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新思新论】新形势下腐败心理的演变及对策思考
cyh951751离线
一般用户
级别: 800米会员
UID: 25
精华: 2
发帖: 241
财富: 1357 鼎币
威望: 66 点
贡献值: 11 点
会员币: 2 个
好评度: 83 点
在线时间: 322(时)
注册时间: 2007-06-29
最后登录: 2023-09-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新思新论】新形势下腐败心理的演变及对策思考

                          【新思新论】新形势下腐败心理的演变及对策思考
                                                    程友华

        腐化堕落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腐败行为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很严峻。在短短半年里,仍有不少省部级的“老虎”因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被“双开”、村官级的“苍蝇”因违反规定而“落马”。
        是监管力度不大,是监管手段缺失,还是问责处理不严?有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先后有15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过800只“狐狸”归案。
        无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如此强硬的高压态势,腐败行为为何潜滋暗长?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与内因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密不可分。
        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从立规矩建制度、到制定细则抓落实、再到监督约束抓规范,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管党治党新体系,也创造了有目共睹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客观地看,有些制度在一些地方、企业和基层的落实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些正如中央巡视组所通报的一样“在一些企业、一些地方‘苍蝇式’腐败还比较突出”。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行不严、落实不够,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让“老虎”“苍蝇”都感到有机可乘。于是,搞关联交易者有之、钻政策空子者有之、打“擦边球”者也有之。而这些行为一旦未被发现而得到及时纠正或制止,就会让人错误地把不正常的行径当成了“正常”,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形成“正常”条件反射予以贯之,从而在有意无意间使腐败心理逐渐扩张,最后或因防线崩溃而失守,或因受制于人难自拔。故笔者认为,除草虽除根,除恶需务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正风肃纪。
          这根在哪里?表现在行为,实则在思想、在意识、在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外因作用再大,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笔者试图从内因入手,分析研究腐败心理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以期能抓住各个环节的特点和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查错纠偏,高扬反腐之利器,遏制腐败之歪风,弘扬民族之气节、营造纯朴之党风。
        一、腐败心理的演变及其主要表现
        从当前发生的腐败案例来看,尽管腐败者的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很多,但究其过程来说,都是随着欲望从无到有的无限膨胀演变而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徘徊犹豫期。这个时期,常常是“拿”与“不拿”心理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因为从众多的腐败来看,不论是“老虎”还是“苍蝇”,他们都不是生来爱贪。犯罪初期,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徘徊犹豫,甚至恐惧,既想“伸手”满足个人私欲,又恐“被捉”而身败名裂,内心斗争非常激烈。
        这一时期,侥幸心理常常成为其主要表现。所谓侥幸心理,是指由于偶然的原因使行为获得成功或免遭惩罚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错误,并会产生严重后果,但觉得这种后果不会发生的赌博投机心理。
        这种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驱使人走向坟墓的精神鸦片,使人一旦侥幸成功后很容易上瘾,进而导致私欲不断膨胀,认为自己做事严密,可谓天衣无缝,完全可以瞒天过海;认为自己有精心构筑的关系网,即使万一查到,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而坚信“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有的甚至还认为,别人腐败都没有发现,错误地认为自己同样可以幸免,即使被发现了“那也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规矩意识、没有畏惧心理的最终结果,就是贪腐之门洞开,腐败心理蔓延。
        第二阶段:矛盾冲突期。这个时期,心理基本失衡,在“拿”与“不拿”之间“拿”明显占据上风。这个时期的心理状况就不再是侥幸的问题,而是攀比。虽然有些人有时候也“不想拿”,但在徘徊犹豫期没能把控住,结果授人以柄而受制于人;有些人因为侥幸的成功自以为有些“经验老道”;有些人因为有些腐败没被发现受到查处,使他们感到别人腐败得了“好处”“自己不拿有一种吃亏感”,于是攀比之心油然而生。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程度取决于其经济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高消费示范效应产生。有的人碍于“面子消费”和“官场红眼病”,滋生相互攀比之风。如有的人热衷于与社会上的富豪比,羡慕别人住洋楼、开豪车、拥娇妻,觉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就开始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有的人看到别的人能力不怎样却“混”得有声有色,于是产生“大家都贪自己干嘛要吃亏”“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错误认识和攀比心理。
        这种心理使他们认为有权有势、有名有利就是有成就,认为有权有钱就能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送子女出国留学就能造福后代,挥金如土就是有身份、有面子。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随着攀比心理的日益膨胀,攀比对象的身份越来越高,最终只能在腐败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其实,人与人相比本不是什么坏事,但比什么、怎么比,却大有讲究。如果只看到负性攀比,越比就只能在腐败泥潭中越陷越深。
