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打破亲子间的网络次元壁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18
财富: 1284828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1-01-19  
0

打破亲子间的网络次元壁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ongz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1-19)
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半次元……当下孩子们热衷的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多。有的父母看见孩子在小红书里发布美妆视频,担心她耽误学习又不知该怎么沟通;有的父母每次点开孩子的朋友圈,都只能看到一片空白,是不是自己被屏蔽了?想问又不敢;有的父母不停刷新孩子在半次元上的动态,生怕孩子陷入危险而不自知…… mnG\qsKNLK  
.:b&$~<  
父母要怎么突破和孩子的网络屏障?如何与孩子共享网络社交的亲密时刻?本期策划将和你一起寻找这些父母关心的答案。 Rs +),  
F%]Z yO9  
★披个马甲窥屏,父母“偷”来的信息有用吗? <TDp8t9bU  
-5 Q gJ  
故事: B&M-em=  
,\Q^[e!m~  
因为有个“福尔摩斯”妈妈,沐子的网络世界几乎全部沦陷了。 oOAn 5t@  
l!d |luqbA  
小学时,沐子在妈妈任教的学校就读,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视线中,她的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解释,每一件小事都会被无限放大。沐子特别讨厌这种密不透风的感觉。 &>xd6-  
S#:yl>2  
本以为升入初中自己能缓口气,但她很快发现,妈妈开始密切关注她的网络动态。一次,沐子随手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简直不要太丧。”没想到,一回家就被妈妈追问:“你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在学校不开心吗?”沐子特别震惊!她发在朋友圈里的那些说过就忘的傻话,偏偏妈妈就会当真,没完没了地唠叨,所以她干脆把父母都屏蔽了。妈妈是怎么看到她新发的朋友圈的?这种被窥探的感觉太糟糕了! TpSv7kT]  
-r'/PbV0  
既然微信朋友圈不安全,她就改用微博。可妈妈就是这么神通广大,硬是从沐子同学微博“关注的人”中搜到蛛丝马迹,继续天天窥屏。沐子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偷偷注册了一个微博小号,连她的闺蜜都没敢告诉。但是上周末,她发现家里的电脑有“如何识别微博小号”的网页浏览痕迹。为了防止妈妈披马甲窥屏,她赶紧把微博小号上很丧的内容全部删掉了…… m-v0=+~&  
v|7=IJ  
分析: :;g7T-_q  
4pJ #fkc^  
一面是孩子的严防死守,一面是父母的围追堵截,孩子只会不停地转换网络阵地,因为他们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习惯去网络空间里进行自我表达,意味着现实空间里亲子间对话的不顺畅。如果父母不去反思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而是继续跑到网络世界里对孩子穷追猛打,往往事与愿违。 Bn<1zg5  
"8-;Dq'+  
过去的父母,喜欢偷看孩子日记;现在的父母,喜欢通过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推敲孩子的状态。这些父母并不是天生喜欢窥探,而是担心孩子会出问题。所以,沐子妈妈窥探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孩子。 _1hiNh$  
Bw{enf$vR  
但是,从沐子媽妈窥屏女儿的朋友圈开始,就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因为这些消息都是“偷”来的,往往还没开始进行教导,就引起了女儿的警惕和反感。所以,多数父母“偷”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却无法消化,也很难全身而退。 ,bGYixIfYZ  
:f/T $fa*  
有一位妈妈看到女儿在QQ空间中发布:“也许,这是我的最后一夜!作业不死,就是我和大家说再见了!”联想到网上频发的青少年自杀新闻,妈妈越想越害怕,战战兢兢地守了一夜,发现孩子没有任何异样才敢睡下。还有一位妈妈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状态更新情况来监控儿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儿子发现后注销了自己在所有网络社交平台的账号,但也把爸妈的手机号拉黑了。 |c)hyw?[Y  
0^-1/Ec  
