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张爱萍上将军旅轶事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22
财富: 1285018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4(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09-16  

张爱萍上将军旅轶事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ongzi 执行加亮操作(2020-09-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nkIXgWz  
6}N`YOJ.  
L5 `k3ap|  
张爱萍(191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战争年代,他率部冲锋陷阵,表现英勇顽强,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和平时期,他殚精竭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被人们誉为“神剑将军”。 6#*_d,xQT  
Mi|13[p{  
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有无数的传奇经历,这些经历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期间也留下许多启迪后世的轶事。 dL% *;   
yXDjM2oR/2  
兵败青阳岔,受教瓦窑堡 *|W](id7e  
wMR,r@}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以刘志丹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骑兵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又称军委骑兵团,张爱萍被任命为团长兼政委。之所以要组建这支骑兵部队,是鉴于长征后期红军迭遭敌人骑兵追袭之苦。不难想见,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组建这样一支部队,中央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对部队主官的人选,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但是,这样一支中央寄以厚望、张爱萍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骑兵队伍,却在几个月后的一次战斗中意外失利。 \h#aPG<yo  
qsoq1u,?  
1936年2月,陕北靖边县青阳岔,张爱萍走了“麦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八师(原骑兵第一师)师史》记载了这一败仗,文字比较简约: \ .#Y  
N7lg6$s Aj  
1936年2月下旬,骑兵团在靖边张家畔全歼盐寨子民团。……后在张爱萍率领下,部队转至安边配合蒙汉支队作战。不久,奉命返回瓦窑堡。途经靖边县青阳岔的北道川时,遭敌伏击,战马损失三分之一。 Ro9:kEG$  
6Y ]P7j  
当时,为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山西,张爱萍率骑兵团一举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仗打得艰苦,但还顺利,首先全歼了靖边之敌,部队随即奔赴安边,与蒙汉支队联合作战,仗打得同样比较顺。当时,张爱萍在马背上兴奋赋诗,里面有一句“百里扬鞭奏凯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可惜,在回师瓦窑堡途中,他被游匪打了个埋伏。 ,.ivdg( /  
&nr{-][  
骑兵团回师途中路经青阳岔,得知我边区政府遭一股游匪的袭击。敌情就是命令,张爱萍命第一营断后,自己率大部追击,一口气追出去15公里,战马的汗水把他的裤脚、鞋子都打湿了。这帮游匪见红军穷追不舍,只得丢弃掠来的人员、物资,逃之夭夭。这次遭遇战如果见好就收,也就皆大欢喜了。但是,被俘的干部群众咽不下这口气,一个个怒不可遏,强烈要求活捉匪首,下面的部队指战员也嗷嗷叫,纷纷要求趁势端掉土匪的老巢。张爱萍眼见群情激愤,遂下令去端土匪窝。打进去后才知道,那个人称“炮兵张营”的匪首带了他的大队人马出外游猎去了,土匪窝里没有几个人。既然土匪主力外出,那就撤吧。刚刚端了土匪窝,部队难免松懈。这边土匪头子率部刚好返程,听说老巢给端了,就在红军撤回的路边设下了埋伏。而张爱萍预先安排掩护的第一营久等大部队不来,放心不下,擅自决定撤离了警戒位置,向主力靠拢,这就给了土匪设伏的条件。 ^P~,bO&H.Z  
_|12BVq  
各种偶然因素交织在一起,使骑兵团几乎招致灭顶之灾! _";w*lg}  
rrRv 7J&Q  
回到瓦窑堡后,军委决定召集连以上干部对此事开批判会。第二天,军委下令通报全军,给张爱萍以撤职查办处分。当时,周恩来找他谈话说:对你的处分要重一些,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毕竟你是中央派到陕北红军的。 5?`4qSUz  
: pUu_  
就在张爱萍接受批判自我反省的日子里,他遇到过去在中央苏区共青团共事的凯丰。凯丰调侃道:“张爱萍,你《落马湖》这出戏唱得倒不错嘛!”《落马湖》是施公案中的故事,说的是施公率黄天霸等众英雄擒寇,回归半途,不意被落马湖水盗铁臂猿猴李佩所擒的过程。被凯丰这一激,张爱萍便冲口而出:“胜败不过兵家常事!”对方也不饶他:“打了败仗还嘴硬?小心军法处置!”张爱萍更火了:“要杀头,老子伸长脖子等着!”…… .tG3g:  
,hI$nF0}p  
两天后,张爱萍接到通知,立即去见毛泽东。 [q!]Ds" _  
Gn^lF7yE  
毛泽东看他走进来,把书往桌上一扣:“怎么!你还不服气?” e`={_R{N  
*w*K&$g  
“我没有不服气,我接受处罚。” , p}:?uR  
< r~hU*u  
“接受处罚?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对吧?” CUH u=  
`K+%/|!  
