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雨雪霏霏》:李永平的浪子情怀
顾述毫离线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8686
精华: 111
发帖: 7239
财富: 147483647 鼎币
威望: 23215 点
贡献值: 69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7597 点
在线时间: 1496(时)
注册时间: 2011-04-03
最后登录: 2018-0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
来源于 读书评论 分类

《雨雪霏霏》:李永平的浪子情怀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登高的温石 执行加亮操作(2014-11-18)
李永平的小说集《雨雪霏霏》,副题曰“婆罗洲童年记事”,亦即意味着具极大的纪实成分。细审书中的篇什,让人想起他的《吉陵春秋》,那是李永平凭空构筑的乌有之乡。二者一实一虚,故事全无关联,但李永平潜藏其中的隐秘心曲却未改初衷,仍是对原乡的追索,以及罪疚的缠绕发散出的浪子情怀。 x/ lW=EQ  

?>LsIPa  
《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李永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I#tn/\n  
  《吉陵春秋》曾被余光中誉为“十二瓣的观音莲”,十二个短篇由一中心事件生发而出,不同视角的投射,编织出迷离惝恍的网,洵为惨境。童年往事之于李永平,“就如同一群飘荡不散的阴魂,只管徘徊萦绕在我脑子里”,但他迟迟未将其写出,因为缺少一个引路的“向导”,直到小女孩朱鸰的出现,“她会将我这些年来,丢弃心中,不知如何处置的一桩桩童年往事,好似拾掇珍珠一般,小心翼翼捡起来,串连在一块,形成一条时间的河流……”李永平身处台北,回望溽热的婆罗洲古晋小城,两个地域发生的事端时时交织,精神层面的错杂难以拆解。这种回环往复的浪子情怀,有着怎样繁复错结的激荡纠结? ;"Q{dOvp  
;JFy 8Rj  
  李永平的童年与少年时期均于婆罗洲沙捞越度过,成年后去台湾读大学及研究院,从未涉足中国大陆。知道这样的人生履历,我们再看他在《雨雪霏霏》中讲述的一个细节,就会感觉更有意味。那是他上小学时,一次去戏院看电影,却是美国片《北京五十五天》,内容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高头大马,耀武扬威。戏院里有掌声,欢笑声,还有微弱的叹息声,小说中的“我”倾诉道:“朱鸰,你到底要我们这群小孩子怎样做?怒气冲冲站起来,指住银幕上的却尔登·希斯顿,破口大骂?还是要我们圣保禄师生相拥在一起,为支那母亲蒙受的耻辱,同声一哭?”此次电影事件,给予“我”,或说李永平的心理冲击,不禁令人想起鲁迅遭遇的仙台幻灯片事件,大有相似之处。而李永平的特殊在于,他此前从未踏上母邦,对原乡的认知尽数来自于长辈的讲述与书本的知识,那他在戏院感到的屈辱可说是本于一种血脉的所系了。 8lh{ R  
FE,&_J"  
  自称为“浪子”的李永平,身处台湾,漂泊感挥之不去,借小女孩朱鸰的“引导”重回家乡婆罗洲古晋小城,试图以回溯觅到精神凭藉的实地。而事实上,这片溽热之地亦非他的“原乡”,因之一切只能落空。“雨雪霏霏,四牡騑騑”,这古意盎然的词句所代表的,方是其所追寻的渊源,但精神之地的形而上,在李永平而言竟是确实的。他怀故国之思,却从未踏足大陆的土地,其九转徘徊的情怀均在焦灼的想象中完成。我们看他对汉字的描绘即可见一斑,“一个中国字代表一个神秘的符码,那四万九千个字,可不就变成四万九千帖符咒吗?”“方块字是撒旦亲手绘制的一幅幅东方秘戏图,诡谲香艳,荡人心魄。”生活在方块字本乡本土的人大约是想不出如此的形容的,只有血脉所系却又远离母邦的浪子,方会具有如此奇异的想象,而其中透露出的渴望与焦灼,令人心惊。 $_%yr ~2  
M S)(\&N  
  明了这般精神轨迹及心灵境况,对李永平痴迷如斯的原乡叙述中渗入如此深重的罪疚感,即有了探究的可能了。李永平在《雨雪霏霏》中,讲述了九个故事,泰半都是悲剧,而这些,与罪扯不断干系。举家迁徙,在车子要走的前一刻,孩子们发现长年跟随的负伤老狗趴在树下,可怜巴巴地望着他们,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动因,如此幼小的孩子们纷纷拿起石头砸去,老狗死去。是谁投出第一块石头的?……上小学的“我”,邂逅三位来自台湾、滞留婆罗洲的可怜女子,受到如母亲于儿子般的善待,但最终的结局是幼童向警察局告发,身世悲惨的女人们被关进监狱……这些故事几乎让人无言以对,罪恶的萌发似无可溯源,而且又是幼童所为,全然是原罪的表征了。李永平将对原乡的焦灼渴盼与原罪的无情撕裂交缠在一起,意谓着两者在其潜意识中共处一堂,莫逆不可分。是因为飘零异邦,心灵无所凭依,留下的无法弥合的创痛?这大有可能。离散带来的失落,往往与罪疚相连,想想郁达夫的《沉沦》等一系列小说,算得上是另一角度的明证罢。 /{#1w\  
"z8L}IC!e5  
  那个曾让少年李永平刻骨铭心的电影事件,这故事其实本是围绕一位名叫司徒玛丽的少女来着。这部辱华的《北京五十五天》,让“我”蒙受耻辱,而心仪的女孩是怎样的表现呢?“看电影《北京五十五天》的时候,从头到尾,司徒玛丽一径摇甩她腰间那乌溜溜一把小黑瀑布似的长发丝,抿着嘴唇吃吃笑不停,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我”爱恨交加,当晚做梦,司徒溺死在血海中。当然,现实中的女孩活得好好的。故事并没有完,多年之后,“我”即将去台湾读书,在古晋小城的小巷里偶遇司徒玛丽,此时的她已是一个堕落女人的模样。“我”的轻蔑溢于言表,确是很残酷。而这残酷中有着杂陈的滋味,是昔日爱意的反动?抑或丢尽华人的尊严?再联系到多年前的电影事件,这个故事的结局几乎有着刻意的成分,充满罪与罚的味道。 POdk0CuX  
ppP7jiGo  
  再看故事的引导者朱鸰,年仅七岁的小女孩,为何会选取这样一个视角?通常而言,童年往事的追溯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便利,多半均采取此法,而李永平偏“凭空”虚造出一个朱鸰,充当对话者、引导者。此视角不自《雨雪霏霏》始,早有《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实践在前,不过《雨雪霏霏》虽后出,故事的发生时间却是最早的,而朱鸰尚处于幼年。李永平对原乡的追索本不必排斥第一人称叙事,但其中缠绕的罪疚感实在沉重且难以诉说,或作者本人亦无法承受,须换一视角略缓压力,小女孩朱鸰的出现即顺理成章了。我们看七岁的朱鸰,时或天真,时或又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变幻不定,折射着李永平的创作心理,及情怀的缠绕。而到了《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等作品中,朱鸰的年纪在慢慢变大,其堕落和消逝亦渐次发生,虽是后话,却不免令人黯然叹惜了。(遆存磊 自由撰稿人,北京)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http://bbs.bztdxxl.com/thread-htm-fid-368.html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余梦伦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