我们与其披马甲窥屏,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屏蔽父母的原因。孩子们不是不喜欢分享,否则就不会发朋友圈和微博了,他们其实也渴望自己被看见。但是,他们需要观众,不需要像父母一样的裁判。网上的“黑子”骂人,他们可以喷回去,对父母却不行。所以,孩子屏蔽父母,不仅仅是自我保护,也是在保护亲子关系。知道了孩子们的想法,父母该如何做就一目了然了:那些想当然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在孩子的网络社交平台指手画脚的父母,只能被屏蔽。相反,能够克制自己批判、指导的冲动,安心当一个“路人”的父母,才能在网络阵地前沿守护孩子。 okkMx"  
HPus/#j'+  
诚然,中小学生有很多情绪化的表现,但父母不要草木皆兵。因为我们的过度干预,让孩子失去了表达情绪的最后阵地,压抑过多的情绪会以一种更危险的方式爆发。所以,如果孩子说一些消极的话,我们适当地描述现象、表达担忧就可以了:“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妈妈爸爸真的很担心,不知该怎么处理。这样吧孩子,需要大人分担时,你来告诉我们!”但是,如果孩子在网上晒出一些自伤自残的照片时,我们就需要果断干预:“要不要其他人帮助你分担一下糟糕的心情呢?” C]bre^q  
!P"@oJ/Yy_  
孩子躲进网络世界里表达情绪,恰恰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亲子关系中来看待这些问题。不妨只是把网络社交平台当作了解孩子的渠道之一,当孩子屏蔽我们时,带着反思回到现实世界中去理解孩子的内心,安静地等待孩子网络世界的那扇门慢慢打开。 XzD+#+By  
Q`B K R]/  
★孩子在网络 (Ev=kO  
'| 6ZPv&N  
社交中碰壁,父母该如何帮忙? <Rb[0E$  
&<>NP?j}  
故事: Dga;GYx  
(X3}&aLF  
周一,伊凡爸爸突然收到儿子班主任的微信:“伊凡不仅退了班级群,还把所有同学的微信都删了。学校的一些事还是要发在班级群里的,伊凡收不到通知比较麻烦,您还是劝劝他加回来吧!” 9 \lSN5W  
~ubcD6f  
发生这么大的事,孩子居然只字不提,这让伊凡爸爸很苦恼。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DmA~Vj!a^y  
"T4buTXJ  
上周末,班里一个女生发了一条朋友圈:“谁和我关系好,就给我发个红包吧!”伊凡看不过去,在下面回复:“这和明抢有什么区别?”女生自觉丢了面子,直接拉了一个讨论组,找了几个闺蜜一起骂伊凡。伊凡也不甘示弱,在群里和她们进行骂战,但因为势单力薄处于下风,被迫从班级群里退出了。不想,那个女生不依不饶,继续让同学把伊凡拉到讨论组里,伊凡不想被骚扰,于是一一删除了同学们的微信,退出了所有的群。 *De}3-e1b  
\+T U{vr  
“好好的,你招惹人家小姑娘干什么?”伊凡爸爸生气地说。 w~%Rxdh?8W  
n([9U0!gu  
“孩子,你刚上初中就惹上这样的麻烦,慢慢地就没朋友了!”伊凡妈妈也是一脸愁容。 )s~szmJoVD  
Sp]u5\  
伊凡举起手机说:“你们要是再这样,我把你们也拉黑!”儿子卷入微信群骂战,伊凡父母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这种事距离他们的世界实在太遥远了。 E|K|AdL  
A0l-H/l7  
分析: a`*Dq"9pV  
Aw) I:d7F  
微信群中的战争已经变成新的校园霸凌手段,如果孩子不小心卷入这样的战争,父母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抽身”。其实,伊凡已经选择用“抽身”的方式保护自己,暂时地不听、不看、不理会是有帮助的。虽然暂时微信联系不便,但伊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发展线下关系,回归和同学们的真实互动。相反,如果伊凡父母只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或者带着责备的态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被暴力对待的创伤。 ?heg_ ~P  
!XqU'xxC  
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很有可能一时间缓不过来,甚至用暴力的言语宣泄情绪,说一些类似“他要是再这样弄我,我就拿把刀去学校干他”之类的狠话。这时候,父母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先处理感受,再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可以对孩子说:“这件事过去了那么多天,你还是非常愤怒,真希望不要再发生任何暴力的事情!”然后观察孩子的行为,看他是否真的要报复,并找到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说:“人在愤怒时,会做出冲动的选择,希望你能控制好自己,如果需要大人的帮助,请及时告诉妈妈爸爸!” b$JrLZs$_  
6>Z)w}x^  
父母不仅要警惕类似暴力的极端行为,也要守护孩子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日常交往。潇潇的父母发现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最近情绪低落,经常抱着手机打字,输入到一半时又删掉。女儿纠结的原因,竟然是“不知如何回复同学的朋友圈”。居家学习期间,现实交往转移到网络平台后,潇潇觉得“同学们的人缘都比我好”。她会留心哪些同学收获的“赞”更多,嫉妒在朋友圈评论里和别人聊得火热的同学,不甘心做一个“小透明”。 np6R\Q!&  
