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实话实说 ->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dqqjk 2019-01-06 16:32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I?c "\Fe  
2019-01-06 00:00 +I1>; {{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孙立极 &U/7D!^X  
  在两岸艺术界,王侠军是传奇。 UkK`5p<D7  
  34岁前,他是电影设计、男主角、导演;声名鹊起时,却赴美国学习玻璃工艺。1994年,他创办琉园。他的琉璃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2003年,50岁的王侠军再次转身,投入瓷器创作。 ) Zud|%L  
  他读过一本关于青花瓷的书,讲中国瓷器曾经统领世界经济。他还读过一本关于白瓷的书,讲17世纪时欧洲人派了很多传教士到景德镇,用30年学会做白瓷。“对我来讲,50岁之后想寻找创作的另一个面向。革新民族工艺,是我重要的使命和理想。”王侠军说。 :k9n 9  
  “传统瓷器是优雅的、委婉的。”王侠军期待可以加入担当和刚毅。瓷在东汉末年工艺成熟,“1800年来,瓷永远是筒状的腔体。我们希望工艺重新再振兴。”何谓“再振兴”,按照他的设计,有直线、棱角、悬空…… d Bn/_  
  这是前无古人的畅想。他跑遍世界各地一两百家窑场,没人能制作出。因为瓷器经1300摄氏度的烧炽,瓷土会软化、变形、龟裂,产生15%的收缩,只有筒状才能均匀吸收,“直角会塌掉……” t Dn{;ED<  
  “全世界都说不行”,王侠军建窑自己烧。这一烧,就是三年。他为每个作品量身定做辅助的支架角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再试,瓷器终于“站”了起来。2005年11月,王侠军瓷器创作第一次公开亮相,垂直、平面、镂空雕花、悬空等罕见技法,引发业界轰动。 Ca}T)]//  
  那三年让王侠军对材料、对生命都有新领悟。“中国人说天工,讲得真好。某些东西比如窑变,谁能控制?我们是人,我们只能做到人的极致。”要做到人的极致何其难也!“永远只差一点点。为了这一点点,不知烧了多少遍。”有时,只是一条比线还要细的裂缝,甚至收藏者都没看出来,但王侠军不能完工。“对我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有这条裂缝就是0分。” $j=c;+W  
  王侠军的作品大多是白瓷。在王侠军眼中,白瓷是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符号。他足足烧了10吨的瓷土,才找到了梦想中的白。 KqC8ozup  
  王侠军很多创作饱含中国意象。他希望烧出中国的盎然、端庄、自信,烧出中国君子式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他的《荣耀八方》,创意来自中国的传家宝,“藏着家族的温馨记忆,藏着对下一代的期许,顶天立地、充满活力、内敛谦卑。”他的《枫桥夜泊》,一口钟嵌进船里,令人情不自禁吟出“夜半钟声到客船”。 '| (#^jAj  
  他喜爱的作品《临江仙》灵感来自一次散步。“我每天清晨在基隆河边散步,常看到夜鹭。它一动不动立于水面,有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王侠军说,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自己。明明做着导演,却跑去学玻璃,然后又跑去做瓷器。三年,没人了解,没人理睬,正是那种孤寂的感觉。“是非成败转头空。独立江边,孤寂中有昂然、有自信,带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气概”。 8U}BSM_<2  
  如今,65岁的王侠军时刻提醒自己,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 MNd8#01q`  
1 2\Bt~;EIx  

屈联西 2019-03-31 21:36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 s{k32e  


查看完整版本: [--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484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