坏了!这句气头上讲的话,怎么这么快就捅到毛主席这里来了?张爱萍有点慌。 KZ[TW,Gw  
|s/N ?/qi  
“报告主席,那是句气话。” ZKEoU!  
2! ,ndLA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并不错,世上哪里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呢?但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就不行!接受教训吧!” 9Jh&C5\\  
#6|ve?`I  
见张爱萍不吭气了,毛泽东语气缓和下来。 E3j`e>Yz  
?sdSi--  
“后来就是闲扯了。问起了我的经历,知道我在上海做过地下工作。天南海北的,很亲切。”张爱萍后来回忆说。 %!A:Ka!m.  
t27UlFX  
告别之时,毛泽东问他:还有什么想法? ck0%H#BYY  
D1-/#QN$1  
张爱萍诚恳地说:这些年来,就是猛冲猛杀,有机会还是想好好学点东西。 cKkH*0B5  
~L<"]V+B  
毛泽东很高兴,说红军大学要开学了,我就当你的介绍人吧!他拿起毛笔,给拟任红军大学教育长的罗瑞卿写了封信。1936年6月,红军大学开学,张爱萍成为第一期学员。毛泽东亲自为学员上课,讲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解放后,张爱萍曾撰文《亲切的教诲》,记述了当初在听毛泽东讲课时的感受: d'MZ%.#  
QObVJg,GD  
毛主席上课讲到,一个鲁莽的、专凭热情的军事家,之所以受敌人的欺骗,被表面或片面的情况所引诱,被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所鼓动,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都是要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对敌我情况周密的思索的基础之上。听到这里,和讲台上的主席目光对视,我就把头低下去。晚饭后散步到主席的窑洞,他问我们对讲课的意见。我说想到青阳岔一仗,你说的那个鲁莽汉就是我。他大笑起来说,红军中有不少这样的同志,总怕被敌人打烂坛坛罐罐…… .^9khK J;  
),`jMd1`  
直到晚年,张爱萍都记得那次谈话中毛泽东对他说的话:“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部下不负责任的意见和情绪所左右。” ,yNuz@^ P  
5<*E S[S  
推崇彭雪枫,关爱彭小枫 J61%a,es  
r-$xLe7a  
张爱萍性格耿介,与人寡合,但与彭雪枫相知甚深。张爱萍之子张胜这样回忆: q>'#;QA  
D6@ c|O{Q  
在我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讲起他自己的经历时,总会时不时地蹦出彭雪枫这个名字。我读过《彭雪枫家书》,林颖(笔者注:彭雪枫夫人)编撰。她在前言中说,在她和彭雪枫相识后的短短3年里,彭给她写了80多封信。实在是不算少了!信中那些文笔流畅、细腻婉约的语言,凸显出30年代新潮派文人的风格。……以我有限的涉猎范围,我至今尚不曾发现在党内老一辈人中是否还有第二个人,像彭雪枫这样将文人雅士的多情善感,与金戈铁马的军人气质集于一身。侠骨柔肠啊! pJ8F+`*  
v]on0Pi!  