Q{:=z6&  
孩子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碰壁,父母可以利用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交往理性”。引导孩子去观察朋友圈的一些现象,帮助他界定“真诚”“正直”“幽默”等优秀的品质,再帮助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把这些品质表现出来。而不是为了一时的点击率做出有可能让自己后悔的事,或者为了所谓的人缘在别人的朋友圈下蹭热度。 1va~.;/rG  
:AYhBhitC  
网络时代的社交,真正有意义的是寻找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交往方式,而不是满足快节奏的投喂。父母肯定孩子对友谊的需求,适当地管理孩子对外界关注的渴望,让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交往中,才能不被随时变化的网络环境带偏。 Rh :|ij>B  
"2=v:\~=  
★App里的炸弹,如何处理孩子可能面对的危险? #7r13$>!  
]5',`~jkF  
故事: 8fSY@  
=MjkD)l  
整个周末,雨萌妈妈都是在紧张不安中度过的。她先是在小红书上刷到女儿新发布的Cosplay一个动漫角色的美妆视频,眼线超长、睫毛是白色的、脸颊还画着夸张的图案,古古怪怪。没过两天,她竟然在半次元里看到雨萌发了一张只穿着内衣的性感半裸照片!下面评论说什么的都有,有夸女儿美丽性感的,还有想约女儿见面的……这下子,雨萌妈妈愁得连做饭的心思都没了。 v1VH&~e  
%nV6#pr  
“那些照片和视频,你自己拍拍就好了,非要发出来让大家看吗?App里都是陌生人,你知道对方是人是鬼?”雨萌也没打算隐瞒:“小红书和半次元里懂我的人多啊!” 1$#1  
8n"L4jb(:  
“那你想过后果吗?”看到女儿不以为然的态度,雨萌妈妈的担忧又多了几分。 {bP )Fon  
[lz#+~rOS  
雨萌笑了:“什么后果?他们又不认识我!我帮朋友代言了一个小内衣品牌,这次发效果图就是看看大家的反应!” \n<9R8g5  
m FgrT  
雨萌玩Cosplay,搞各种奇奇怪怪的造型,在网上经常发一些雨萌妈妈看不懂的照片。为了弄懂女儿在想什么,雨萌妈妈特意下载了小红书、哔哩哔哩和半次元。本以为上了高中,雨萌就会收心,没想到她越玩尺度越大。为了避免女儿去成人场所,雨萌妈妈把女儿的身份证藏了起来。因为担心青春期的女儿受到刺激会离家出走,雨萌妈妈现在真是不敢吵、不敢说。 Z'!i"Jzq|{  
35KRJY#  
分析: :lBw0{fP  
)C>8B`^S  
当孩子在网络社交平台做出危险的行为时,父母第一个要判断的是问题的性质—是价值观和审美的问题,还是安全的问题?比如,雨萌喜欢发自己Cosplay的照片和视频,虽然可能看起来非主流,但这是价值观和审美的问题。但是,身为未成年人,把自己的半裸照片发到App上就属于安全问题,非常危险。 #;])/8R%  
>n"4M~I  
很多父母面对这类问题,最常用的两种手段就是劝说和威胁。但往往这也是最没有用的方法。劝说、给孩子讲道理,只是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问题是—孩子知道这样做有危险,但是仍然做了。在电视剧《少年派》里,林妙妙在高三时开直播,她不知道高三重要吗?她知道,但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即便影响学业,我也要做我认为有价值的事。你管我,我就离家出走。所以,用唠叨来劝阻孩子的冒险行为,往往是没有效果的。 [e f&|Pi-  
^iqy|zNtn  
同样,威胁也没有用,父母夸大其词地描述某件事的危险,希望对孩子有警戒作用,但孩子只会把这种威胁理解为对自己行为的攻击。比如,网络上频频传出某少年巨额打赏主播的新闻,有的父母一边痛骂网络上的“败家子”,一边警告自己的孩子:“你要是敢这样做,我就打断你的腿!”可孩子非但不会被触动,反而觉得能让父母暴跳如雷的“打赏”很刺激,这就是青少年的性格特点。 |*%i]@V=  
\#sdN#e;XA  
所以,在孩子最初接触网络社交平台时,父母要关注两件事:一是为孩子设立边界和底线,二是不断地和孩子进行价值观方面的讨论。父母要提前了解网络平台中的各种风险,设立规矩,比如,不可以打赏、不可以发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照片等。然后,父母要了解孩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做了什么。如果孩子想通过直播赚钱,与其打压孩子,不妨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当他在父母的理解下开始自我探索,即便失败碰壁,因为父母的全程监管,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且,父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把自己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孩子。 bamQ]>0|>!  
