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黄泥地》: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结构中的权力异化
顾述毫离线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8686
精华: 111
发帖: 7239
财富: 147483647 鼎币
威望: 23215 点
贡献值: 69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27597 点
在线时间: 1496(时)
注册时间: 2011-04-03
最后登录: 2018-01-07
楼主 发表于: 2015-01-06  
0
来源于 读书评论 分类

《黄泥地》: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结构中的权力异化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顾述毫 执行加亮操作(2015-01-06)

Ki;*u_4{  
《黄泥地》  刘庆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 gdaa>L  
  在中国文坛上,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在陕北,提到路遥,就有人请你吃饭;在矿区,提到刘庆邦,就有人请你喝酒;相比那些粉饰太平的文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相比那些为权者言的墨客,这才是真正的文人。”刘庆邦素有“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创作“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数十年来始终深切关注着中国的底层社会,挖掘着底层人物的灵魂与声音。此外,刘庆邦在长篇小说领域的耕耘同样匠心不俗。日前,其现实题材长篇力作《黄泥地》再次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两家继《平原上的歌谣》、《遍地月光》、《红煤》、《找不着北》之后的第五次携手合作,也是刘庆邦2009年之后积五年之功再次推出的长篇力作。在这部直面中国乡村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的现实题材长篇力作中,刘庆邦以“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的现实主义笔法,讲述了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性故事。同时,作者将基层乡村治理、乡绅阶层反思、知识分子传统、国民精神启蒙等诸多宏大社会课题,寓于作品之中,并由此揭示了中国乡村土地上改革的艰难,人性的坠落,人心的冷漠,正义与善的软弱和无望。自出版以来,《黄泥地》便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誉。 )*u8/U  
`}p0VmD{NE  
  ★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结构中的权力异化 7y.kQI?3  
/T"+KU*  
  在《黄泥地》中,刘庆邦怀揣着对于故土的眷恋与热爱,再次将笔触及最为平凡而又可贵的乡土题材。不过,刘庆邦此番笔下的乡土,既非文学想象中的田园牧歌,也非历史视角下的乡村苦难,而是直指中国当下乡村基层的腐败现实,并期望由此透视乡村政治结构中的权力异化问题。房户营村的村民们不满于接任老支书房守本的是其子房光民,更不满于房光民上任之后的腐败行径,由房守现牵头,动员村里德高望重、在县城教书的老师房国春到县里去告状,终于告倒了房光民,然而房国春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中……房守现之子接任支书,房国春却在房守本家族疯狂的打击报复中,不得不继续上访,直至家破人亡。《黄泥地》通过这样一个当今社会并非偶然的个例,将基层党政领导腐败、土地非法流转、公权力滥用、司法不作为等诸多现实问题,曝于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然而,作者却并未止步于对现实问题做新闻集锦式的文学重演,而是对于权力异化背后无法抗拒的土壤鞭辟入里。在中国最广大的“黄泥地”上,房守本家族式的封建专制主义引发的权力滥用根基何在?其家族专制导致的村民“倒阁”是否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民意主导的反抗权力压迫,为何在胜利后又陷入另一个压迫与反抗的循环之中?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背后的权力如何才能导向民主的进程?这些都是刘庆邦在这部借反腐之名、探讨权力本质问题的现实题材小说真正的隐喻及留给读者的无尽思索空间。 `aOFs+<)  
* ` JYC  
  ★乡绅时代终结后的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z0 d.J1VW  
34f?6K1c  
  乡绅阶层的没落及乡绅时代终结后的底层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如何坚守、发扬,同样是《黄泥地》一书关切的重要文化课题。封建时代的乡绅阶层,因其较高的文化地位,而在乡村社会中确立起自身的文化主导与社会管理地位,并作为官吏和乡民的过渡阶层,充当着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桥梁,本书的主人公房国春正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作为曾经的右派分子,村民眼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房国春在房户营中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主导权及“崇高”影响力,其本人自然也在无形之间以“精神领袖”的身份自居。因此,当房守现们请自己出面反对村支书时,房国春精神骨髓里“为生民立命”的士绅传统意识,及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抱负与情怀,推动着他不断走向乡村政治的前台。 *I B4[6  
