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写作课--337】山水诗专题讲座(五)第五讲 原野风光与羁旅情怀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11
财富: 1284783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

【写作课--337】山水诗专题讲座(五)第五讲 原野风光与羁旅情怀

1,原野风光的平淡之美 TUaW'  
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象,高山俊岭巍峨雄姿,江河湖泊流水雅韵,汪洋大海潮汐壮观,而一马平川的原野,到了诗人的眼里,也会有独特的美景呈现。 @|c fFT W  
比如王安石的这首《出郊》便于川原平淡无奇的普通景象中写出美感来,其诗曰: KL}o%wfLy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Q1yj+)_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JTQA  
川原绿遍,深树成阴,只见桑麻,不见鲜花,这些平常景物罗列在一起,也能造出奇观道出美感,这便是化腐朽为神奇、寓美趣于平淡的咏景高手。如果让一般人来处置这些平常景物,纵使捻断百根胡须也难以写出美感来。王安石只在这些平常景物中间放上“风日有情无处着”这一句子,美感与诗趣便立马潜涌出来。周啸天评点此诗说:“‘有情无处着’妙在‘无处着’三字,‘不见花’始‘到桑麻’,似作退步,实饶佳趣。”(《百代千家绝句诗》)似作退步而实饶佳趣,可谓慧眼洞悉王安石易平淡为神奇的写作手法,评到点子上。 PfKF!/c B  
u:FFZ  
如果说,王安石这首咏赞原野的绝句,其巧妙之处在于从平常的风日中挖掘出一缕精神而呈现美感的话,那么,秦观这首《泗州东城晚望》,则是给平常的山野涂抹上一层色彩而增添更多的诗趣了。其诗曰: erC)2{m  
渺渺孤城白水环,釉舻人语夕霏间。 hL8GW> `a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D)*OQLHW  
晚望,是黄昏时刻向远处眺望。诗人看到什么呢?孤城,河水,山丘,林木。也是极为平常的景象。诗人用什么手法让这平常景象的组合展示美感呢?色彩。借用画家之彩笔,把淮河的水涂上白色,远处山林抹上青色,晴空彩霞,可以有更多绚丽的色彩留给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搭配。而这一来,山光水色,交织如画,让人想见其美。 ]J%p&y+6  
秦观此诗,近景是环城的水,中景有大船上隐约可辨的人语,远景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冈、林木及天空彩霞。近景、远景的交织,动景、静景的渗透,特具诗情画意。可知诗人摄取原野风光确也用尽一番心思。 @&G< Np`  
ZC\&n4~7  
也是宋代诗人的寇国宝,有一首《题阊门外小寺壁》绝句,描写村野风光可与秦观上举一诗相比美。秦观的诗侧重于色彩,寇国宝侧倚重于声音。其诗云: k-uwK-B}v+  
黄叶西陂水漫流,籧篨风急滞扁舟。 rIg5Wcd  
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 @h&crI[c  
此诗同样有近景(西陂水、滞扁舟)、远景(夕阳暝色)及静景(黄叶、暝色)、动景(水流、风急、人语鸡声)的交织与穿插。前二句是近处湖泊所见,后二句是远处旷野所望及所听。所见之景中有情节,“籧篨风急滞扁舟”,这七个字描写了一只小船遭遇大风而搁浅的狼藉:籧篨是竹子或芦苇编织的粗席,这里指小船简陋到乃以这种粗席用作船帆。突遇大风,情急之下收不下船帆(粗席不好卷),这船便掌控不得而被吹到滩涂里,搁浅而动弹不了。所听之声中有斑杂:“人语鸡声共一丘”。这里的“一丘”,傅璇宗《宋人绝句选》释“用‘一丘之貉’语意。这句是说,此地乱糟糟的,人说话和鸡叫声混杂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一类”。此说或许有点望文生义之嫌。实际上作者并没有贬低人语或提升鸡声之意,这个“一丘”就是一处山丘、一片村庄的具体方位之词,不一定便取“一丘之貉”的含义。人语鸡声共一丘,这是描写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而并非以人语鸡声的混杂而寓有愤懑之意。当然,诗无达诂,不同的解读可以同时保留,但凭读者各自分辨就是了。 Xob,jo}a  