_zK ~9/5  
总之,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孩子慢慢摸索一种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促进孩子能力成长的发展之路。 Mc9JFzp  
1'YUK"i  
关于网络社交平台,孩子有着明确的主权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父母该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适时地引导孩子呢? =1+/`w  
QX+Xi<YE-  
专家点评:互联网时代,要尊重孩子的多元化生活 W QqOXF  
2Bz\Tsp  
文 | 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Emmzucv|  
<  UD90}  
父母首先要明白,在网络空间,主导权在孩子手里。父母只是旁观者,责任是通过自己的关注和反馈,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我很想知道,B站的这位Up主哪里吸引你呢?”“作为战队的补给者,你是不是体验到了助人的感觉?”这些倾听,让孩子可以思考自己和网络世界的关系,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re)7h$f}  
E"zC6iYZ;  
其次,并不完全了解的部分,不要直接给出建议。“你不应该在微博里和别人对骂”或者是“你不应该发这种朋友圈”,类似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停止孩子的探索,只会让他与父母隔离。换位思考一下:听到已经退休的父母建议我们把某条朋友圈删掉,或者因为某条朋友圈紧张地打来电话叮嘱时,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很烦?其实,我们可以平和地面对孩子的过激行为,接受这些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慢慢地引导孩子形成更成熟的视角。 k!"6mo@rd  
[:gp_Z&  
我们可以试着询问:“上次你在群里表态,结果怎样了呢?”然后,从孩子的答案中搜寻一些线索,作为引导孩子的“支点”。孩子因为骂战受伤或者被同学冷落,父母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可以帮助孩子振作起来。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教授孩子自我保护的技巧。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到伤害,提前进行遏制和警告,不如留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去探索。如果我们的态度并不排斥,也不强硬,当孩子无法收场时,自然会向父母求助。 ,v#O{ma  
`>Ms7G9S~e  
很多时候,孩子重视网络社交平台,不仅仅是因为兴趣,也因为这与他们的梦想息息相关。有的孩子想成为Up主,有的孩子想做直播,谁都无法预测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越是这样,父母越要对孩子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提前关闭孩子追求梦想的大门。 -x VZm8y  
tNG[|Bi#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梦想,就是在给孩子创造机会来践行他的梦想。这样,孩子会更愿意和我们分享自己的计划。当孩子认真地和我们谈论他的计划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和优势,这就是帮助孩子重新塑造自我。这样,父母也参与到他的未来之中。 BIXbdo5F  
nt_FqUJ  
最后,父母不需要对所有的网络行为保持开放的态度。孩子在网络上的社交行为,不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融入现实的交往,完成相应的学业,这都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成长需要。如果孩子过于依赖网络社交,或者做出了威胁自己安全的行为,父母必须及时干预。但我们也要知道,即便是被制止和限制某些权利,孩子仍然希望父母是理解自己的,能够认真考虑自己的需要。父母“先倾听、后引导”的态度,会让孩子最大限度地配合。 W+I""I*mV  
bk|?>yd  
孩子看到的世界和父母看到的世界,很可能是两个世界。但是,希望在这些不同的世界里,大家能够包容每一段关系和每一个需要,让亲子双方在未来的世界里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vy!pXg  
/d*[za'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