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清明节,韩启德院士跟你谈谈死亡
说点啥呢?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41422
精华: 13
发帖: 19008
财富: 268898 鼎币
威望: 15 点
贡献值: 9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40 点
在线时间: 1175(时)
注册时间: 2019-04-21
最后登录: 2024-03-25
楼主 发表于: 2021-04-04  
0

清明节,韩启德院士跟你谈谈死亡

ou|3%&*"  
01 T8T,G4Q  
>i1wB!gc8  
A}pe>ja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四大节日之一,那一天大家都要去扫墓,祭祀逝者,缅怀祖先。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时春和景明,万象更新,更能够体会生和死的关系。 [daR)C  
LWM& k#i  
86&r;c:  
如果没有冬天,没有万物的沉睡,甚至说没有一些生物的凋零、死亡,就没有充满生气的美好春天。清明扫墓习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长河里我们中国人没有形成欧亚大陆以及后来世界多数国家所有的宗教信仰,而形成了“敬天法祖”的民族共同信仰。 `i!-@WN"  
Q3)[ *61e  
TxkvHiq2  
在我们的信仰里,没有基督教的天堂,也没有佛教的生命轮回,有的是对身体基因绵延和文化基因绵延的事实认定,以及在这样的绵延中获得永生。我们感念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先人恩赐给我们的,所以崇敬他们、祭祀他们、怀念他们。 1U~'8=-   
| ~D~#Nz  
]%Whtj.,x7  
与此同时,对于后代来说,我们也将成为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后代负责,因此重视婚姻、家庭的坚守和对后代的抚养、教育,乃至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总之,敬天法祖的信仰为中国人寻求人生意义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清明时节,大家祭奠先人,慎终追远,是思索生命意义和加深对死亡认识的好时机。 VJgf, 5 (N  
/oM&29 jy  
~fgS"F^7n  
02 ,tBc%&.f  
+x:VIi  
WIwGw%_~  
但是当下清明节大家去扫墓,有多少人在真真切切地怀念自己的祖先呢?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份追思的情感明显淡薄了,清明节甚至成为活色生香的聚会和春游的好时光。在这样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在认真思考自己的死亡呢?即使在思考,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想明白呢? c3Ig4n0Y>  
gd31ds!G  
a 6fH*2E  
我们必须承认,古今中外,除了很少数以外,人都怕死。我想原因有两个:第一,活着的人中没有人死过,不会有人能告知死亡是什么感觉。有不少濒死过的人,会告诉大家他们当时的感受,但各不相同,有的人看到一道灵光,感觉行走在鲜花丛中,内心充满了爱和愉悦;而有的人则感觉四面漆黑,响彻各种非常奇怪可怕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活过来了吗?他们并没有死,因此他们感受到的也不是真正死亡时的感觉。死亡是什么感觉,是一个永远的谜。人们对没有答案的事情当然会害怕。第二,自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接受的都是具体的人、物、事,我们脑子里存在的所有意识都是建立在生而不是死的基础上的,所以死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了。 jI}{0LW&F&  
N~yGtnW  
03 g;3<oI/P  
Zr\G=0`  
1-4*YrA  
那么我们怎样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这是一个需要哲学想象才能处理好的问题,我自己还没有解决好,还在继续努力中,但多少有一些体会。我认为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认识生命和死亡的一个好的、管用的切入点。 9Cb>J  
Me,AE^pgL'  
x4_FG{AIu  
我常常在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看着天上繁星浩渺,每每感慨万千。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八个行星之一,银河系有2000亿个太阳系,而整个宇宙有2万亿个银河系。在这么一个浩瀚的宇宙空间里,我们个人真的是微乎其微,不及大气中的一粒尘埃。 7 Uu  
9JC8OSjJ  
!.{{QwZ  
从时间上看,银河系距离最近的河外星系4万多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我们今天看到的星光是数万年、数十万年前发出的呀,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中,真是比一瞬还短!总之,仰望星际浩渺的宇宙,我们自然会感悟到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生是多么的短暂,真如白驹过隙,对于死亡有什么可惊恐忧伤的呢? i6h0_q8 >  
CBx5:}t  
| -AR)Smt  
再来“俯察品类之盛”。地球上的生物约有80万个物种,人只是其中之一。尽管由于人在认知方面的独特优势,似乎可以在物种竞争中处于主宰地位,但就决定物种进化的繁衍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突变遗传能力而言却并不具有优势,在生物本质上人与一岁一枯荣的小草并没有差别。 c*> SZ'T\  
+qF,XJ2  
6 ^p>f:5  
看着窗外的一棵古树,在我出生前已经在那里了,而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还会屹立在那里,郁郁葱葱,生生不息。万物竞天,就生命而言,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就这一点而言,人类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为什么偏偏人要怕死呢? v".u#G'u  
n-lDE}K9%B  
$J:~jY/J  
w\.z-6G  
<J1$s_^`  
04 !3at(+4  
Lr(wS {  
b(g?X ( &  
当然人类又是特别的。人猿相揖别,大脑越来越发达,特别在智人完成认知革命以后,有了发达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也就会思考意义和价值,同时又有了对死亡的害怕。 OEN'c0;5  
Zf`dd T  
j~9,Ct  
