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干馍,慈母的爱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41222
精华: 1
发帖: 3508
财富: 49530 鼎币
威望: 3 点
贡献值: 1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4 点
在线时间: 340(时)
注册时间: 2018-11-23
最后登录: 2024-04-11
楼主 发表于: 2022-03-14  

干馍,慈母的爱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干馍也许和超市货架上其他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只不过是茶余饭后充饥的一种零食,但对于我们那一代的孩子却有着特殊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如同一道光,时不时会照亮埋藏在我们心底深处那段清贫却温暖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记忆是母亲烤干馍时的情形。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吃完晚饭,煤炉火闲下来的时候,母亲就会坐在炉边为我们烤干馍。
在过去的岁月里,干馍只不过是过年时,家家户户蒸了大量的馍,在没有冰箱可以保存,又及时吃不完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烤干才便于存放的食物。而那时的干馍也成为孩童时代过年时除了穿新衣、放鞭炮、挣压岁钱之外的又一件颇有自豪感的事儿。
那时候,母亲会和村子里所有的人一样,把过年时除了走亲戚、敬神之外的馍烤干。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母亲会把干馍放在一个大大的缸里或箱子里。总之,凡是老鼠光顾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母亲存放干馍的最佳地方。
在没有比干馍更吸引孩子们的时代,干馍的诱惑力如同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大人们拿一块儿干馍可以让孩子们做好多心甘情愿的事。如去邻居家借了饸饹床回来,大人们会给孩子一块干馍以示犒赏;孩子在小伙伴中间受了委屈,家长们会拿出一块干馍用来安慰;孩子在学校得了奖状,家长会赏一块干馍以示鼓励;大人们去地收工晚了,会拿几块干馍给孩子们,先垫补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等等。
其实,那时的干馍与现在的白面干馍相比,虽有着形式上的相同,却有着质的区别。在物资不丰富的年代,平常人家的馍多以黍米面或白玉米面为主,条件较好的则在这些面里掺点白面,做成二米面馍。仅有的那点白面只有在给长辈人蒸口里馍时才会拿出来使用。而这些用二米面蒸出来的馍趁热吃味道发甜,口感不错,一旦烤干就会发硬难啃。但是,儿时的我们无论什么样的干馍都能吃出幸福的味道。有时,为了能吃到白面干馍,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不是奶奶家就是姥姥家,因为在那里,慈祥的奶奶或姥姥总会掂着小脚,掀开箱盖,为我们拿出几块白面干馍。
随着时间的流趟,真正让干馍,而且是白面干馍成为一种大众食品走进我们生活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姐妹仨上学的时候。由于我们村子里当时只有小学,但凡一上初中,就要到10公里以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再加上学校的伙食不好,用干馍做成的干粮就成了我们姐妹几个上学的必备品。
学校当时每两周休息一次,每到周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会用开荒种的谷子换来的白面,发好酵,起好面,到第二天吃完早饭,就生起火,架起笼,又是揉面又是放碱面,忙得不亦乐乎。
听母亲说,想要让干馍又酥又脆,放碱最关键,如果碱小蒸出来的馍不够玄软,这样烤出来的干馍不酥,吃起来会发硬,但碱太大馍又会发黄,既影响口感又影响美观。不过,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母亲有的是生活经验。每次放碱时母亲只需通过“望、闻、拍”三步曲就可轻松搞定。也就是母亲只需看一看面的颜色,闻一闻面的味道,拍一拍面是否黏手,就可判断碱的火候。
随着一个又一个雪白的馍在母亲的双手里上笼、出笼,那间被融融火光、腾腾雾气笼罩着的土屋最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充满着温情和幸福。
那时,铁蒸笼是母亲最得力的助手。白天,母亲那口用粮食换来的铁笼蒸出了一个个圆滚滚的馍,晚上还要用它烤干馍。烤馍时,需要先把馍的表面烤干。在25瓦昏黄的电灯泡下,父亲在案板上用刀把馍切成薄厚均匀的馍片,母亲则把火捅得旺旺的,然后把馍片摆放在铁笼屉上一边烤一边翻转,待表面被烤成金黄色时便用手快速拿下放在一边,再开始摆一批馍片。每当看着母亲麻利的样子,让我觉得她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似乎也像那口铁笼一样,永远不怕烫。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直到像小山一样的馍片在通红的火焰上一个一个被烤完。
那时,年幼的我也常常问母亲,馍为什么不直接上笼烤而要增加这一道似乎很“麻烦”的程序呢?母亲便告诉我们,先在火上烤干外面那一层是为了定型,否则,烤出来的干馍会碎。
接下来,便开始真正的烤了。如果说上一道程序烤的是馍的表面,而这一次烤的则是馍的里面。原来的熊熊大火被母亲用调好的煤泥添了,中间用火柱捅出几个不大不小的孔,待煤的湿气褪尽,母亲再次把铁蒸笼放在火上,先下后上,一层一层把准备好的馍片码上,盖上笼盖开始烤。整个过程直到此时,母亲才可以稍事休息,和衣而卧。半夜,为了防止馍因火大而烤焦,或者因火候不到而馍的里面烤不干等现象发生,母亲多半是不敢熟睡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掀开笼盖看看情况再躺下,如此反复直到天亮。而我们也总会在半夜被笼盖的碰撞声,以及翻干馍时的窸窸窣窣声从睡梦中惊醒。
早上,被煤炉火烘烤了一个晚上的干馍终于出笼了。这些酥而脆的干馍被母亲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分成三份,分别装到了我们姐妹仨的干粮袋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每放一块干馍便会发出脆脆的声响,伴随着这些声响的还有干馍熟悉的香味。而这声、这味一直陪伴着我们姐妹仨直到中考结束,去到更远的地方读书才渐渐结束。其间,母亲蒸烤的干馍在寒暑交替之间,不仅守护着我们的温饱,更传递着一份浓浓的母爱。如果说唐代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道出了母亲关心游子身上的衣和冷暖,而母亲烤的干馍传递的则是关心子女口中的食和饥饱。
现如今,过着衣食无忧的我每当去到超市,面对着货架上各种口味的干馍,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母亲当年为我们烤干馍的情景。那份幸福的味道如同三月的春晖,温暖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5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