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写作课--326】山水诗的景观构成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7(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0

【写作课--326】山水诗的景观构成

1,山水诗中的人文关怀 6s833Tmb&r  
山水是自然的山水,也是历史的山水。山水有大自然的天才造化,也有人类历史的文化沉淀。欣赏山水,当然也包括这两个方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会给予人们各种美的感受,间而引发各种由景象催生的情感;人文景观也可以给予人们某些美的感受(古迹、文物、古代建筑之类),而更多的则给予人们以抚古思今的沉思和感慨。山水诗的写作便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复述和感叹,也包含对历史、对世事、对人生的思考和眷恋。 $Gs&' y R  
->oQ,ezB  
试读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七绝《荆山》: pHFh7-vj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rX..l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_be*B+?2t  
荆山即荆涂山,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抱玉岩,又称抱璞岩,即卞和洞,是荆山一处盛景。抱玉岩有天然卵形巨石横嵌、竖架凌空危悬迭成石洞,洞上方有白云堆,相传为楚人卞和釆玉处,故称卞和洞。此诗前三句勾勒出荆山秋日景象:抱玉岩石洞前积满落叶,清澈透碧的溪水从古至今一直在这样流淌着。夕阳慢慢从远处消失,空旷的山谷传来一阵阵猿猴的啼叫。第二句中至今流三字巧妙引出结句的思古情怀,而一个寒字则为哭未休作了必要的铺垫。 W%f:+s}cI  
那么,荆人哭什么呢?熟悉和氏壁典故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玉献给楚王,竟被砍去双脚,他抱着那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日三夜。此段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显然,诗人在观赏荆山风景时想起了此段冤案,感慨不已。一方面为卞和的不平遭遇深感痛惜,一方面为此种不平遭遇可能还在不断地延续而略感悲哀。 s7C oUd2  
结句的疑字一身兼二义,其一是衔接第三句的猿叫,由猿叫似人哭而想起卞和的哭;其二是衔接第二句的寒水至今流,由寒水还在流联想还有类似卞和的遭遇在延续。此诗以疑问作结,结出一腔忧伤与悲愤,这是咏山水而兼怀古的笔法。 \]U@=w  
\*H/YByTb  
唐代僧人释仲殊的七绝《润州》是另一种写法: U n#7@8,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 HM])m>KeT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 mAFqA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楼,即北顾楼,在镇江丹徒县北固山甘露寺内。此诗前二句即由“一笛风”先将思古情愫抖出,再把这缕情愫融化到即目风景之中。是先写情,再写景。“一笛风”,出自杜牧诗句“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建康宫”,指南朝故宫。建康即今南京,南朝时为京都。诗人说,北固楼前一曲笛音随风吹来,南朝故宫的废墟,兀的飞出一片旧日的断云。 ,uD F#xjl,  
其实,这片断云就是作者的思绪。什么思绪呢?当然是为南朝的覆灭为国家的兴亡生发一点幽古悲伤。这点悲伤无所寄托,终于融化入蒙蒙细雨之中。悲情入雨化得很淡很淡。但就象一撮盐撒入一碗水中,淡化得无影无踪然入口其味尚在。 0KyujU?sF  
A / N$  
睹山水而怀古发幽思,更多的是因了景象的变化而触景生情的。譬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绝《茱萸湾》: qwu++9BM  
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 ^A^,/3  
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 r3l}I 6  
先前曾是花繁似绵门庭光鲜的前朝达官富人居住的风景区,如今风光不再,乃至破败凋零,荒凉绝人烟,唯一可见的,只有苍老的古树,似乎作为时过境迁、人死物荒见证者而残留下来了。此诗抒发的也是家国兴亡朝代更替美梦不常的感伤,但刘长卿毕竟是距隋年代较远的中唐诗人,他不可能亲眼目睹先前隋家苑的景象。因而关于隋家苑的印象,只能是听人所讲或书上所见,情感便少一层贴切而略见浅淡。 _dj< xPO  
jGzs; bE  
再读晚清诗人丘逢甲的一首《九龙有感》,那种对家国兴亡的感伤便有切肤之痛了: *J!oV0#1  
群峰迭翠倚楼间,一角颓云夕照殷。 G qI^$5?  
