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以创新驱动打造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成长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6(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楼主 发表于: 2021-01-16  

以创新驱动打造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成长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ongz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1-16)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华诞。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更是加快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从产业角度看,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其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程度始终引领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七十年间,我国已经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值此建国七十年之际,总结七十年来,特别是近四十年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Gp,d*M  
:27GqY,3sK  
一、七十年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STDT]3.  
'!)|;qe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建国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O%。我国已从一个制造业非常薄弱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國地位。 Jww LAQ5  
!TJCQ[Aa }  
回顾制造业七十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之低,1950年我国钢铁产量仅仅61万吨,而同期美国的钢产量高达7000万吨。我国工业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从“一五”计划开始起步。“一五”计划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工业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这156个项目包括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3项、化工7项、机器24项、轻家产1项、医药2项、军工45项、建筑3项。这156个项目几乎填补了我国解放前大部分的工业空白,构建了我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目前所有工业的成长之源。我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拖拉机、第一架飞机、第一台发电设备等,国家的工业启程的很多第一,都是从这156项重大项目中产生的。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1975年,工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与1952年相比发生颠倒,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工业化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新中国从一个连铁钉都不能制造的国家,制造出飞机,汽车,军舰,大炮,坦克,还有两弹一星等。这些都是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v !~lVv&  
oUMY?[Wp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指出,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九八0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干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建国前三十年建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工业化的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O@@=ZyYwc  
GXV<fc"1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获得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从产业角度看,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其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程度始终引领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工业增加值分别于1992年、2007年、2012年、2018年连续突破1万亿元、10万亿元、20万亿、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比1978年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0.7%。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年增幅在10%至15%之间。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1990年的3%,到2006年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规模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时年我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分析认为,美国从1895年直到2009年,已经在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上稳坐了114年。中国把美国赶下其盘踞110年的最大商品生产国宝座,夺得制造业产出桂冠,标志着“经济史上一个500年的周期走到尽头”。 WD=#. $z$  
g1JBssw&m  
自2010年超过美国之后,我国一直保持着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2011年中国工业的增加值是美国的1.21倍、日本的2.35倍,2012年超过欧盟所有国家的加总。而且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还在持续上升。2007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为9.324万亿美元,中国为1.15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12.33%。而201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为3.59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28.57%,相比之下,美国占到了17.89%,日本占8.16%,德国占6.05%。我国制造业份额的增加基本上来自于美国、日本与欧洲份额的减少。中国制造业的份额几乎等于排在后面的美日德三国之和,更是俄罗斯的13倍!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的2至10倍。 }B=`nbgIG7  
orB8q((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的联合国所分类的39大类、191中类和525个小类里面所有类别产品都生产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体系,从低端生产,到中端组装,再到高端智造,从品牌、采购、营销、服务到创新升级,从资源整合到技术转换再到信息供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复合度、完整性像我国这么强大。得益于长期产业高投资的积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220种以上产品的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的产量世界排第一的空调占全世界80%、手机70%、化纤70%、钢琴70%、电冰箱65%、生铁60%、水泥57%、电解铝56%、高铁运营的里程52%、平板玻璃50%、纺织品产量50%、摩托车产量50%、彩电48%、煤炭47%、粗钢46%。 ;(cq aB  
#$&!)13  
2012年6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发布全球制造业报告《2012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制造业正朝价值链上游发展,从以往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一方面,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迈向高价值制造活动的投资,另一方面,先进科技产业也获得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该报告预言,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2016年4月,德勤全球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在2016年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一。该项研究是在对逾500名全球制造行业首席执行官和高管进行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作出的深入分析与预测。 k_p4 f%9  
xef@-%mcoy  
本文用内部结构的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新驱动的提高四个指标来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展。以上述结构指标衡量,在全国层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50 :gk*hy  
;aJBx  
1.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比重连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递增。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和9.5%。2018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大高于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11.7%、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3.9%与32.9%。相比之下,“十二五”末年的2015年,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部规划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1.8%、31.8%。上述数据的变化均显示我国产业形态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S&y(A0M  
iw!kV  
2.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我国自“十一五”时期开始从国家层面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至今已历时十余年。“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分别是到五年规划结束时,全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0%、16%。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均已完成。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执行更好,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规划目标。单从“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看,除单位GDP能耗以外,单位GDP电耗比上年降低6.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8.4%,这三个指标均为2005年实行节能降耗约束性管理以来降幅最大的,节能降耗成效十分显著。《“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期人均GDP能耗比“十二五”末期再降15%。“十三五”以来,我国于2016年、2017年均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2018年,单位GDP(2015年不变价)能耗比2017年下降3.1%,完成下降3%以上的目标任务。  FSaCbs(  
VCzmTnD  
