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钱穆: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2-05-27  

钱穆: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读书文摘 a(|,KWHn  
+}Q@{@5w  
刘肖瑶 ]ff5MY 36  
,Srj38p  
30年前,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安逝,彼时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他看不见的变化。 +=JJ=F)  
W>2m %q U  
代表国际金融潮流的上海证交所成立;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决定在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 第一家麦当劳西式连锁餐厅在深圳开业。国际上,东西德合并,苏联进入解体前夜…… AfqthI$*m  
?]Wg{\NC6  
时间溯至1895年4月,甲午战败,国家主权受到前所 未有的威胁。同年夏天,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小镇,他后来回忆生命初期接触到的世界:“尚为一小孩子,便常听人说中国快要灭亡了,快要被瓜分了……当时听到这种话,感觉到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究竟我们国家还有没有前途呢?我们的民族,究竟还有没有将来呢?” =.9uuF:  
/)LI1\ o  
文化倾圮、国魂飘失的时代,加上自小浸染的文人士气,在钱穆身上铸融出一股为往圣继绝学的气魄。 r)/nx@x  
IuOY.c2.u  
后人将他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但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他更像一个守望者而非开拓者,但又不是一个埋于故纸堆的粗粝守旧者。从始至终,他都满怀温情而敬意地坚守着整个中国文化的继与承,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沙发 发表于: 2022-05-27  
小镇自学青年 )m4O7'2G  
江苏无锡,荡口镇,江南科举之乡,历来士林风盛,所谓“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H|=]n0  
!3J YG  
在这里,赫族钱氏有言“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就是钱穆所属的湖头支,而同宗不同支的七尺场堠山,亦出累代文人,其中有个名叫钱基博的革命志士,与钱穆结成忘年交。 ?T\_"G  
Wti?J.Csc  
几十年后,钱穆与钱基博的儿子同在西南联大授课,后者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外文教师,名叫钱钟书。 Au[H!J  
^Ss4<  
钱穆的父亲曾在乡试考场上病倒,于是绝意功名,将入仕做官、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ry[NR$L/m  
etD8S KD  
个头不高、双目炯炯有神的钱穆,从小就在读书上展现出持恒的激情,屡屡在枕上窃听兄长读书,喜而不寐。他的整个少年青年时代求学路,可以说是被“百家饭”铺就的。江南人文荟萃,私人兴学遍布,诸多良师鼓励和启发滋养着钱穆,比如影响甚大的吕思勉先生。 $ri'tJ+  
dxwH C\"5  
12岁这年,钱父撒手尘世,家道中落。不多年后,时代的动荡也接踵而至,1911年10月10日夜,钱穆在沪宁火车上读到武昌首义爆发的消息,接着,全国相继响应革命。 jxdxIkAHZc  
0f]LOg  
这一声炮响令钱穆精神大振,他与常州府中学的老同学张寿昆约定一齐投军,不料,张寿昆因家中突发急事一去不回,音讯断绝,投军计划只好告吹。 nApkK1?  
k2t#O%_f  
革命中断了学校教育,迫为生计,1912年,钱穆重返果育小学,正式开启执教生涯。他教学生写作文,把学生们带到松林间的古墓群里,要每人选一株树,坐下来后开始孤独地“静”。片刻后,他告诉学生:“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 ^a?H "  
\}9GK`oR  
在年仅17岁的钱穆身上,一股对学问、知识的松风般韧劲,正在潜滋暗长。 \UR/tlw+/  
DAHQ7#qfQC  
此后八年间,钱穆先后任教中小学及师范。虽因家贫无依,无法进入大学学府深造,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不過,多年的自学不绝和异禀天赋,仍让他的学术能力逐渐荡出江南小镇。 cUPC8k.1  
<RPy   
1922年,一位无锡老乡介绍钱穆到厦门集美中学任教,这里能提供80元月薪,比小学高出近4倍。 O%R*1 P9  
"<LVA2v;  
然而,钱穆只在厦门待了短短一年便匆匆离去。据其在《师友杂忆》里的回忆:“始觉余之与此团体,有主客之分。余属一客,显与主体有别。”钱穆孑然求学,对人与人的感情和交际却一直保持敏感,且期待不低。 #fTPo:*t  
Ej7>ywlW  
但导致他离开的直接原因却另有其他。1923年5月,集美中学爆发学生风潮,声援全国各地掀起的收回旅顺、大连日本租界的爱国运动。时任校长以“鼓动学潮,破坏学校”为名开除了两名学生代表。  uZA^o  
}+3IM1VTW{  
