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乔 叶:领生活之命(创作谈)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08
财富: 12847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8
楼主 发表于: 2023-02-02  
0

乔 叶:领生活之命(创作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02日   第 07 版) 6Cn+e.j@  

]('D^Ro  
  乔 叶 ,3@#F/c3i~  
  郭 红 松绘 In`mtn q  
]Kr `9r),  
  从“泡村”和“跑村”而来 4~B> 9<$e>  
NH+(?TN  
  我的长篇新作《宝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讲的是太行山深处一个叫宝水的村子,如何从传统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入选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名单。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创作一部反映新时代新山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作品。前些天开研讨会时,评论家李国平说:《宝水》的诞生是领生活之命、文学之命、寻找文学新资源之命。这样的理解非常精准。我创作这部作品的个人自觉与时代文学命题的邂逅,如同山间溪流汇入江河,某种意义上造就了作品的际遇。对于这种际遇,我从来不追逐。但既已邂逅,也不回避。 27;ci:5  
J~#;<e{\"  
  《宝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事实上可能更久。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可能还是因为我太笨。写一部与老家和乡村有关的小说,对我而言非常难。 D1__n6g[  
w8n|B?Sr  
  难处很多,难以备述,难的类型也有多种。写作前的资料准备和驻村体察,写作时的感性沉浸和理性审视,初稿完成后的大局调整和细部精修……还有在前辈的乡村叙事传统中如何确立自己的坐标,这都是难点。可以说,纵也是难,横也是难,朝里是难,朝外也是难。还真不好比出一个最大的。或者说,每一个都是最大的。因为克服不了这一个,可能就没办法往下进行。比如说,对这个题材的总体认识就很难。为什么说写当下的乡村难?因为这个当下的点正在跃动弹跳,难以捕捉。也因为很少有现成的创作经验可资参考。 )B[0JrcE  
P*cNh43U  
  但说难其实没多大意义,一旦选定了,就只有面对这难。对这些难点,除了耐心去面对,我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比如“泡村”,即在老家选两三个村子长期体察。比如“跑村”,即尽可能地去看更多的乡村样本。 ;[fw]P n  
1Tu *79A  
  趁着采风的机会,全国各地的村子我跑了不少,一二十个肯定是有的,没细数过。其实走马观花的见闻都进不到这个小说里,但我觉得确实也有必要。因为能够养一股底气。看得越多越有底气,这会让我踏实,让我能确认宝水不是众多乡村中唯一的个例,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乡村。即便和那些发展相对迟滞一些的乡村比,它作为一个发展得比较快的新乡村,也是有意义的。 .'Vww  
8']9$#  
  回归隐秘的精神原乡 *4V=z#  
\hB5@e4i2  
  《宝水》这个新长篇,对我而言,其实是个回归之作。 hiQha5  
V7/I>^X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回了豫北老家乡下教书,4年后被调到县城工作。几年后又被调到郑州,直至两年前来到北京。迄今为止,乡村生活在我的生命长度中所占的时间份额约是1/3,都浓缩在20岁之前。随着离老家越来越远,我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 Q[nEsYP  
mauI42  
  在河南文学谱系中,乡土写作传统有很强大的力量。或许是有点叛逆,我年轻时特别不喜欢乡土,极想逃避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不认命,总是试图与之保持距离,甚至反抗。约10年前,有评论家曾说,不少前辈作家都有或是曾有过自己的写作“根据地”,也可称为地缘上的“原乡”,将之视作精神上的源脉或感情上的情结,甚或演变为创作中的一贯风格和手法,比如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枫杨树。他们通常有一个或数个精神原点,或是相对固定的写作地域。这位评论家进而问我:在你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某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情结或地域元素,你内心有没有一个潜在的写作生发地,或是说隐秘的精神原乡? gG/!,Q.Qh  
fMOU$0]$<  
  没有,在这方面我没有什么明确意识。我当时很决绝地这样回答。还分析了原因说,这应该跟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别有关。许多前辈的乡土记忆完整坚实,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性资源。他们建立的文学世界不可避免会受到这种记忆的影响。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的漂泊性和无根性更强一些,一般没有长期的固定的乡村生活经验,写作资源相对来说零碎一些,当然也可能会更多元一些。 R~Ne|V2  
