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作家中最了解溥仪的人 贾英华新作披露溥仪伪满秘事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941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2  
0

作家中最了解溥仪的人 贾英华新作披露溥仪伪满秘事

管理提醒: 本帖被 ZX68 执行加亮操作(2020-11-22)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13(JW  
l9 RjxO.~U  
  前不久,在《百家讲坛》主讲《末代皇族的新生》曾创“新高”收视率的晚清研究学者贾英华再受关注。他的新著《你所不知道的溥仪》之二《伪满秘事》暨海外繁体字版,刚一面世便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一直以来,贾英华在文坛低调得近乎神秘。他拍摄了《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太监忆生平》《末代皇族生活实录》等珍贵历史纪录片,还是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人之一。 Z=`\U?,  
}wzU<(Rx  
  深秋的京城,天高云淡。在东四环一家静谧的咖啡厅里,贾英华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访谈的四五个小时中,时间宛若静止,心绪如同潜进一条百年的历史长河。多年来,贾英华寻访了末代皇族亲历者三百多人,搜集了大量晚清以来人物数百小时录音、数千幅历史照。他打捞的史料真实而珍贵,揭示出末代皇帝溥仪令人罕知的一面。 SA s wP  
z OkUR9  
  作家中“最了解溥仪的人” tj@IrwC^e"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三岁登基,一生三次称“帝”,历经晚清、民国、伪满洲国,一度被滞留苏联,后来归国改造,在新中国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在贾英华看来,溥仪一生的奇特经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中国百年巨变的一个历史缩影,其历史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他认为在当下风云变幻之际,研究写作溥仪的晚清及伪满秘史,不仅能留住历史的细节,而且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5at\!17TY  
;i|V++$_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几年,贾英华放在读者面前的《末代皇族的新生》《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叔载涛》《末代皇弟溥杰传》《末代皇妹韫龢》《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等著述,本本受到读者欢迎,而且受到国内外上百家权威媒体,诸如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等大篇幅评介。他坦言,“这次是我撰著的第十二本有关溥仪的纪实作品”。著名学者阎崇年评价他的“末代皇帝系列”是“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莫言几年前曾经为他亲笔题词:“英华兄:如椽大笔写春秋”。 6Ouy%]0$I3  
._JM3o}F  
  时至今日,贾英华与“末代情缘”始终未断。溥仪生前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哪些故事更接近历史真相?他认为“这些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他历时30年,采访了300多位溥仪身边人,挖掘出溥仪一生人所罕知的背后,被认为是当今作家中“最了解溥仪的人”。 |pk1pV |  
D(6d#c  
  贾英华坦言,“我历来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他在《你所不知道的溥仪》之一、二中尽收国内外珍罕史料,试图揭示晚清宫廷人所不知的史实。他还对《我的前半生》中十几处不准确的地方,做了补充订正。 ]l.y/pRP5[  
:=x-b3U  
  经过深入考证,他首次在书中披露出一些历史真相。世人事后才知,1931年11月,溥仪在日本人所谓“保护”之下,在天津港秘密登上了一艘日本汽船,悄然潜往东北,由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傀儡生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认为,溥仪在伪满洲国的14年,即日本侵略者霸占我国东北领土的时期。最终,溥仪使伪满洲国成为“轴心国”的一员,支撑了日本侵略者的对外侵略扩张战争。“溥仪就是一面镜子,最后他被绑在历史罪犯的战车上,越走越远。”贾英华直言,“日本侵略东北乃至中国,绝非偶然。溥仪恰是日本整个棋局中一颗微妙的棋子。” =BW>jD  
l(|@ dp  
贾英华在题写溥仪墓志 [H$37Hx !  
gHc0n0ZV  
  历史的缘分,让我认识这些人 5]n5nqz  
  熟悉贾英华的朋友时常跟他开玩笑,“你这一辈子活了别人三辈子”。说起自己与末代皇族的情缘,他颇为感慨:“有一次张艺谋就说过,‘你有缘遇见这些人,老天就是派你来干这事的’。” 很多读者都有印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横空出世,成功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当时有上百家权威媒体刊出评论,贾英华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c%Ht; sK`*  
JI-q4L|  
  1952年,贾英华出生在北京皇城根下,归属东四八条居委会。曾经,相当一部分皇族居所都集中在他所居住的东四那片。 他记得小时候就认识容龄,“她就住在霞光街,我同学刘伟就住她家北屋,她住东屋。小时候上学习小组就看见已经是老太太的容龄跟那院儿里,躺在躺椅里抽烟看书,还跟我们一块儿聊天。当时的街坊们除了猎奇以外,对容龄也不太感兴趣。容龄那时是中央文史馆馆员。” AK%2#}k.  