我常常在想,动物怕不怕死呢?喂养的生猪、肉牛、鸡、鸭禽类,养肥了就被抓去屠宰,它们怕死吗?我们实验室拿羊做实验,被绑起来时,一点都不挣扎,只是掉眼泪,那是害怕死吗?“人非鱼,焉知鱼之乐也”,所以我不知道。但我想即使它们也怕,“怕”的意象、表现和内涵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有对意义的追求。 0 .t1p(x;  
W&k2z,|  
TH}+'m  
总之,如果能把自己放到浩渺的宇宙之中,放到自然界生物种群中去,融入到这么宏大的尺度去考察个人的死亡,我们的心胸就会开阔起来,我们对死亡的思虑就会相对简单一点,容易想得开一点。我想这就是宇宙观、生命观在其中的重要性了。 O~g0R6M6e  
&_c5C  
{7q +3f <  
那么是不是有了正确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人就会不怕死了呢?我想还不行。一个人相对于宇宙和自然界,确实是渺小的,但就个人而言,死亡终究还是大事,要离开这个世界还会觉得是非常可怕的事;甚至会跳到另一个极端,自己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和短暂,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还是必须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生,焉知死”。 pe@/tO&I  
] i\a[3  
;6zp,t0  
关于人生的意义,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凡是人,都会思考活着的意义,但又很难找到标准的、大家共同愿意接受的答案,这也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这方面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多他们的思考和实践。 ? #;zB  
@)wNINvD  
Ne,u\q3f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只要掌握了世界的规律,洞明人世间的道理,又去实践了,就死而无憾了。《圣经》中耶稣说爱比死更强,通过爱可以获得永生。德国文豪歌德认为存在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存在过,就是意义了。 x~O_v  
n1)m(,{  
,7Lu7Q  
文天祥说得豪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要把赤胆忠心留给历史,人生就足矣。上个世纪40年代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QVrMrm+vRv  
MU&P+Wr  
F_Mi/pB^`9  
05 G@n%P~  
5/{gY{  
= l9H]`T/  
如此这般对人生价值的观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前人的这些说法对不对呢?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对解决死亡恐惧管用不管用呢?我认为取决于自己对某种观点是否真信,有多信,即是否成为自己的信仰。有了某种信仰,执着地去追求它,使整个人生成为追求信仰的过程,就会觉得人生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对生死的态度就会是积极的。 =}AwA5G  
A|U_$!cLZ  
D3%`vq u&  
当然某个信条是否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是有条件的。它首先必须是通过努力追求才能够达到的,甚至可以说常常是毕生为之奋斗都难以完全达到的。其次必须是受到时代和社会认同的。人是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所以信仰要符合社会德性,无害于社会和人群。 vo DTU]pf  
'roZ:NE  
x-{awP  
信仰也是有高低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大多数人福祉和利益的信仰是高尚的,抱有这些信仰的人往往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会人生的意义,更加值得推崇。 *[_>d.i  
~v<,6BS<$Z  
s8N\cOd#i  
综上所述,要解决对死亡的恐惧,有赖于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或常说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人生观。我们现在常常把解决“三观”问题挂在嘴边,却缺乏深入学习和理解。当我们认真思索死亡问题时才更加体会这“三观”的根本性意义,与其说理解死亡难,还不如说树立正确的“三观”难。 #(NkbJ5ka  
BK:S:  
_-I0f##.  
06 3F0:v,+;  
y/@.T\p  
"&/&v  
对生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后,对当前医学上很多困惑的问题也随之容易得到比较好的解答了。比如疾病是什么?人体是一个巨复杂系统,生命是各部件动态平衡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疾病是每个人都会有,而且必须有的生命体验。医学不可能消灭疾病,能做的只是帮助建立新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损害,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医学是有限度的,如果寄托过高的期望,只会带来更大的失望。 I806I@ix  
a<X<hxW:  
^^Tu/YC9x  
又比如,医生能做什么?面对生命和疾病的本质,面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复杂影响,加上人类对自身奥秘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医生能做的只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安慰不仅是情感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要去帮助病人解决好生死观,疾病观,健康观,不乱糟蹋自己的身体,同时知利害得失,也知进退收放,而不是永不言弃,到生命的终末期,安顿灵魂,减少痛苦,维护生命尊严。 G?6[K&w  
pYs"Y;%  
L$+ap~ld  
死亡让人恐惧,产生焦虑,阻碍幸福生活,我们需要克服它。正如古希腊哲学流派的重要学者爱比克泰德所说:“你想过吗,人类所有的恶,卑鄙、懦弱,都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训练自己去克服它。你所读的东西都要以此为目标,你会发现这是唯一能让人自由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被宗教说服的人来说,克服死亡的恐惧就得依靠自身的理性,依靠哲学,依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不断深入思考和感悟。 SW%d'1ya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13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