原野风光,最适宜描写“夕阳暝色来千里”的傍晚时刻。尽管落日有“近黄昏”短暂易逝的缺陷,但一抹斜阳照在一望无边际的原野上,那一刻的美景,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眺望夕阳斜照下的旷野,秦观钟情的是“林梢一抹青如画”,寇国宝注意的是“人语鸡声共一丘”。 KNw{\Pz~w  
@Ht7^rz+S  
杨万里独欣赏那日月交晖的美妙景象。他在一首《晚风》的绝句中这样写道: Ct)l0J\XH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H ^<LnYZ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609_ZW;)  
晚风不许鉴清漪,是说一阵轻风也会在平静的水面吹出波纹来,池水便不再像镜面,可以清淅地照见物象了。但风轻便难以曳动杨柳下垂的枝条,这便是次句“却许重帘到地垂”的情形。这个“重帘到地垂”,也可以是门帘或水帘。但首句观察的地点是池塘或湖泊,当以池边湖边的景象承接较淮确。前二句先写晚风,是小景。后二句写平野,是大景。大景中有迷人的壮观,夕阳的红光还没有从西窗上消失,一轮淡雅的明月已在暝色中呈现,这“西窗红到月来时”的景象难得一见,真是太美了。 5lc%GJybV  
当真有这么美妙的景象么?有。因为杨万里欣赏景色的地方,恰好“平野无山遮落日”,夕阳便可以从容地把最后的一抹红光染透西窗,而其时正值日月会在空中交相露脸的时节。杨万里是欣赏山水自然风光的高手,在他的笔下,这种山水自然风光又经常被他以轻松活泼的心态拈出,让人读了只叫得一声“好”,道得一字“妙”。 l5R0^!t  
N3`EJY_|V  
这里再读一首《桑茶坑道中》: ;HPQhN_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jc ?T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9[/> JM  
此诗写的是春末夏初的原野风光,前二句已将雨过天晴、旷野清新、花草争艳、水源富足的景象描绘成图。后二句更于这幅图中刻意画上牧童甜睡与水牛贪吃的生动形象。关于杨万里摹写童子与牛的神来之笔,周啸天这样点评道:“诗以柳阴为定点,写出时间推移过程。牧童既无人管,也不管牛;人也自在,牛也自在;睡的睡得香,吃的吃得香。活法,首先是富于生活气息,其次才是活泼泼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百代千家绝句诗》)点评中所说的“活法”,是南宋人赞叹的据称也是杨万里诗歌创作的秘诀。活法,就是把“死蛇弄活”的手段。此诗中,牧童与水牛,在乡村山野随处可见,因为太熟太平常了,难得写出神奇来,这便是“死蛇”。杨万里找到了一个发掘神奇的舞台:柳阴。人在“柳阴”下“眠正着”,牛在“柳阴”西吃过界,动静的对比,自在状态的延伸,让活生生的形象跃然纸面,这“死蛇”也就弄活了。 f;w7YO+$p9  
活的前提是要“入理”。儿童的天性是贪玩,玩累了倒地便呼呼入睡。牛的本性是贪吃,哪里有嫩草就往哪跑。因而童子的“眠正着”与一牛的吃过界,字字合理。 ^*fZ  
活的关键是要“出巧”。出巧方有诗趣。自在的童子与自在的牛在柳阴的里外呼应出一份闲适与怡悦,这便饶有乡村气息。杨万里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这些有生活情趣的细节,随时便能“出巧”。 xc HG5bg |  
比如他也曾用人与牛的不同状态描写乡村初夏农事繁忙的景象,《过百家渡四绝句》中的第四首这样写道: ojA i2uz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pDg_^|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8'Y7lOXS  
牛只见“背”,是牛在低头吃草。人只提“踪”,是人在田里忙碌着。人的“踪”影尽在“新秧疏处”,说明这秧田是刚刚插上秧或正在插的。插秧要有行距和间距,每株最多插一到三颗秧苗。因而刚插的秧田便显得非常稀疏。其后秧苗分株繁殖,方慢慢密布开来。人在忙着插秧,说明牛的春耕任务已完成,因此便可在山坡草地上赋闲,尽情地吃草。可见这两句以牛的赋闲与人的忙碌为对应,也写活了乡村四月农事景色,同样“入理”而“出巧”。 8 FqhSzw  
1sT%g}w@|  
读一读下面二首描写江北和安西原野的绝句,便可品出这一差别。先看金代诗人周昂的七绝《远望》: foOwJ}JU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gPu0j4&-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JXBTd=r_oM  
