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或许你的知识面,是你进步的阻碍
    敬业心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20208
    精华: 50
    发帖: 41625
    财富: 567143 鼎币
    威望: 49 点
    贡献值: 200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1609 点
    在线时间: 8485(时)
    注册时间: 2011-09-01
    最后登录: 2023-11-13
    楼主 发表于: 2018-02-07  
    0

    或许你的知识面,是你进步的阻碍

           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个头衔,不如说是一个鞭策。因为,要做到“终身学习”,实在太难了。 NYp46;  
    l)( 3]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学习的本质聊起。 *Nh[T-y(s  
    97L# 3L6t  
             先思考一下:7 x 6 等于多少?这完全不用思考,每个人都知道,等于 42 。为什么你会下意识地知道答案是 42?因为我们从小就背过九九乘法表,七六四十二,非常简单。但如果现在告诉你:我们修改定义了,7 x 6 不再等于 42,而是 84 —— 你会是什么感觉? ygfUy  
    R8<P}mv  
           从「七六四十二」到「七六八十四」,你需要多久才能将思维转变过来? "94qBGf  
    %13V@'e9  
    几天时间?恐怕不行。我保证,至少在几个月之内,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时,依然会时不时弄错。 :B]yreg  
    f 8836<c  
    为什么呢?这要涉及到生理结构。 @t?uhT*Z=  
    O0 ,=@nw8.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聊过: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说到「鸟」时,我们立刻想到「飞」,就是因为,储存「鸟」的神经元,和储存「飞」的神经元,之间被一条通路联系了起来。 H)l7:a  
    I Z{DR  
    这就是学习的模式:通过不断地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系,将我们散落的概念和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我们的知识网络。 l^E)XWd  
    c0u1L@tj  
    这些都很好理解,但你有没有想过:两个神经元一旦建立了足够强的联系,要如何才能把它拆开? YB'BAX<lI  
    xnD"LK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引入第三个神经元。 2uM\?*T@  
    0Wc8\c  
    通过强化前一对神经元与它之间的联系,来弱化前一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qF t:{-h  
    ]<IK0  
    具体来说,就像前面的例子:通过告诉你,7 x 6 不等于42,而是84,慢慢的,让你在「7 x 6」与「84」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拆开「7 x 6」与「42」之间的联系。 $:SSm $k  
    %/Y;  
    但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改变一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从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前者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比后者多得多。 w [7vxQ!-  
    3Ja1|;(2  
    道理也很简单:后者只需要「强化」这一个操作,而前者需要「强化」和「弱化」两个操作。 &x<y4ORH|  
    &F#K=R| .j  
    并且,如果这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用得非常多,那么,它就会被不断强化。这时,我们拆开它所需要的难度,又会不断增大。 x C+TO  
    6E@qZvQ  
    所以,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接受新知识,而是改变固有的认知。 &a bR}J[  
    }IGoPCV|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任何在我15岁以前诞生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常识;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人类未来的壮举;而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骗子。 VgyY7INx9  
    <m X EX`?  
    这句话很有趣,它点出了一个事实: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我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在下降的。 x l4A<  
    \t^h|<`  
    这个事实众所周知,并不新奇。 M|xs>+r*  
    2Bg0 M  
    但看完上面的分析,你会知道,严格来说,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我们具备的知识量」的增长。正是我们现有的知识,成为了我们继续向上进步的障碍。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生理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性的问题。 L:E?tR}H  
    eT6T@C](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有一个明确的规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起相关的知识,也就越快。 _/`H<@B_U  
     q,v)X  
    这一点是对的,但并不全面。严格来说,知识量与知识接受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向上 —— 它更接近一条抛物线的形状。 9S]]KEGn4  
    Cmj+>$')0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知识量达到某个峰值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排斥新知识。 Yb;$z'  
    XdxSi"+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拆开」旧联系的资源耗用过多,甚至超过了建立新联系带来的效用。 >qC,IQ'  
    $;%k:&\f  
    这就导致了,我们会下意识地怀疑、拒绝和排斥新事物,以维护我们心中的「稳态」。 Th>ff)~ e  
    G"|`&r@  
    只不过,这个稳态所形成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致是30-40岁。 lLi)?  
