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初心如炬 艺彩如虹
zj66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40996
精华: 2
发帖: 130552
财富: 334511 鼎币
威望: 4 点
贡献值: 35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6 点
在线时间: 8227(时)
注册时间: 2018-06-08
最后登录: 2024-04-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初心如炬 艺彩如虹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张坚 执行加亮操作(2020-12-26)
        来源:天津日报 /, T@/  
1#BMc%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劝学经典。“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自勉联,凸显出先贤刻苦攻读、持之以恒,并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治学经验。“告别寒窗步营生,业精于勤贵有恒,他日若得上游地,叩墓陈词告乃翁。”这是静海地方名儒、私塾先生丁凤元老先生1968年临终前在双目失明的困境下所作的《示儿》诗,并叮嘱身边的昉儿:“要把‘勤、慎、温、和’四个字作为座右铭,这是做人的本份,要深刻理解、认真对待、努力做好……”这位父亲嘴里的“昉儿”,就是静海群众文化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引领者和静海文化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丁昉。 ^p3"_;p)h  
b7&5>Q/ g  
  初心,因艺术开始萌动 RQ}0f5~t  
6Ap-J~4  
  丁昉,1937年出生于古运河畔静海镇一个书香门第、教育之家。其祖父丁宗汉的篆刻、伯父丁炳元的木雕、四叔丁启元的书法及父亲丁凤元的诗文,在当地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启蒙,丁昉自幼对子曰诗云、翰墨丹青兴趣浓厚、家国情怀溢于言表。在家族前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下,少年时期的丁昉就立志长大后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特别是他决心把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画到画里去,让自己的艺术作品带着美好的祝福走进千家万户。 kOi@QLdN  
Hg<d%7.  
  1950年,丁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静海师范学校美术班,有缘幸遇国画大师张大千入室弟子笪小山。当年笪小山由北京师资培训班分配到静海师范任美术教师,从此怀揣梦想的丁昉得以在笪小山面前零距离接受专业美术理论学习和绘画创作指导,第一学期就成为了全校绘画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少年老诚的丁昉对美术的一片痴情深深地打动着惜才如金的笪老师,赢得了老师的特别关爱。在学期间,每逢寒暑假和星期日,丁昉几乎都在笪老师身边度过。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工笔重彩人物,把珍藏多年的徐悲鸿、张大千、张善子等名人字画拿出来给他作精品赏析,讲解名家名作的艺术技巧和风格特点,进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创作经历。老师的精心培养,使他逐步走上了正规的绘画道路。 VnqgN  
_Ec9g^I10  
  在和笪小山相处的日子里,丁昉的艺术之魂由一个境界朝着另一个境界不断地提高。后来,丁昉曾在一篇《怀念恩师》的散文中写道:“恩师笪小山教于我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画画之外的人生定力和艺术修为。”那时候,丁昉从老师嘴里得知,画坛先贤张善子为了画虎,用高昂的价格买了一只东北虎放在山洞里,雇专人喂养,每天从早到晚细心观察它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以敏锐的视觉捕捉奇妙的神态,画出了上万件写生稿,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著名工笔画家黄均为了创作历史人物,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各个书馆、博物馆,查询各朝代的历史资料,穿着服饰、生活用具、风俗习惯。从那时起这种忘我的热情和呕心沥血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激励着他决心献身艺术事业的信念。 4 XSEN ]F  
Y#[jDS(ip  
  笪小山对丁昉的绘画前景寄予了厚望。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毕业前夜,笪老师为了鼓励丁昉画好画,自己彻夜挑灯用白报纸为这位钟情绘画的弟子制作了一个写生专用册,并亲自设计了寓意深刻的精美封面,提名为“百姿图”。分手时,老师再三叮嘱即将离校的丁昉:“社会需要艺术、人民需要艺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扎根生活,必须坚持把画画好,紧贴时代主题出新作、出精品。” Qf0]7  