k1QpKn*  
  但其实,怎么可能没有呢?只是彼时不自知。不过没关系,时间会让你知。这么多年过去,悄然回首,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写作有了两个方向的回归。一是越来越具有乡土性。作为一个河南籍作家,虽然已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但地域视野的多维度似乎让我的乡土性更鲜明了。二是越来越女性化。之前我还不时有男性叙事视角或中性叙事视角,如今几乎全是女性视角。身为女作家,进行女性化写作似乎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原点选择,可对我而言却是一种返程。 fl\ly `_  
#-bA[eQV  
  回头盘点一下,《最慢的是活着》可以算作比较明晰的回归标志,接下来的几个长篇,《拆楼记》《认罪书》《藏珠记》都有乡土背景,且也都是女性视角。还有些中短篇小说亦如是,如《旦角》《雪梨花落泪简史》《玛丽嘉年华》《给母亲洗澡》《叶小灵病史》等,其中《叶小灵病史》和《宝水》有一个参差对照的关系。叶小灵的“城市梦”发生在城乡之间鸿沟巨大的上世纪末,讲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被实现”后,精神突然落空因而无处安放的故事。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迅猛,想不被城市化都很困难,有意思的也许该是“乡村梦”。 `QXErw  
g1jTy7g?  
  感知新与旧的相依相偎 ~Q\3pI. |  
8 XU1 /i7N  
  “作为作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变革中的、内涵丰富且外延广袤的新时代的乡村世界。无论从人员的流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去分析,还是从观念意识的变化、生活风尚的更新来观察,一种新的乡村,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和想象中从未有过的乡村,正在这个时代形成和崛起。”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这深合我心。《宝水》写了村庄的一年,是个横切面。横切面意味着必然什么都有。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植物学的,等等,乡村的复杂性必然携带着这些。在驻村采访过程中,我确实能鲜明地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多元力量:乡建工作者、支教大学生、村里的第一书记等,这些力量通过各种方式作用到农村,使得乡村之变成为一种非常鲜活的状态,这种鲜活使得我无法简单地褒贬或明快地判断,这一切在不断突破我固有的写作经验。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书房里架空想象是多么荒唐。 1Z9qjV%^  
>yULC|'F&~  
  新固然是新的,但看到有媒体在采访时用“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乡村”来评价《宝水》,我只有敬谢不敏。小说里有新时代乡村的新风尚和新特质,但这新也建立在旧的基础上。在江南采风时我就发现一桩很有意思的事:那些富裕乡村的宗祠都修得一家比一家好。宗祠的存在就是典型的旧,却能和新完美融合,而新旧的彼此映衬也让我觉得格外意味深长。我认为,写乡村一定要写到旧的部分,那才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的根本所在。正如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中国,那一定是因为乡土性如根一样深扎在这片大地上。 -{ H0g]  
;UxP Kpl  
  新时代的乡村固然有新,但旧也在,且新和旧是相依相偎、相辅相成的。新有新的可喜,也有焦虑和浮躁;旧有旧的陈腐,也有绵长和厚重。我不崇拜新,也不崇拜旧。我在其中不会二元对立式地去站队。如果一定要站队,我只站其中精华的、美好的部分,无论新旧。 ONe# rKJ_  
^k9kJ+x^S2  
  于是就不给自己预设,只是去跑村和泡村,只是去沉浸式地倾听、记录、整理和选择,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不可。我个人的体悟还应该加上一点听力——像特工一样潜伏在村里,“窃听”人们藏在深处的微妙心事,这样才有可能和他们同频共振,同悲共喜。如此一来,时代这个原本很宏阔的词,竟然让我慢慢觉得具体可亲。甚至可以说,它就在宝水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里,正如滴水藏海。 K"r*M.P>  
0(S"{Ov  
  (作者系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dongzi离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4508
财富: 1284771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6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6 点
在线时间: 8498(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3-28
沙发 发表于: 2023-02-02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13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