忽忆去年春色里,九龙还是汉家山。 2hV#3i  
丘逢甲是生于台湾的爱国诗人,此诗作于《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割地赔款之痛令诗人悲愤至极。因此当诗人目赌九龙半岛的大好河山被割弃时,悲愤感伤的情怀便在诗句中溢出了。“忽忆”二字便是感情溢出的开关。去年的九龙,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可今年已变了样,群峰依然层层迭迭有绿树和楼房在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可垂挂在天边的却是被夕阳照成赤红色的昏昏欲坠无精打采的云团。为何会这样?啊,想起来了,原来是此片国土已沦陷。此诗后二句,于平淡中蕴含沉痛至极的悲伤,而“忽忆”二字有突兀而抖出的妙用。 {4 !%'~  
22\Buk}?  
与此种悲愤而忧伤的无奈相比,为收复沦陷的国土而浴血在战场上的勇士,面对烽烟弥漫的河山,其山水诗则往往带有一股勇气,一种英雄气慨。试读新中国开创者军旅诗人朱德的一首七绝《出太行》: Tv<iHHp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AC=cz!3iB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kyC1  
作者写此诗时,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在太行山地区指挥对日作战。诗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有戎马烽烟的战地生活感受,再加上对祖国河山和祖国人民的热爱,此诗写起来便有一股热血奔涌的气慨。诗的前二句写出太行山的雄伟和黄河的险要,为结句的“慰同仇”必胜信心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起句的“群峰壁立”则不单为写景,也包含有各族人民各种抗日组织奋起反抗的意味。此诗将写景与写情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优秀的山水诗,也是优秀的军旅诗。 ^lT$D8  
当然,写山水而兼怀古,写山水而兼怀国事,山水景观的欣赏往往便被挤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便不应当归于山水诗一类了。 aW7{T6.,  
(}fbs/8\p  
2,山水诗中的大景与小景 )p"37Ct?  
山水诗之写景,是诗人欣赏山水景观有动于心而赋形于笔的艺术再现。天地之大,山川之秀,景象之美,让人有夺于目、有动于心者,当因人而异,这叫“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清人叶燮语)。由于融境之心不一,有人善写大景,有人善写小景、中小景。清代王船山认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则妙,如“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姜斋诗话》)。这话有些道理,但过于绝对。因为写大景不同于写小景,不能均以传不传神来衡量得失。小景可以传神,而大景可以览势。大景之气魄,便非小景所能传者。即以王船山本人所举的例句来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给人一种空间无限、景象雄浑、物态苍茫的宏大气势,这是胸襟广大的人方写得出的大景,其气魄足以动人心弦,怎么会有“落拓不亲”的说法呢?其实,写大景也好,写小景也好,只要是亲历其境触发真情而自然溢出者,能感动诗人之心,便也能感动读者之心,人心固一也。这里,我们不妨找几首或写大景、或写小景、或大景穿插小景的绝句来细细品味一番。 #D3e\(  
Hw5\~!FX  
先看写大景的。上举李白七绝《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望庐山五老峰》,五绝《杜凌》,戴叔伦五绝《题天柱山图》,孟郊七绝《洛桥晚望》,朱德七绝《出太行》,都是写大景的典范。 kx 'ncxN~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J_|P4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z12[vN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pr\yc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vkqig  
都是豪情万丈、气魄非凡的好诗句。 5n r}5bum  
hA?j"y0?  
宋代诗人寇准的七绝《书河上亭壁》四首之三也是写大景的: sJX/YGHt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U^AIaW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gh',)R   
这是诗人在黄河岸上远望北方景象。从河面到山峦,自近而远,黄河“波渺茫”而秋山“带夕阳”,眼界宽阔,景象深远。而放眼之际,情思不断。字里行间,显示诗人对广漠浩瀚的北方大地情深无限。“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诗未读完,那脑海中已有雄浑而静穆的景观浮现,可谓兴象深远而具象宛然。 l!\C"f1o,  
%*<k5#Yq  
再看唐代诗人杨凌的七绝《秋原晚望》: <pGPuw|~I  
客雁秋来次等逢,家书频寄两三封。 [UquI "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 j3VM !/  
