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政工交流 ->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海边石油人 2019-03-12 09:13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艳 z!wDpG7b  
F iAY\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要善聚善用各类人才。这让人才评价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让大家对人才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最近十年的全国两会,若说有什么问题持续不断地被科技界代表委员关注、讨论,那一定有人才评价。 !X^Ce)1K  
qa'gM@]  
  我国是世界上人力人才资源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还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科研人员,这都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最大财富。如何用好这笔“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大课题。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正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 k[|~NLB8  
ixfdO\nU  
  过去这些年,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少,但归根结底,评价标准单一化、简单化,是许多问题的根源。比如曾经被学界吐槽最厉害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又比如大家深恶痛绝的唯“帽子”论英雄,唯“位子”论高低等等,都少不得一个“唯”字。 Y}G_Z#-!  
~f>2U]F>5  
  既然是“唯”此有用,自然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刀切”,这必然是不科学的。若是光以论文作为标准,那么从事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自然就“吃亏”,他们的工作很难在评价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此一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从哪里来?若是以“帽子”分高低,那些潜心研究、不问世事的科学家是不是要就此埋没?那些胸怀大志、一心向学的青年科研人员是不是要一直身处“食物链的最底端”? y0bq;(~X~  
$K}DB N; 4  
  其实,任何一个群体都应该有衡量标准。有管理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量”人却大有学问。论文可以用来“量”,教书育人可以用来“量”,行政工作可以用来“量”,职称、学历、奖项、工程、创新创业这些都可以用来“量”。不是说发表论文多不好,也不是说职称高、学历高不好,而是不该只有这些才是“好”。 DT(d@upH  
" {de k  
  一个“唯”字,造成的“短视化”现象是明显的。在科研领域,当“论文数”和“影响因子”成为必需标准,必然会造成科研人员为了发文章去跟热点,做短平快的研究,那些周期长、有原创、前沿性课题被厌弃。长此以往,原始创新能力从哪里来?科学前沿突破从哪里来?在高校,当近期业绩是唯一标准,那长远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哪里来?当学术成果成为唯一标准,应用型人才失落就成为必然,时间长了,人人“坐而论道”,谁来“起而行之”? #CUz uk&  
QV|>4^1D  
  古人倡导的君子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宽”,说的就是海纳百川、宽以得众。这个道理用到人才评价中也同样适用,正所谓“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人才”。 1+kE!2b;b  
mqtg[~dNc  
  时代在不断变迁,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多样。连高考选拔都已经向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向努力,科技界更应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多元的人才评价政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评”人才,让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特长、不同爱好的人才都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合理的对待。


查看完整版本: [-- “尺子”多几把 “量”人更科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4372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