这诗里也写了山野河流、夕阳人家,但林木沉隐在轻烟淡抹之中,眼前的河流则水位低下,露出了河床里的泥沙。远处碧绿的山峦蜿蜒起伏,山脚下点缀着夕阳斜照的零星小屋。诗人站在原野的空旷处,只感觉一阵孤寂的愁思涌上心头。他知道旁人不会明白他此刻的思绪,只得把目光向远处不停地眺望。天边云际,有几只越飞越远的乌鸦。诗人这才有了一丝慰藉,他相信那些乌鸦倒是可以理解他。 #cRw0bn:  
这景象,粗旷而寂寥,让人读了也略感惆怅。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了诗人心中先有一股惆怅或幽怨的心思,移情入景,笔下便流出愁绪来。据载,这周昂曾“坐诗得罪,谪东海上十数年”(元好问《中州集》卷四),或许正与此有关。 Gc'CS_L  
lW!}OzE(m  
2,行旅途中的各种感悟 )O~V3a  
山水风光,既然是大自然的杰作,诗人在欣赏之时,便有一种扼制不住的冲动。既为美景的神奇,也为造化的巧妙,更会为这些神奇、巧妙的景观在诗人心里激发的更多联想和感悟,大声喊叫和赞叹。冲动之后便有了创作,写下大量精彩的诗篇。他们不但写出品味山水的景语,也写出痴情山水的景趣,更写出与山水互动及交流的景思。而这些景思,多在行旅途中、尤其是晚泊夜宿之时,感悟最多。 Zss `##  
之所以说诗人写下的景思,以行旅途中、尤其是晚泊夜宿之时感悟最多,那是因为,欣赏山水景观通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方有独特的感受,似乎必定要有这特定的情景出现,方有意想不到的感悟,从而写出平时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出的诗句来。 !7KSNwGu  
GkT:7`|C  
比如,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有名的《枫桥夜泊》,就是在旅途中泊舟枫桥下,一片乡土思绪无意中被寒山寺的钟声所击中,一时感触而喷溢出来的。我们不妨先就张继这诗的感人之处作点分析。其诗曰: .1&~@e%=-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zkMo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yx&4)Or  
张继写这首诗时,正从当时唐朝的京城西安赶考落榜以后来到苏州。这一路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想着下次再考,又要再等三年,诗人的心情便格外沉闷和惆怅。就在这时,江南水乡秋夜凄清、寂寥的幽美景色,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之美。但美景遭遇愁绪,丝毫也不能缓解心中的苦闷,而寒山寺半夜里那清脆的钟声,又一下一下地敲打在不眠人的心坎上。钟声打破了夜的静谧,却又加深了夜的寂寥。张继此诗的前两句,写了霜天、残月、栖鸦、枫林、江面、渔火、旅客、愁思等包含众多景象的“枫桥夜泊”之诗意美,后两句则以卧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点睛之笔,把这种诗意美提升到接近完美的境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魅力蕴含而神韵溢出的艺术杰作。这便是此诗所以流传古今、千百年来被人们吟唱不绝、谈论不休的原因。 HZH zjrx  
M^E\L C  
旅行途中的水泊,通常都是一种特定的可以触发景思的场合。下面这几首绝句,也是因了水泊这一特定的场景而写出了颇为精彩的诗篇。试读唐代诗人赵嘏的《西江晚泊》:  GT)63|  
芒芒蔼蔼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wLDWD,"K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bJz}\[z  
那些栖息在江边湿草地芦苇滩及小树丛里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里往来纷飞忙于结伴归巢,这情景在一个“芒芒蔼蔼失西东”久客未归的游子眼里,自然便触动了那一片归家的思绪。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先叙静景而后写动景,静景在议论中带出,是一派单调的景象:走了好几天的水路,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散落在江岸有树木掩映的村庄渔舍,风景与色调全都一个样。这二句平平淡淡,营造出了无精打彩的气氛。第三句落笔一震,火急火燎地似乎要打破前面的寂寥,果然,结句遂之出现了一个动感强烈的场面,但这一动景虽然已把前面的景色救活,却又加深了心绪的一脉茫然。真是一波三折,立意凝重. O" <W<l7Q  