701ei;   
  追梦,负重前行的过程 "`;$wA  
;VVKn=X=S=  
  1953年,年仅17岁的丁昉从静海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距静海县城50公里的中旺小学任教。在艰苦环境下,怀揣梦想的丁昉没有忘记毕业时恩师笪小山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尽管在该校他一人身兼多个角色,但百忙当中,他依然挤出时间坚持钻研绘画理论,甚至在青灯孤影下刻苦探索美术创作通宵达旦,由于他的潜心研究和不懈求进,艺术修为不断提升。 :5`=9 _|  
3 sUTdCnNf  
  为了追求职业梦想,年轻上进的丁昉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负韶华,积极投身连环画、漫画、插图等创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静海文化艺术的先行者和播种人。在他执教5年的时间里,直接启蒙、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懵懂无知的农家子弟,从文化荒漠走上艺术的道路。特别是1955年,19岁的丁昉根据当地群众智斗匪徒的英勇事迹创作的第一套12幅连环画《赤手空拳捉匪特》被河北青年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整个华北地区一炮打红,并先后在《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及《渤海日报》等报刊发表,激发起他火一样的创作热情,也为偏僻贫瘠的中旺地区点亮了文化艺术的星光。 f'501MJu  
-DWyKR= j"  
  基于个人的文化优势和绘画成绩,1958年丁昉被破格调入县文化馆。走上专业工作岗位后,他面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文化现状,积极着手把分散在农村的美术爱好者组织起来,率先建起了静海第一支业余美术队伍,办起了首期美术培训班和首届美术作品展,培养发掘了一大批颇具艺术潜质的优秀学员和颇有成绩的美术人才,造就了甘长霖、王建梓、李庆增、施振广等10多位全国知名的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学美术教授、出版社美术编审等艺术工作者。 oT9dMhx8  
90ZMO7_  
  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天资聪慧的丁昉秉承运河沿线的文化基因,多次前往闻名遐迩的杨柳青木刻年画的创作基地参观学习,虚心向当地名师求教,成为静海地区唯一用杨柳青年画传统技法创作现实题材的新年画作者。几十年来,他秉持艺术为人民的宗旨,扎根农村,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抵制拜金思潮和浮躁心理,紧跟形势,持之以恒地以人物画艺术表现时代精神,画出接地气的作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提出发展国际友好关系,加大支援非洲困难国家的经济建设时,他创作了《书信传友谊》。在大力宣传全党全民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年代,他画出了年画《喜迎亲》《会亲家》《过百岁》,备受百姓青睐,曾一度风靡全国。其中的《喜迎亲》单幅作品被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量达到百万张以上。特别是围绕实行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他创作了年画《花会》四条屏及《丰收乐》《上梁大吉》《婆媳好》等作品,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再现了人民生活的喜和乐。在选择题材上,他做到与时俱进,其中创作的《点福点》曾参加华北地区年画展并在全国各地巡展,至今屡见于上海、天津、福建、新疆、安徽、陕西、山西等拍卖行的高价拍卖印刷品目录,此作品还被全国通用小学语文课本选用,其人物传略被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P_Rh& gkuK  
9p| ;Hh:  
  1980年,丁昉被任命为静海县文化馆馆长。为振兴静海文化事业,活跃各类艺术活动, 他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带领馆内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创建起全市最早的群众文化组织,即:美术、书法、作曲、文学、摄影、集邮、杂文、百草诗社“八大研究会”。相继于1984年创办全市首家农民曲艺宣传队,1987年创办《银锄漫画组》,成为全市独树一帜的以农民为主的漫画群体。 Z{<&2*  
IpX.ube  
  1990年,静海把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摆上了重要位置。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引领全市农村区县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静海书画院,任命丁昉为静海书画院首任院长。此后,他严格落实党的“二为”方针,把社会效益作为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书画普及活动,为静海书画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y>4r<Y ZQ  
S3Q^K.e?  
