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近体诗及其格律(上) ~I_v {
%)|_&Rh
(Vvs:h%H
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又称格律诗。 =N+Ou5D
Ga%x(1U[&
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 Je5UVf3>2&
c
T[.T#I
“格律”是指诗的格式和韵律。或者说是诗的外部形式。格律诗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七律”。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七绝”。律诗分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绝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尾联。还有一种律诗,叫排律或长律。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除首尾二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 !JkH$~
d+6 by,'
格律诗的“格律”,除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使写出七言八句或五言八句的诗来,也算不得是格律诗。当然,掌握了“三大要素”写的诗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诗。 CUS^j
(IrX\Y
(二)平仄: (4U59<ie
L
1fK
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古代还有入声字(现代南方各省的方言中,也保留着入声字),散在于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写诗时仍算仄声,初学者比较难掌握。 K }]0<\N
Cw=wU/)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 iz2I4 _N
I3 %P_oW'
(1)律句与格律诗的基本格式: Dm3/i|Y
cI5*`LML1
格律诗的句子,一般二字为一拍。因为是奇字句,末尾一个字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 gAx8r-` `
!`BK%m\8
要使诗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节奏上有起有伏,吟诵起来抑扬和谐,就必须在节拍与节拍之间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诗句叫律句,律句(七律)的形式也就这四种,不按“两两相间”原则组合的句子叫拗句。 5>XrNc91
"hRY+{m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即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所谓平起入韵式,就是一首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首句末字也用平声字并押韵的格式;仄起不入韵式正好相反。所谓平起不入韵式,就是律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但首句末字用仄声字,同时不用押韵的格式,仄起入韵式正好相反。 :qx>P_&y}z
LNp%]*h
下面用“—”符号代表平声,“∣”符号代表仄声,—符号代表应平可仄;∣符号代表应仄可平,注释两首诗例,来看格律诗平仄的格式。 gc'C"(TO(
ZOFhX$I
例一,平起入韵式: /S]W<8d
`0r=ND5.
送魏万之京 李颀 dYg}qad5:
|~!
R5|Q
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iL-I#"qT,
Y$^x.^dT,
— — ∣ ∣ ∣ — — ∣ ∣ — — ∣∣ — ZCQ7xQD
\WM*2&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ILUA'T=B0
Sx,O)
∣ ∣ — — — ∣ ∣ — — ∣ ∣ ∣ — — J&{qe@^
<v?9:}
关 城 曙 色 催 寒 近,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v+Vpak9|
]MkZ1~f7
— — ∣ ∣ — — ∣ ∣ ∣ — — ∣ ∣ — =&*:)
6 ^X$;
莫 是 长 安 行 乐 处,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oZ1#.o{
4z-sR/ d
∣ ∣ — — — ∣ ∣ — — ∣ ∣ ∣ — — -ob_]CKtJ~
\?[#>L4
只要将例一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平起不入韵式”。 tb7Wr1$<
O6P0Am7s
例二:仄起入韵式: ?JTy+V2t
v]g/
5qI&
登 高 杜甫 V *=To
05:`(vl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aH2T*
]RmQ*F-
∣ ∣— —∣∣— —— ∣∣∣— — o#{D;'
;C%40;Q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krZ J"`
[7?K9r\#
— —∣∣ — —∣ ∣∣ — —∣∣ — .-+_>br~
/-<S F T`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ks7g*; 3{@
[JFmhLP9
∣∣— — — ∣∣ —— ∣∣∣ — — $rDeI-)S
9i WDEk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洒 杯。 .]%PnJM9K
vpx8GiV
— —∣∣ — —∣ ∣∣ — —∣ ∣ — <3z]d?u
<OF7:f
同样,只要将例二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仄起不入韵式”。所以格律诗平仄格式只要记住两种就可以了。 ;A~S){
Mjq1qEi"B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把七言律诗格式每句的前二字删去变平起为仄起,变仄起为平起即可。 &TE=$a:d&
}pj>BK>
绝句就是截句,它的平仄格式截取律诗格式的前一半或后一半,或截取中间二联或截取首尾二联均可。 @HJ&"72$<
B2VC:TG>
第三讲 近体诗及其格律(下) :kq J~
Rj9z'?a9
l]inG^s
(2)粘对规则和拗救: j]}A"8=1
ed4:r/Dpo
律句的四种句式如何组合成一首诗才有乐感呢?那就是一联中上句与下句的平仄不能重复,而应相对,才会抑扬和谐。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粘对规则中的“对”。一首绝句有四句(两联),律诗有八句(四联),前联与后联的平仄,也应当基本相反。 `h_,I R<
<Bb$d@c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lz@fXaZM
{<iIL3\mC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lgsV..R
ej>8$^y
这样,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都有起伏变化,抑扬和谐。这里必须指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前联下句开头二字的平仄与后联上句开头的两字的平仄都相同,把前后联粘连起来了,这就是粘对规划中的“粘”。 *qYcb}
]
rA&|!1q"B
凡违反上述规则的叫“失对”或“失粘”。 Ra<mdteZT
5i7,s
前面说过,格律诗句的平仄要“平仄两两相间”,才算是律句。但也不是不能变通的。因为,平仄的节拍点在偶数字上,所以二、四、六是节拍点的重心,不能改变,而奇数字的一、三、五不在节拍点上,可以变通。要注意(1)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2)不能“三仄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不能全是仄声);(3)不能“三平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全是平声)。 6UR.,*f=
~"!F&
在一首诗中,出现不是律句的句子叫拗句,特别是出现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救的方法: RK#e7
`%p}.X
a本句相救:也就是孤平拗救。五言律句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孤平(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补救的办法是在第三字上把仄声换成平声就救过来了。 P!'Sx;C^f
N,V%/O{Y
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当然也是犯了孤平。补救的办法则是将第五字仄声换成平声。 pL8+gL
:q S=_!1
[例一]五言:北风天正寒 /=>z|?z3
)Xg,;^
[例二]七言:小鸟带波飞夕阳 #qT 97NQ
RN238]K
b对句相救:是指在一联之中,如果上句五言的第三字、第四字;上句七言第五字、第六字用了拗字,可以在下句相应的位置上用平声字相救。 %5 0}oD@
/vS!9f${
[例一]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
*xP`'T
P;bl+a'gu
(上句第三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A
U9Y0<
Fx2
KRxk
[例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s P C3L
6|wiZw
(上句第四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
Pe8WBr;`
[例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z'- B~
9KRHo%m
(上句三、四二字拗,下句第三字救)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