,>^6ztM  
同样写旅途泊舟而因景生情,唐人蒋吉的《旅泊》用的是另一种手法: <r{M(yZ?@  
霜月正高鹦鹉州,美人清唱发红楼。 JF vVRGWB  
乡心暗逐秋江水,直到吴山脚下流。 RKY~[IQ,  
与赵嘏由议论带出景、由静景变动景、再由景暗结情的写法不同,蒋吉可是一开始便写出泊舟时的动人场景:秋月高挂在鹦鹉州的夜空,江边的小红楼传出了女艺人清婉动听的曲调。这场景是动人心弦的。与赵嘏所见的“柳浦桑村处处同”单调而沉闷的景象绝然不同。但不知是高挂的霜月,还是美人清唱的曲调,勾出了诗人的愁思。这一腔不合时宜的愁思,竟悄悄跟随那江水,一直流到了吴山脚下。真是殊途同归,蒋吉和赵嘏一样,把旅泊乡愁定格在结句的景象中。 9EE},D  
FccT@ ,.F  
同是唐人的钱起,也写过《夜泊鹦鹉州》,那感受却又与蒋吉不同: &s|a\!>l  
月照溪边一罩蓬,夜闻清唱有微风。 */|Vyp-  
小楼深巷敲方响,水国人家在处同。 6^oQ8unmS  
同样是江上有月,同样是风传清唱,钱起却是一番好心情,他听着远处似有似无的歌声,听着近处村庄小巷里打更的响声,欣赏起水国人家的漂泊家居。 ZDI%?.U  
与钱起类似的旅途夜泊写出相同感受的还有郎士元的《夜泊湘江》: Pa{)@xT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tRqt9Th*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sU/R$Nbr  
7HpfHqJ7  
以上所介绍的其情调多以抒解寂寞感或乡思归愁者居多。宋代诗人也有几首写旅途夜泊的绝句,却是开朗得多。先读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ca<..yh[d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WI?iz-,](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p)7k   
此诗中只就“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便已显示出了诗人心中充满了阳光般的欢乐。有人说,王安石此句化用了李白《侍从宜春花苑奉诏》中的“春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语意。但据洪迈《容斋续笔》所记载,王安石此句初稿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改“到”为“过”,又复改为“入”,再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最后方定为“绿”。如此看来,化用李白诗句一说似不大可信。化用也罢,原创也罢,王安石此一句已成千古名句,而正是那乐观和开朗的胸襟让人们格外欣赏。 huu v`$~y  
XYOPX>$T  
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也有十分旷达的胸怀: Gg\805L@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wQ4IQ!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9 NO^ '  
诗人在旅途夜晚泊舟犊头,突遭风雨,原本是可令人愁思入怀之事,但诗人却因日间见到两岸春草翠绿绵延,桃杏花开,心中充满喜悦,以致看着满江风雨追逐汹涌潮水,竟流露出一种恬淡自适的兴致。“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一结句非有旷达的心胸便断然写不出来。清人刘长翁评此诗“大似韦苏州”,有道理也。只此一句,可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二句。 !w!}`|q  
qOusO6  
现代画家张大千丹青擅长山水,其诗作往往也善于捕捉山川美景。这一首《栖溪舟中作》便也是旅途泊舟感受,但却描绘出了清新可爱的江南春天景象: 7q'_]$  
渐中蜻蜓立钓丝,山花红映水迷离。 >z`^Q[  
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风绿上眉。 RO([R=.`/  
一只淘气的蜻蜓象杂枝演员似的立身于钓鱼杆顶端垂下的胶丝上,两岸青山花红柳绿倒映在清澈的溪水里,由于水波的晃动而显得扑朔迷离。那都是江南雨后天晴常见景象,可到了张大千的笔下便美不胜收。在这里,有大景,有小景,两岸山花映水是大景,蜻蜓立钓丝是小景,大景的镜头不断伸延而小景则定格于一个特写镜头。如此展示江南春天的清新气息,显现诗人心中美好兴致。 Z]1=nSv  
