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上下求索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940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楼主 发表于: 2020-08-07  

上下求索

管理提醒: 本帖被 ZX68 执行加亮操作(2020-08-31)
“温州作家记忆”征文 ab8F\%y-8  
H^fErl  
——林斤澜的文学之旅 \AY*x=PF  
#-7w |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程绍国  2020年08月06日22:28 UPcx xtC  
{?uG] G7  
文学梦萌发 x5(B(V@b  
w%?6s3   
林斤澜上小学时,读了不少鲁迅的文章、翻译小说,也读过契诃夫、大仲马等外国作家作品。他的外祖父是位教书先生,林斤澜在《烟榻说书》里写道:“三国、水浒、西游的阅读,有外祖父的指点。我能把水浒故事讲给弟弟听,讲的听的都兴奋。” ]I: h4hgw  
|R3A$r#-  
林斤澜对我说,他开始做文学梦,是进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后。 I><sK-3  
Qm@v}pD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前身是“电化学校”,是抗战时期一群艺术精英在重庆北温泉创建的一所电影广播学校。北温泉地处缙云山麓一片黑松林里。“林下温泉分流如溪,合洪成瀑。晴日白雾似烟,雨天若喷”。 \1nj=ca?  
d)1Pl3+  
据说这里办学有“三好”:好师资、好设备、好学生。大自然美丽,却不能算设备,学校真正是白手起家。学生大多是“流亡学生”,学业参差难齐,但都驮着两个梦:一个是爱国,一个是爱艺术。这里汇聚了大批文化名流。梁实秋、焦菊隐、史东山、郑君里、张骏祥、许幸之、戴爱莲、叶浅予……进入“风云际会”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后,林斤澜的文学梦发芽了,他想写剧本。 jrN"en  
B&Iy_;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毕业,正值抗战结束,林斤澜无心文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他才发表第一个剧本。1957年11月,林斤澜出版剧本集《布谷》,由四个独幕剧《布谷》《螺丝钉》《落花生》《西红柿》和一个四幕剧《梁家父子》组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k)TNmpL%"  
,M0#?j>  
同年林斤澜的女儿出生,取名布谷。独幕剧《布谷》在前,独生女布谷在后。 9{&oVt~Y$  
`nv82v  
出版集子《布谷》的时候,林斤澜早已转头写小说了。为什么转头写小说了呢?他的剧本不适演出。他的剧本没有生死情节、惊魂故事,可以发表,可以出书,但演出团体不爱采用。一个剧本搬不到台上去,让林斤澜好生难受,于是不得不转头。 w$$vR   
PzH#tG&.j  
林斤澜随即发奋写小说。至1957年,林斤澜已发表《雪天》《擂鼓的村庄》《孙实》《春雷》《“骆驼”》《发绳》《草原》《杨》《台湾姑娘》《姐妹》《家信》《采访》《一瓢水》。写开发北大荒的支边青年的(林斤澜的小弟就在第一批支边青年之列)《草原》已有影响,文笔活泛,写草原令人想起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发在1957年第一期《人民文学》上的《台湾姑娘》让文坛眼前一亮。涂光群说:“这篇小说应是林斤澜这位语言、写法有个人特色的作家的成名作。” mvXIh";  
'Ivr =-  
1957年第四期《人民文学》发表了林斤澜的《家信》,五、六期合刊又发表了《姐妹》《一瓢水》。《一瓢水》尚在编辑时,有人读了觉得晦涩,是否发表举棋不定,是茅盾先生读后,才确认为发表作品。当时,林斤澜成了《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频率最密集的一个作家。 D<J, 3(Yu  
$.KD nl^  
宠辱不惊的写作者 4fL/,j/^  
`VXC*A   
1958年前后,政治环境严峻,林斤澜仍然创作不止。 r0:I  
u(C?\HaH  
