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麦田守望者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941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楼主 发表于: 2021-02-24  
0

麦田守望者

管理提醒: 本帖被 ZX68 执行加亮操作(2021-02-24)
                      一顶草帽,一袭素衣,一个甲子,坚守“粮”心—— F-|DZ?)k5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通讯员 任恒敏 张翟西滨 M,H8ZO:R  
  “要吃粮、找老梁。” _r3Y$^!U  
  “南有袁隆平、北有梁增基。” 2v ~8fr4  
  不知何时起,两句民谣起于陕西长武,传于关中,流向全国。民谣的主角正是陕西省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梁增基。 ,nteIR'??  
u?72]?SM  
  “我已87岁,依然觉得人生应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将继续干下去,直至不能动弹为止。”梁增基如是说。 K _VIk'RB  
<pb  
5 [~HL_u;,  
&EV%g6  
  扎根西北旱原的南方人 sX~E ~$_g  
  他犹如一粒默默无闻的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荒凉贫瘠的土地,也会努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i z =i^}  
_9lMa 7i  
  1961年,28岁的广东茂名人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与25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长武县农业系统工作。 {"Sv~L|J;  
\UK}B  
  犹如一粒默默无闻的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荒凉贫瘠的土地,也会努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在长武,一待就是20年。 5\quh2Q_  
-&2Z/qM&!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渭北旱原,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2公斤,1965年是难得的丰产年,亩产也不过78公斤。 #1J ,!seJ  
wL),/i&<  
  “不是土地不好,而是小麦品种太差。”经过一番科学调查,梁增基找到了原因。 S,:!H@~B  
1w7tRw  
  对症下药,他引进了外地良种。谁料想,一场流行甚广的锈病,将麦秆都锈成了一把灰。梁增基认识到,“‘拿来主义’行不通,还得自己育种。” G^d3$7  
/P,1KVQPh  
  从零起步。他从农场借来两亩地,整地划区,拉行开沟,从各大科研单位引来各式各样的品种种进试验田。 a8T9=KY^  
cOP'ql{"  
  播种、锄草、施肥、防虫、立标、建档,一刻未消停;田间记载、扬花、抽穗,一株也不放过……夏天,不顾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察看小麦扬花升浆;冬季,蹲在北风凛冽的田间,冻得瑟瑟发抖,观察记录麦苗表现和冻害。 e#HPU  
=A6*;T"W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国内外抗冻、抗锈、丰产不在一个品种上的三个品种进行复合杂交,历经上万次的单株选择后,1971年,他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小麦品种“7125”“702”终于问世,长武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00公斤。 kQ\ $0=6N9  
q$" u<  
  随后几年,他又用“702”的姊妹系培育出“秦麦四号”。该品种被推广到整个咸阳北部、陕甘两省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152万亩,累计达700万亩以上,成为关中渭北、甘肃旱地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小麦亩产跨越200公斤大关。  ?pEPwc  
e5bXgmyil  
  由于该品种抗锈力特强,在推广区域形成“锈病隔离带”,阻挡了锈病远距离传播,该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是当时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项目。 g]&fyB#  
-M=BD-_.h  
  要吃粮,找老梁 xFp$JN  
  一顶草帽、一袭素衣,梁增基培育出的3个国审、4个省审旱地小麦良种,累计推广1.2亿亩,增产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超60亿元。 zy$jTqDH  
$jh$nMx)!  
  1980年,严重干旱。梁增基在1975年杂交的杂种后代中发现一株秆很矮、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小麦单株,他当即将其作为重点选育。 ^ou)c/68aQ  
_@B?  
