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也常会与主人公的后人产生矛盾。张素我先生对我写张治中一文中有关她母亲的一些细节描述,曾提出异议。但我根据多方史实资料,坚持己说;又通过她的儿子元亚先生做工作,保留了原先的细节。也有一些,因家属寸步不让,我只能回避了。我收藏传主或后人致我的数百通书信,不敢说所写的字字有据,最起码说我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 zGyRzxFN
&*ocr &
我所有的文字,只要传主健在或能与家属联系上,写过后我都请他们过目、审正。怕惹麻烦。我保存了传主或后人相关修改、定稿资料足有四大本,装订成册备查。 @48!e-W
+$nNYD
梁:要研究历史上的名人,还要言人所未言之处,这种写作首先需要大量的阅读。这方面的准备工作,通常您是如何进行的? uax0%~O\
ncOgSj7e
张:在阅读上我的功利色彩较重。十多年来,所读的书多与写人物有关。常逛书店,见到民国类的书都买,备考。通过泛读找线索,发现感兴趣的人;通过精读找细节,酌情待用。我的阅读环境较好,天时地利人和。家住成贤街,与老南京图书馆一步之遥;金陵图书馆有我当年一位学生,借阅方便。第二历史档案馆距家不远,常去查阅历史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料由台湾得来。迄今为止,台湾《传记文学》赠阅十三年,一期不少,还赠十一张该刊创刊以来全部文章的光盘;刘绍唐夫人王爱生女士赠我不少传记文学丛书;原台“中研院”主任秘书、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老先生为我审读大量的文稿,提供许多帮助和方便;苏雪林临终前赠我十五本厚厚的《苏雪林日记》,资料丰富极了;柏杨及其夫人张香华,林海音及其女儿夏祖丽都送我不少人物类的港台书籍。 zPqJeYK
M9BEG6E9
梁:写作很辛苦,听说你要“金盆洗手”,不写了? O65`KOPn
UhL1Y
NF_
张:写作确实辛苦。我不会打字,写好请人录入,最少要改三四遍。一篇写人物的小文章需要大量(甚而海量)的阅读后,才能弄出七八千字。可谓“煮字”。确实不想写了(除已允的一位传主后人外),同时也因为我想要写的都写了,全收在这四本书内。没有新资料,没有感兴趣的人物,写不出自己起码能看得下去的文章,没大意思。年龄也大了,前面的路看得见,用何凡的话说:“在苍茫的暮色中赶路”。只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时下,一边利用闲暇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致我的书信,用毛笔抄在宣纸簿上,温故、练字、养性。想在三五年内把我收藏的文坛师友千余信札整理出来,作点笺注,择其有价值的结集成书。闲暇时写点“报屁股”自娱。足矣。 saP%T~
S`zu.8%5
谢谢你对我的采访。 h
~yTkN]
gj
@9(dk%
2012年6月18日 h8 N|m0W
[~
2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