这种美好的兴致在三、四句的议论中继续地发酵。“解道”一语用得妙,既有懂得、知道之义,又有悟出、因景而明的意味,如用“知道”或“识得”则显得浅而无味。结句“三月春风绿上眉”可说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进一步发挥,这是饱含激情的赞叹。  !IZbMn6  
PMdvBOtS`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有一首《湖楼之夜》,写的是作者留宿于西湖寓所时见到的景象,也十分迷人: P?y3YxS  
出岫云娇不自持,好风吹上碧玻璃。 D};zPf@!p  
卷帘爱此朦胧月,画里青山梦后诗。 7^fpbrj  
俞平伯此诗写作手法和上举张大千诗相同,都是先状景后抒情,由议论带出感叹,以情结景。首句写云,次句写风带写湖水。写云极夸其形态之美,好象一个窈窕少女轻移脚步从深山里晃悠悠地走来。这是拟人笔法。 lR^OS*v  
“出岫”一语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山有穴称为岫,出岫便是从山穴中出来。陶渊明原意是指云飘游得自由自在,俞平伯加了“娇不自持”便走成美女了。第二句写风只用了一个“好”字。好风,什么是好风,当然是令人感觉到凉爽舒适的轻柔和缓的那种风。“碧玻璃”是指湖水。这又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湖水清澈而平静如镜,这就象青绿色的玻璃。如此设喻,便把湖水清澄空明之状直叙笔端。娇云,好风,静水,再加一个朦胧月,这西湖夜景是真够美的了,正象一幅画里的风景、一首梦后得到的诗,结句水到渠成,感情真挚。 rT2gX^Mj&  
vSt7&ec  
旅途夜泊,倘留宿的并非风景胜地,而是荒郊野岭,那种不安的感受恐怕是读者体验过的吧?唐人施肩吾的《宿干越亭》写的就是这种体验: }|k_sx:  
瑟琶洲上人行绝,干越亭中客思多。 fY|Bc<,V9)  
月满秋江山冷落,不知谁问夜如何? |b@H]c;"  
干越亭位于江西余干县境内,前瞰瑟琶州,后忱思禅寺,周围尽是山峦。人行绝而山冷落,夜宿此地客思多。客思多者,辗转难眠也。施肩吾此诗妙在结句的设问。前面已将山冷落客思多的寂寞及惶恐思绪重墨写出,结句的设问又强化了这一感受。 fVU9?^0/)9  
wz,T7L  
也是唐人的韩翎有一首《宿石邑山中》,体验的也是这种心绪: *q?-M"K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f?ImQYqP  
晓月暂飞千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nZfU:N  
韩翎此诗四句都写景,但一种慌乱和茫然的心绪却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月隐树丛,河隔数峰,浮云呼不来,山霭挥不去,孤寂的游子四顾茫然,看来看去都找不着头绪。这正是夜宿荒野山中转迷的苍茫。当然,也许可以把这种苍茫转化为雄浑,但那要有足够的胆略和胸怀。 <*g!R!  
b;N[_2  
宋代诗人曾公亮有一首《宿甘露僧舍》便显露了这种胆略和胸怀,其诗曰: k k&8:;Vj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5,>Of~YN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N34.Bt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诗人留宿于北固山上的僧舍,眼前有云聚之气,耳畔是松涛之声。云气来自千峰,直逼枕边;松声起于万壑,如涌床底。如此奇险,而诗人尚要让奇险再进一层,终于在结句营造出大气磅礡的景象:开窗远望,大江扑面而来,那洁白的波浪奔涌如浪山,直拍云天。结句的“放入”二字用的极有力度感,显示诗人的非凡气魄。也正是这“放入”二字的妙用,让全诗境界壮阔,一读便让人印象深刻。 rc*iL   
1|?8g2Vf  
再读一首唐人刘言史的《夜泊润州门口》,同样面对大江,那境界却大不一样: h"7:&=e  
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占风无渡河。 PJ=N.x f}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N(%%bHi#V  
占风,指为大风所阻。因为江面刮起了大风,江中波涛汹涌。白头波,指巨浪掀天,浪花飞溅。此时,所有的船只不敢行驶,只得泊于岸边避风处。到了深夜,“千船火绝”,都熄灯睡觉了。唯独诗人辗转难眠,焦虑之时,又不断传来岸上的钟声。钟声加剧了心思的烦乱,便有些厌烦这寺庙之多了。景象与心境,融合到了一起。 ii.L]#3y  
