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诗、词、联基础知识 E.*OA y
s%re>)=|
Qpu2RfP
第四讲 古体诗的写作要求 iV$75Atk
Fd=`9N9
"PP0PL^5F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有一个杂志,前几年发表了我的七绝五首,冠其名曰“徐恭宜古体诗五首”,使我哭笑不得。大概是编者把旧体诗与古体诗等同了,这是一个误解。旧体诗是一个大的范畴,它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 GOgT(.5
:l[Q
L{ ^@O0S
可以这么说:旧体诗除了近体诗(即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五七言排律)以外,都算作古体诗。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唐以前、唐以后两大阶段。唐以前的古体诗(古诗或古风)主要有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这个时期的诗歌是很自由的,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当时的口语或方言相押,对仗也多自然形成。所以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古体诗,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唐以后的古体诗,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以外,主要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 QE6-(/
c7N9X 3A
uw&,pq
前面,我们己讲过近体诗的格律,这一讲中我把古体诗从字数上、句数上、章法上、句式上及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与近体诗作一个比较,便于消化吸收。 s: .XF|e{
`^Sq>R!;
(一)从字数上看:诗经以四言为主,偶杂五言;楚辞以六言为主,中间夹“兮”字,或五言夹“兮”字;汉魏南北朝的乐府四、六言混用,时而杂以五言:而唐以后的古体诗逐渐形成了五言、七言、杂言三种(当然五言、七言古体诗不是唐以后才有的)。通篇用五言的称五古,通篇用七言的称七古,三、四、五、六、七至十一言混用的叫杂言古风或杂言诗。杂言诗归类七言古风。无论是以三言、四言、五言为主,只要杂有七言,哪怕只有两句,也都称为七言古风。 Z-V%lRQ=b
fXQRsL8
]
U~c;W@T
L-T Ve
(二)从句数上看:律诗每首八句,绝句四句;而古体诗句数很不固定,四、六、八、十、十几至上百句都可以,一般都是偶数,但少数也有奇数句的,如刘邦的《大凤歌》就只有三句。每首只有四句的叫古绝。近体诗四句的叫律绝。 1Ac1CsK*
H( m+rk
u{d`
+Enff0 =+
(三)从章法上看:格律诗的章法强调布局的起承转合,而古风主要是首、腹、尾三部分。首是诗的眉目,尾是诗的关锁,腹是诗的中枢,中枢处可以尽情铺陈。 b
DvbM
fL:Fn"Nv
2geC3v% 0o
xb;mm9H
(四)从句式结构上看,格律诗无论五、七言必须是三字尾;古风则不然,除了有三字尾外,还有二字尾为其特征,如屈原《九歌》中的《东皇太乙》、《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等等都是二字尾的。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F4{<;4N0
TD9`SSpP
1i2w<VG1
.9QQ]fLs
(五)从平仄上看: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给古体诗以极大的影响,诗人把律诗的格律也带进了古风(唐以后古风),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格式。在写古风时,又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平仄式,另外形成一种平仄式,以示和格律诗的区别和古拙。古风的平仄和格律诗恰恰相反,有两个特点: x=)$sD-3
B.jYU
①三字尾的平仄不同 vL0Ol-Vt
kMXl
{
S\(_"xJPp
h='=uj8o5
格律诗的三字尾,仄收的句子是— | |、— — |、平收的句是| — —、| |— 四种。而古风三字尾仄收的句子是| — |、| | |;平收的句子是— | —、— — — 四种,如《唐诗三百首》中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 5K<C
;;5i'h~?]J
e+TNG &_
*Y~64FM
江 南 有 丹 橘 ,经 冬 犹绿 林。 8),Y|4
F^-4Pyq@
79_MP
Dl{Pd`D
— — | — | — — — | — ;U&VPIX$
KMZ`Wn=
T*m_rDDt
QR4o j
岂 伊 地 气 暖 ,自 有 岁寒 心。 }=gGs
;f
Gi5=-
&7LfNN`
FmPF7
— — | | | | | | — — [aC(Ga}
$.Ni'U
.PgkHb=l@
%~~Q XH\
②句的平仄不同 =RA6 p
SW7%SX,xM
.;'xm_Gw<
kVY@q&p
格律诗句中,上句与下句相对,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相粘,而古风没有这个要求。 M%/D:0
IF=rD-x
_[x(p6Xp
J0IK=Y
一句中,律诗是两平两仄相间的,而古风多叠平叠仄。 kcle|B
ee0J;pP2#
<FP-]R)
4{|lzo'&
例:杜甫《岁晏行》 .#X0P=
rO
NLbrj
B~^\jRd"
=xgW$c/yB
岁 之 暮 矣 多 北 风,潇湘 洞 庭 白 雪 中。 gVGq
tQ/U'Ap&
>,DR{A2hSB
;j$84o{
| — | — — | — — — | — | | — 7Qo*u;fr
&rn,[w_F[
/F\7_
{Z|C
楚 人 重 鱼 不 重 鸟,汝休 枉 杀 南 飞 鸿。 w(vf>L6(
2]@U$E='s
^#G>P0mG%
&?~> I[^~
| — | — | | | | — — | — — — s#4
"f
a(m#GES
(六)古风的押韵,在没有韵书以前,古风押韵是比较自由的,人们用口语或方言来押韵。押韵的方法也不象格律诗那样只押平韵,一韵到底,而是多种方法。 I} j!