3.从产业之间的关系看,服务业跃升为第一大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45.5%,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之后这一比重持续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又明显高于整个服务业的增速。与以往时期相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由服务业主导的时期,服务业更加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功能。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按照新的统计口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2017年增长14.6%,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2个百分点。 EgAM,\  
W0 n/B &C  
4.创新驱动作用显著。从宏观层面看,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且逐年上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55.1%、56.2%、57.5%、58.5%。创新驱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達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时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我国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7年增长11.6%,与GDP之比为2.18%。三是创新扶持力度持续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截至2018年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21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313亿元。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16.9%,授予专利权增长33.3%。四是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0.2万家,比2004年增长5倍。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29.8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ll)显示,中国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超过日本、法国等国,较2018年上升3个位次,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在领先的创新国家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该报告称,中国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不断上升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中国创新体系在日渐成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也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Ax*=kZmH|  
|p"P+"#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举措。工信部部长苗圩用“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结构来概括《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谓“一”,就是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所谓“四”,就是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最后是十个领域,在技术上、在产业化上选择了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yQby&s  
P8l x\DA  
根据工信部2018年的统计,《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两年多来,《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已经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在稳步推进,启动创建国家级示范区。高档数控机床、大飞机、“两机”等重大科技专项正在加快推进,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工信部还提出未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拟重点推进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入地实施好五大工程;二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级示范区;三是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培育、百万工业企业“上云”等工程;五是提升制造业的供给体系质量,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六是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交易性的成本等。 c2aX_ "  
$9pFRQC'q  
二、制造业突破低端陷阱的路径选择 3g!tk9InG  
UADD 7d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业已成为全球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比较,在“后发优势”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福布斯》杂志曾发表《中国制造如何避免被洗牌?》一文指出,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仍然徘徊在价值链的底端。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22个制造业行业中,我国有12个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而只有3个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地位。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产值里,以电子制造与加工、零部件生产、机械设备等为主的中低端工业产值占到了82%,高端产业贡献不足20%。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非洲、拉美等国。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虽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处于渐进式进展中,但迄今为止,产业演进中的“拐点”尚未出现。制造业的总体态势及在国际产业链的相对位置还未发生“颠覆性”质变。 oe<9CK:?>  
"*E#4e[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使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一次显现,也说明我国经济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安全容易受到外部威胁。面对外部挑战,我国需要及早突破制造业低端陷阱的制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的蜕变过程。 Rf)lFi  
*.X!AJ;M=O  
1.坚持国际分工原则升级产业链 P4x Q:$2!  
? Xb8B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就是遵照比较优势赶超成长的结果。而现在进行中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则是动态地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把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从原来低成本的劳动力与资源、土地转换成为科技等高级要素。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仍然要遵从国际分工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w)A@  
r+T@WvS%W  
就整个产业体系而言,我国制造业升级需要“补短板”攻克、突破的核心技术、工艺、材料与设备,只是其中我们界定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其余的部分,哪怕仍然是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交换解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较以往国家密切,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交织格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所有的产业及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占据高端位置。有关调查把中国与美国、日本与德国的产业相对优势进行了对比。该调查选取了14个高端制造业包括卫星导航、民航客机、通讯设备、无人机、互联网、航空发动机、芯片产业、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航空工业、液晶面板、高铁产业、锂电池跟民用造船。比较结果是:作为世界制造强国,美国、德国与日本均有各自产业发展的短板(参下表2)。而中国在这14个行业里面的比例分别是高铁占全世界高端制造60%、造船49%、锂电池46%、智能手机42%、笔记本电脑40%、互联网30%、通讯设备30%、液晶面板26%、航天工业20%、卫星导航16%、无人机15%、芯片10%、航空发动机5%、民航客机1%(这些产业的高端环节有被国外占领的)。由此看出,连美国、日本与德国这样的世界制造业强国也无法做到在产业发展方面“面面俱到”。因此,国际贸易对当今每一个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有所选择,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受资源禀赋的制约,要想在所有的产业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做到上游是不可能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追求目标是:总体上移到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生产效率与行业附加值有明显提升,达到国际上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水平,而不是要求在每一个产业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据高端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顶层设计,遵从产业发展规律,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对所需要发展的重要关键产业与环节作出排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做最要紧的事情。当然,哪些产业及产业链上的哪些环节需要优先安排,并非短时就可考虑清楚的,还有待于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及国际贸易环境条件变化中逐渐深化认识。 $q_e~+SXT  
/%w9F  
2.构建有利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F4khga`^:  
V) #vvnq  
客观地看,我国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前期成长足迹中带有明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色彩,对制造业发展的规律还不甚清楚。如今,站在四十年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对未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有了足够的清晰认识。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对长期中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也是理解最后结果的关键。以此为依据来看待我国制造业面向未来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构建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 bL: !3|M  