        第三阶段:防线崩溃期。这个时期,心理天平完全倾斜,全然没有“不拿”的犹豫与顾虑,有的甚至就是疯狂索取,一颗永不满足的贪婪之心暴露无遗,致使胃口越大,形成放纵心理。表现形式也从当初的徘徊犹豫、矛盾冲突发展到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地直接索取;有的为了达到私欲目的,故意设置障碍迫使他人就范;有的虽然自己不伸手要,但却默让亲戚朋友“扩大自身影响范围”搞权钱交易,或暗示身边工作人员拐弯抹角吃拿卡要。不一而足,既没有一点党性观念和原则,也没有一点法制意识和底线。
        心理防线的崩溃,就是私欲扩张的开始。在这个时期,财物已经填不满他们的欲望。于是,有的人不仅利用手中职权继续大肆谋取私利,还无止境地追求权力、美色,甚至搞权权交易、权色交易,致使欲望之门大开。这既是一切腐败行为的催化剂,也是腐化堕落的深层次原因。正如毛泽东在建国之初所言:“有些共产党员,他们在冲锋陷阵面对敌人的钢枪刺刀时不愧英雄称号;但却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最终打了败仗沦为贪欲的奴隶,坠入腐败的深渊”。
        二、有效预防腐败心理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客观审视面对的挑战,树立必胜信心,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认真领会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结合现状分析前述腐败心理演变过程,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预防机制,还需要从人的思想认识入手,把握腐败心理演变规律,针对腐败心理进程,充分发挥心理防治的抵御性、防范性、调控性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强化健康心理, 构筑“不想腐”的心理防线。构筑腐败防范心理,贵在心理意识自觉不愿腐败。重点要建立心理预防干预机制,关心他们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平时注意观察行为主体语言、表情、举止、行动等来推测其心理变化,发现腐败苗头就要立刻采取行动进行心理干预。要知道,心理压力是很多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腐败行为与腐败主体的心理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一些贪官的忏悔录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些人的腐败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得不到缓解时,通常情况下就只能通过腐败行为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对此情形,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其缓解和释放部分心理压力,防止腐败心理漫延扩张。我们要采取强力有力的措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心态,塑造健康人格;要依靠信息系统、人际关系等相关活动,想方设法帮助其提高心里沟通与交流能力,必要时可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的谈心方式,融情于理,融事于法,定向沟通。也可采取专人负责的方法,对行为主体实施过程追踪,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构筑“不能腐”的心理防线。综观现实,我们不可否认,腐败心理的存在和我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缺位、制度老化、制度缺陷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我们制定的制度科学完善,使权力运作程序公开透明,将权力运行过程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想腐之人慑于强大的监督约束力,相信无机可乘,也会自加收敛。所以我们要通过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健全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堵塞制度漏洞,遏制和消除贪利职务犯罪的诱因。同时要健全事务公开制度,将决策过程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将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构建“不能腐”的心理防线,使行为主体无空子可钻。
        (三)严惩腐败,提高腐败成本,构筑“不敢腐”的心理防线。美国学者罗伯特ˑ克利特提出了一个有关腐败问题的公式: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这个公式从腐败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腐败受益、腐败成本和腐败动机之间微妙的但却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系,这是西方风靡一时的经济分析方法在腐败行为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实施腐败行为的精神刺激和内心动力的腐败动机,取决于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就是说,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腐败行为发生的风险就会增加;反之亦反。由此可见,对贪腐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只能增压不能减,重点要抓住职务犯罪多发领域和重点部位,集中力量巡查巡视,严肃查办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经济领域和公共服务中的职务犯罪,严密编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法网,让他们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思想上后悔莫及,破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使行为主体不敢贪。
        (四)建立风险岗位动态调整管控机制,构筑“不容腐”的心理防线。我们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环境与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一个区域、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甚或是一个岗位长期主政,势必会形成熟悉的“活动圈子”。 在这个圈子内,出于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关系、相互之间的交易往来以及经济上的利益均占,监督制约比较乏力,有的监督基本上就是形同虚设。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情形,建立完善风险岗位动态调整管控机制非常必要。重点要对内部岗位特别是管人、管事、管权、管物、管资金等“五管”岗位进行风险识别,明确岗位风险级别,并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每隔一段时间或轮岗或互动一次。同时要借助内部审计、内部监管、制度体系等管理工具,借助外部专家审核机制,对高风险岗位进行必要的“特殊”审核,让风险岗位人员在各项严格的管理中处于相互监督和制约中,减少侥幸心理,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