!
46mu,v
UPbG_ #"wZ
Q} /
:
(1)可押平声韵 $Q?UyEi
le*pd+> j
EB)0 iQ
9;:Lf
(例)李白《关山月》 ](%-5G1<
T'w=v-(J
ll6~8PN
:g][99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_m;Y'
htIV`_<Ro
,;UVQwY
hMi`n6m
— — | — ptX;-'j(
75gE>:f
ZE4~rq/W
o4tQ9X=}
(2)可押仄声韵,上、去、入声要分押,不能通押(上、去声偶可通押,入声独立性强,一般不通押)。 X5=Dc+
l\a 0 k4
q0$}MB6
|6$6Za]:
(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nT9B?P>
GJU84Xn7
!\2Xr{f
mm'Pe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G/M3
BA53
3`$-
NO8)XJ3s
| | hgL wxJu
7vubkj&
8:TN,p
+g>)Bur
(3)可以换韵: ??Q'| r
}$?xwcPU
Qk*`9
mbK$_HvU
(例)王维《洛阳女儿行》 >$j?2,Za(V
v=R=K
j|c
DY/xBwIF
洛阳女儿对门居, ]yiwdQ
7VduewKX8
* G!C 'w\$
9`4M o+
上平声六鱼韵 +}[M&D
&c>%E%!"
1fUg
cBZ$$$v\#
才可容颜十五余。 Zawnx=
?gD^K,A Hd
AtU%S9
.Nt;J,U
良人玉勒乘骢马, Z$jqB~=^e
5,dKha
_[F (8Qx"
F/p/&9
待女金盘鲙鲤鱼。 e7tp4M9!%
./5LV)_`
7]sRHX0o%
k4T`{s}e
画阁朱楼尽相望, R|D%1@i]
zD^*->`p
"t0l)P*C}
0nr 5(4h
仄声去声二十三漾韵 xQUskjv/
]?S@g'Jd0Q
m3#rU%Wj
?kM2/a"{G
红桃绿柳垂檐向。 R1C}S
PPAcEXsIu
1u8 k}
Lm&BT)*
罗帏送上七香车, 6L<Y
"LNLM
z{H=;"+rh
rSa=NpFxLu
宝扇迎归九华帐。 [CG3&J
N&yr?b'!-*
\/s0p
W"Tj.oCUG
狂夫富贵在青春, sTS/]"l
6e>P!bo
QXu[<V
6]r#6c%
上平声十一真韵 hnimd~E52k
Q h{P>}
WF_v>g:g
]JR2Av
意气骄奢剧季伦。 'gtcy
Kzx`
E>,z'
Q?V+
0J
Q@1SqK#-DQ
自怜碧玉亲教舞, R=<%!
xO^lE@a o
'|<r[K
h1H$3TpP
不惜珊瑚持与人。 Z,tHyyF?j
ik](k"1{
N!fjN >cw
S,EL=3},=
春窗曙灭九微火, CZE!@1"<{
&>!-67
JZK93R
2OpkRFFa
去声二十一哿韵 Yw
yMCd
`v-O 4Pk
cF_`QRtO
F9Af{*Jw?x
九微片片飞花巢。 M.xZU\'ty
F2\&rC4v
EDuH+/:n
4*L*"vKa
戏罢曾无理曲时, VR .t
?pcbso
lSBR(a<\y
m"-kkH{I
妆成只是薰香坐。 PU[<sr#,
yj@k0TWT$
(4)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GR*d{
hv?T}E
7{(UiQbf
i]N<xcF9N*
例:曹丕的《燕歌行》: [u$|/
/a<UKh:A[
iC5HrOl6U
Z'>UR.g
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村摇落露为霜。 (9oo8&GG
8nu!5 3
u
z7|!G!43
p^*a>d:d]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CQNMCYjg(R
uS,?oS
vanV |O
d,N6~?B
…… MH#"dGGu
as]M%|/-I
#h^nvRmON
-3mIdZ
(5)不避重字,就是在韵脚上也不避。如《饮中八仙歌》韵脚上有两个“船”字,两个“眠”字,二个“天”字,三个“前”字。 .%{B=_7
rh1PpsSc
(七)古风的对仗: eOiH7{OA,
?g{[U0)
/KWdIP#
&gruYZGK
古风一般不要求对仗,对与不对均可;偶尔对仗,也不一定平仄相对,还可以重字,不求其工,而求其拙。 vT0Op e6m
gk 6R#
__xmn{{L6P
h6?^rS8U
(八)入律古风: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通称。特点是:①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②换韵:多为平仄韵交替。③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的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