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福州关于郑和的两件国宝
羊君离线
党员领导干部除了素质高、为民服务意识强外,工作上还应该雷厉风
级别: 综合论坛版主
UID: 33891
精华: 58
发帖: 170364
财富: 984245 鼎币
威望: 67 点
贡献值: 264 点
会员币: 2 个
好评度: 193 点
在线时间: 6239(时)
注册时间: 2014-02-21
最后登录: 2024-03-2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0

福州关于郑和的两件国宝

l46F3C|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OX`n`+^D  
YQ)m?=+J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临行前为祈求平安而铸的铜钟 Ii,:+o%  
\O:xw-eG   
 来源:收藏快报 \S<5b&G  
W^N"y &  
  福建宁化 赖晨 +i>q;=~  
@ubz?5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对此,福建人民特别是福州闽江口劳动人民也出了大力。福州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从郑和首次航海算起,距今已经有610年了。他在福建的遗物饱经沧桑,剩下的寥寥无几,如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郑和铜钟”,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第一首直接史料,可以修订补充文献史料记载中的某些失误与不足之处。 \fz j fZ1n  
5VTbW   
  郑和碑是明朝宣德六年(1431)十一月,郑和等在长乐时,立在南山天妃(后)宫的石碑,是现存有关郑和航海史的七方珍贵刻碑之一。碑文明确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及前六次访问亚非国家与地区的状况,并褒扬了在航海过程中天妃娘娘(妈祖林默娘)的保佑之恩德。 []]3"n  
@ tIB'|O  
  郑和在长乐南山创建了天妃宫、重修宋代南山寺,在天妃宫之左侧建造了三清宝殿一所。于是,这些宫、寺、殿和宋代南山塔(三山塔)组合成为南山建筑群体,蔚为壮观。郑和修建的建筑物因为种种原因而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郑和碑文中欣赏当时“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的雄伟景观。 `@e H4}L*  
( 7?%Hg  
  明弘治三年(1490),对郑和抱有成见的长乐知县潘府,企图抹掉郑和史迹,他废掉三峰塔寺、天妃宫、三清殿,改作“南山书院”,仅存一隅之地供奉天妃神像,让航海人员前往行香。至乾隆二十六年(1767),知县贺知俊在西关外另建一座天后宫,移去天妃像,这里归书院所有,原有建筑物逐渐改换面目,有的仅存废址了。1929年,当地民众在南山天后宫废址中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县知事吴鼎芬将其移立在县衙思善斋。他查考了古书,看到碑文所记郑和出使年月与《明史》不符,而认为此碑是后人伪记的,派人将其移置于县署“思善斋”侧,便不再过问了。吴鼎芬离任后,碑石又被乱草掩盖。1935年,湖南湘乡人、县长王伯秋偶然间在县署档案中,发现了这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碑刻的记载,于是费尽心机寻找,终于在荒烟蔓草、衙内瓦砾堆中重新发掘出此碑。他认为此碑正可订正《明史》的错误,便将其拓印并抄录油印成册,分赠友好,由是引起国内史学界重视,被称为“郑和碑”。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珍藏重要的文物,将郑和碑运往南平福建省建设厅仓库寄藏。 Xp~]kRm9  
;gMh]$|"  
  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间,长乐县发现明代郑和天妃灵应碑,其文字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足为补正明史之缺略,法国汉学大师伯希和氏因之修正其对郑氏史迹之论著,殊为本省近代学术上之一大发现”,曾轰动国内外。1948年,碑迁回,立在吴航小学(今长乐师范附小)校园内。依史学家郑鹤声访问记所载。全文见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六日天津大公报,对郑和历次西征年岁地点记载翔实,足补正史及稗乘谬缺。1961年“郑和碑”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P{&UwMmh  
u .2sB6}  
  郑和铜钟,1981年6月在福建南平市茂地公社依朝村外华光庙被发现(一说被南平地区物资局局长张茂贵在市物资局仓库发现作为废铜收购来的铜钟)。铜钟铸就后为何会留在南平呢?在铜钟的原存放地,离城30余华里,海拔千米的茂地公社依朝村,当地的老人卢远义和卢传艺说,此钟早年悬挂于雪山寺,明初该寺毁于火,被移至华光庙,已有100余年了。迄今依朝村仍流传着铜钟的故事。 W$JA4O>b  
'MUrszOO.e  
  郑和铜钟在南平发现后,先后有《福建日报》、《福建文博》、《福建工人》、《文汇报》、《民族画报》等报刊报道。1983年,郑和铜钟从南平护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精选文物展览。后经国务院批准,铜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中国历史博物院珍藏。南京博物馆复制三口,南平市博物馆陈列的为复制品。1985年7月间,在江苏郑和纪念馆召开的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大会展出。 qc6IH9i`  
%yMzgk[u  
  此钟通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厚2厘米、重77千克,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每字1.8厘米,加标点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此钟形体古朴,饰纹优美,铸工精良。 `-H:j:U{  
YzZF^q^I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仲夏指农历五月。这一年郑和61岁,受朱瞻基的派遣,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HBvs=i  
(6BCFl:/Q<  
  据祝允明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由南京龙湾启程,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431年3月)到达长乐太平港,当年十二月九日由五虎门出海,其间在长乐停泊了9个月之久。这口铜钟铸造于宣德六年五月,郑和等人正在长乐。又据《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今年(宣德六年)春,仍往诸番,泊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糜不具备。”上述资料证实,郑和等是为供奉三清宝殿而铸造铜钟,其目的是祈求第七次下西洋往返平安。 Vd0GTpB?1  
qj6`nbZ{va  
  据民国时曾在长乐吴航小学教书的刘家敏和在该校读书的王煌官等人回忆,“郑和铜钟”就曾挂在该校作为校钟,抗战时,长乐人民怕珍贵文物落入日寇手中,便运往南平去了。抗战胜利后,并没有把它运回长乐。 t4IJ%#22  
=vc5,  
  “郑和碑”、“郑和铜钟”一样,是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遗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文物,是祖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具有特色的福州历史文化,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遗产。这些文物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也为福州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锦上添花。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就是我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206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