此诗笔法与寇准上举诗相近,都是带着思绪向广漠的山川放眼。结尾以景结情,情思邈然。“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显示秋原一望无边,而夕阳下云霞荡尽,唯见青山莽莽。一个“乱”字,引一腔乡愁,愁思无限。 Q;{yIa$ $  
6hYv  
写大景也有不露思绪而情隐于其诗中者,举如晚清诗人丘逢甲的七绝《舟中望茶盘山》: 2](R}  
沧波无际夕阳红,孤屿苍茫大海中。 !&TbE@Xk  
水墨痕浓云脚矮,茶盘山外雨蒙蒙。 n<Z;Xh~F  
诗人曾于甲午战后在台湾组织义军抗日护台,兵败后入广东从事文化教育。此诗写于一九00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成为诗人挥之不去之痛。诗人曾在《离台诗六首》中写道:“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这种割地之辱在他心中激起满腔悲愤,而无力回天又让他心中充满忧伤。《舟中》一诗忧伤之情不着一字,但却由头至尾融于全诗之中。“沧波无际”,“苍茫大海”,“墨痕浓云”,“雨蒙蒙”,尽是灰暗忧郁的色调,这色调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弥漫着、伸延着,景象宏大,而忧伤逐景随形,涌动于诗句之外。这是写大景的效果. :Tw3Oo_~S  
gh}FZs5 P  
再看写中小景的。前举王维的五绝《鹿柴》、《竹里馆》,王勃五绝《登城春望》,都是写中小景的佳作。 N{`-&8q;K  
《鹿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刻画细节的小景。 *Xt#04_  
《竹里馆》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小景。  r_]wa  
《登城春望》的“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是视野开阔的中小景。 f3U#|(%(*  
A\ze3fmV  
唐代诗人张籍的七绝《秋山》也是中小景: 71cc6T  
秋山无云复可风,溪头看月出得松。 BnqAv xX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2bW"gs I  
此诗写秋山之静,无云有月,有室无人,月光懒散,草堂空闲,周围寂静得连树叶间露水滴落的响声都听得一清二楚。这种刻画细节写小景的手法同《鹿柴》相似。 {$>*~.Wu  
OekcU% C  
清代诗人姚范的一首七绝《山行》写小景更是瞪大了眼珠,请看他如何描绘山间所见自然景色: -:m;ePK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靡芜。 WUAjb,eo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knpb$eX4  
“喷雨珠”是近景,远了便看不见雨珠了;“绿靡芜”是稍远一点的景,靡芜是一种香草,再远一点便辨认不清了;“秧针出”是眼前景,秧苗刚刚长出来,细如针尖,这是观察入微的小景。此诗以一串小景写出山行所见景象,写得清新爽朗,颇有山野春天气息。 X#5dd.RR  
_< 69d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提倡一种雄大、浑厚的诗风,他的格调说与王士慎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各领风骚。但因此有人说沈德潜的诗“平正而乏精警,有规矩法度而少真气”(朱庭珍语),恰巧沈德潜一些写中小景的山水诗却是例外。比如下面这首七绝《过许州》: "*#$$e53A  
到处陡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ppVjFCv0<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 2"zz/N{  
许州,旧地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此诗前二句写出许州山川自然景象:随处可见的溪涧水流潺潺作响,一望无际的杨树枝条迎风飘摆,几乎把平整的山野都遮掩了起来。因为有“垂杨百里”,诗的后二句便用“须眉绿”和“一路蝉声”来突出这一景象的鲜明性,一个是视觉效果,一个是听觉效果,两相配合便把“垂杨百里”的许州景象写得活生生的呼之即出,可谓充满“真气”。 b ,7:=-D  
而实际上此诗又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如“决决流”,见于唐人卢纶《山店》的“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须眉绿”,见于清人查慎行的《青溪口号八首》之七的“牛背渡溪人,须眉绿如画”。如此点化,也不失“精警”。此为沈德潜写山水小景的成功之处。 N{iBVl  
7*OO k"9  
最后再看大中小景穿插相映成趣的写法。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大景“千里江陵”和“万重山”中间插上“两岸猿声”小景,形成文势抑扬顿挫特殊效果,是大小景穿插典型写法。 5?k_Q"~  
再读唐代诗人翁卷的七绝《野望》也有极为巧妙的写法: ~*Ve>4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HGB96,o f9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4XQv  
前二句是大景,后二句是小景,大景中,山为实景,水为虚景,小景中,水为实景,山为虚景。野望之山水景象,便在这大小景及虚实景之间变换,意趣自得,诗味隽永。 iBxCk^  
