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北京9旬夫妇把惟一房产留给热爱诗词者无偿使用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319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楼主 发表于: 2021-04-12  

北京9旬夫妇把惟一房产留给热爱诗词者无偿使用

管理提醒: 本帖被 ZX68 执行加亮操作(2021-04-12)
                      来源:北京晚报   ]pNvxXbeW  
7|$:=4  
97岁的鞠盛(右)和93岁的杜惠芬 34%RZG_o'  
  终老心如赤子 房子献给诗词 O$&mFL[`  
  在海淀上庄家园小区,97岁的鞠盛和93岁的杜惠芬用自己的房子开了一间“鞠盛杜惠芬诗词事业工作室”。自从四年前住进养老院,老两口的房子便空置了下来。老两口都已年过九旬,膝下又没有子女,这套惟一的房产是他们的“养老房”。两位老人决定,这套房子不租也不卖,而是开辟成一间诗词资料室,留给热爱诗词的人们无偿使用。鞠老说,这是他为诗词事业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EC F>  
CsoiyY -2  
  老兵鞠盛 i*Sqda $  
  鞠盛老人一生中有许多标签:诗人、剧作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早在1946年,他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疯妇》。一枚由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明,他还是一位抗战老兵、战地记者。 7 /VK##z  
b`~p.c%(  
  1940年9月,刚满18岁的鞠盛考入新四军苏北军政抗日学校政治班。入学当天,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时隔七十多年,鞠老对每场战斗的时间、地点,每个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他来说,这些事情仿佛如在昨日。 %t" CX5 n  
7!EBH(,z  
  在新四军,鞠盛的任务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在《先进报》做宣传工作。普通战士打的是子弹,他的武器是“纸弹”。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在如皋抓住了两个鬼子。这两个日本鬼子其中有一个叫羽田,是个伍长,被俘之后依旧趾高气扬。新四军战士把缴获的日本罐头给他们吃,羽田一把就把罐头打掉了。军部让鞠盛去采访,羽田居然狠狠地踢了他一脚,采访也就此作罢。这次不成功的采访,也成了鞠盛战地记者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回。 ~M7y*'oY  
=F]FP5V  
  半年之后,鞠盛去根据地开会,参观了那里的“日本反战同盟”。突然,一个身穿土布军装的人跑了过来,向他敬了个礼。原来,这个人就是羽田。半年未见,羽田已经从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被改造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鞠盛这才知道,羽田战前是一名钢铁工人,受蛊惑来到中国。在抗战期间,“日本反战同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向鬼子喊话,瓦解敌人的斗志,还有人在喊话时牺牲。 +wN^c#~7  
,y 2$cO_>  
  出生入死的军旅生活,为鞠盛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那时起,他就发表一些诗词、歌词,而他与诗词结缘,则是在更早的孩提时代。 7BK0}sxO  
  结缘诗词 jY% na HaI  
  1922年,鞠盛出生在江苏靖江一个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家庭的变故,使他从小就见惯了世态炎凉。母亲把他送到外祖父家中抚养,直到12岁还没有上学。 s/q7.y7n{  
p~BRh  
  一天,鞠盛在外面玩,正巧遇见了初小教员冯亚东。冯先生问他有没有读过书,想不想读书?鞠盛点了点头。于是,冯先生就找到鞠盛的外祖父,让他住在自己家里跟着念书。 w35J.zn  
a1+#3X.  
  跟着冯先生上初小的时间只有半年,却在他心中埋下了诗的种子。当时,“九一八”爆发不久,冯先生每提及此事,莫不顿足痛哭,希望学生们能够奋发图强,将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w[S pw<Z  
2[ RoxKm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说到此处,鞠老神采飞扬,背起了《苏武牧羊》的歌词。这是上世纪初叶风靡一时的爱国歌曲。鞠老说,他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先生的用意,但是看着他们激动的样子,自己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落泪。直到现在,他仍能一字不差地背下全部歌词。 =u2l. CX  
]yx$(6_U  
  鞠盛的高小,是在一所名为“生祠小学”的学校就读。这座“生祠”,纪念的是民族英雄岳飞。祠堂离学校没有多远,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那里参观,高唱《满江红》。中华传统诗词带给他的民族荣誉感,引领他走上了抗战之路,也让他把振兴传统诗词当成了自己的毕生追求。 zMm#Rhn  
d%RC  
  “惟有诗最深入人心。”老人说。 | r&k48@  
  笔耕不辍 T`\x,` ^  
  解放后,鞠盛到北京电影学院深造,有了更好的环境搞创作。几十年间,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孙中山诗传》、《李自成后传》,话剧《沧江一柱》、电影剧本《生祠记——岳飞渡民》、《风月同天——鉴真大和尚传奇》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脍炙人口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就是以他的剧本《洪湖母子》为蓝本改编的。 t>urc  
:U3kW8;UMP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鞠老出版了十几集的《全国诗社诗友作品选萃》,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鞠老说,这套丛书给热爱中华传统诗词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他们只是普通的爱好者,不会一直写下去,更没有能力出版自己的作品,这套书就成了诗友们交流的平台。鞠老十分珍视这份情谊,保留着所有和诗友们来往的信件。时至今日,老人仍未停下手中的笔。不大的写字台上,整整齐齐码放着上百本手稿。93岁的老伴杜惠芬说,为了修改稿子老人可以什么都不顾,甚至可以不睡觉。 qln3 k`  
p?) ;eJtV/  
  杜惠芬曾经写过一首长诗,记录了老伴参加革命时的一个小故事。两人结婚时,婆婆给了杜惠芬一对金手镯,每只手镯各重一两,堪称家珍。杜惠芬深知手镯的珍贵,一直舍不得戴,将之藏在箱底,从不示人。后来杜惠芬身患重疾,需要住院,她强忍病痛也没舍得将手镯变卖。靖江解放前夕,敌人欲将报社印刷机运至台湾,鞠盛想将机器租下来,但是一时找不到那么多钱。杜惠芬得知后,立即将金手镯交与丈夫,以此作为租金。后来,这批印刷机印制了大量传单,为解放苏州立了大功。 beRVD>T  
r&R B9S@*h  
  几十年后,为了诗词事业,老人依旧能够抛家舍业。熟悉鞠老的人说,鞠老夫妇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捐的,他们对物质条件毫不在意,把心思全部放在了事业上。其实,老人原本可以生活得很好,他们在海淀上庄有一座房子,无论是租还是卖,都可以让他们有质量地安享晚年。但是他们却作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把房子捐出去。 El[)?+;D  
+;N2p1ZBf  
  奉献余热 VEqS;~[  
}L+L"l&  
  李疆是“鞠盛杜惠芬诗词事业工作室”的志愿者,也是两位老人的监护人。老人一辈子不讲究吃穿,有条件改善了,房子却不能租也不能卖,让他十分费解。随着对老人了解的深入,他终于理解了老人的用意。 A+"ia1p,}  
  原来,鞠老是位老“北漂”,直到十几年前,香港诗友刘璧如出资,才圆了老人的安居梦。鞠老说,这套房子是诗友的心意,怎么可以将它卖掉呢?决定住进养老院之后,鞠老更担心他和诗友来往的信件和资料无人打理,这是他的毕生心血。 3=FZ9>by  
  鞠老决定,他们腾出的这套房子,就是这些信件和资料的家。他和李疆约定,维持工作室的功能五十年不变。 snf~}:&   
  还有三年,鞠老就整整一百岁了。看着鞠老日益佝偻的身躯,李疆打心眼里佩服。 toya fHf  
  “我认为他是脊梁式的人物。”李疆说。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许振超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