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融“智”之路: 铜陵的破局与蜕变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05
财富: 1284988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1(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09-29  

融“智”之路: 铜陵的破局与蜕变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ongzi 执行加亮操作(2020-09-29)
胡磊 KJ/ *BBf  
a!n |/9 6  
15名两院院士,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这些行业知名学者的到来,让长江之滨的小城铜陵迎来高光时刻。2019年4月11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在铜陵成功举办,与会专家激荡思维,共话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策。 X- xN<S q  
U9uy (KOW  
近年来,“院士经济”日趋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端创新资源的竞争已然成为地方政府角力的新赛道。殊为人知的是,铜陵在这条赛道上已发力多年。为克服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匮乏的短板,铜陵市搭建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探索出一条支撑城市转型发展的融“智”之路。 @j|B1:O  
4T]n64Yid  
当前,处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关键期的铜陵,正基于过往的实践,着力推进新一轮创新平台建设。铜陵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融“智”之路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蜕变? +:JyXF u  
=Zg%& J  
突破瓶颈,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Vh%=JL sK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发布消息称,该校将转设为一所独立本科院校,并面向全省各地市寻找意向举办者。数日间,皖江学院便迎来众多追求者,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铜陵市政府。 t%xD epFQ  
WfnBWSA2 T  
铜陵的迫切源于这座城市科教资源的匮乏。在俗称“老八市”的安徽传统工业城市中,以铜陵的高校科研院所数量最为稀缺,唯一的本科院校铜陵学院以文科见长,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有限。高校资源的缺乏,同时隐含了铜陵的又一痛点。作为一座中小城市,铜陵受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显著,尤其是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年轻人持续外流,成为制约本地发展最大的一块短板,如果找不到破局良策,势必逐渐丢失赖以立足的产业优势。 'a}<|Et.  
y.pwj~s  
“强烈的危机感促使铜陵很早就探寻适合地方需求的创新发展路径,‘先天不足难以弥补,只有向外抛出橄榄枝,通过嫁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吸引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来铜创新创业。”铜陵市科技局局长王所宝说道。 ENmfbJ4d~  
Wmm'j&hI  
位于铜陵市经开区的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是中科大在安徽各地市建设的第一家科技创业园,也是铜陵市创新平台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起点。铜陵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方凯介绍,早在2002年,原中科大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孔凡让教授挂职担任铜陵市科技副市长,以此为契机,铜陵市政府与中科大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同年启动了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项目。创业园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创业孵化等方面合作。这一得风气之先的尝试开启了安徽省内后续一系列市校合作风潮。 2swHJ.d\  
GS!7HphR  
2006年,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支持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这进一步坚定了铜陵的信心。在此背景下,铜陵市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广泛接洽,市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05
财富: 1284988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1(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沙发 发表于: 2020-09-29  

,wyfMOGLt  
WcG!6.U>  
铜陵市搭建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探索出一条支撑城市转型发展的融“智”之路。 =V)88@W  
s8/sH];  
导入外部的创新要素为铜陵注入活力,擦亮了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底色。二十年来,铜陵市主导产业铜产业从上游开采、冶炼逐步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不断迈向高端,进一步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公布了全国12个城市(经济区)建设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铜陵位列其中,成为全国样板。  `PV+.V}  
E3p3DM0F$  
踩准节拍,把握乘势向上窗口期 Aqc Cb[1r  
2010年,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这一年,一座以皖江为名的科创基地在铜陵孕育。 ~^6[SbVb  
m'L7K K-Y)  
为呼应皖江开发,铜陵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一所集应用类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培育为一体的实体创新平台,成为当时中科院系统与地方合作的一次创新。随后,安徽省科技厅加入其中,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省、市、院所三方共建的格局。经过两年筹备,2012年4月26日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挂牌运作,获批为安徽省首批新型研發机构。 l'~~hQ{h/  
*{ =5AW}o  
“与此前铜陵市的创新平台建设不同,皖江中心不仅针对个别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合作,同时开展研发机构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一系列合作。对于铜陵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铜陵市科技局产学研办公室主任洪亮介绍。 mnZS](>  
"*ot:;I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皖江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 SO~]aFoYt  
-G!W6$Y  
2015年,中科院对办院方针进行调整,新增“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表述,以适应改革发展需求。随后几年间,中科院与安徽省内蚌埠、淮南、六安等多个地市共同组建了与皖江中心相似的研发机构。 )yHJc$OlMx  
GzC=xXON  
铜陵的脚步亦未停歇。把握机遇窗口,铜陵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区域,面向全国寻求更多高端创新资源。 igoUKDNiQ-  
+PCsp'D d  
长三角地区是铜陵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产学研合作方面,铜陵很早与长三角高校院所互动频频。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铜陵与长三角科教创新资源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Vy+%sG q"  
Z#2AK63/T  
此外,随着安徽近年来崛起为科技大省,省会合肥也集聚了一批来自全国的优势创新资源。依托便捷交通,合肥创新红利的溢出效应,逐渐让铜陵从中受益。过去,铜陵的企业需在全国范围寻求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在往往在合肥就能找到相应的机构和专家。 POnI&y]  
Oq7R^t`b  
向下扎根,提升产研融合紧密度 n@hf{hA[a  