B+ GPTQSTb  
3,一般景可以有非常情 WW@/q`h  
山水自然风光的欣赏,山水风景诗篇的写作,最宜有一番闲情逸致。心里宽松,眼界广大,胸怀壮阔,看到想到写出的景象,便有一种清新的美,俊逸的美,和谐的美。比如前面介绍的王维在惘川别业所写的一组山水田园诗,便属于这种情形。 jfl7L"2  
这里再介绍其他诗人的一些佳作。先读白居易的《暮江吟》: XcaY'k#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AyG!F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R+gh 26e  
此诗题为“暮江吟”,当是诗人傍晚游览江景即兴所写作品,但诗文中既写“残阳”,又写“露”、“月”,便呈现傍晚至深夜的较长时间段,显然,作者既有充足的时间,又有悠闲的心态,方得以在江边(或是在江中)流连忘返。 zUXqTcj  
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江水呈现红绿不同颜色的景观。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而用“铺”,表明其时“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光线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说“铺”极为形象。同时,“铺”比“照”显得平缓,写出了斜阳近黄昏那一刻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和安闲之感。由于江水的缓缓流动,江面有微小的波纹,受光的一面便呈现一片“红”色,背光的一面便仍旧是一片深深的碧波。“瑟瑟”,此处解为众多的碧绿貌。江水因为铺上了夕阳之光,便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这一细微的瞬间的变化,被诗人敏锐地观察到,当诗人津津有味地让夕阳点染下江面细波粼粼、色彩光鲜的景象从笔下流淌出来时,诗人自己也陶醉了。 P$.Azrl  
诗的后两句转而写夜里新月升空、秋露落地的景象。“露似真珠”是俯首所察,“月似弓”是仰头所望,俯仰之间尽显诗人一腔喜悦之心情。滴滴清露,本自圆润,因有新月清辉的沐浴,便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乃似真珠。一弯新月,升起在夜空,远远望去正像悬挂着的一张弓。或许这一天对诗人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许这一夜的美丽景色给予诗人以特别的感受而想记住这一天,诗人乃特地点出这是“九月初三夜”,不但如此,还加上赞美的“可怜”二字,把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尽情坦露出来。 $2 Ox;+  
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转任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的,其时朝廷党派纷争激烈,白居易以远离政治旋涡为幸事,便寄情于山水,赏乐于风景。正因为有这一番闲情逸致,方才写出如此绮丽的景色和分外宁静的境况。可以说,先有一个轻松超脱和谐安逸的心态,方可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烂美丽迷人的山水风景图。 )qD%5} t  
这一点从戴叔伦的《兰溪棹歌》这首诗也可得到例证: 5bv(J  T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XYWGX;.=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V>@NkQ<|y  
戴叔伦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戴叔伦的诗以反映农村生活见长,诗歌情景交融,真挚动人。此诗题为“兰溪棹歌”,即是一首渔乡人民的民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是类似于桨的划船工具,棹歌就是船歌。但戴叔伦写的这首船歌,却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风景画,一支欢快优美的渔家小曲调,一首绝妙的山水田园诗。 aCX](sN  
你看,一弯美似娥眉的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意袭人。越地青葱朦胧的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水中,令人忍不住俯首细看。这是前两句所写的美妙景象。月挂柳梢,山沉水底,月光凉爽,山影飘渺,溪平如镜,水色清澈,这是静景。三四两句转而写动景:忽大忽小的春雨,一连下了三天,兰溪的流水,哗哗猛往上涨,鱼群联翩出没,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浅滩戏耍,啪啪蹦跳。在水乡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雨过后,鲫鱼鲤鱼凤尾鱼这些淡水鱼类,便会在溪涧岸边浅滩上拨鳍摆尾,争“抢新水”。 {{f%w$r(  
雨后宁静的夜色溪景,半夜喧闹的春潮鱼汛。诗人赏美景,渔民乐汛情。尽管诗中并没有写到“人”,也没写到“情”,但诗人的快意、渔民的欢情,已一并洋溢在诗中。一首好的山水风景诗,就这样让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扪其心,如得其情。然这又当以诗作者之乐为乐,是为共鸣。 LcE!e%3  
}@4m@_gR?  