pE`})/?\*  
  然而,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旧有的由宗族、乡绅主导下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被摧毁瓦解,而一套新的现代乡村社会文明秩序却不曾建立,代之以的是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名的国家政治权力对于乡村的绝对控制。房国春既不曾意识到社会时代的变迁,也未看清乡绅阶层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更不懂得现实政治运作的复杂与残酷,这位村民眼中的“领袖”人物自然随时可能跌落神坛,并无辜地成为政治换代之时唯一的牺牲品。与此同时,由传统士大夫阶层演变而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乡绅阶层演变而来的基层教师房国春自然概莫能外。而房国春们却仍希望以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获得身份上的认同,进而继续指点乡村里的“江山”,其悲剧色彩令人喟叹。“这里的泥巴起来得可真快,看着地还是原来的地,路还是原来的路,可房国春的双脚一踏进去,觉得往下一陷,就陷落进去。稀泥自下而上漫上来,并包上来,先漫过鞋底,再漫过脚面,继而把他的整个脚都包住了。”这是房国春回乡时经历的困境,也是以房国春为代表的“乡绅”阶层在新时代中面临的集体困境。底层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如何与经历现代转型的乡村社会相融相通?房国春作为中国最后一代乡绅,他对世道人心的呼唤如此强烈,声音却又如此微弱,深陷黄泥地中的双腿不言而喻地折射出社会变革的胶着状态。 D, k6$`  
f[]dfLS"W  
  ★国民性中的“泥性”思考与精神启蒙 _qF+tm  
P9R9(quI  
  中国人的国民性思考古已有之,直至近现代,经由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系统剖析,鲁迅小说对于“麻木看客”的深刻批判,而将这一典型场景题带入了文学史、文化史的框架当中。在《黄泥地》中,刘庆邦借助自己深刻的乡村生活经验与老辣的乡村题材文笔,将国民性的文学思考提升至一个相当新颖的高度。刘庆邦将之称为“泥性”——在《告别泥涂》一文中曾如是描绘:“我老家的泥巴被称为黄胶泥,是很厉害的。雨水一浸霪,泥巴里所包含的胶黏性就散发出来,变成一种死缠烂打的纠缠性和构陷性力量。”而房户营这一乡村社会的“国民性”印记也同样体现在“泥性”,尤其体现在“纠缠性”与“构陷性”的共谋之中。村民们为各家稻粱各自算计,并最终上演了一场纠缠构陷房国春的群戏。房国春踩在“村民抬轿”这片稀泥上,从开始的松软,到后来的想要抽身而出却已欲罢不能,每走一步都需要和泥巴搏斗,直至最后被稀泥折腾得筋疲力尽,并最终丧命。“房国春被推到泥坑里,别人就不管了,还站在一边看笑话”,可以说,房守成的事不关己、房守现的惺惺作态、高子明的市侩之谋莫不是这种“泥性”心理在不同看客身上的映射。“泥性”在中国乡村的土壤中,从来就不是一种后天培育出的气息,而是自土壤衍生之时便种下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泥地》对于启蒙精神的延续与开拓,在社会转型后传统乡村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之时,尤显可贵。 '6DBs8>1  
 {y)=eX9  
  ★直面改革进程中的乡土社会现代转型  CT&|QH{  
!Z1@}`V&;  
  纵观刘庆邦的创作生涯不难看出,本书体现出一种明显迥然于以往作品的文学风格,既非《遍地白花》桃花源式的乡土景观,亦非《平原上的歌谣》、《遍地月光》的苦涩吟唱与岁月忧伤。在《黄泥地》中,无论是透视基层权力异化,还是反思知识分子传统,亦或是对于“泥性”的精神启蒙,无不透出一种对改革进程中的乡土社会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与忧患意识。“黄泥地”是中国乡土的表征,更是这片土地的内在隐喻。房户营中的政治转型、文化态势、世俗民情、人心道德将走向何方,不过是偌大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房国春在黄泥地间暴打独子,不能不令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叹息,而弥留之际的他面对前来劝说的高子明仍不改初衷:“我的所作所为凭的是自己的良心,听从的是良心的指引,维护的是社会公平,伸张的是社会正义。”这是这位悲剧色彩浓郁的“最后的乡绅”留给这个世界的墓志铭。作为将文学之笔始终指向民间社会、生命的真正的人民作家,刘庆邦在书中寄寓了自己的厚重思考。学者徐勇便这样说:“现代转型中的乡土社会,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的更迭,人事的变迁,更是观念的更新,和人的宿命的重现,刘庆邦在这部小说中以乡土型知识分子房国春作为主人公,显示出来的正是作者自身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困惑和深入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寓言式书写及其表达。”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http://bbs.bztdxxl.com/thread-htm-fid-368.html

《求职就业》版欢迎来踩,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许振超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