彭雪枫,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里庄,比张爱萍大3岁。两人相识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彭是红三军团中坚,历任第六师、第二师、第四师政委等职,而张是少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长征初期,彭任过军委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军委一局(作战)局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张在红三军团红四师当政治部主任。彭雪枫资历比张高,能力很强,甚得张爱萍的赞佩。1935年2月,红军在云南扎西改编,红三军团取消师的番号,军团直辖团,彭任红十三团团长,张任红十一团政委。同年6月,过了大渡河,张调红十三团当政委。谈到父亲和彭雪枫的交往,张胜说:“与彭雪枫一起翻雪山、过草地,可以说是生死至交了。”“过雪山时,他有些喘不上气来,彭雪枫说,你病了吗?骑我的骡子吧!……两人你推我让,最后还是伤员骑了。”在红军大学,彭、张又是第一期同学,多了一份同窗之谊。 ({Md({|  
\jk* Nm8;  
1939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主持豫皖苏地区党政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游击支队发展方向问题,彭主张向西,张主张向东,二人发生共事以来最激烈的争论。最终,张爱萍只身奔赴皖东北,很快创建起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拉起一支抗日武装,让彭雪枫刮目相看。当然,张爱萍东进“创业”,彭雪枫没有坐视,在刘少奇的指示下,借给了张爱萍一个团,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了。同年1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张爱萍拉起的武装被编为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彭为支队司令员,张为总队长,又并肩抗击日军。 0'F/z%SMj  
C)i8XX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当月,中共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对新四军部队进行整编,彭雪枫部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任师长兼政委,张则到第三师工作。当年4月,彭雪枫部在津浦路西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围攻,作战失利,被迫东撤皖东北,张爱萍奉命指挥2个旅接应。彭雪枫见到张爱萍,第一句话就说:“逃难逃到你这里来了。”显然,他对于当年东进、西进之争,不无遗憾。张爱萍安慰说,“这是什么话啊!我到这里来不就是给你搞后方根据地的嘛!不要想那么多,这里就是你的地方嘛。”两人相视一笑,携手前行。 =dNE1rdzNa  
D>{`I'  
随后,在总结路西反顽失败的仁和集会议上,有领导主张以张爱萍接替彭雪枫领导第四师,张坚决不同意,还为彭雪枫辩护:“我不赞成把责任统统归于一个人。敌人那样强大,我们是那样弱小,哪里能百战百胜?因为一次失利,就把所有的罪名加上来,什么好大喜功啦,不执行上级指示啦,算总账,这是不公平的。”“失败并不可怕,在战争年代是常有的,我自己就经历过。彭雪枫的态度是诚恳的,我赞成这种态度,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 J#Y0R"fo  
$*X?]?  
1944年8月,彭雪枫奉命回师津浦路西根据地,他决心一雪前耻,不幸竟于9月牺牲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张爱萍惊闻噩耗,痛哭失声,为彭雪枫写了一首长长的挽诗,寄托了无限哀思。为彭雪枫送葬时,他的这首长诗由彭雪枫创办的拂晓剧团谱曲并演唱。随后,张爱萍接任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整军经武,迅速恢复路西地区,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完成了彭雪枫的遗志。每当谈起彭雪枫的牺牲,张爱萍总是感慨万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彭雪枫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分手时他说,路西根据地,失之我手,还要复之我手。他真厉害!” DjK7_'7(L  
:l]qTCmY  
对于张爱萍、彭雪枫的战友情,张胜如此理解: n.9k5r@  
g`'!Vgd?M[  