  1983年,天气多雨,该系统呈现出抗病性好、成熟优良的株行,他立刻将其作为新品种“长武131”选定下来。 _\+]/rY9o  
fphCQO^#vW  
  几经省级试验,该品种被确认为半矮、抗旱、稳产、丰产、不易倒伏新品。“它比‘702’等高杆品种矮0.45米,穗粒数达33粒,千粒重达52克,推广后成为旱原首个由低产变高产的小麦品种。”梁增基介绍说。 xW)  
2Ty]s~  
  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在长武王东试验区种植了2530亩“长武131”,平均亩产313.3公斤,部分田块亩产达423公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终身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院士点赞说:“旱地小麦亩产400公斤,了不起!” QO;Dyef7b  
i. 6b%  
  科研路上没有止境,多次冲破亩产大关后,梁增基依然在奔跑。 N:U}b1$L6  
  1985年,育出“长武134”,高产、优质、矮杆、抗锈病、抗叶枯、抗冻旱、抗倒伏,亩产可达450公斤,被视为地膜麦,在渭北地区全面推广。 s&nat4{B  
yGtTD9j  
  2001年,育成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穗粒大、光合功效强,籽粒优良、黑胚率低,成熟落黄好,不仅是百姓爱吃的面条、馒头食材,又宜作商品粮。该品种在2006年后一直是主播良种在渭北中西部推广,并扩大到豫、鲁等旱地区域,年种植面积超300万亩,目前仍在使用。 H1U$ApD  
bQ3<>e\%B  
  2011年,成功选育出“长航1号”,抗锈抗旱,亩产达500公斤,创陕西旱地之最。中科院验收组专家惊叹道:“旱地小麦长得像水地一样,简直是个奇迹!” c+3(|k-M  
87!jn'A  
  几十年来,一顶草帽、一袭素衣,梁增基用独创的五项理论技术育种,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黄矮病等六大难题,培育出的3个国审、4个省审旱地小麦良种,累计推广1.2亿亩,增产50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 dnD@BQ  
>|%3j,<U  
  “要吃粮、找老梁”“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感念梁增基”……梁增基守望麦田的故事流传开来。 [6l0|Y  
  “粮”心镌刻在丰收大地 F;#$Q  
  “凡人干点实事好,不计报酬心更宽,要想图名利就别干育种,育种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耐得住清贫,耐得住辛苦。” Y }VJ4!%U  
}'wZ)N@  
  2005年,72岁的梁增基高龄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往返于县城与试验基地间的十里路上。 $BehU  
c9Et Uv~  
  “我们种子试验田的位置叫十里铺村。80岁前,我骑自行车往返,80岁后,腿脚不利落了,来回就坐出租车。” _$$.5?4  
}w4OCN\1  
  老梁待在家里觉得憋得慌,到了试验田就格外开心。 F,S)P`?  
  “退休前我是一个人领着三个农民工干,几乎天天蹲守大田;退休后,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待在基地,每天在田间地头工作四五个小时。” 7#j.y f4  
iqB5h| `  
  在梁增基十多平方米的宿舍兼劳模工作室里,一张办公桌、一大一小两沙发,还有一张青砖盘的单人炕,简单至极,只有洁净的墙上,悬挂着精心装裱的8个麦种标本,不是图画胜似画,是老人家毕生奋斗、追求卓越的人生画卷。 fe yc  
o A2oX  
  他指着满墙种子标本说:“育种不易,百里挑一。99%是要淘汰的不合格品,一个杂种后代要六七年才能稳定下来,起码要花12年才能见成效。” )e0kr46  
BmpAH}%T  
  育种还要育人。 "v?F4&\ 8  
  2011年,长武县安排梁增基培养接班人;2016年,新增1名研究生;2017年,组建新的育种单位——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 0 ^>,  
H}GGUE&c*  
  梁增基言传身教、手把手传帮带,助手现已能独立工作。如今,一个强筋优质品种已经选育出来,预计所创效益将比他以往全部育种成果都要高。 &mtt,]6C_  
npzp/mcIe)  
  “梁老,您活到老干到老,有人给报酬吗?”人人都很好奇。 {?lndBP<  
  “没有,凡人干点实事好,不计报酬心更宽,要想图名利就别干育种,育种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耐得住清贫,耐得住辛苦。”梁增基回答。 z**2-4 z  
(mP{A(kwJ  
  60年坚守,60载奋斗,仅回过老家5次;获奖无数,却把所有奖金都捐给了贫困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次性捐出2万元。至今,他仍和老伴居住在50平方米的廉租房内。 |1CX?8)b=  
  一个甲子的守望,一位老人把“粮”心镌刻在了丰收的大地上。(制图:陈子蕴)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中国大约有多少年悠久的历史 正确答案:5000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