hr T_0FZV  
写旅途夜泊,写得既风趣又耐人寻味的,今人熊盛元的《船泊丰都》可算一首。其诗曰: %<g(EKl  
一灯惨惨影模糊,多少游人掩面呼。 6 N%fJ   
已见尘寰多鬼魅,何须系缆上丰都。 C)7T'[  
丰都在重庆市东部,是有名的鬼城。唐代李白有“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更让丰都鬼城声名远扬。 +B 4&$z  
熊盛元此诗一、二句便描述这种阴森恐怖的情景:幽暗的灯光让鬼城影影绰绰,一切都模糊看不清楚,而船上的游客还是纷纷以手掩面,看都不敢看,只是拼命地喊。喊什么呢?喊着说,当今世上,这鬼魅已见得多了,那里用得着系缆停船,专程上丰都去看! $#cZJ@;]  
幽默。有趣。深刻。熊盛元此诗写于1996年11月,正是中国社会改革的转型时期,权力的疯狂寻租,社会阴暗邪恶势力的抬头,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和胡作非为,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恶痛绝,这诗正表达了诗人的无比愤慨,但却用比较含蓄的笔法,颇耐人寻味。 YpAJ7 E|7  
"k8Yc<`u  
大抵这羁旅途中所感,多以乡思家念最易触发,寂寥幽深的景致如此,美妙热闹的场面亦如此。下面这几首旅途感思,无一例外。 b.`<T "y  
先读晚唐小杜的一首《南陵道中》: ;{n@hM*O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e b])=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NV|[.g=lg  
前面介绍的蒋吉《旅泊》有“美人清唱发红楼”、由女艺人委婉动听的曲调勾起诗人乡思随秋江水流走的描写,杜牧此诗则有“谁家红袖凭江楼”的描述,作用基本相同,作为激发乡思家愁的媒介。美人临江清唱,红袖江楼远眺,都是饶有诗情画意的图景。据说杜牧此诗,曾被历代画家勾勒于画册之中,至少有陆瑾、赵千里、顾大中、文征仲等人画过。那么,这些画家,欣赏杜牧这诗的何种情趣呢? 6z/ct|n  
从此诗前二句来看,杜牧写的是途中所见景色:水流平缓、悠闲,但不久便起风,把轻盈的云彩吹散,天空显得高远,使人渐渐觉察了秋天的凉意。一丝秋天的凉意,正使旅途的索寞无聊,演进到客心的孤寂清冷。第三句写的便是这种心绪:客心孤迥。孤迥,指孤清高远,即空荡荡的茫然无处着落。但结句忽而柳暗花明、美景突现:江边的一处楼阁,有一妙龄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位女子身上穿的一件长袖红色衣衫,在青山绿水白云灰栏之间显得十分抢眼。 %{fa . >6  
客心孤迥的诗人,忽然望见这临江一幅美丽的图景,该是神情为之一爽呢,还是徒惹愁思更加难以排遣?抑或是两者兼有之而越发强烈。李宏熙的《唐诗真趣》说:“此红袖甚觉耀眼,正在孤迥无聊,忽睹此倚楼人,室家之念,能不兜上心来?”看来,这位诗评家是倾向于倍感惆怅说。 G2bZl% ,D  
+>em !~3  
再读薛逢一首《题黄花驿》: hnQDm$k  
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 i/&?e+i  
更看绝顶烟霞外,数树岩花照夕阳。 >|)ia5#  
此诗写于赴巴州上任途中。此诗首句写出入蜀路途之遥远及心绪的孤寂索寞。后面三句便写入宿黄花驿时的境况。黄花驿在陕西凤县北,为入蜀必经之地。入宿时,夕阳尚未落山,而归鸟时有鸣叫,看着远处山峰烟霞弥漫,岩壁上有几株零星的花木草树正被斜阳照个正着,分外惹眼。这是一片孤寂荒僻的景象,有点鸟鸣山幽的味道。一种远离家乡远离京城独宿荒郊僻野的思绪,便显得浓郁而苍茫。 K/2k/\Jk[_  
d6$,iw@>^  
宋代诗人石介,人称徂徕先生,旅途感思绝句《泥溪驿中作》就没有那些唐人唱熟了的老调子,而是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其诗曰: 14[+PoF^A  
山驿萧条酒倦倾,嘉陵相背去无情。 `]Uu`b  
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 }@6/sg  
山驿萧条乃因地处荒僻。泥溪驿是嘉陵江边的一个驿站,是陆路入蜀的必经之地。 2(-J9y|  
此诗作者只以“酒倦倾”三字便把爬山涉水攀登蜀道之艰难轻轻一带而过,似乎不屑一提。接着,倒是对嘉陵江在此分手倾注了无限眷恋的深情。此诗作者自注云:“嘉陵江自大散关与予相伴二十余程至泥溪背予去因有是作。” ?P+n0S!  