    K)[DA*W  
    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心智上、性格上的成熟,也包括大脑的成熟 —— 大脑建立新联系的动机和能力减弱,维持现在状态的倾向变强。 %{HeXe  
    DA wUG  
    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 g]^^  
    {f:%+h  
    我们越来越不会思考了,我们只是遵循着大脑的习惯、反射和经验行事。 WYXh1_nyk  
    '| rhm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回到前面的分析。 ::R5F4  
     \qj(`0HG  
    一对神经元联系的强度,主要跟两个因素挂钩:一是这对联系所形成的时间,二是它们被日常提取和调用的频率。 SM8Wg>  
    0S71&I$u]  
    也就是说,一对概念,一句命题,一个知识点,日常生活中,它出现得越多,你用得越频繁,它的联系也就越强,越接近于一个整体。 G24 Ov&H  
    7/b\NLeJ'  
    当这个「联系」强到一定程度,强到你不会去怀疑和思考,而是下意识地将其作为问题的「根基」时,它就形成了一个框架。 )LDBvpJyQ  
    KO3X)D<3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框架。 ur K~]68  
    AMf{E  
    我强调过很多次,不要陷入框架。框架是怎么来的?就是这样来的。 Z(:q.{"r  
    {k8R6l1  
    比如: ~D\zz }l  
    ykat0iqo  
    男主外,女主内。 ;Qq<5I"y  
    工作最首要的条件是稳定。 m;@8z[ ^5  
    择偶的第一标准是贤惠勤劳能干。 f1,VbuS9I  
    …… BOdd~f%&tn  
    你会发现,生活环境越封闭,日常接触到的事物中,熟悉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形成这种固化的思维框架。久而久之,我们的整个思考过程,都会建立在这些框架之上 —— 我们会下意识地将它们看作「公理」,用它们来进行思考。 OD;F{Hc  
    {DWL 5V#M  
    比如:你怎么可以挑这份工作呢?它一点都不稳定嘛,要是被辞退了怎么办? &UfP8GE9  
    RBOg;EJ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将「稳定」,作为衡量一项工作「好不好」的标准。我们很难去思考:也许现在择业,已经不太需要考虑「稳定」了呢? iV2v<ap.n  
    !\Vc#dslt  
    觉得这种现象很少见?其实,在公众号的读者中,以及我身边的职场新人里,我就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话: ^Cy=L]  
    s@D/.X  
    工作不就是出卖自己的时间吗,为什么要卖力? uyDPWnYk  
    @P @{%I  
    老板又不给加班费,凭什么要加班? A} v;uNS]  
    ^ i8"eF  
    哪有什么理想、事业,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用的。…… u%sfHGrH  
    h h7unHt-  
    这样的思维,其实就还停留在「体力劳动」的范畴 ——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报酬。出卖得越多,得到的越多。价格不合理,我就不干。 (bp4ly^  
    JBk >|q"  
    如果你停留在这样的思维,将其当成真理,那只会制约自己的发展。 ^aR^M\38  
    Cm%|hk>fQ  
    所以,我常常说,深度思考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模式的怀疑。 45A|KaVpg  
    GW,RE\Q:  
    当我思考时,我默认了哪些条件为真? <\`qRz0/  
    我为什么相信它们?它们一定是真的吗? "el}9OitC  
    如果忽略它们,我能得到什么新的结论? ~1:_w ni  
    你看,深度思考跟终身学习,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深度思考,要求我们关注本质,反思自身,排除各种外在和内在框架的影响,尽量让我们的思考更加贴近客观真实。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质疑、完善和更新知识节点的联系。 ^2C \--=;  
    7.FD16  
    终身学习为深度思考提供养料,而深度思考为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_?v&\j  
    !q!5D`  
    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完善我们自身,提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掌控。 tE WolO[\  
    7A"v:e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我们落入「固化思维」呢? z9Nial`p  
    4@r76v}{  
    1. 接触新信息 G3dA`3  
    4t,f$zk  
    信息是一切思考和学习的原料。前面已经讲过,如果我们日常的生活范围,局限在很小的一片天地里,那我们就会不断加强自己固有的认知。 )m_q2xV  
    |'qvq/#^  
    久而久之,后果就是,我们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会慢慢觉得它「变得陌生」,陌生得不敢认识,不敢打破自己的稳态。 /(8"9Sfm  