林斤澜作为北京市文联的青年作家,经常要“下去”。他最早“下去”是1951年,参加中央土改团,到湖南。之后是到北京郊区石景山的八角村。他在八角村待了几年时间,八角村成了林斤澜的“创作基地”。 u&Cu"-%=M  
#xNXCBl]O  
三年自然灾害时,林斤澜“带户口”下放到北京门头沟一个叫黄土贵的山村。黄土贵连马齿苋都难得一见,林斤澜喝了不少的榆树叶汤。榆树叶汤烂糊糊的,像是有东西,实是欺骗眼睛而已。有一天,林斤澜走几十里地到公社开会。半路上,拐进一个村庄叫上诗人巴牧,一起上路。林斤澜头晕眼花,看见巴牧桌子上有几丸中药,伸手抓来吃了。巴牧说其中两丸好人吃不得,可是林斤澜已经吃了。林斤澜这种温文尔雅的人,随便抓药吃,可见饿到什么程度。 \9%RY]TK3  
ICm/9Onh&  
1960年底,林斤澜从门头沟回家,一夜心口剧痛,被送到医院,查出是心肌梗塞。 4h$W4NJK  
VWT\wA L  
在下放期间,他写出了《新生》《和事佬》《绿荫岗》《假小子》《钥匙》《山里红》《云花锄板》《巍文学》《龙鳞》《教学日记》。 s5&v~I;>e  
:d} @Z}2sD  
1961年9月底,中国作协秘书长郭小川吩咐林斤澜和刘真一起奔赴四川成都,会合前辈作家沙汀、艾芜,访问贵州和云南。 ;t5e]  
!cA4erBP  
林斤澜回到北京后创作了《赶摆》《石匠》《草》等小说,渐成气候。 EL:Az~]V  
uoMDf{d  
《北京市文联大事记•1962年》中记载:“5月、6月间北京市文联连续召开了三次林斤澜作品座谈会,老舍主席始终主持会议。冰心、冯牧以及一些报刊、出版社编辑,高等院校中文系教师出席了会议,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肯定林斤澜是一位勤恳的、在创作上显露才华的青年作家,通过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U9  
dW9Ci"~v  
1963年,林斤澜发表小说《惭愧》《志气》。 g1(`a`M  
~T:L0||.%9  
1964年之后到“文革”前,林斤澜只写了一篇小说,《默契》。 fBZR  
A5kz(pj  
“文革”结束,林斤澜像是复苏的卷柏一样,见水又吐绿。坐小板凳,盘腿在地,铺稿纸于椅子,因为女儿迎接高考,他要让桌。至1980年,林斤澜发表小说19篇。即《悼》《一字师》《竹》《膏药医师》《小店姑娘》《开锅饼》《神经病》《阳台》《拳头》《甘蔗田》《问号》《法币》《微笑》《绝句》《记录》《寻》《斩凌剑》《勒巴条》《火葬场的哥们》。 V[fcP;   
!A=>B=.|D  
写了这么多,1978年、1979年、1980年小说评奖却并不见林斤澜身影。但他浑然不顾,继续写自己的。 Y N*"q'Yz_  
Hq."_i{I  
1981年,林斤澜的《头像》得了奖。 -iySU 6  
vJfj1 f  
在创作上,林斤澜向来荣辱不惊,“好像一个人低着头、笑眯眯只管走路”。他曾有言:“少数真正的艺术家,飞翔在高天之下,波涛之上。只守着真情实感,只用自己的嗓音唱歌。波涛狂暴时,那样的声音当然淹没了。间隙时,随波逐流的去远了,那声音却老是清亮,叫人暗暗警觉出来,欢腾的生命力。” pa2cM%48  
*,#T&M7D  
《溪鳗》发表在1984年10月号的《人民文学》。《溪鳗》所在的“矮凳桥”系列小说(结集叫《矮凳桥风情》),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矮凳桥风情》由十五个短篇和两个中篇组成,以“矮凳桥”为背景,人物和情节互有联系,又独立成篇,形式关系有点像《聊斋志异》或《儒林外史》。假如看作长篇小说,未尝不可。 [*z`p;n2D  
o}6d[G>  
我喜欢《丫头他妈》《小贩们》,而对《溪鳗》《李地》尤其激赏。《溪鳗》扑朔迷离,斑斓华美。像京戏,见鞭不见马;像国画,见蝌蚪不见山泉。所谓“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也。《李地》细节精美,是个别致的中篇,由五个短篇组成:《惊》《蛋》《茶》《梦》《爱》。林斤澜对我说,自己的《惊》《蛋》《茶》《梦》就像四个孤岛,《爱》便是充盈连接四个孤岛的水。写人类的苦难,生命的韧性。 VhX~sJ1%Gp  
 o\-:  
钟情于短篇写作 :FWo,fq?:{  
Kn4x _9  
“矮凳桥”系列之后,林斤澜创作了“癔”系列。成书后的《十年十癔》由“十癔”十篇,和“续十癔”十三篇组成。“续十癔”中,《母亲》和《九梦》又各是一个系列。“癔”系列的诞生,标志着林斤澜小说艺术走向更高境界。其中《黄瑶》《白儿》《哆嗦》我以为是中国小说宫殿中的精品。 c~v(bK  
F8OE  