近年来,铜陵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发力,与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建立起全面合作关系。在王所宝看来,铜陵通过广泛对接和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所集众智、聚合力的“移动大学”。 _fVC\18T  
c`hj^t  
多年的耕耘也迎来收获,2014年以来,全市共招引科技人才团队52个,18个团队入列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增速、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指标位居全省第一。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数居全省第三。全市企业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此外,创新平台建设锻炼了科研队伍,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铜陵科技事业注入活力。 j-?zB .jAh  
Mp8FYPjZ  
创新平台不是建在云端,更要落脚到地方经济发展,植根于产业土壤。铜陵市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在数据指标层面得到了呼应。那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相连,铜陵做对了什么? 500qg({2]  
yNVmTb9mF  
_cWz9 ;  
FMuakCic5  
2014以来,铜陵市共招引科技人才团队52个,18个团队入列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居全省前列,为铜陵科技事业注入活力。 #Cwzk{p(  
!7m )QNV  
首先是精确目标。铜陵以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壮大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各县区政府、开发园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分别结合自身需求,对接外部资源。2008年和2013年,铜陵分别组建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和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了国内涉铜产业一流科研力量;结合本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铜陵与中科大筹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精细化工领域产学研合作;义安区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江南大学开展农业食品加工项目合作。 <@Lw '  
OG M9e!  
其次是精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引进人才团队过程中,铜陵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刚柔并济”原则。一方面发布“科技悬赏”,企业“明码标价”,科研团队“揭榜破题”,开辟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铜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 @YH<Hc  
:;wb{q$O  
三是精心服务。铜陵市各经济职能部门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推动工作下沉。每年年初,由科技部门牵头搜集企业需求,组织高校院所专家,开展“点单式”、“定制式”上门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技术需求日常对接与集中对接相结合。此外,调研筛选全市具备创新实力或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数据库,从而分类施策。 ;AFF7N>&  
+cDz`)N,,  
最后是精细管理。为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放大财政奖补政策资金撬动效应,铜陵对创新平台开展绩效考核,设定KPI管理指标,将工作逐一分解,工作成效通过数据直观反映出来,使得合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将力量汇聚到解决科技创新实际问题上来。 x vi&d1  
np>RxiB^  
筑牢根基,强化产业实体硬支撑 w""5T|  
创新平台归根到底要靠产业承载,一方面地方产业的层次决定创新平台的层次,另一方面创新平台的效果也影响产业水平的进步,二者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因此,铜陵一手抓创新平台建设,一手抓产业提质升级,做到同步推进。 +npcU:(Kg  
c|kQ3(  
2019年,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入列第一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名单,地方龙头企业铜陵有色集团晋升世界500强。此外,作为全省五大特色化工园区(集聚区)之一,铜陵化工产业以新材料、精細化工为主要方向,产业转型成效初显。 EmaVd+Sw  
5M.KF;P  
如果说主导产业是支撑城市转型发展的参天大树,那么百花齐放的新兴产业则塑造了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近年来,围绕大数据、半导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铜陵市着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2019年全市国家级高企数首次突破200家,净增长46家,净增高企数创历史之最。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9.6%,居全省第四位。新的增长极陆续形成,成为承接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平台的重要载体。 Y|s?9'z  
S`!MoIMsD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的前提是良好的经营。铜陵从政策、金融、人才三个方面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开垦了一方适宜创新创业的生态土壤。 k 5<[N2D|!  
&HPzm6.3  
政策方面,自2014年起,铜陵市开展财政涉企资金整合,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扶持等,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铜陵市科技局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资金支持项目开展绩效评估。 \~1>%F'op  
~-"<)XPe  
8?n6\cF  
2MN AY%iT  
2019年,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入列第一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名单,地方龙头企业铜陵有色集团晋升世界500强。 ^'g1? F$_  
DwQa j"1<%  
金融方面,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铜陵组建了天使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各类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项目;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小额科技贷款;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客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此外,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扩大订单、应收账款、股权质押和专利权质押贷款规模。 SqiLp!Y`  
Ly0U')D:  
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源动力。铜陵近年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2019年,铜陵市组建安徽省大江教育集团,通过社会多元化办学,广泛吸纳生源;创新开展“大国工匠”基地建设,面向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模式,配合地方产业转型,服务经济发展。全市上下形成技能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梯度人才体系。 %cWy0:F5VY  
`=]I -5#.W  
一系列政策的导向作用正在显现,目前,铜陵全市企业已与全国各地1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自主创新的“浓度”不断增加。 F-^#EkEGe  
:&]THUw  
创新是沉默者的长跑,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铜陵二十年如一日在融“智”之路上笃定前行,重塑了城市的创新基因,厚植了产业发展的创新沃土,创新驱动发展的势头日趋强劲,这座千年古铜都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向更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 uq}>5  
dM A"% R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