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记】编者按2020年7月30日,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管理一区的操场上,技术人员史江建对刚分配来厂的大学生张鹏等人进行无人机操作培训。在采油三厂,越来越多的员工已经熟练掌握了无人机实战操作技巧,无人机已经成为采油厂员工监控油气生产的“慧眼”,成为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不可或缺的“利器”。但是,他们无法忘记,在没有无人机的时代,工人们巡线全靠两条腿,磨坏了多少鞋,刮坏了多少件工装,已经数不清了,全区460多公里的集输管道,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现在回想起来,他们依然觉得苦中有乐,因为他们……难忘用脚丈量460多公里集输管道的岁月(图10幅)
◎石立斌 赵辉
“每次看到左脚腕处留下的这块4厘米长的疤痕,我就会想起9年前穿梭在胡杨林、红柳丛中巡线时那段艰苦岁月。”在油田工作了近20年的老员工朱永宗摸着疤痕打开了话匣子。2011年,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刚成立两年,人员十分紧张,朱永宗负责一号线巡检维护,每天都要和同事巡查40多公里长的管道。其中,从8-1计转站至8-2计转站再到油气处理部这一段集输管道有18.6公里长,是已经运行10多年的老管线,巡线工作一定要特别严格,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只有及时发现隐患问题,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管网安全运行。这条线的自然环境也很复杂,朱永宗的这道伤疤就是在一次巡线中受伤留下的。那次,他跨越红柳丛中的小河沟,跳跃时一根断裂的尖锐的红柳枝刺进了左脚腕。鲜血顿时涌了出来,当时因为条件有限,他只能用袜子缠紧伤口,忍着疼痛继续前行……那时的工装、劳保鞋是每年一套,根本就不够穿。因为经常在穿越草丛树林时被挂裂,几个月的时间,工装就要缝补许多次。修鞋匠看到他们拿去的劳保鞋更是直摇头,密密麻麻的都数不清修补过多少次了。员工们每天巡完线,一定是满身沙尘,一身汗臭,累得什么都不想干,只想一觉睡到天明。可以说,全区460多公里集输管道,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巡线员工深深的脚印。2011年7月,大学生宋正聪分到朱永宗班里实习,刚上3天班,他的双脚就磨出了泡,累得腰腿酸疼,动了不想干的念头。朱永宗发现后,下班后来到宋正聪的宿舍给他讲起了1981年西北石油人挺进大漠中艰难找油的故事。那时,老一辈石油人巡线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扛着电缆,吃的是干粮,住的是沙漠“地窝子”,每天一大早出工,就发两个馒头和一个水壶,忍饥挨饿都是常事,还经常会遇到沙尘暴。有一次,老员工陈冲、陈锋兄弟和同事们出去执行放线任务,遇到沙尘暴天气,大家害怕走散了,几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前进,到目的地后,大家都分不出来谁是谁了,全部都成了“灰人”,能看到的只有对方的白牙。你知道他们是如何辨认出来的吗?只有通过声音才能听出对面的是谁。宋正聪听完了朱永宗讲的老石油人艰苦创业经历之后,慢慢解开了心结,在以后的工作中再也没有叫过苦和累,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奖励,并很快升职为采油厂的一名中层干部。在集输管道巡线的路线中,离TH10434混输泵站不远处有一个巴依孜湖,是巡线路途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由于巡检路程距离驻地几十公里远,仅是来回路途就需要近两个小时,为了抓紧时间完成巡检任务,中午时分,巡线工总会把吃饭时间安排在湖边,找一颗高大的胡杨树,拿出早上出发前就准备好的新疆特色食品馕,饭盒里的炒菜,保温壶里的米粥,简单快捷地吃上一顿。时间长了,附近林子里的几只小狐狸都成了巡线工的座上宾,每次吃饭时,“小精灵”们都会伸长脖子等着给它们喂食物。每年4月,这里还会飞来成百上千只天鹅、野鸭、黑头欧等鸟类,一幅绿色油田的画面美丽极了。“现在好了,巡线工们享福了。无人机巡线让步行需要1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5分钟左右就完成了。”采油三厂生产运行科副科长贾超介绍道。“我们还减少了暴露在硫化氢、高温等高风险环境下的作业时间,无人机巡线最大的效益应该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更大了。”无人机岗位操作人员王东超开心地说。图1:员工巡检中跨越沟渠
图2:员工进行输油管线夜间巡检图3:员工巡检涉水管道图4:员工在大漠中巡检图5:员工不畏严寒,巡检油井产液量图6:员工对水域内管线进行安全检查图7:员工巡检油井,及时解决生产问题图8:员工对汛期内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巡检图9:多单位多部门联合巡线图10
:无人机巡检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