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图书资讯】每日一读:《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2022☆88)
ZX68离线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风霜雨雪傲骨寒霜 细心品味感悟人生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110
精华: 330
发帖: 137140
财富: 1072319 鼎币
威望: 112334 点
贡献值: 82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4996 点
在线时间: 4579(时)
注册时间: 2014-01-04
最后登录: 2024-01-27
楼主 发表于: 2022-07-20  

【图书资讯】每日一读:《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2022☆88)

管理提醒: 本帖被 ZX68 执行提前操作(2022-07-20)

O zAIz+`  
《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 G0FzXtu)q  
 苏美  2019年04月10日19:00 7DB_Z /uU  
作者:苏美 ,_z79tC{s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U4!sJSl1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dnwN7Gf  
&kb`)F3nU  
【内容简介】 "*g+qll!5d  
本书以《第凡尼早餐》《情人》《包法利夫人》《霍乱时期的爱情》《老妇还乡》《革命之路》《聊斋志异》等10部名著中的女性角色为书写对象,通过对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剖析,来解读古往今来女性的诸多生存现实和自我救赎之路,尤其重点剖析了当下女性所处的困境和应对之策,呈现出作者对女性这一身份的深入思考、对女性觉醒的向往、和为唤醒女性付出的努力。困局、复仇、信任、浮华、暴力……苏美以其特有的毒舌,以名著为参照,深入解读当下爱情与婚姻中的困境与真相。 X/_I2X  
AtT7~cVe  
【作者简介】 JsEJ6!1  
苏美,长于新疆,现居青岛,学德文,现任职于青岛某大学。在读者眼中,“这个女教授看起来很好吃”。寥寥数语,直指人心,著有畅销书《倾我所有去生活》《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 Qg>NJ\*Q  
rd <m:r  
【书摘】 w5FIHYl6B  
《包法利夫人》 I-#H+\S  
已婚少妇的必死困局 F(")ga$r  
在目前的文学史教育背景下谈《包法利夫人》难免会遇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著”这样的说法。在文学史意义上这个界分和评价当然也可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欧洲文学的主流是浪漫主义,从三十年代开始现实主义抬头,十九世纪末自然主义独领风骚——这个世纪的文学风格在学界确实就是这么个界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成书于一八五七年,按年代划分为现实主义作品本来不算唐突。 hlVye&;b8  
st'T._  
然而尴尬的是,且不说他与同被划分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巴尔扎克的区别如此明显,就连福楼拜自己都说“我写《包法利夫人》就是出于痛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旗手左拉曾经盛赞《包法利夫人》,作为褒奖称它为“自然主义小说的典型”,但福楼拜毫不领情,毕竟《小酒店》和《包法利夫人》的文学旨趣相差甚远。 U(&c@u%  
05UN <l]  
在具体作品前谈“主义”和“流派”意义不大,毕竟“文学”和“文学史”是两件事,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总会溢出这些概念名词,更何况《包法利夫人》太特别了,没法把它削足适履塞进任何一个文学定义里去。而且恕我直言,对于作品的接受,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些文学专业术语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q0sf\|'<}  
dFg>uo  
