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词的基本知识(上) F_C_K"[s
*]RCfHo\=
K5SP8<.
F(#~.i
d65t"U
XT0:$0F
ccu13Kr>E
词其实也是诗,是诗的别体。它起源于民间。隋唐时已有许多曲子词,就是词的雏型。后来经文人整理、发展、创作,晚唐、五代时基本定型。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被认为是词的鼻祖,到宋代词的创作形成了一个高峰,与诗并存发展。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承诗启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所谓承诗就是继承了诗的许多特点,又冲破了某些束缚;所谓启曲是指曲在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比词更自由了。 OGqsQ
,,KGcDBj
<OC|z3na_
~ok i s
词还有其他称谓: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曲子词”“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等。但都不能概括它的特点和摆正它的位置,还是“承诗启曲”这句话道出了它的本质。 l`A4)8Y@
1-bQ
( -
J%n{R60b
`Ufv,_n
词本来是按一定乐谱演奏的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宋代以后,乐谱逐渐失传,词就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th^l*g
,@'M'S
Y!tjaL 9D
11Hf)]M
(一)词调词牌: )"o+wSI1
"=BO,see9
3]9twfF 'J
7JNy;$]/
什么是词调?就是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乐调,相当于我们现在每支歌中与歌词相配合的曲谱。有些曲谱很流行,后人就利用这个曲谱填制新的文词,这就叫“按谱填词”,这个词调就成为一种格式。传下来的词调格式很多,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收826调2306体。今人姚普的《新编规范词谱》收了400调480体。这么多词调,为了使用方便,得给它们起个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b@rU6H
j_r7oARL
f @cs<x
0kD8w j%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也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来说,一个词调有一个词牌,但不少词调(格式)也有几个词牌的,这是由于各家叫法不同,叫做“同体异名”。如《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百字令》;《相见欢》又名《上西楼》、《乌夜啼》、《秋夜月》。反过来,一个词牌一般是代表一个词调(格式)的,但有时一个词牌也有几种格式,叫做“同名异体”。如《南乡子》五代时27字,二平韵三仄韵,到了南唐,变成了56字,上下两片各四平韵。在《唐宋词格律》和《新编规范词谱》中,还例举了一个词牌有好几种变格的。 IHg)xZ
0KF)+`CC>
47iwb
(二)词调分类: V+dfV`*k
(Jw[}&+
%}=$HwN)
)r2$/QF9
第一种分类是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人毛先舒把58字以内的词划为小令,59-90字的词划为中调;90字以上的词划分长调。 ^/W7Xd(s
+fhyw{
_^RN
C)ol
DJE/u qE
第二种分类是按分片划类,词与诗不同,诗一般不分段,词就有分段的问题,一个词牌,限用几段是有规定的,可划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类。“单调”就是全词只有一段,大都属于小令,字数最少的只有16字(十六字令)。“双调”就是全词分两段,术语称上下片或上下阕,双调词占词的大多数,字数最少的34字,字数最多的140字,所以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指的是全词分三段,其中也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双拽头”,即前两段字数、句式平仄相同,第三段不同,且字数较多,前两段像两个“头”,第三长段像个“身”,如《瑞龙吟》。另一种叫“非拽头”,三段长短差不多,但句式、平仄、押韵位置各不相同,如《兰陵王》。“四叠”就是全词分四段。这类词很少,词律以吴文英的《莺啼序》作为定格。还有一种“四叠”是把双调词依照原格式再填一遍,叫“叠韵”,填制的人也不多。 lO9{S=N
3D~Fu8Hg1
(三)词的句式: 5Ag>,>kJ6
&,Q{l$`X
$Yz &x%Lb
D,eJR(5I
律诗和绝句只有五言、七言之分,而词则除了极少数如《生查子》、《浣溪沙》、《玉楼春》等句式整齐外,其他则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不等。一字、二字、三字句,统称为短句;八字以上的句称为长句。 ^+[o+
E|9LUPcb
+^+wS`Y
FbM5Bqv
《一七令》这个词牌,从一个字一句到七个字一句的句式都有。 1TQ$(bI
16N8h]l
oz5o=gt7
g}^/8rW
“诗。绮 美,瑰 奇。明 月 夜,落花 时。能 助 欢 笑,亦 伤 别 离。 z% /ww7H
TjI NxP-O
!P Gow
jX&&@zMq
—。— |, — —。— — |, | — —。— — — |, | — | —。 C6"!'6 W
3n:<oOV
>!)VkDAG
gy =`c MS@
调 清 金 石 怨,吟 苦 鬼神 悲。天 下 只 应 我 爱,世 间 谁 有 君 wCt+{Y3T
3X!~*_iC
_SP
u`=~K
}ZmdX^xB
— — — | |,| | | — —。| | — — | |。— — | | — 'c$9[|x
*Ra")(RnDK
NUnP'X=J,
"tj#P
知,自 从 都 尉 别 苏 句,便到 司 空 送 白 辞。”(白居易) }\0"gM
b<( W}$x
nIi_4=Z
M<p )@p
—,— — | | — — |,| | — — — | |。 _uu:)%
!>:tF,fcB
(1)一字句:多用于开头或叠句,如张孝祥的《十六字令》“归!猎猎西风卷绣旗”;陆游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j7{(
5,c`
_[phs06A
$($SQZK&
(2)一字逗:(或称一字领)这是词中的“领”字,一般不用标点,读时略作停顿,成为一个节奏。一字领多为虚词,习惯上用去声,它能使词上下连贯。如:李清照的《念奴娇》“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辛弃疾的《贺新郎》“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司马光的《锦堂春慢》“叹孤零宦路,荏苒年华”。 `?@7 KEl>
VxFy[rP
j%}Jl
g7P1]CZ}
(3)二字句:一般用于起头,或下片起头,也有用于句中的。 =z3jFaZ
.;:xx~G_Q
'MUrszOO.e
K(d!0S
用于起头的如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o
0uz"}v)
Y2X1!Em>B
RF)B4D-W
用于下片起头的如秦观的《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vG Vp6
+I <Sq_-
DH
!Br
?Qig$
用于句中的如赵佶的《宴山亭》“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zG`f
sPg6eAd~?
