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认出真正的经典
静守己心,看淡浮华。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4610
精华: 89
发帖: 124450
财富: 7412413 鼎币
威望: 168 点
贡献值: 162 点
会员币: 10 个
好评度: 2967 点
在线时间: 11784(时)
注册时间: 2008-07-03
最后登录: 2021-04-19
楼主 发表于: 2017-08-16  
0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认出真正的经典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登高的温石 执行加亮操作(2017-08-23)
作者:韩少功 nI0TvB D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每天产生的文学产品几乎都是海量,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你花一辈子也可能读不完。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态度:应该择优而读,以便提高读书效率,防止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v2K6y|6,  
k z{_H`5.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优”?什么是经典? 0Tp,b (; n  
  所谓“经典”,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一直缺乏精确的、公认的、恒定的定义尺度。 C] dK/~Z#r  
  首先,市场空间能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吗?不能。民国时期的张恨水,鸳鸯蝴蝶派大师,畅销书第一人,其作品发行量总是百倍、甚至千倍地超过鲁迅,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鲁迅没法同日而语。艺术上相似的例子,有韩国的“鸟叔”,以“江南style”骑马舞风靡全球。他肯定是个成功人士,但大概不会有人把他当作一个舞蹈家。 A4Sb(X|j  
  接下来,作品长度能成为经典的一个衡量标准吗?也不能。四书五经——五经稍长一点,就说四书吧,还有圣经,唐诗宋词,都篇幅短小,但它们的经典地位无可怀疑。法国的梅里美、俄国的契诃夫、中国的鲁迅、阿根廷的博尔赫斯,都没写过长篇小说,但文学史不可能把他们的名字给漏掉。 ~3'}^V\  
  最后,一时的名声地位和社会影响,似乎也不能成为经典的衡量标准。诗人陶渊明生前名气并不大,钟嵘撰《诗品》,只是把他列为“中品”。他受到推崇是宋代以后的事。孔子似乎比陶渊明更倒霉,生前到处投奔,到处碰壁,有时连饭也混不上,自我描述为“丧家之犬”。他被奉为儒家圣人,是在他逝世几百年后的事。 g._`"c  
  我们排除上述假标准以后,当然不是不可以设定经典的大致标准。我试了一下,想提出这样三条: &[#iM0;)W0  
  一是创新的难度。前人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做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做的是蠢才。由此可见创新之可贵。创新是经典作品的首要特征。古典小说《西游记》,实现动物、人类、神鬼的三位一体。虽说此前的 《淮南子》《山海经》已含有零散的神话叙事,但像《西游记》这样大规模的神话作品,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创意,上了一个大台阶,你不服不行。在英美社会的多次经典小说评选中,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其实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难读,我就没读完过。但它被很多人推崇备至,如果有什么道理的话,恐怕就在于它的意识流手法,深入到人类的潜意识,揭破了幽暗、迷乱、但非常真实的另一个精神空间。同时代的伍尔芙、福克纳也尝试过,但乔伊斯做得更彻底、更高难、更丰富多彩,因此成了一座里程碑,绕不过去的一个大块头。 lD+f{GR  
  二是价值的高度。创新不是猎奇和搞怪。创新贵在思想艺术的内涵,看作者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中国汉代有个东方朔,是那个时代的笑星,段子王。如果拿他和另一个笑星卓别林相比,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高下立见。卓别林不光是搞笑,不光是娱人耳目,他的《摩登时代》批评工业化对人的“异化”,至今还是深刻的启示,能与黑领、蓝领、白领打工仔们的现实感受接轨。他的《大独裁者》抗议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专制,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还看过他晚期的一个作品《舞台生涯》,风格大异,差不多是悲剧。这样,他的笑不止是反讽,经常透出同情、悲伤、愤怒、深思,有很多层次,有多方面的才华释放,显然把那些只会挤眉弄眼的二、三流笑星甩下了几条街。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谢灵运与陶渊明。谢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那些诗虽然华丽,虽然优雅,但好像都是旅游诗,是在度假村里写出来的,多少有些花式小资的气味。陶渊明就厚重和宽广得多。他的诗里有劳动,有民众,有情怀与气节。“盥濯息檐下”,这一句是说收工回来,在屋檐下接水,洗洗脸,洗洗脚。“壶浆劳近邻”,这一句是说提一壶米酒或汤水,找农友们聚饮和聊天。想想看,如果没有深切的乡村感受,没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这些句子如何能写得出来? ]'q"Kw/10  
  三是共鸣的广度。这里的“广度”,不是指曲低和众的那种畅销和流行,而是指作品具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能力,跨越阶级、民族、宗教的能力,具有某种普遍性与恒久性。鲁迅《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典型。其“精神胜利法”,以前被人们说成是“国民性”,其实哪止是“国民性”呢,应该说在哪里都有,在哪个时代都有,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精神弱点。塞万提斯笔下的 《唐·吉诃德》也是一个老“梗”。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一厢情愿、不自量力、入戏太深的家伙,那些自恋和自大的家伙,通常还会说“这就是个唐·吉诃德”——可见这一形象已深入人心,可能长久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些作品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四处讨好,八面溜光,擅长文学的公共关系。事实上,他们都有强烈的个性,甚至在有些读者那里可能形成接受障碍。只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内涵超丰富,以至对于读者来说,它们的一些异味和苦味已可忽略不计。我们现在读莎士比亚,几乎不在乎他是否轻视女性,是不是个“直男癌”。 Fm-D>PR  
  我暂时想到的就是这三条。 p#A{.6Pa:  
  在实际的创作中,这三美俱全当然不容易做到,但一个经典或接近经典的作品,至少要在一、两条上达标吧,由此才能产生那些奠基性的、指标性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学成果,即我们所说的经典。 OUM^ u*  
  在这里,标准可粗可细。你们也可以拿出你们的标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提出经典的14条标准。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经典不是你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我看这一条就很不错,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实用、很简便的鉴别方法。 b_v{QE<  
  (作者为知名作家,本文为他近期所作演讲的一部分)(文汇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_~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