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谢有顺:许多作家的写作训练远远不够
听者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5943
精华: 41
发帖: 11132
财富: 223337 鼎币
威望: 43 点
贡献值: 14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124 点
在线时间: 1538(时)
注册时间: 2014-06-14
最后登录: 2020-11-30
楼主 发表于: 2018-02-09  
来源于 转载 分类

谢有顺:许多作家的写作训练远远不够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听者 执行加亮操作(2018-02-14)
  1月20日下午 ,谢有顺《成为小说家》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小众书坊举办。《成为小说家》一书为近年来谢有顺在各个场合有关小说创作的演讲精选。分享会上,谢有顺与70后小说家阿乙、徐则臣围绕“成为小说家,做一个有偏见的人”展开了讨论。 nLmF5.&  
!@wUAR Q  
@2mWNYHR*>  
rA^=;?7Q  
  《成为小说家》 f$9|qfW'$  
+>%51#2.Q  
  作者:谢有顺 8'_MCx(  
+v'2s@e` #  
  这本书是我在各地给作家讲课时的演讲记录,演讲记录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优点是口语通俗好懂,能把比较深奥的道理讲得让普通听众听懂,这也使得这本书比一般的理论书籍更具一些可读性。它的缺点是不如学术书那么严谨,那么逻辑严密和周全。当把这些演讲形成一本书的时候,为什么值得来做这个活动?我觉得在当下中国,谈小说写作的书并不是太多。可能大家读过很多关于小说评论的书,这些书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发表议论,但具体到小说这样一个体裁形式,讨论小说应该怎样写,或者说小说写作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这类书,不是太多。 =v 'Aub  
q317~ z_nl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N8k=c3|  
V#|/\-@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的话,我觉得是它和每个写作者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我对小说的理解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贴近创作本身,也研究了一些创作中比较明显的内在问题。它跟我之前的评论还不太一样,评论可能更多是以一个评论家的身份解读一部作品,这个解读是个案性的。但是谈写作,尤其谈小说写作,有一定的公共性,或者说一些写作者都要遵循、认同的共通的东西。因此,这本书更多的是关于小说写作如何展开的一些探讨。 GY.iCub  
dA E85  
  如果让我来概括,我的小说观核心的想法,跟我这本书里其中一篇的题目,也就是我的一句话大有关系,叫“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9[teG5wA a  
8 R7w$3pp\  
  “从俗世中来”,我强调的是小说如何面对一个具体的物质世界和生活世界,如何写得精细、准确,甚至可以被还原,合乎情理和逻辑。此外,关于小说写实的方面,能够还原一种具体的生活还不够,还要让人看见背后的人物内心有怎样的挣扎,有怎样的命运感,有怎样的一个灵魂空间。这种实与虚的关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具体的落实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 s otZT  
7 h0u7N  
  很多的作家并不是很重视写作的物质外壳,但细节是否合理,语言是否准确,很能见出一个写作者的功底。也就是说你对所写作的内容熟悉到什么程度,以至于你所写的东西是否合乎情理、可以被还原,这看起来是一个写作的基本,其实也能看出一个作家究竟花了多少的时间精力,对他所写的对象、人群熟悉和了解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Yyd]s\W  
{:b~^yW  
  细节的漏洞会瓦解读者对作品的信任 Ju&FwY+  
j%D{z5,nKm  
  很多人没有这方面意识,以为写作就是想象和虚构。我觉得这些年来,尤其在小说写作上,过度强调了想象和虚构的意义。想象和虚构当然是文学写作最为重要的才能和基础,但如果你认为小说写作就单靠想象和虚构,这肯定是不够的。除了想象和虚构,譬如实证,譬如具体的细节雕刻,也很重要。有些东西需要想象,但想象要有一个根基,要有一个基础。也就是说想象要可以被审核,可以被还原。要写好一本历史小说,肯定得对历史有非常具体的理解研究,比如那个时代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礼、葬礼是什么样,他们的礼仪、风俗如何。不是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究和调查,没有对这些东西做实证,你可能就写不好。有些历史小说,动不动就写主人公带一千两银子上路,作者根本不知道一千两银子有多重,主人公背不背得动;他也不知道这样一个职位的人一年收入多少银两;他不知道吃一次饭,买一匹马,买一个丫鬟多少钱。假如他对那个历史时期的用度、银两的交易都没有了解的话,一写到买东西,马上露馅,马上被发现他不了解这段历史。 iq?T&44&  
~wF3$H.@;  
  不要小看一个细节,细节的漏洞会瓦解对整部作品的信任。尤其一个接一个细节,如果都让人看着虚假,不符合那样一个语言情境,读者慢慢就不信任你了。 |z"$^|@d?  