钱穆虽大体上同情学生,但仍婉言劝说“岂宜争一时之义气,出此下策”,如果放弃学业与学校反抗到底,“前途恐无光明可期”。不过,校方的处理终让他感到失望,于是不顾校长两次挽留,坚持辞教返苏。 )?D w)s5  
& ~*qTojj  
由此也可看出,他对教育始终揣着一股净洁的崇仰,一份尊卑礼士的恪守之心,且将学校教育视为国家稳定的希望。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板凳 发表于: 2022-05-27  
上了就下不来的讲台 Ei& Z  
钱穆的教学生涯比求学生涯要长出数倍,从小镇小学教师到最终站上北大校园讲台,主要得益于两个人。 I[$SVPe#  
ocbNf'W;  
1928年对钱穆而言是坎坷多舛的一年,仅百日内就连遭妻殁、儿殇、兄亡的“三世不寿”劫数,骨肉之痛,“椎心碎骨”。 N-9qNLSP  
@*}?4wU^k  
此时钱穆37岁,就痛丧三亲而言,是过分年轻了,但对于一个有志之士而言,已至中年却还只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国文教师,倒有些落寞了。 zJCm0HLJ  
f:6%DT~a&C  
转机出现在这年秋天。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应邀到苏州中学演讲,并在校长安排下与钱穆同座,当时钱穆正在写《先秦诸子系年》,困囿于史料的他直截了当地问胡适:“适之先生,《史记·六国年表》我遍寻遍询不得,您知道它吗?” Wgr`)D  
3.vQ~Fvl  
如此偏僻的史料让胡适猝不及防,于是认定钱穆是有意让自己难堪,不禁大为光火。当晚,主人挽留他在苏州过宿,胡却以“没有带剃须刀”为由谢绝了。 #'?gMVSk  
A;g{H|  
后来,钱与胡的主要争端也大多围绕东西之辩、新旧之辩,某种程度上,两人从矛盾初始,到最终以矛盾结束,从一开始就写定了。 3Hg}G#]WS  
UC{Tmf  
而钱穆真正的第一位伯乐,在胡适离开后数月才到来。 cy+EJq I  
leMcY6  
1929年4月,历史学家顾颉刚到苏州讲学,在宴席中认识了钱穆,后者将已写好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送予顾颉刚。顾翻阅几页后,对其中展露的精湛学识大为震撼,旋即认为钱穆“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g`3;1EV^  
Z-wvdw]$  
同年冬天,钱穆又收到顾颉刚邀稿,为《燕京学报》写了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梳理各家各派师承家法及经师论学的焦点,直击今古文经长期以来的诸多纷争。 }?vVJm'  
0*-nVC1  
这篇短文成了钱穆的成名作,甚至撬动了教育界思潮传授的整个体系。彼时,北平高校大都遵从康有为的学说,此文刊出后,各高校的经学课为之停开。 RxZ#`$F  
))z1T8  
半年前与钱穆有过一面之缘的胡适也拿这篇来研读,这回,他也被其中细密的求证与考据方法深深折服,于是与钱穆再度交识,暂时冰释前嫌。 48  |u{  
e_{!8u.+  
顾颉刚兑现承诺,推荐钱穆正式进入北大历史系任副教授。教龄18年,钱穆终于站到大学校园的讲台上,得三尺之地,将自己半生所学传递出去。 u>U4w68  
Tl2e?El;4  
刚入北大时,代理校长傅斯年主张由15名教授分别讲授“中国通史课”,但钱穆固执坚持:应由他一人从头讲到尾。 A0hfy|1#L  
w:~Y@ b~D  
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者身份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gY=Ry=w9  
`OP?[ f d  
此话一落,满座默然。后来,燕京大学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校园北角那块景色秀丽的湖,则由钱穆亲自定为“未名湖”,作为北大象征保留至今。 ?*ni5\y5o  
sKLH.@  
钱穆虽性情温笃平和,但在治学修学的路上,一向秉持着强烈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甚至呈现某种一意孤行的专断。 S7 _^E  
^3:y<{J  
这份“一意孤行”,也体现在他与胡适至终不绝的矛盾上。 5f'<0D;K  
C1 YG=!  
比如,钱穆坚持孔子比老子成熟时间早,胡则坚持学院派老子更早的说法,北大校园学生的意识,也被两位老师分为“挺孔”与“挺老”两派。 yk<$XNc  
PiTe/  
二者矛盾虽然看似是学术之争,但实际却是整个中国文化何去何从之争。 _ o-lNt+  
c'8a)j$$+  
生长于传统江南文林的钱穆,认为胡适坚持的西化理念不过是“借尸还魂”,而胡适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者,从小接受西方学校教育,不满而立之年便站上北大讲堂,留美回国后决心用西方文明和法治来治理中国数百年的积弱积弊,甚至直接易名为“适者生存”的“适”。再然后,借着时代变革之端,高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tEE1`10Mt  
Bt\z0*t=s  
整个20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时代主题都离不开变革与救亡图存,也是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士”开始向“知识分子”过渡。激流演变中,钱穆却愈加坚守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本位。在后来的《国史大纲》引论中,他开门见山地痛切指出:“凡此皆晚近中国之病,而尤莫病于士大夫之无识,乃不见其为病。” i8Y$cac!  