蜀道迂回曲折,万般屈盘,而绕来绕去二十余程均在嘉陵江边,诗人不叹盘旋往覆之苦却反责嘉陵分手无情,此真乃胸襟旷达之人。无怪乎这个集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官员,一生高风亮节,爱民如子而疾恶如仇。此诗后二句更将这种超越于常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一个视艰险为微茫而重友情似泰山的高尚境界便令人读后掩卷难忘。因为舍不得与自己相伴二十余程的江水相别,乃彻夜不眠,独坐驿中倾听品味那嘉陵江潺潺流水之声韵,此种经历难得,此种情感难得,此诗所传递的景思别具一格。 z/JoU je  
KuU]enC3  
实际上,人的思绪是捉摸不定的。旅途的睹景生情、触景伤情,有时也可能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缺乏清淅的界定的,比如莫名的寂寥,比如无端的惆怅,或者无头绪的兴奋,少来由的欢悦,等等,你很难明白说出到底是什么心绪。但你若能将其生动地在诗作里传递出来,这诗便可读了。 Kk}|[\fW  
譬如宋代诗人赵抃这首《和宿硖石寺下》: m3apeIEi[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h\oAW?^  
松关暮锁无人迹,唯放钟声入画船。 kQ,#NR/q6  
赵抃是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由诗题可知,此诗乃于旅途夜宿硖石寺而作,“和宿”即表示此诗为张继《枫桥夜泊》的和诗。山西晋城东南的硖石山有青莲寺曾名硖石寺,但此诗中的硖石寺既位于“淮岸”,便应在淮河边上,只是不知所在究属何处。浮图即佛塔,供奉高僧舍利子的建筑物。“浮图半倚天”,写出硖石寺之高,因其高,便超脱于尘世之外,这便极其自然地引出次句的思绪来:“山僧应已离尘缘”。离尘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已圆寂的高僧修成正果,已到西天极乐世界享清闲去了。二是指山寺因地处高僻而罕有香客至,凡人不到便没有尘世俗扰。若大的山寺中竟出奇地寂静,寺门都锁上了。“松关暮锁无人迹”,这让偶然到此的诗人多少有一点失落之感。可待得诗人悻悻然地回到船上时,一串钟声兀地响了起来,久久在船上回荡着。这说明寺中还有僧人在。但因何寺门又上锁呢?诗人可能让这突兀的钟声敲出一头雾水,但羁旅途中的归思也许被这钟声挠个正着,便也就在那空寂而悠远的钟声中慢慢咀嚼一丝乡愁的滋味了。此诗写得委婉曲折,欲擒故纵,结句颇有机杼。陈衍的《宋诗精华录》这样称誉道:“令张继见之,前贤岂能不畏后生。” }!5x1F!  
B!`Dj,_  
于谦是明代有名的刚直硬汉,曾领兵部右侍郎之职巡抚山西、河南,在职期间他匹马单骑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百姓,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除弊之事。这样辛劳跋涉的出行,是一般官员难以做到的。但于谦就这么长年累月坚持着。他有一首《上太行》的绝句,也流露过一丝思念家园的思绪,但感慨之余信念犹自坚定不移,正似那首《石灰吟》吟出的不怕艰险的形象一样。 P87!+pB(  
这首《上太行》的诗这样写道: h>'9-j6B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WopsV %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DcNQ2Zz?%  
秋高云薄,落日斜照,西风凛冽,草色斑驳,山路遥远,孤鸟独还。触目所见,是一番落寞孤寂的景象。看看自己这个“两鬓霜华”、须发已白的半老头子,还要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山岭中孤身奔跑,怎不令人徒生思家之念。一句“两鬓霜华千里客”,内中包含着几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羁旅苦楚!但一丝柔情闪过之后,诗人又抖擞起精神,拍马上路,“又上太行山”。这种坚毅的不可屈服的性格在一个“又”字集中体现,实在感人。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11
财富: 1284783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8
沙发 发表于: 2021-11-26  
渺渺孤城白水环,釉舻人语夕霏间。 U~~Y'R\ NU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yIm@m[B;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