8d.5D&  
  第一次遇见《我的前半生》的场景给贾英华留下深刻印象,“1966年12月底,我刚14岁。当时在鼓楼的红卫兵司令部,看到有一本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未定稿本,立刻被书里的传奇内容吸引”。 VaQqi>;\  
to@ O  
  直到现在他还记得,“那是一个零飘碎雪的夜晚”,捧着那本书一直看到了天亮。看完之后贾英华心里渐渐生出一个疑问,“溥仪的后半生如何”?当时找相关的历史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后来他发现附近的一位街坊,“他们家有学问,书特别多”,但是人家不让人看。经过死磨硬泡,人家最终妥协,“我给他们家扫地打扫卫生,就可以在他家看书”。再后来,他当了东城区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能近水楼台看到更多相关史书,便萌发了续写“溥仪后半生”的念头。 G3vKA&KZ  
-Gjz;/s%XH  
  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要续写溥仪的后半生?困难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一场“变故”,使贾英华大受打击。他用一年时间艰辛撰写的百余页手稿以及提纲、编年、线索等,“被一个东北人‘取走’,反过来状告我剽窃”。一夜之间字纸皆无,生性执拗的贾英华“憋了一口气,一定把它写出来”,他决心从头再来。 6u^M fOc  
rxtp?|v9  
  没想到这一写就是十年。那期间老父亲卧病在床,他还一边工作一边读历史系夜大,利用所有空余时间采访、收集、整理有关溥仪的史料,“采访写书的10年,我没看过一次电影,没看过一次电视。” r<4FF=  
+BcJHNIB  
  如同大海捞针般,贾英华寻访了溥仪身边300多位历史见证人,这其中既有皇亲国戚,也有溥仪昔日的臣仆、同事。他甚至找到了与婉容通奸者的亲属。“那时候还没有录音机,光是采访笔记和史料就装了几大编织袋。八十年代后我才用上录音机,所有记录全拿得出来,有录音,甚至有本人签名。”在此过程中,他与末代皇族成员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受溥仪遗孀李淑贤和溥杰所托,为溥仪题写墓志。后来还为逝去的忘年挚友、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了碑文。他坦言,“历史的缘分,让我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v#i,pBj  
2OFrv=F  
点击进入下一页 3]Rb2$p[=  
 J5 PXmL  
末代太监孙耀庭与贾英华  boAu  
NFpR jC?  
  刚开始,许多事件的当事人大多会保持缄默,贾英华用真诚与执着打动他们,擦去历史的尘埃。直到现在,妻子也偶尔会拿他打趣,“我们家英华多逗,我们新婚没跟我睡一块,跟一老头刘宝安在养老院同吃同睡一礼拜。”每次妻子一说,当年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贾英华眼前。他那时找到曾在北京同溥仪接触的一些老人,等到他追到云南采访时,有的老人已经去世,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刘宝安跟溥仪住一屋的,洗澡都在一块”。 ~*R"WiDtI  
b#cXn4<3D  
  贾英华趁婚假赶去蓬莱,寻访跟溥仪同住同劳动的刘宝安。一下车,他就绕着县城从早到晚走了整整一天,走到崩溃时总算找到了刘宝安所住的养老院。他立刻送走妻子,跟刘宝安在养老院同吃同住了一个星期。“我带去了溥杰给他签名的书,还带了日本制造的一个可以折叠的塑料杯。”他没想到,后来刘宝安不仅讲述了很多隐秘的事,竟然还把保存完整的溥仪的几封信札交给了自己。“这九封信历史价值非常高,毛泽东接见溥仪这个情节当时我采访了几十个人,但莫衷一是,说的都不一样,甚至中央档案馆都没有相关史料。后来就是从溥仪的信中得到了毛泽东接见溥仪的时间、地点、人物,真实无误,非常清楚。” ta\AiHm  
_/0vmgQ&  
  很多知情人都上了年岁,为了抢救历史资料,贾英华经常要跟时间赛跑。“一次我从政协宿舍找到一个线索人在香山,到了香山又说搬到了颐和园,赶到一问说又搬回了和平里。我从早晨骑着自行车一直找到晚上9点多才找到那家,结果很遗憾,那人前两天去世了。” !U38aHG  