“巨著”二字应该就其艺术价值而言,这倒也没问题。不过原著一点也不“巨”:左拉曾经描述当年印行时原书也就四百多页。据说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四大悲剧女性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易卜生的娜拉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玩偶之家》为戏剧剧本无从对比,其余三本里篇幅最短的就是《包法利夫人》,一九九二年译林出版许渊冲的中译本才三百一十四页,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三分之一,即便算上出版发行时被删节的部分,这样的篇幅在长篇小说里也算短的。  tV}!_  
JK,MK|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很平淡无奇——身处二〇一八年很难对这种“平淡无奇”有具体的感受,毕竟现代派小说给我们提供过更加平淡无奇甚至于无聊的阅读体验——但对比一下当时欧洲文学的大概气氛就知道这个选材有多奇特了:一八五〇年巴尔扎克带着没写完的《人间喜剧》死掉了,一八五二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也死了,一八五七年大仲马写了《双雄记》,一八五九年狄更斯写了《双城记》,一八六〇年屠格涅夫写完《前夜》,一八六二年雨果出版《悲惨世界》,一八六三年托尔斯泰开始写《战争与和平》——而《包法利夫人》写了什么呢?它写了一个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熏染的农家女,渴望多彩的生活却陷入平庸无望的婚姻,两度偷情却没有抚慰心灵的欲念,却使她积债如山,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她无路可走,最后服毒自尽。连乔治桑都忍不住评论说,这部小说“对人生缺乏一种明确和广大的视野。” #w$Y1bjn  
{Jr1K,  
对于现当代的读者来说,经过现代派小说和当代小说的狂轰滥炸,十九世纪的小说真是太“好看”了,即便是《包法利夫人》这种在当时被认为缺乏奇情故事与戏剧性冲突的小说,一个周末也就看完了。它当然写得好,一出版就成了文学写作的典范,乔治·桑、雨果、波德莱尔、左拉、屠格涅夫都对这部小说盛赞有加,且统统聚焦在福楼拜高超的基于语言和句子之上的小说技法,至今这部小说还是经典的法语范本。 &L|oqXE0L  
q'3{M]Tk  
其中最有趣的是普鲁斯特在一九二〇年在名为《论福楼拜的风格》里的一段评价:“令人惊讶的是,一个不具备写作天赋的人居然把简单过去时、不定式过去时、现在分词、某些代词和某些介词以全新的、个性化的手法加以运用,他几乎更新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正如康德用他的范畴学更新了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论和真实论。”——将福楼拜的语言能力与康德的影响比肩,而且还来自于普鲁斯特,这真是相当高的评价了,然而,什么叫“一个不具备写作天赋的人”…… mz?<t/$U  
So%X(, |  
包法利夫人一生居住过四个地方。结婚前她叫艾玛,那时候她住在贝尔托庄园,按照书中的描述,离夏尔行医的小镇子还有约二十七公里,一八五七年的二十七公里和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算一算时间表:夏尔接到求诊信在夜里大约十一点,清晨四点动身,一路描写的都是典型的乡村情景,到达贝尔托时天光大亮,田庄里的鸡,池塘里的鹅,炉子上沸腾的早餐都清晰可见,这一路两三个小时是肯定有的。 jNZ .Fb  
) u?f| D  
按照文中所说,艾玛的爸爸是本地“最阔气的种地人”,但我们不能纵容自己拿工业时代的廉价田园梦去美化“贝尔托田庄”及乡村生活:院里放着犁具,厅里靠墙放着面粉,墙上的绿漆一片片的剥落,厅里冷得不得了,有严冬,有狼群,这是典型的再平庸不过的乡村生活,其偏僻程度甚至到了一个简单的骨折,都需要去二十公里外请一个庸医的地步。所谓“阔气”,夏尔那个刻薄的寡妇妻子用尖利的牙齿揭开了最后一点真相:“他们家的爷爷不过是个放羊的!……还有那可怜的老头子,去年要不是靠了油菜,说不定连欠的账都还不清呢!”在贝尔托的生活里,书中只用一句话做了说明:“还不如住在城里好呢,哪怕过个冬天也罢,虽然夏天日子太长,住在乡下也许更无聊。” 8R~<$ xz  
=lacfPS  