q%Fc?d9  
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内部机制的强调和信心,钱穆认为,中国近代文化的种种病痛应用传统文化内生之力来医治,坚守一个文明承袭的内在理路,“士”在这里代表的知识分子,更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而不是“尽废故常”。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地板 发表于: 2022-05-27  
硝烟里的《国史大纲》 H^e0fm  
《国史大纲》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炮火随时都可能掀翻钱穆的课堂和书桌。 yXdJ5Me(T  
G L> u3K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日军进占北大校舍,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率先南迁。11月,近百所学校相继内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即西南联大。 0D*uZ,oBEw  
eyLVu.  
1938年3月,西南联大文学院由长沙南岳迁至云南蒙自,秋后又迁返昆明本部。钱穆也跟随众人南下,开始了流转西南八年的学术生涯。临行前,他将历年在北大讲授中国通史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塞入了衣箱底层夹缝。 +uY)MExs2  
O^AF+c\n  
然而,日军吞华野心愈剧,大批文人教者都感受到强烈的亡国之虞,联大不得不为躲避祸难艰难忙碌,数年百事待举。 cIIt ;q[  
[3#A)#kWm  
钱穆也忧于频繁动荡的迁徙,主要因为不能得暇落笔正在进行中的《国史大纲》。于是,经友人推荐,他决定独自到70公里外东南山中的宜良县岩泉寺居住。 e~wJO~  
%488"  
山中这段日子几乎与外界隔绝,4天蛰伏闭门写书,“四天半不出一语”往往是常态。陈寅恪曾来此一游,见了钱穆笑道:“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k'd(H5A   
J^G#x}y  
每周五、六两天,钱穆在联大讲授中国通史,他的课感情充沛,时常如与人高声辩论,面红耳赤,甚至在讲台上龙行虎步。学生姚渠芳后来在《怀念在台湾的钱穆老师》里忆述:“钱师当年正在四十多岁壮年时期,讲课声音洪亮,结构性、逻辑性严谨,节节有独到之处。” 4[eQ5$CB<u  
nvdo|5  
《国史大纲》正是将北大与这段时期的课堂讲稿统合整理,并终于1939年6月完成,但书成后辗转多次,直到战争结束后才终得出版。 A,2dK}\>  
YsHZFF  
这部影响甚大的史学著作,对近代中国遭遇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猛烈冲击提出了实质性质疑,钱穆的史学理论体系,也随着长达2万字的《引论》标志形成。通过整理历史敲开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他的治史观清晰浮出水面:对待历史与文化,始终要怀有“温情与敬意”。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地下室 发表于: 2022-05-27  
奋进与多情 { fmY_T[Q8  
时间来到20世纪中程,十四年抗战终以日军投降告捷。然而,紧接着内战爆发。1949年,钱穆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起赴香港避难。 3N ]  
%!>~2=Q2*  
在水深火热的香港,钱穆亲眼见到无数流亡青年无家可归,未曾接受过正式大学教育,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他,反而在乱世中愈加坚定“在中国文化体系里,教育背负起了其他民族所有宗教的责任”。 FrXh\4C  
aB(6yBBoxj  
“手空空,无一物”的钱穆与唐君毅、张丕介等诸学者联手,成立了新亚书院。 [AZN a  
_IK@K 6V1  
新亚的前身是亚洲文商学院,起步时百经艰难。年近六旬的钱穆身任校长,不仅要殚精竭虑管理校务,还要亲自任课,曾为筹集资金多次奔走港台两岸,好几次身陷险境,差点丧命。 j9=QOq  
%qM3IVPK)q  
在1963年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前,新亚先后辗转4个校区,最窘困时是在深水埗桂林街,租下一栋旧楼的三四层做校舍,樓下是纺织工厂,对面是潮州饭店和小舞厅,机器声、叫卖声终日不绝于耳。头一年,坚持到毕业的学生不过3人。 sZ,mRT  
+foyPj!%  
1950年,燕京大学的学生余英时南下到新亚书院,在“奇热难耐”的暑假,他在一间空教室里见到正被胃溃疡折磨的钱穆,正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地上养病。钱穆还拜托余替他从商务印书馆买来一本王阳明文集。“我(余英时)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PK]$D[a0  
4ZZ/R?AiK  
钱穆后来在新亚校歌词里写:“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gDmwJr  
C98 Ks  
新亚书院成立后,全港终于有了一个学校专门来传授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接下来的5年内,钱穆先后开设了中国通史、文化思想史、经济史等课程,新亚也很快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重镇,讲授以宋明精神为主的传统文化,辅以西洋大学的导师制度,致力于贯通东西,可谓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颇具胆识的创举。 V0Z\e _I  
u{o!j7  