    :Lu 9w0>f  
    很多人有一种心态,就是觉得研究工具和渠道是一种「折腾」。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手段、方式,「够用就好」,有什么好折腾的? #5%ipWPHb  
    YHzP/&0  
    但对我来说,打磨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流,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接触不同的信息,可以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其他人多知道一点东西。 U%)-_ *`z  
    =*{Ii]D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提升,日积月累,也许就是巨大的优势。 k&lfxb9pd  
    1+ 9!W  
    所以,读书,学习,获取信息 —— 不要把它们当成每天要完成的计划,而是要跟吃饭一样,当成一种习惯。 ]FEDAGu  
    }'`}| pM$  
    尤其,不要太重视「热点」,而是要关心「前沿」。 oy\U\#k   
    .<4U2h  
    什么是热点?众所周知的东西,就是热点。而一个信息如果已经众所周知,那它也就没有了价值。 Qz4Do6#y  
    T/234;Uf|  
    我们真正要去做的,是追逐「前沿」:不断地拓展我们对某个领域的认知边界。这才是有价值的。 yb6gYN  
    X wIKpr8  
    如何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同样,还是这几句话:英语,谷歌,靠谱的信息源。 <f#pS[A  
    z1nKj\AM2  
    为大脑注入活水,才能不断保持它的活力。 tUi@'%>=5  
    XaF;IS@A  
    2. 接触相反观点 ~,7Tj  
    %>!W+rO,  
    人总是有一种心态:证明自己是对的。因此,我们会下意识地接受相同立场的论点、证据,忽视立场相悖的材料。简而言之: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长此以往,我们的神经元回路会被不断强化,乃至固化。慢慢的,我们就真的再也听不进其他观点了。到那时,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基于我们前二三十年的经验和积累。 J p)I9k,Ez  
    *i>hFNLdOM  
    我们只是活了三十年,然后重复了几万天。 K57u87=*X?  
    MU:q`DRr  
    如果你不想陷入这样的状态,一个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接受双面的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整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i}5M'~ F  
    apjoIO-<  
    也就是说:不要追求思维的「完美平衡」,而是去追求「动态平衡」。 Q zp!)i  
    RQ;w$I\  
    还是引用查理·芒格的名言:我觉得我不配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它。 $Y M(NC  
    C#n.hgo>I  
    3. 保持开放心态 k)R~o b  
    SP"t2LTP  
    前面说过,当我们将某个知识「内化」成思维框架时,我们的一切思考,都会基于这个框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会先默认它为真,再基于这一点进行思考。 *Hz]<b?  
    fd$nAE  
    这导致什么后果呢?如果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抵触,我们的接收就会非常困难 —— 因为它影响到了「思维系统」的稳定性。 upnX7as  
    9[R+m3V/`  
    比如,许多人经常问我:某某工具和某某工具究竟有哪里不一样?能不能合并起来?—— 明明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扯到一起呢? +GncQs y  
    p z\8Bp}yo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也一起吐槽过这个问题:要告诉别人一个新的知识点,很容易;但要改变他先入为主的认知,非常非常难 —— 因为他总是会用旧的认知,去理解和思考新知识。 Q^*4FH!W  
    Irui{%T  
    这就导致了,他接受到的东西,总是有偏差的。 %bS1$ v\n  
    p<+Y;,+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L7[f-cK2:  
    OXnTD!m>{  
    面对一个新事物,多去研究「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可以怎么用」,而不是急着寻找熟悉的方式来解读它。 m- bu{  
    }W0_eQ  
    甚至,有机会的话,去试着接触一下,用它的思维,体验一下,改变自己的习惯。 &"( zK"O  
    YC(X= D  
    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我们的大脑,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敬业心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余梦伦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