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因为原文中它并不在引号里,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艾玛自己说出来的。那它是谁说的呢?福楼拜吗?可这确实是艾玛的声音,它的个人色彩太强烈了,但这样重要的话是出自谁的视点呢。《包法利夫人》全书中充满了这样视点多,但隐蔽、个人色彩强烈、不是直接引语的句子。这造成了一种奇特的效果,福楼拜作为作者并不参与到叙事当中去,不臧否人物,不给主人公任何伦理道德上的盖棺定论(这也是他的文学理想),但同时又绝不完全清白无辜,他确实通过这样的语法手段将自身渗透进叙事里去了。和十九世纪其他作家不同,福楼拜在叙事中对主人公的疏离感是最强的,相比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态度,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可算是冷静直逼冷漠,这导致了一个客观结果,作为读者,我们没把握该把多少情感投射到包法利夫人身上去,因为福楼拜自己就在一个模糊的地带来回摇摆。 U,GSWMI/K  
VRo&1:  
结婚后,艾玛离开乡村住到了托特。对于“新居”的描写可谓触目惊心:卷边的糊墙纸,窄小的房间,废旧的灶房,积满灰尘的农具,冒烟的火炉,渗水的墙壁,咯吱作响的门,托特这个地方之小,连去沃比萨参加艾玛这一生唯一一次“上流社会”的宴会,都活活儿从下午三点走到天黑。但真正逼仄的牢笼则是婚后生活。夏尔此人即便以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也已经突破了“善良木讷”的界限,可以用“无聊”来形容了。他在托特如鱼得水不是没道理,他自己就是这个小镇最好的活体代言人,“雷打不动的稳定,心平气和的迟钝”,而艾玛的美貌和心思灵活有目共睹。这种门户上登对,但性情心智上完全不匹配的婚姻,等于是把“武大郎潘金莲模式”的两极向内收缩:夏尔是不那么穷丑的武大郎,艾玛是不那么淫艳的潘金莲。可是,这之间的张力毫无二致。施耐庵没有打开潘金莲的内心世界掰开揉碎那么写,否则里头得住着多少包法利夫人。沃比萨的舞宴给予她兴奋的同时也反衬出她乡镇青年的出身,“艾玛不会跳华尔兹。别人都会跳。”当舞会中有乡下人把脸贴着玻璃往里瞧,“她又看见了田庄,泥泞的池塘,在苹果树下穿着工作罩衫的父亲,还看见她自己,像从前一样在牛奶棚里,用手指把瓦钵里的牛奶和乳皮分开。”在托特,她还能因为自己的容貌鹤立鸡群,而在沃比萨的舞会上,她真实地感受到浮华、刺激、多彩和绚丽的生活与自己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她购买了巴黎地图,订阅了巴黎杂志,看家装风格、读文学作品、换年轻侍女、关心文艺演出,但这一切都无法抚慰她无聊的生活。“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巴黎是她第一个情夫,那个“比海洋还更模糊不清,在一片镀了金的银色空气中闪闪发光”的巴黎啊。 \;;M")$  
T,38Pu@r  
搬离托特之前,包法利夫人已经患了精神病,这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个医学诊断。“有些日子她发高烧,说胡话,说个没完;兴奋过度之后,接着却又感觉麻木,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这个描述已经接近躁郁症的症状了,他们离开了托特,去了荣镇,此地距卢昂八古里,折算下来三十多公里路,不算近,卢昂不比巴黎繁华,但是至少那是一个有着歌剧院和旅馆的大城市。对于荣镇,福楼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从河谷到堤岸,从橡树林到教堂,从菜场到奥默先生的药房,层层铺陈,读起来很有趣味,但最后总结在这一句上“只有一条唯一的街道,从街这头开枪,可以打到那一头。”我们可爱的艾玛,换了一个大一点的囚笼而已。 ,@$5,rNf  
kk4 |4  
她在这里错过了“小鲜肉”莱昂,接着投入了情场老手罗多夫的怀抱——我本来想写“落入情场老手罗多夫的罗网”,但这不是事实。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小镇,罗多夫是她的出口,也是她的绞索,饮鸩止渴四个字真是再贴切不过。那个焦渴、窒息、挣扎的艾玛被罗多夫从绝望的土地里收割回来,最后却抛进阴暗的谷仓里任她腐烂——这当然是所有情事的共同结局,否则还要怎么样?离婚私奔白头到老吗?小小的荣镇什么秘密也藏不住,两个人调个情出个轨,都不得不夹杂着农业展览会的良种猪和粪便肥料评比,牡丹花下晒秋裤真是人生真相,再怎么自命不凡郎情妾意,也得面对这无情的嘲讽和荒腔走板。一场理应走肾偏偏走了心的情事折磨得艾玛九死一生,书中的描写敲骨吸髓,福楼拜的叙述本来力求冷静近乎冷漠,这一段写得虽然克制但仍旧不免令人心碎——即便是一个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空虚无聊、私德有亏甚至连母亲都当不好的女人,也不应当遭受这样的痛苦、折磨和惩罚。“她不说话,也听不见,看起来甚至也不痛苦——仿佛她的肉体和灵魂在万分激动之后进入了全休状态”。 !$I~3_c  
5epI'D  
