载,1984年,湘西全州农业总人口中,尚有8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花垣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W``e6RX-  
")o.x7~N  
  苗家有句古话,叫“锄头落地养一家”。走不出大山的“施成富”们,凭一身力气,用一把锄头,开辟了一条活路。 $iF7hyZ  
9r)5d&,6  
  山外的漂泊 rAQ^:q  
h?CNChRJs  
  上世纪90年代,17岁的村民杨正邦揣着苞谷粑,挤上了北去的列车。 t8^*s<O  
0\ gE^=o[  
  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人们追风逐浪。十八洞村的年轻人也翻山越岭,去寻找更多机会 'dht5iI;Yw  
oiR` \uY  
v=W%|iZ  
s&tr84u|  
  在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在整理民宿(6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px x,o6l  
yBr{nFOgdY  
  有一年春节,老乡带回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和一件旧棉衣,点燃了杨正邦心里的念头——要去山外的世界闯荡。 4H " *.l  
Nd6N:1 -  
  那年3月,绿皮火车摇摇晃晃,把杨正邦带到大雪纷飞的沈阳。 XBeHyQp  
mV'd9(s?  
  老乡帮他在建筑工地找到工作,开砂浆搅拌机,操控升降梯。工地开伙时,他会多抓两个馒头带回蜗居的地下室,藏到枕头边,半夜饿了再吃。 |0 Zj/1<$  
+~[19'GH  
  山里人干活儿不怕苦,杨正邦很快得到工友们的认可。大伙儿看他年纪小,给他出主意:去找找电气队队长,跟他学电工,有了手艺就有饭碗。 R'80{  
JUXK}0d%eN  
  杨正邦敲开了队长家门。“进了门,一脱鞋,袜子前露脚趾、后露脚跟,脸一下就红了。”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的窘态。队长看他诚心,收他当了学徒。 o= 8yp2vG  
',CcLN  
  边做边学,8年后,杨正邦有了新打算:既然会看图纸了,能不能包点活儿自己干? h knobk  
FEP\5d>  
N.2rF  
O0Z'vbFG  
  在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在自家开的饭店厨房里帮忙(6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DSIa3! 0  
{wMCo ,  
  就这样,他回到湘西吉首当起了工头。可南方的建筑设计却与东北不同,“看到图纸就懵了。跌跌撞撞干了两年,干不成了。”杨正邦回忆。 \KPz  
 T  
  进入新世纪,花垣县铅锌矿、锰矿开发如火如荼。杨正邦和村里许多青壮年劳力上了矿山。钱挣得不少,但风险也不小。成家后,他就不想再干“有今天没明天”的活儿了。 Sa@Xh,y Z  
*J$=UG,u  
m\k$L7O  
E*'O))  
  在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右)在给顾客上菜(6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p~e6ah?1  
Z2LG/R  
  2010年,他去了浙江,找到一份网络信号维护的工作,要背着五六十斤的工具爬45米高的信号塔。最多的一天,他爬了10多次。工作数年间,杨正邦的手机信号从2G变成了3G、4G,月工资从800元涨到1800元。 {!EbGIh  
"%Rx;xw|  
  走南闯北这些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出大山的鸟,哪里不受穷,就往哪里飞。四处漂泊,没有方向。 P|6m%y  
,*bxNs'/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y0UyOa{C  
#G\)ZheG  
  看到这则新闻时,“精准扶贫”四个字像一道闪亮的光芒,照在杨正邦心上。 u{_T,k<!  
Y- w5S|!  