f4S@lyYF
6Qb)Uq3}]
二字句也有二字领的如:试问、好是、正是、却是、却又、恰似…… @WHd(ka!
V@:=}*E
(4)三字句:一般为二一式或一二式,还有常用“三字逗”。 SSLshY~d
5{q/z^]
rhTk}2@h
%-/:ps
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惊回首”、“奔腾急”,前句为一二式,后句为二一式。 va(9{AXI
2w|u)ow)
.p9h$z^
TDIOK
“三字逗”常见的有:又岂料、空留得、枉教人、到如今、更那堪、君知否、君不见、当此际、待从头、似这般、都付与…… FRt/{(jro
HoE.//b
d4>-a^)V
+N$7=oGC
(5)四字句:是词的基本句法之一,常为七言律句前四字格式。一般是二、二式,也有一三式或三一式的。 "!Oh#Vf
%4|}&,%%r
0aTbzOn&
R}X_2""
二二式的如:陆游的《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毛泽东的《沁园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m2uML*&O5K
^xw [d}0S
8^/Ek<Qb|
s.`%ZDl@Y
一三式的如辛弃疾《水龙吟》“揾英雄泪”。 %r
5f&{ !N
h}`&]2|]
Q`p}X&^a
三一式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尚能饭否”。 -?w v}o
/zG-\e U
xK),:+G(
C+(Gg^ w
(6)五字句:一般为五言律句。 ),p]n
:Bv&)RK
\B>[je-d
U8QR*"GmT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帘幕无重数”。 Qk~0a?#y5
LF9aw4:>Ou
ndKvJH 4
9-a2L JI
也有一些是非律句的,如姜夔的《暗香》“算几番照我”,再如王沂孙的《眉妩》“渐新痕悬柳”。 [!:-m61
4iYKW2a
(7)六字句:有一二二式、二四式、四二式、三三式几种。 +YQ~t,/
_Qm7x>NT4
i)@U.-*5m
RWh9&O:6'
二二二式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u5cVz_S
G!!-+n<
S.Wh4kMUe
HO%E-5b9
二四式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 #L@} .Giz
;xW8Z<\-
Gsds!z$
8X}^~ e
四二式的如陈亮的《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 2X qTyf<
Cbgj@4H
h.4qlx|
kP!%|&w;
三三式的如司马光的《锦堂春慢》“怎不教人易老”。 vh9kwJyT
GN:Ru|n
ntrY =Y
! 6p>P4TT
但常见为二个三字句,如温庭筠的《酒泉子》“芳草歇、柳花红”。 ]^iFqQe
:3111}>c
)LkM,T
]%gp?9wy
(8)七字句:多为七言律句。但有少数非律句的如刘过的《二郎神》“便欲访骑马山翁”(此为三四式,也有四三式或二五式的)。 52>[d3I3
^-gfib|VGe
+IwdMJ8&8
Nc
G ,0K
(9)八字以上的句子在词中较少见。 mDb-=[W5
ShC_hi
*e(:["v
;): 8yBMk
八字句往往是两个四字句或三五字二句合成,如毛泽东的沁园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贺铸的《天香》“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0S4h67
Oamv9RyDvC
(10)九字句:多由四、五字二句,二、七字二句,六、三字二句合成。 eeZIa`.sX
^Ku\l #B
A ?#]s
pI
&o?n
五四式的如李煜的《一斛珠》“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3 t/ R 2M
I%SuT7"Do
P=c?QYF
+e U`H[iu
二七式的如吕本中的《南歌子》“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Sc$gnUYD{
i[PvDv"n
>o#ERNf
[$^A@bqk
六三式的如李煜的《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c&
3#-DNI
ZBF1rx?
NIaF 5z
8`*`nQhWa
(11)十字句:一般由四、六字二句或三七字二句组成。 \04mLIJr9
@7fm1b
_PV*lK=
n08;
<
四六式如李清照的《念奴娇》“日高烟歇,更看今日晴未”。 #Mg lHQO+
9qr UM`z$g
Y87XLvig}
qi&D+~Gv!
三七式如辛弃疾的《摸鱼儿》“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gLplpG0
vr 4O8#
f TO+ZTRqf
bK4&=#Zh
(12)十一字句有的书有提到,有的不列入,一般也是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的复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