艾玛最后出没的地方是卢昂,这是她梦想的开始和终结之地。艾玛年轻时曾在卢昂修道院接受过贵族化教育,琴棋书画,她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应当经历这种体验。从上一场情事中脱身而出的艾玛,九死一生,又与小鲜肉莱昂在此地重逢。这曾经是最接近她理想生活的地方;剧院、餐厅、旅馆,各色男女。莱昂也应该算是理想的情夫:年轻、风流、对她着迷。但艾玛可不是之前的艾玛了。物是人非,一切似乎都掐头去尾打了个对折,像,但都不是。她在罗多夫手里死过一回,死里逃生之后再来到卢昂,一条性命死灰复燃就带上了焦臭和腐坏的味道,如果愤恨多少还带有生命的勇力,她现在连愤恨都没了。终于厌倦了挣扎求生的辛苦,咬紧最后一次牙关之后,松手,下坠,大笔的花钱、肆意的肉欲、毫无廉耻的谎言,一切都带着加速度把她向着深渊拖曳。小情人终究相当乏味,经济也困窘,她也无所谓给他花钱,她厌倦他又找不到方式摆脱他,旅馆的激情一旦退去,偷情简直比婚姻还无聊百倍。化装舞会、剧院、咖啡馆、码头的小馆子,车马劳顿,再怎么堕落都无法填满心中的空虚和无聊,欲望像贪吃蛇一样开始吞噬自己,但这欲望又没有对象可以承受和解决:不是爱情,不是金钱,不是肉欲,这些她自以为是的良药都救不了她。对罗多夫的爱情毁了她一次,对莱昂的肉欲毁了她一次,签下勒合的巨额债务把她剩下的最终一点残渣剩骨收走了。包法利夫人青春的迷梦始于卢昂,命运的绞索也在卢昂收到它的最紧一环。 a@}.96lStD  
aq,1'~8XR  
“她既想去巴黎,又想死。”巴黎她是始终也没去了,死,倒是真死了。 xC76jE4  
艾玛毫无疑问是个文艺青年。文章一开头就通过各种手段强调这一条:通过夏尔的眼睛,看见堆放面粉、墙漆剥落的房间里,墙壁上固执地挂着艾玛的铅笔画,画的是文艺女神像。通过嫉妒的医生妻子的破口大骂,我们知道了艾玛会跳舞、绘画、绣花、弹钢琴。通过托特人的眼睛,我们看到她穿衣颇有品位,追看巴尔扎克和乔治·桑的小说,关注文艺动态,喜欢饭局,钻研时尚杂志,读哲学,读历史,会拿琉璃花瓶装饰壁炉,会给表链挂装饰品,会给袍子镶一道边,还会把普通的菜色进行漂亮的摆盘,喜欢手写信,会写情书,而且坚持认为给男人写情书是一个女人的本分,她的头脑里充满不同常人的奇思妙想,穿男装,婚礼也不想走寻常路,品位还挺雅致——将这个女人从十八世纪一把拽到现在,她和朋友圈里晒书、晒咖啡、晒画作、晒花朵、晒旅行、晒书店、偶尔晒孩子但对先生绝口不提的少妇,有多大区别? 0TN28:hcD  
so))J`ca)  
这些特质都使她卓尔不群,毕竟镇子上的女人们除了做饭、带孩子、开店算账之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罗多夫这个花花公子最初注意到她也是觉得她“跟镇上别的女人不一样”,但更大的不同是:艾玛还很漂亮。一位七线小镇的、文艺的、无聊的漂亮少妇——这种设计即便今天听起来也相当高危,悲剧的发生是大概率事件。 u=`H n-(  
2=cx`"a$  
抛开那些描写,福楼拜花了很大的心思在细节的展示上,艾玛的穿着就非常有意思:艾玛第一次出场时,就仿照男人在上衣的两颗纽扣间挂了单片眼镜。这个装扮,让人想到《安妮·霍尔》中女文青鼻祖安妮出场时的男性化装扮。服饰作为符号,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红楼梦》就是个典型。在夏尔因为一次失败的手术而彻底名誉扫地之后,艾玛也丧失了最后一点对丈夫的尊重和指望,夹杂着绝望的希望让她穿上了男装,“她……嘴里还叼着一根香烟。有一天她走下燕子号班车,穿了一件男式紧身背心,结果,本来不信闲言碎语的人,也不得不信了”。时至今日,女穿男装或者男性打扮,都是对女性身份和社会舆论的公开对抗。但包法利夫人不是安娜·卡列尼娜,她并没有挑战和对抗的自觉,她身上带着尖锐的厌烦、混沌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则落实在更为庸俗的领域:生活不够多彩,没有混进浮华圈,钱不够花,丈夫混得不好也没有混好的迹象。她渴望得到的,恰恰是安娜·卡列尼娜拼了命想摆脱的。安娜·卡列尼娜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包法利夫人只稀里糊涂的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这截然不同的立场,使得安娜·卡列尼娜获得了广泛的同情与认可,而包法利夫人时至今日仍旧被当做惩戒来解读,将同情心迫降在她身上还颇费思量。但是,即便福楼拜非常克制,却仍旧在行文之中赋予了艾玛一种她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品德,那就是模糊的生命意识和对美的渴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蓝色,福楼拜写了一个蓝幽幽的艾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赵星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