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陈久友:一把焊枪铸就国防利剑
◎蔡若男
伴随着“呲呲”的声响,焊接头划过工件表面,瞬时焊花飞舞、电弧闪耀,在电光和火花之间,一道焊缝仿佛艺术品般呈现在大家眼前,一道焊接难题被攻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近日发生在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焊接车间的一幕,焊接防护面具背后的人叫陈久友,是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的焊接首席技师。从业23年来,他承担了多个重点产品焊接攻关以及重点课题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多项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航天基金奖、航天技术能手、航天报国重大贡献奖、国家质量管理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提到焊接,人们第一反应是焊接铁皮、导线等,但陈久友焊接的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他负责的是航天大尺寸、曲面、薄壁复杂产品以及商业航天、航空、兵器、深海装备等领域产品的高性能焊接制造。
近期,某飞航产品翼面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月牙形的凹坑。焊接工陈浩发现手工补焊极易导致产品开裂变形,与该产品的“较量”持续整整一周的时间,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这款产品加工周期紧且价格高,如果报废,重新加工至少需要两个月。”从焊接工艺员韩翼龙的语气中,现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与焦虑。
“赶快找陈师傅看看。”众人异口同声地说。这也是常挂在焊接车间工友们口头的一句话,只要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大家第一个想到地总是陈久友——他总是有办法用非凡的手段,解决令人棘手的难题。
“虽然有风险,但从原理上讲,这样焊可达到最好的效果。”陈久友接到电话火速赶到生产现场,与大家在装配关系、焊接工艺和焊接技术等方面多角度讨论分析,历经“确定-推翻-再确定”研判过程,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
历时不到两天,从试验件到产品件均达到预想结果,凹坑处看起来已平滑如镜,经X光检测,无裂纹无气孔,变形在可控范围内。
“还得是陈大师呀!”在场的工艺员、焊接工啧啧赞叹。
这样的事例在陈久友身上不胜枚举。针对某新型产品焊接过程中气孔多易变性等瓶颈问题,陈久友带领团队创新性采用“8字扫描法”“一舱多焊”等,使气孔率由40%显著降低至1%以内,实现一次进舱完成3套产品的焊接,焊接效率提升50%以上,产品一次焊接合格率由60%提升至95%以上。陈久友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凭借对焊接技艺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遇到问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为厂里解决了各类焊接的“疑难杂症”,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当被问及遇到难题都能迎刃而解的诀窍时,陈久友谦虚地说:“我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伴随着飞航产品性能不断提升,航天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中高速发展。陈久友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不断引领推动自动化焊接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经过刻苦学习及严苛实操训练,陈久友熟练掌握了先进的激光焊、电子束焊接、钎焊、自动氩弧焊和自动点焊等多项焊接技术,熟悉近百种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及焊接参数。“要不断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变革,让自动化设备成为我们的得力帮手。”陈久友常常这样告诫身边的徒弟,他也是这样不断地勉励自己。
早在5年前,陈久友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大力推动国产高端高能束焊接设备的研制,先后完成3台不同功率焊接设备的功能设计、设备性能指标参数设计、设备适用和应用验证。
“用国产高端高能束焊接设备实现复杂零件的智能加工,最大的难点就是焊接路径规划问题。”陈久友回忆道,“从平面到复杂曲面,需要设置完全配套的焊接参数。”
实验屡次失败,让很多同事认为光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攻关小组内只剩下陈久友在孤独地坚持着。通过跟设备厂家无数次沟通,他自学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一年多时间里,他主导了大量的实验,终于攻克了复杂空间曲线焊接路径规划的难题。
随后,陈久友又积极推动智能弧焊单元、点焊生产单元和自动化激光清洗系统等研制及技术应用,替代传统人工作业模式,优化加工流程、加速生产节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一致性与可靠性,使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当前,陈久友正利用智能弧焊单元实现人机互动,通过“手把手”操作机器人进行轨迹示教,实现机器人智能技能学习以及批量产品的高效焊接,使效率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就像习惯了奔跑和跨越,虽然前有难关,后有难题,但是陈久友作为一名班组长和航天科工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始终不忘“传承”二字。他带领团队开展班组培训、技术交流、“岗位练兵”和“手把手”实操指导,让多动脑多练手成为班组和工作室成员的必修课,并倡导先学先会者为师,激发众人的学习热情。
“我一个人会技术,焊接产品的数量有限。带着大伙一起干,才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在陈久友的指导和培养下,公司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的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全国焊接机器人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
“我几乎天天找陈师傅请教问题,他每次都会耐心解答,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多年的心得和经验。”一入职就跟在陈久友身边的韩博文说,“在焊接超薄工件时,我发现分多次焊变形很大,一次焊收尾处又易焊穿,请教陈师傅后得知可以通过拐弯焊道进行收尾,这让我眼前一亮。”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陈浩回忆起准备北京市焊接技能大赛选拔赛时的场景说道,“当时比赛要考电弧焊,但日常工作内容都是氩弧焊,正当我发愁之时,陈师傅主动走过来说‘我教你’,他白天干活晚上陪练,牺牲晚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陪我住宿舍,我才有幸进入复赛。”
“热爱、专注、坚守,并且不断追求技术的完美。”这是全国焊接机器人技术能手李天翔心中大国工匠的样子,他认为陈久友身上正是体现了如此可贵的工匠精神。
古有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今有陈久友电焊成就“大国工匠”,他23年来苦练本领、钻研技艺,凭借一把焊枪铸就国防利剑,赢得了无数“军功章”,点亮了工匠人生。
图片1:陈久友针对某产品薄壁焊接试教
图片2:陈久友(右一)指导某产品电弧技术
图片3:陈久友(左二)进行激光焊接编程培训
图片4:陈久友进行产品焊后尺寸测量
图片5:陈久友在进行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