  大山的憧憬 2Nj0 Hqjq  
`bxgg'V  
  2013年,17岁的村民施林娇正在县城读高中。 r<0 .!j%c  
zPVA6~|l  
  她揣着借来的学费,搭车到了长沙参加声乐集训,想通过艺考上大学。当时,施林娇的父亲罹患重病,家境拮据。可家里人却不惜一切代价供她念书。 N .SszZh  
Nd( $s[  
  “爸妈都告诉我,有文化才能走得远。”施林娇的心底,藏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承载着父辈告别深山的梦想。 0_Y;r{3m"  
_mn4z+  
  “山里的孩子,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考得远一点。”中学时的施林娇,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跑步、背书、做题,考入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后来又实现了“远一点”的心愿,考上浙江音乐学院。 jUfc&bi3  
>M +!i+  
  也是那几年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全国各地奔小康的步伐越走越快。 (*M(gM{;  
8,H  
6Es-{u(,  
lc'Jn$O@  
  这是在湘西十八洞村拍摄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施林娇(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LE/{]A  
k r/[|.bq  
  这一次,十八洞村走在了前列。宽阔的水泥路连通了山里和山外,水电网都通了,破旧房屋修葺一新,游客络绎不绝。 CE+\|5u W  
vu*08<M~i|  
  象牙塔里的施林娇,不时听到村里的好消息—— WM"I r1  
czT$mKj3  
  施成富爷爷家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火得不得了,买了小轿车,说自己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Aimgfxag  
ukPV nk  
  杨正邦叔叔从浙江回来了,先是当了义务讲解员和保洁员,又开饭店、建民宿,带头致富; zz$*upxK  
4f/8APA  
  村里新发展了1000多亩猕猴桃,建了山泉水厂,村集体有钱了,每家每户还能分红; WRNO) f<  
5^5h%~)}  
  …… +^%F8GB  
, R]7{7$  
  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 UV:_5"-  
,0 ])]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接连回乡,这让2019年毕业的施林娇动了心。毕业后,她先在城里工作,半年后,辞职回到山里。 (yZ^Y'0  
PmTA3aH  
  突如其来的疫情,偶然开启了施林娇与两名同村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历程——“宅”在村里的日子,3位“90后”组建团队,拍视频、开直播,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展示苗乡风俗。 Ig=4Z*au!g  
L>PpXTWwy  
<CH7jbK  
L1J"_.=P  
  在湘西十八洞村,施林娇(左)与其他两名返乡大学生一起讨论视频拍摄计划(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LUCpZ3F1  
/ AW]12_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就是我
羊君离线
党员领导干部除了素质高、为民服务意识强外,工作上还应该雷厉风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891
精华: 58
发帖: 170414
财富: 985580 鼎币
威望: 67 点
贡献值: 264 点
会员币: 2 个
好评度: 193 点
在线时间: 6240(时)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4-12
沙发 发表于: 2020-07-12  
  镜头里的施林娇穿着苗服,在火塘边切腊肉,在小溪旁洗野菜,在青山脚下唱苗歌,半年收获了10万粉丝。她最近开始尝试“直播带货”,销售山里的腊肉、糍粑、蜂蜜。 O!;!amvz  
]ErAa"?  
!,I}2,1%k  
B!9<c9/ P]  
  在湘西十八洞村,施林娇在直播开始前调整手机(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F*(<`V  
(h2bxfV~+  
  关于未来,这个24岁的姑娘有更多畅想。她想把网络直播的事业做大些,有了规模,就能让山货有更好的销路。 UW40Y3W0  
i)eub`uMy  
  面对创业可能遇上的瓶颈,她并不心慌。她知道,网络直播也许不能做一辈子。最近,她买了许多书,打算备考教师资格证,“如果能成为老师,帮更多山里孩子改变命运,不是也很好吗?” &"25a[x{B  
tcmG>^YM  
  考出大山的施林娇,坚定地回到山里。她知道,自己面前有许多个机会,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时代给予她安全感,也给予她更多探索的勇气。 i8EMjLBUR  
A]W`r}  
  衣食足,产业兴,乡村美。一代代十八洞村人接续奋斗的成果,让年轻的“施林娇”们,与巍巍大山有了更深的牵念——他们不惧远行,也不惧归来。 ?-Oy/Y K  
Xd{"+'29  
) |*HkdF`  
QQ pe.oF  
  在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我就是我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