父亲和彭雪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极富理想的热血男儿;都是小知识分子出身,博览群书,擅长吟诗作赋;既热衷于真刀真枪地拼杀,又喜欢钻研军事理论。性格气质上,又都是那样桀骜不驯;甚至,两个人名字的风格都那样相似,一个爱萍,一个雪枫,都带着同样的飘逸和浪漫。……也许正是这种相似,使他们在情感上惺惺相惜;而在建立功业上,都会固执地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而义无反顾。 RYvcuA)  
%,vq@..^  
2004年9月,正值彭雪枫牺牲60周年,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通知人在美国的儿子张胜一定赶回来:“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你赶回来吗?你爸爸生前,在众多的高级干部中,唯独和彭雪枫关系不一般。” zdPJ>PNU  
F5:xrcyC  
是的,张爱萍与彭雪枫关系的确不一般,还曾多次对彭雪枫之子彭小枫施以援手。 Sd ^I >;  
d.w]\  
曾任解放军第二炮兵政委的彭小枫动情地说过:“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张叔叔。” 6BA$v-VVU  
s'N<  
当年,由于母亲林颖被错划成右倾,彭小枫不能报考哈军工。他找到张爱萍,张对政审部门的同志说:“难道彭雪枫的儿子也不能信任吗?”彭小枫如愿考上了哈军工后,分到一系,毕业后搞常规武器。当时,导弹专业是最时髦的,年轻的娃娃们谁不想去?正巧张爱萍到哈军工检查工作,他把儿子张翔和彭小枫找去,说今天找你们两个来,就是吃红烧肉——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席间,两个娃娃都争着要去导弹专业学习,张爱萍指着儿子说:“小枫我可以给说句话,但你,不行!”后来,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彭小枫曾受到组织上的审查,张爱萍路过沈阳听说后,对军区负责人说:“审查可以,但不能在身体上、人格上折磨人家。”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上面能有这么一句话,其作用可想而知。 N,XjZ26  
@Hp%4$=  
按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张爱萍的做法的确有悖常理,甚至违背了原则,也不是他自己一贯倡导的风格。但他都做了,为什么?因为那是彭雪枫,彭雪枫死了,而他,还活着! x[TLlV:{  
pJe!~eyHm  
推诚黄克诚,建功第三师 S+.>{0!S"  
^`lDw  
张爱萍为人正直,与人交往开诚布公,他与红三军团另一名将黄克诚的交往就是明证。 | X1axRO  
'L3MHTM>[  
黄克诚,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圩,比张爱萍大8岁,两人认识也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黄是红三军团中坚,历任第三师政委、第一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第四师政委。黄任第四师政委时,张是该师政治部主任,黄资历比张高,能力也很强,甚得张赞佩。1935年2月,红军在云南扎西改编时,黄任红十团政委,张任红十一团政委,两人开始比肩。也许是黄克诚少年老成吧,仅仅8岁的跨度,就像两代人一样遥远,张习惯称黄为“黄老”,也有时称之为“黄瞎子”。 \36 G``e  
nU{Qi;0  
鲜为人知的是,长征途中张爱萍还与黄克诚有过“过节”。 ?0dmw?i  
}[|9vF"g.y  
1935年2月下旬,红三军团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后,国民党吴奇伟部2个师反扑上来,首先对防守在老鸦山左翼的红十一团发起攻击。关于此战,张爱萍回忆说:“敌人从1个团增加到2个团,我们3个营都顶上来了,胶着在那里,但后续的敌人还在源源不断地上,我看光靠自己是不行了。黄克诚的十团(笔者注:团长张宗逊)守在老鸦山顶上,我跑上去要他配合从敌人侧面出击一下。黄不干,说他的任务就是守卫老鸦山顶。我看说服不了他,只好又跑了回来。想不到的是,敌人看攻不动我们,就改变转向攻击老鸦山顶,十团顶不住退了下来。彭老总命令我们从左侧攻上去夺回主峰,攻了两次没拿下来。这时陈赓的干部团上来了,彭要我们配合再攻,又把彭雪枫的十三团用上,并要他统领十二团,他们从侧面,我们从正面,把敌人打下去了。我们一直追到鸭溪,一军团追到刀把水,敌人把浮桥截断,结果后面1个营当了俘虏,吴奇伟的2个师就这样被消灭掉了。” [g}#R#Y)  
vde!k_,wZ  