“癔”系列在题材上,是林斤澜1980年前所写的《神经病》《问号》《法币》《微笑》《绝句》《阳台》《记录》的继续,也是揭示丑恶,但在写法上,却已高超得多,完美得多。——揭示丑恶,林斤澜要的便是深刻,而短篇小说把深刻完成得如此出色,并不多见。 1zWEK]2.R  
:GN7JxD#  
林斤澜并不正面展示丑恶本身,倘若正面展示,很可能就不是五六千字的精美短篇了。做到短而有力,必需佳构。林斤澜便把丑恶当做背景,直写人物受到打击之后的精神变形。这精神变形不是几天之后或几月之后,而是多年或几十年之后。精神变形,便产生语言怪异,或行为怪异,这正是林斤澜要咬住写的。 +?y9EZB%  
yGX"1Fb?;x  
有人说,代表林斤澜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是“癔”系列之后的《门》。我后来也有同感。这是一个抽象小说,很难用一般的小说观读懂,初读只能感受到“沉重历史下人的命运”这一主题,不容易领会。 X.FFBKjf[e  
Y4,LXuQ  
林斤澜非常欣赏两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山上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寄君。”他说,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还是抽象。 CSNfLGA  
Uv%?z0F<C  
我曾问林斤澜“为什么专攻短篇小说”,林斤澜说,首先与时代有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人物和故事等因素约束,长篇小说必须是诗史。而短篇不是诗史,可以是一个场景,一个横断面,写来灵活。短篇。 3!2TE-  
&pEr;:E  
林斤澜说,文学界能够走“回归路”,真是山幸水幸。但他已经不能写长篇了,他的思维已经是短篇小说的思维了。他完成小说,分三步走:一是有感受,二是要思考,三是要表现。他爆发的灵感往往是短篇的感受,难有长篇的感受了。 Hi Pd|D  
'bx$}w N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宇宙”,林斤澜只采“一花”“一沙”,这成了他的艺术态度和艺术追求。 HWxwG'EEY,  
\Ss6F]K]  
林斤澜说:“我对世界的认识是困惑。”又说:“我后来的小说是自画像。”他最想把自己说清楚。他说鲁迅的《野草》是直接说自己,而鲁迅的《阿Q正传》是间接说自己。林斤澜说自己的《门》就是写自己的少年、中年、老年,以及为什么活着。他说:“我的父亲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办学校,办小学;我的一生也只做一件事,写小说,写短篇小说。” i5CBLv  
5/C#*%EH'  
与《北京文学》渊源颇深 ^gd[UC-"w  
?)mM]2%%  
林斤澜主编过《北京文学》。时任《北京文学》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的陈世崇2006年春节对我说:“文联为什么请林斤澜过来当主编呢?据我所知,一他是严肃的著名作家;二他的人缘很好,老少作家中许多跟他相熟,比如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王蒙、从维熙、叶至诚、高晓声、陆文夫等等。” ?n9?`8a#  
K-,8~8[  
林斤澜说:“我过来之后,跟编辑部明确交代,《北京文学》一要出人,二要出作品。” [RFF&uy  
\iM  
他提出对有潜力的作者实行“集束手榴弹”的培养办法,推出张洁、陈建功、陈祖芬、理由、王安忆、张宇、张辛欣等一批作家。《北京文学》发表的方之的《内奸》、汪曾祺的《受戒》、王蒙的《风筝飘带》、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传诵一时。他还组织了一批当时最具活力和最具实力的作家座谈。汪曾祺、王蒙、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冯骥才等十多位作家都曾参加活动。 P,ud"F=r  
6U[bAp  
林斤澜在任那几年,是《北京文学》的另一高峰。杂志“出人,出作品”,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北京文学》又是一条结实的航船,破浪出海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许振超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