诗作者之乐,常可于一般景写出非常情。比如元次山这首《欸乃曲》: }0?642 =-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KDB^{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I5F oh|)  
此诗作者元结(字次山)是唐代文学家,唐人把他与陈子昂、苏道明、肖颖士、韩愈并提,说他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此诗乃作者任道州刺史时因事诣长沙都督府返回途中所写,共有绝句五首,此为其二。欸乃曲,也是船歌,欸乃一词即形容棹声。作者诗序说,回途逢春水大发,船只逆行困难,乃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以取适道路之者。逆行又逢大水,这景况便容易让人沮丧。但作者为了鼓励船夫的斗志,便以乐观的精神感染他们。在他的笔下,归途之夜显得十分平和美好:湘江的二月,江水上涨,使得江面更加宽敞开阔,一轮圆月把清辉洒满江面,和煦的春风则让人倍感心情舒畅。诗人遂赞美这样的景象,说是最适于“夜行”。沮丧的局面被乐观的心态化解了。最有趣的是此诗后面两句,把一个平阳戍吏深夜盘问船客的细节写进诗里,平添了无限新鲜情趣。 h(]O;a-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篇》评道:“后两句言榜人摇橹作歌,将过平阳之戍,津吏以宵行宜诘,呼问姓名,乃启关放客。此水程恒有之事,作者独能写出之。”正是大家都熟视无睹的生活细节,被诗人信手拈出,便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难怪宋人顾乐十分推崇次山这首诗,说其“轻轻浅浅,悠然在目,味正在逼真。”(《唐人万首绝句选》)其实是好心情写出有生活气息的好风景。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396
财富: 12903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17(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5
沙发 发表于: 2021-11-22  
有闲情,有胸襟,有雅趣,有慧心,便能识得好风景,写出好诗情。星星总是那些星星,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山永远是那座山,水从来是那些水,为何有人便赏出美景、感受欢情? jIZQ/xp8_  
景在身外,情在人心。景可生情,景可伤情,景可乱情;情可易景,情可造景,情可毁景。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姜斋诗话》卷上)天情物理所以可哀可乐者,景情互可变易是也。懂得这一点而在诗词写作中运用,通常便会写景而景中有情,写情而情融入景。如上举白居易、戴叔伦、元结这几首绝句便是。王维、李白的山水田园诗,也多是景中无“人”、景中无“我”而情在景中、情由景出的佳作。 8~EDmg[  
/%$'N$@f  
这里,再读一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玉山道中 》 JE9|;A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 el.;T*Wn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B~lrd#qC  
玉山在江西上饶市著名风景区三清山的南边,玉山道是玉山到三清山的进山主要路径。玉山一带风景秀丽,所谓“三岭千峰峻,冰溪一道寒”。因为溪水在蜿蜒盘旋的山谷中穿行,所以此诗首句便写出溪水的喧闹,村南村北到处都听到溪流的潺潺声响。因为山峰峻立,民居小屋及村子周边的树木便显得低矮,但绿荫可爱。这前两句已将玉山道中山水形势描绘出来,有景象,有声音。后两句便用拟人手法,赞美青山和碧溪的清新美丽和高雅脱俗。因为溪水的洁净,使得青山在水里的倒影非常清晰,而溪水的流动则造成青山倒影的抖动,似是青山有意识地照了一次又一次。而青山所以如此一整天地照个不停,是因为他(她)相信自己翠身洁净不染尘色。这样写,青山和碧溪,便有了高尚的灵魂和可爱的人格。其实,这正是诗人的融情于景,景中无“我”而青山似“我”,耐人玩味。 _,NL;66=[  
W*u Yb|0  
北宋赵抃也有一首用拟人手法写的山水游览诗。这个有“铁面御史”和“赵青天”之誉的龙图阁学士、资政殿大学士,是个极重身心修为的雅士,据说他进士及第后到蜀地赴任,“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传为佳话。明朝时崇庆人民为纪念他,还特地为他和曾任蜀州通判的陆游共建一“赵陆公祠”,大门悬“琴鹤梅花”匾额。“琴鹤”乃颂扬赵抃的清正廉洁,“梅花“乃赞誉陆游的高洁情操。赵抃工诗善书,苏辙曾誉其“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zbx,qctYo$  
赵抃这首题为《出雁荡回望常云峰》绝句写道: Yj/S(4(h?  
游遍名山未肯休,征车已发尚回眸。 #_QvnQ?I  
高峰亦似多情思,百里依然一探头。 engql;  
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境内,以其奇特险峻、瑰丽多姿的山岳风景着称,史称“东南第一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雁荡山分为南雁荡山、中雁荡山、北雁荡山,其中以北雁荡山最为著名,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 QSAz:Yvf|  
赵抃此诗没有具体描写雁荡山的灵奇景色,却以游遍知名景点后踏上归途的依依不舍之情,留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此诗也用拟人手法,但与杨万里的写法回然有异。杨的拟人是景中“无”人而青山似“我”,赵的拟人是景中有“我”而高峰似“人”。本来是“我”多情思,坐到返回的车上仍不停地回头去看美丽灵秀俊奇的山峰,但诗的结尾却说“高峰”远去百里后仍“探头”示意,“亦似多情思”。 G#N h)ff  
用这拟人手法便把诗人自己的情思移到山峰之上,表达的依然是“我”对风景的痴迷和留恋。但如果直说,便没有诗味了。 . CLiv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李红兵1离线
刚注册成功!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37892
精华: 0
发帖: 11703
财富: 303262 鼎币
威望: 2 点
贡献值: 28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3 点
在线时间: 332(时)
注册时间: 2015-03-10
最后登录: 2023-11-10
板凳 发表于: 2021-11-22  
李红兵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C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