“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二字,也并非指代语文,而更倾向于文化之意。建校时曾计划过多个名字,比如中国大学、中华大学,最终,还是钱穆坚持“就叫中文大学”。 / xfg4  
v=~=Q*\l  
钱穆还坚持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为此曾与港英政府斡旋良久,宁离开也不愿动摇“原则之争”。港英政府派来商议的英国人富尔敦叹声连连,说钱穆“君心如石,不可转也”。 `Xbk2KD p  
2A+I8/zRG  
而钱穆内心最深处的期待,是自此往后,中文在香港可以不再受轻视。 *1Lkde@|{  
f8DF>]WW  
某种程度上,香港容留了钱穆,钱穆润泽了香港。没有钱穆,就没有中文大学,这是其表;其里,没有中文大学后续孕育出来的无数科学人文志士,那个由动荡年代传续下来的人文精神,至今恐怕也孤影寥寥。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610
财富: 1284995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50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9
5楼 发表于: 2022-05-27  
“天人合一” qGE?[\t[6  
在今天的香港新界马料水,中文大学山顶的新亚书院,坐落着“一池清水,二树半抱”的“合一亭”,面朝吐露港山海,垂叶缭绕,清光潋滟,静流无边,仿佛水天相接,引无数游人慕名前来。 QX*HvT  
tsFwFB*  
水池旁边紧挨着的一块大理石牌上,正是钱穆先生亲笔题下的四个大字:天人合一。 ;(kU:b|j  
l+>&-lX'  
究天取意的文化意识自古有之,主要溯自道家对“天即是人,人即是天”的自然信仰。而钱穆则深信一切中国文化思想都可归宿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上,意指整个世界人类未来生存之贡献。 "))G|+tz  
0ang^v;q  
这方面似有接近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钱穆的“一家之言”的“家”,更多还是指那个被称作“士”的精神气度。 %EZG2JjO)  
?]fd g;?@  
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中国的“士”传统源自春秋“四民社会”,战国后逐渐取代没落贵族,成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 !~{AF|2f  
.Jt&6N  
到了钱穆时代,身份意义上的“士”已经消失了,钱穆则将民族和文化概念融为一体:“民族、文化、历史,这三个名词,却是同一个实质。” ^XV=(k;~bX  
1|L3} 2  
站在21世纪回头观望,钱穆代表的“士”,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里,更像是扮演着一个调和的角色。 9M)N2+hkZ  
S >PTD@  
他既不是拼命想要推翻或重建的底层革命者,也不是身居顶层、执拗坚守着某种礼教学说的复古派,而是脱离传统的“儒士”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概念,从一种平衡中坚的精神状态出发,内化成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Lmy ^/P%  
ugM,wT&~Y  
这种温和圆融的精神卻丝毫不缺力度,就像“天人合一”之念,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 一种维持自己家族国度存续及稳定的、不可撼动的人本精神。 dz',!|>  
v@43 %`"Gj  
自20世纪60年代辞别中大后,钱穆再也没有踏上大陆,回到那块生养他的神州故土。心中郁郁烦闷积压到晚年,双目视衰,在夫人查阅和引述帮助下,终于完成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 tNskB`541  
0YsC@r47wL  
在这本书里,钱穆忽然“彻悟”了“天人合一”这一最高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与自然合一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 rKDMIECrm  
>qJRpO  
站在世纪末巅,他抖着苍老而依然坚毅的笔预言:“此下世界文化之归去,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cs +tm3  
m,e @bJ-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家中溘然长逝。这天,一场台风从正面汹涌侵袭台湾。 !!=%ty  
*{]9e\DF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带着他固守一生的“士”气,在世纪末倒数第十个年头止步了。他说,“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如果钱穆活到今天,活在这个既便利又危险的互联网世界,或许只会愈加印证李敖曾对其的评价:这种老辈风范的人物,对“现代史”来说,真是“上古史”了。 p7"o:YSQ  
\(lt [=  
他也许想回江南水乡看看,回到那个既有“风骨”又有几分“隐逸”的小镇,撷一湾瘦水静坐,思古望今。 lg0iNc!  
|(e`V  
(选自《南风窗》2020年第18期)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320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6楼 发表于: 2022-08-07  
87zsV/  
2HBYReQ  
UBp0;)-  
   老辈风范的人物。 *P&ZE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余梦伦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