  为了繁荣群众书画创作,发现培养书画人才,有组织地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静海书画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先后设立美术、书法创作室各1个,聘请国内较有名气的书画家为广大学员定期授课,吸收本县书画创作员40多人。组织全县书画作品主题创作展、“静海、宝坻美术作品联展”“静海、青县美术作品联展”“京、津、冀十县美术作品联展”、进津举办“静海县银锄漫画展”以及唯一的农民“张玉虎书画作品展”等近百余场次,有效地活跃了基层文化创作氛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m:,9  
!kAjne8]d  
  人生,最美不过夕阳红 Ll 4/P[7:?  
$H}G'LqiG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这歌声,是在南运河畔静海镇三街丰利胡同的一处平房小院飘出来的。 [1Cs  
4KH8dau.fF  
  这处老式民宅是丁昉家的祖产。1997年,丁昉老人退休后,没有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到城中高档小区静享舒适安逸的清福,而是选择居住在这座古朴幽静的闲庭雅室,以寡淡的生活方式接续着他心中未了的情、未实现的梦。 .;),e#  
']]C zze  
  笔者前往采访时,几近立秋十八日,正是寸草结籽、菊树含英、石榴眦嘴入画图的收获季。步入丁昉老人的生活世界,分享他晚年摆在案头、装在心里的那些情与爱,让人内心油然生发一种诗幻般的感慨,那才叫: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r57CyO  
k'H+l]=  
  丁昉老人60岁退休,工作了整整4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几乎天天都在思考、都在创作,几乎天天都在传播、都在育人,几乎天天都在付出、都在奉献。而今,老人虽然退休,但初心依旧。 `v;9!ReZV  
,ddoII  
  多年来,他重操画笔、再度练书法,积极参加2007年走进京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翰墨情静海人书画作品展》,2008年参加“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静海书法精品展。 ;h|zNx0  
!h\>[O  
  多年来,他把儿女情长和家国之爱联系在一起,将父亲、亲属、师生、朋友、同事间往来的书信和报纸、刊物发表过的作品数百份稿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装订,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家庭档案,形成传承有序的家风文化。 6k569c{7  
([vyY}43h  
  多年来,为了体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追求,让自己的老年时光过得更加充实、更有价值,他按照自己制定的“夕阳计划”,坚持不懈地东奔西走,深入基层,叩访民间,搜集资料,自命主题,独立编撰整理“静海书画400年”发展历程,到目前已整理出古今静海籍书画英才140余名,上至明崇祯年间的大学士高尔俨,康乾盛世的“励氏四杰”励杜讷、励廷仪、励宗万、励守谦,下至现今改写天津市“全国历届群星奖书法作品展” 零记录的台头镇农民书法家、“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展书法金奖”获得者郝金宝,以及郝金宝之子、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22岁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青年讲师、清华大学中国书法高研班助教郝惠谋。该书成集文稿达20万字,涉及书画作品、资料图片达300多件,已经百花文艺出版社审核通过定名为《静海书画史话》。 在这期间,岁龄八秩的丁昉老人尽管突发心肌梗塞及时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但身体稍得恢复,他便再次背负行囊,迈着坚定的步履,朝着阡陌乡村,继续着他的“夕阳逐梦·采访之旅”。 9 GEMmo3  
Q)`3&b  
  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丁昉先生辛苦并幸福着,盘点着他退休多年的付出与收获,老人开心得犹似自己作品《五子登科图》里的顽童,笑声里充盈着无邪和天真,红光润泽的脸颊就像丰硕胀裂的红石榴,颗颗籽粒带着喜庆、带着满足…… QYl Pr&O9  
2VB|a;Mo  
  在愉悦的畅谈后,丁昉老人开怀地笑了起来,不无感慨地说:“趁着还有精力、能干事,就尽量多做一点,咱不图名,也不求利,就是想为静海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给后人留点念想。其实,人生就像日出日落,最美不过夕阳红。”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