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定格在记忆里的郑州纺织城
连利英离线
级别: 杂志编辑
UID: 5493
精华: 3
发帖: 2576
财富: 43926 鼎币
威望: 75 点
贡献值: 611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1783 点
在线时间: 766(时)
注册时间: 2008-11-18
最后登录: 2019-05-14
楼主 发表于: 2017-04-07  

定格在记忆里的郑州纺织城

编者按 纺织城,是郑州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纺织城一直是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郑州市民的骄傲和自豪。当时,在郑州西郊建设路宽阔笔直的十里长街上,像姐妹般地依次屹立着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和郑州印染厂,组成了钦誉中外的纺织城。那里,锯齿形的厂房栉比鳞次;绿树掩映的高楼,一幢紧连着一幢。锭转梭飞,机声隆隆,棉纱如瀑,布匹成河。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在这里辛勤工作,她们生产的近百种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还远销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财富。最鼎盛的时候,数万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郑州纺织城还相继涌现出了500多名闻名全省全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这里视察。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棉纺厂失去了国家统一调配资金和生产任务的优惠条件,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当年的辉煌已成过往,但是,郑州棉纺业在城市发展历史的丰碑上刻下的深深烙印,永远不会消失!在那些为之奉献了青春年华的纺织工人心中,纺织城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情结。本期我们就随原郑州国棉三厂工人苏小蒙走进——

定格在记忆里的郑州纺织城
■苏小蒙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充分利用中原地区产棉的优势,尽快发展我国的纺织工业,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决定在郑州西郊兴建纺织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从全面四面八方抽调了一批批精兵强将,来这里支援建设,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伟大的战斗……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成为与北京、石家庄、西安并列齐名的我国四大现代化纺织工业基地,支撑起新中国纺织工业的摩天大厦。
纺织城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那纵横7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分布着50多万枚纱锭、18000多台织布机、4500多头气流纺、200多台喷气织布机和10余条印染加工线,6万多名工人在这里不分昼夜地纺纱织布,辛勤劳动。到上世纪80年代,工人们在短短30多年间就纺纱200多万吨、织布120多亿米、印染布30多亿米,其中郑州国棉三厂生产的20x20大鹏平布、涤棉半线卡普呢,郑州印染厂生产的“金笛”牌花平布等三个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郑州国棉四厂生产的“凤凰台”牌21x21纯棉纱哔叽布,郑州国棉一厂生产的“蝶美”牌毛巾线涤棉花呢,郑州国棉五厂生产的“蓝雀”牌21普梳纯棉纱、纯棉靛蓝防缩牛仔布,郑州国棉六厂生产的32支精梳筒子纱等80多个品种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有近百种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还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苏联、朝鲜、几内亚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财富,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赞誉。
纺织城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并提高了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代新人。不但涌现出了袁鸿岗、王效众、李洪猷、相永杰等一大批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社会主义企业家,而且先后涌现出了毛子莲、盛婉、张桂枝、陈桂亭、孔德琴、宁平兰、唐跃琴、陈产明、毛东升、沈怡平等500多名闻名全省全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这辉煌的业绩,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这里视察,给广大纺织工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纺织城注入了更加旺盛的活力。几家纺织厂不仅陆续添置、更新換代,用上了当时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积极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技艺。一项项科研成果、一种种新产品的开发和投产,标志着纺织城正向产品的高、新、精、尖方向发展。那些年,你漫步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会看到一座座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纺织工业企业和事业单位星罗棋布:河南省纺织机械厂、河南省纺织器材厂、河南省纺织科研所,尤其是以培养新型纺织工业技术、管理、经营、生产人才为已任的郑州纺织工学院、郑州纺织机电学校也坐落其中,展现了这座纺织城新的风貌、新的姿态。
  但是,让人预料不到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起,郑州纺织城就开始从历史的巅峰往下滑落,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年税利也从当年最高的43亿元一路锐减,这里所有的纺织企业,几乎都难以给职工发出工资……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尴尬的局面?纺织工人都心知肚明,长期计划经济”大锅饭“造成的弊端积顽难返:设备陈旧、冗员太多、社会负担太重,再加上还要养活已经退休的大批职工,使整个企业丧失了竞争力。这种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怎能承受起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激烈冲击?经过几年的停顿,纺织城的几家棉纺厂通过关、停、并、转、卖各自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但原来宏伟的纺织城已不复存在。
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和历史形成的惟一结局。
如今,原来的纺织城早已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商品楼拔地而起,有的是居民住宅,有的是大型超市,有的是饭店酒楼,有的是歌厅、网吧、麦当劳、肯德鸡……人们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找寻新世界,开辟自己的新生活。但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工作于斯、生活于斯、歌哭于斯的纺织工人来说,过去的一切不能遗忘,郑州这座纺织城已永远永远地定格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微尘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