[b&V^41W  
  我经常说,我们读作品,尤其读小说,其实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签订了一个阅读契约。我们之所以还愿意看下去,是因为我相信你讲的是真的,相信你讲的是对的。一旦我认为你讲的是假的,我就不会再看下去。好比我们看电视剧,如果连续出现很明显的漏洞,细节不合理,对话离谱,自然就不会继续看这个电视剧了,这意味着和这部电视剧的契约瓦解。所以一部作品要赢得读者的信任,这个信任不是凭空来的,我觉得是一点一点累积来的,是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词语累积起来的。但凡一个好的作家,绝对不会随意地对待他笔下的某个词语、某个细节。 J7C?Z  
HG< z,gE 2  
  中国许多作家写作训练远远不够 -T i<H9OV  
C9!FnvH  
  王安忆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她说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就喜欢福楼拜的小说。为什么呢?因为福楼拜的小说里,细节和人物关系可以像钟表一样精细。他写的房间、街道,甚至可以被真实还原出来。到一定年龄你会很留恋这种特别匀称、特别精密、特别见功夫的写作。即便写纯粹想象性的作品,比如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小说人物的情感处理,依然是要经过实证意义上的考核。 9W+DW_M  
$tI<MZ&Z  
  所以我说,写作也是一门学问,写小说尤其是一门学问。就像我们做学问一样,写小说也需要研究、调查,它也需要被还原。要写好一个人,你也要研究这个人,要去做这方面的学问。这是我这些年反复强调的,如何还原一个物质外表,如何把俗世生活写得精细和准确,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来讲探索灵魂,你要张扬什么样的精神,你要实现什么样的精神性抱负,我觉得这是写作的两个方面。现在中国很多的作家不是没有想法,甚至也不是没有野心,我恰恰觉得可能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在写作的基础性的物质性的方面,写作训练还远远不够。 J] w3iYK  
)siW c_Z4  
  成为小说家的条件和要求很多,我们刚才讲的实证、调查、常识,包括物质的外壳,这些是基本的。任何一个作家都要有自己的写作根据,要找到一个他最熟悉、用情最深,同时也最了解的地方。并不是每个人写作的边界都可以无边无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多种题材。很多的作家的写作不是在于他没有写作的抱负,而是在于他没有看到自己写作的限制,懂得限制自己的作家才是聪明的作家。写好一个地方、一种人群、一种生活,把自己扎根于一个原产地,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这样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什么很多作家的写作跟某个地方有特别关系,跟他着力写某一个人群有特别关系?因为这个地方、这个人群他最熟悉,才写得最好。有些作家写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属于他的领域,所以写了很多的作品,也没有形成被读者一眼认出的风格。 mdQe)>  
xpCZlOld  
  中国文学缺乏这样一种思考力 _~{J."q  
P;-.\VRu  
  我读西方的一些小说,经常发现它们在讲一个“好看”故事的同时,都会思索人类的命运。西方电影也是。前两年《星际穿越》上映,我看了好几遍,特别感慨。最近迪士尼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其实探索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主题:人是活在记忆里的,当没有人记住你的时候,或者记忆消失,人类就灰飞烟灭了。即便是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仍然有很多导演在思考我们的灵魂如何得到拯救,在思考一种看起来不可能的精神如何变成可能等一些大问题、有重量的问题。在好看的图像、好看的故事背后,依然承载着非常深刻的精神追问。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文学缺乏这样一种思考力,缺乏思想的这种深度和力度。没有一种雄心要分享更大的精神性的主题、解读更深的内在的冲突,这个匮乏是很明显的。 2VUN  
r%WHYhD  
  中国作家在这方面要受一些启发:既要好看,又能够吸引人的故事,同时还是要引导读者或者包括作家自己去思索。实际上,哪怕是那些好莱坞商业性的作品都可以承载这么沉重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思考的权利呢? Q`6hJgyL  
$tXW/  
  本文刊载于20180206《北京青年报》B 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