&x$1hx'  
  后来贾英华还听人说过一个小插曲,国家曾经给有关部门下过一个任务,“溥仪改造出来了,一定要写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但据说凑了一堆人,折腾了有几年,最后也没写出来,不了了之了。 nE+OBdl  
tM3eB= .*  
  曾经有人怀疑“书里那么多对话,你在场吗?瞎编的吧”,贾英华笑了,“我采访的当事人,他们的语言及对话都是原始的,编也编不出来。我要不写,这些历史细节就没了。” D4WvRxki  
kx=.K'd5H  
  《我的前半生》执笔人李文达给了贾英华很大支持,老人家不仅亲自写序,当听到有人建议署名加上李文达时,他说“不能加。英华为这本书呕心沥血,差点把命都搭上,北上长春,南到云南,追庄士敦追去了英国,他把功夫下透了”。 Cw"Y=`  
pX3Q@3,$  
点击进入下一页 ??Zh$^No:  
Z>1\|j  
贾英华(左)与溥杰在其家中 m~a'  
g2;!AI5f  
  跟皇上老婆打官司的贾先生来了 ?h)Z ;,}  
)=6 |G^  
  贾英华写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甫一出版,便轰动了文坛。 溥杰说,书中的历史细节“比小说还生动”。但贾英华没想到的是,那个曾经拿走他文稿的东北人,又跑去鼓动李淑贤告贾英华侵权。为此,贾英华把整本《后半生》从头捋了几遍,采访了几次、多少人、哪一句话怎么来的,都逐行逐句做了标注。起初法官一看这官司直乐,“溥仪的老婆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怎么打,人家原告肯定赢”。但贾英华坚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那场官司打得很轰动,后来还被当作著作权案例写进大学的教科书。庭审时,法官的问题刚一落地,贾英华已经提供出来十几条佐证,原告“翻了半天都还没找到出处”。 $OMTk  
P+00wbx0  
  他至今难忘,当时八条整个居委会全体都来给他作证。更有意思的是,世界版权协会顾问郑成思在案子结束以后约贾英华,“我跟你说实话,我是那边请去为他们作证的,结果被你这个小青年感动了”。 #=r:;,,  
"bZ {W(h  
  官司打完,贾英华反倒出了名,《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连续再版了七次。“我到美国访问,人家说跟皇上老婆打官司的贾先生来了。”他记得,当年走出法院看到李淑贤,知道她被鼓动得撤不了案,心里也挺不是滋味,“我就走过去对她说,‘你没有车,送送你’,她哭了。”李淑贤临终前,表示后悔,“对不起英华和刘大姐”。被人诬告,他反而感到庆幸,“要不是那个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诞生不了”。 qzq_3^ 66  
# T_m|LN 7  
  贾英华颇为感慨,“我十几岁就认识李淑贤,一直到她去世。她住八条口里头,我们家住九条口。我妈去她们那挖防空洞,地道口在李淑贤家院里。她看我妈人很慈祥,干活利索,从来也不占小便宜,开始有来往。”当时李淑贤有什么困难贾家都帮她,“她的煤球炉子是我们哥儿仨给弄起来的。她搬了三次家,从八条搬到团结湖,后来又搬到西直门,都是我们哥儿仨搬的。1976年地震的时候,我妈说咱家没事,先给她搭地震棚,我们给她搭完了,她又过来了,说害怕一个人住着,我妈说你看住我们这床上行不行?她说愿意住。结果棚不够长,又展出一块来。整个地震期间她都在我们家睡的,跟我妈中间隔了一个我姐。到11月天冷了大家才陆续搬回去,一块儿住了得有俩仨月。” B ^>}M  
.: ~);9kj  
点击进入下一页 RL0,QC)e#@  
GZgu1YR  
贾英华与国舅润麒拉钩,相约把真实的历史留给世人 tVJ}NI #  
D0Cs g39  
  溥仪二妹韫龢在皇宫中被孤立,伪满过后有创伤,她一个人都不见,可后来告诉贾英华很多鲜见史料。 2 t'^  
>R "]{y  
  好多人都不解地问贾英华,怎么那些皇亲国戚都愿意对他掏出心里话?贾英华笑了,他觉得自小就受到母亲的很大影响,“谁有困难帮谁”。他记得特清楚,“治保会居委会什么的在我们家开会,特逗,我妈靠着被垛,他们都坐在床沿上。我妈什么头儿都不是,但是说什么他们听什么。” mD @#,B7A  
F&? &8.  