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战后,红三军团在鸭溪开战评会,张爱萍直来直去地说:“你黄克诚就是见死不救!”对于当年这一幕,张爱萍晚年回忆起来,仍然忍俊不禁:“我才不管他是谁呢!彭德怀很恼火,把黄、张给撤了,黄下连队,张宗逊当伙夫。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有意思。” ^"I@ 8k  
w+ ')wyB  
对于张爱萍这次发飙,黄克诚不以为意,他凡事出以公心,推诚布公。1941年9月,为加强新四军第三师指挥机构,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提议把张爱萍调来当副师长:“我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体质弱,高度近视,这都是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的不利条件。而且我这个人偏于谨慎,选择战机时,对可能造成较大牺牲的作战行动,有时果断不足,这都是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的不利条件。” hC"'cUrcN  
bR~Xog  
张爱萍后来担任过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但他在抗日战场的最突出表现是在第三师副师长任上,这也说明黄克诚眼光独到。 TDk[,4  
HFjSM~  
1943年春,日军在“扫荡”淮海区之后,紧接着对盐阜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此次“扫荡”,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拟定战役计划,调集日军第十七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十五师团之独立十二混成旅团1万余人及伪军近1万人,以海、空军配合,于1943年2月中旬,对盐阜区分进合击,自北至南构成一个弧形大包围圈,并以舰艇封锁根据地沿海港口,在飞机掩护下,实行“梳篦式”的反复搜索。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22
财富: 1285018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4(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沙发 发表于: 2020-09-16  
面对汹汹而来的强敌,张爱萍临危受命,建功第三师。黄克诚回忆: O{ 3X`xAf  
6FUcg40Y  
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底转移到淮南路东地区。敌“扫荡”开始时,我先率师部(区党委机关)跳出敌包围圈外。我军在第三师副师长兼第八旅旅长、盐阜地委书记张爱萍统一指挥下,首先避敌锋芒,采取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开展了反“扫荡”斗争。在敌向我合围时,我以一部主力沿途阻击、袭扰,消耗、疲惫敌人,大部主力则转至敌侧后,寻机反击。敌合击扑空后,又实行分区“扫荡”。我各地区相对集中兵力,袭击敌据点,予敌以沉重打击。地方武装和民兵则积极展开袭扰战,陷敌于四处挨打的境地。至3月中旬,敌被迫开始撤退,我军即集中主力进行反击,取得黄营子、单家港等战斗的胜利。旋即我军转入全面反击,连克敌伪据点十余处。我军又乘胜收复滨海县小尖子地区,攻克陈家港。至4月中旬,历时两个月的盐阜区反“扫荡”胜利结束,共毙伤俘日伪军1800余,攻克敌伪据点30余处,并争取一批伪军携枪反正。 p8j4Tc5tQ>  
T.z efoZ  
张爱萍指挥的这次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大大改善了苏北地区的战略态势,大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热情,大大坚定了抗战的胜利信心。在晚年自述中,黄克诚对张爱萍及第三师的战功仍然赞不绝口: 1(T2:N(M-A  
7P2(q  
盐阜区士绅在慰军大会上,称颂我军“运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时分时合,神出鬼没,或攻或守,将卒用命,民族精神发扬无余,民气鼓励,收效甚宏,于此足知中国之不会亡”。阜宁县国民党书记长亦称:“敌寇以泰山压顶之兵力,‘扫荡’新四军,新四军能保全主力,已属难能可贵。不料又大举反击,恢复阵地,足见抗战必胜之前途。”救国会领袖邹韬奋先生目睹反“扫荡”的胜利,喜不自胜,感慨地说:“新四军与士绅朋友密切配合,能于生死之际互相信托,于敌伪高压之下毫无背离,此乃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之伟大成功,绝非谎言,余不到敌后根据地,余亦不信能做到如此成功之地步。” 71E~~$  
0s//&'*Q  
原载:《党史纵览》2020年第2期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