g4(vgWOW`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无疑问,该论断同样适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国际比较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产业升级工程中协调发挥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之后成功升级,跃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应当把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型的产业升级模式,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当前我国政府还掌控中许多重要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因此,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所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是指政府要恰当地运用“看得见的手”,而不是越过市场的边界而直接代替市场决策、行事。政府介入的重点应转向供需平衡,以减税降费与简政放权来降低制造业的成本,给制造业企业成长宽松的环境,最终激发企业自身的活力。鉴于前期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教训,产业政策的运用一定要建立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实施。对于政府直接投入的补贴与产业发展基金,要加强事前、事中与事后的评估,杜绝骗补行为,政府支持的重点应当由提供(销售)补贴转向促进研发、创新及研发成果的市场化运营。政府还应加强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協调,深化对外商投资管理,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的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能力,发展外资带动型生产与贸易。其次,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制造业(实体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金融要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的失衡,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 pIKQx5;  
p<5ED\;N;  
3.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有效开展创新 M_-LI4>  
M=Y}w?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每一次重要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都会引发经济的增长。总结前四十年制造业的经验,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如何有效创新要有明确的认识。 DH(Q md  
V=)0{7-9  
首先,确立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企业要积极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对基础性知识的投入。企业研发中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二是企业要适应组织形式在新经济形态下平台化的趋势有效开展创新。近年来,创新服务组织中的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中的众创、众包、众扶(服)、众筹平台及各种创新联盟组织方兴未艾,是平台化在创新服务领域的反映。以平台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正在影响着产业垂直分工格局,共享共生共荣的新产业生态、开放包容创新创业生态正在成为创新发展的新特征。三是以企業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流程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却一直没有解决好科研与生产“两张皮”有效结合的问题。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四是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24c(  
t2)S61Vr  
其次,在技术层面构建企业有效创新的模式。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采用“原型”分析模式,通过对国内30多个行业企业创新活动研究,从不同视角更细致入微地审视了企业创新活动和表现,提出了新形势下有效创新的四种模式。一是效率驱动型创新,指通过改进流程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效率驱动型创新来源于生产知识和规模,对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尤为重要。二是客户中心型创新,指通过产品、服务或业务模式上的进步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此类创新主要来源于消费者洞察,找出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新的产品、服务与业务模式,再依据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滴滴、美团、共享单车、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等企业创新均来于此。三是工程技术型创新,指整合、吸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技术,设计开发新产品。工程技术型创新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知识储备及供应商和技术合作伙伴,是科研与实践技艺的结合,通常需要专利保护。工程技术型创新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电信等传统工程技术型行业。四是科学研究型创新,指企业和学术研究人员合作,通过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获取商业价值。生物、医药、电子等均为高度依赖科学研究型创新的行业。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如互联网企业,也应把科学研究创新视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该说,上述四种创新模式可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战略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决策依据,值得我国制造业企业借鉴。 %UEV['=  
''+6qH-.|]  
4.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2&st/y(hs  
bo]xah|."j  
智能制造为制造业的设计、制造、服务等各环节及其集成带来根本性变革,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da c?b (  
8cqH0{  
近些年,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表现出良好、强劲的发展势头。2018年5月,中国经济信息社在江苏常州发布《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17)》。该报告选择22个国家作为样本,评价结果显示,美、日和德名列第一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全球智能制造综合排名前六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中国。中国在该报告的综合排名为第6位。全球知名的德勤事务所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制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制造显著提升向工业4.0进阶,为我国制造企业带来真实可见的效益。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智能制造还处在初级阶段,且利润微薄。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并不明显,55%的受访企业其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处于O-10%的区间,而2017年,仅有11%的受访企业处于这个区间,而41%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在11-30%之间。利润贡献率超过50%的企业,由2013年受访企业占比14%提升到2017年的33%。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利润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服务价值的提升。 3l?D%E]P  
7Sc._G{[%  
从发展阶段看,智能制造的演进已历经三个阶段,表现出三种基本范式,即:数字化制造第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一“互联网+制造”或第二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一新一代智能制造。三个范式在发展中技术上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迭代升级,通过技术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体现着智能制造发展的融合性特征。从发展目标看,未来20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我国制造业要以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企业在运营智能制造方面差异较大,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应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三个范式“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走一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智能制造创新之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国必须坚持“创新引领”,直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先进技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瞄准高端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因企制宣、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充分利用我国推进“互联网+制造”的经验,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高打低”一采取先进的技术解决传统制造难以解决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完成数字化“补课”,同时,向更高的智能制造水平迈进。 Lq#>N_72W0  
g<,kV(_7  
5.以服务型制造促进提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yzDa:%  
T~shJ0%  
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第二产业23.2个百分点。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制造业成长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也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直接相关。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型制造重塑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推动产业有效升级,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等环节积累的技术和能力向服务领域延伸,能够增强产品差异化,增加用户黏性,从而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蝶变。二是以服务型制造提高制造业的增长空间。服务型制造将一次性产品销售收入转变为持续性服务收入,企业可以通过向产品用户提供服务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能够使制造企业获得相比只销售产品更多的收入,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周期对收入波动的影响。三是提高制造企业的附加价值和利润率。比如,通过加强制造环节上游的研发设计服务,可改进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使产品具有更大竞争优势:制造环节下游衍生出的在线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等服务活动,也都更具个性化,使制造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增加高附加值服务活动在营收中的比重。 ~&>|u5C*@  
Rj&V~or  
2016年7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及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该《行动指南》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有关调查显示,自发布以来,该项旨在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引导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g. V6:>,  
)sWC5\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中国大约有多少年悠久的历史 正确答案:5000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