  贾英华从小人缘也特别好,调动工作时,国务院秘书局的人曾经到居委会调查他,问这人是不是造反派?后来他才听同事说:“街道把你说得跟一朵花似的。” =8BMCedH|  
^gx`@^su  
  有件事他印象很深。帝师朱益藩之子朱鋆被遣返轰回老家,刚回来时穷得吃不上饭。“大家都穷,我们家也没钱。那时候街坊自发形成一个叫‘摇会’的互助组织,每个月一放钱,谁家遇着婚丧嫁娶的急事,这个钱就给谁用。朱鋆的老婆是载润贝勒的女儿金淑英,金枝玉叶呀,跟光绪皇帝是堂兄妹。有天大晚上的,老头没辙了就找我说让想想辙。我说‘行,明天早上您听话儿’。回去我就问我妈,‘咱家有钱吗’?我妈说了句,‘宁说千声有,不说一声无’。就拿了120块钱给他应急,救了他们家一下。后来他拿出几件东西卖给我,还请我在峨眉酒家喝了一次酒,我结婚的时候他还送了我一个被面儿。”有意思的是,前两年东四七条小学书记——朱鋆的孙女到家里看望贾英华,一见面就说,“您记得吗?当年您跟我爷爷说话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给您倒水。” -7^?40A  
}S84^2J_  
点击进入下一页 04{*iS95J  
p&'oJy.P  
皇嗣毓嵒拿出谭玉龄骨灰坛向贾英华讲述真实历史秘闻 e@[9WnxYe  
&qfnCM0Y  
  看收藏品,像触摸到了主人公的体温 ?CSc5b`eo  
gaeMcL_^a  
  对贾英华来说,搜集史料这个难题往往是有如神助。多年来他收集了散见于各处的珍贵档案,诸如苏联的解密档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记录。他还收集了几百本外文古籍,把一百多年前外国名家写的中国晚清宫廷书籍攥在手里,“比如世界上第一本写慈禧的书,还有各种第一版。”最让他惊喜的是,耳顺之年的生日,他意外获得了原版爱新觉罗宗谱,而且是溥仪亲自让皇嗣毓嵒先生始终背在身上的那套。如今,宣统登基的邮票、宣统逊位诏书(满汉文)、溥仪九封亲笔信札,还有溥仪的眼镜和镜子等文物,统统令人称奇地收藏在他手里。他甚至还藏有最后一位帝师朱益藩书写的《兰亭序》长卷,每次拿出来欣赏,他都觉得“像触摸到了主人公的体温”。 8!87p?Mz  
R_iQLBrd  
  贾英华尤为难忘,作为重要史料,原本他珍藏有仅出版过一期创刊号的《彻底批判末代皇帝溥仪》。“当年那是戴爱莲的妈妈收藏的红卫兵报纸,我现在还记得她那时候就穿七分裤,骑一辆小红自行车,特洋气。听说李淑贤跟我们家认识,上我们家来好几次。可是报纸被人弄走了,没了。我重新写的时候跟她一说,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又骑着小红自行车,冒着雨从北新桥到我们家,送来她自己珍藏的这份报纸。” f4F13n_0X  
wxw3t@%mNm  
  在一次外媒访谈中,外国记者询问贾英华对自己的评价,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有待于历史评价。但是不夸口地说,研究溥仪研究末代皇族,我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这么多年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研究的历史成果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忱欢迎。他透露《末代皇后婉容之谜》一书已经完稿将近两年了,计划明年出版。“因为有几个细节还需要推敲,但是知情人只剩两个人,一个是润麒的女儿曼若,比我大7岁。还有就是婉容的哥哥润良的女儿小英,比我大14岁。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一通电话就是三四个小时。只有这两个人知道婉容当年的细节,我想把历史细节再抠得清楚点”。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许振超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