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难忘冬令家酿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人生感悟 -> 难忘冬令家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羊君 2019-03-15 20:24

难忘冬令家酿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h4tAaPcS+  
@aUQy;  
    过去乡村有冬令进补的习俗。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人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忙碌奔波。农事不同于城市里按照朝九晚五有序地安排工作,而必须服从节令的要求,农忙时要“只争朝夕”地连轴干,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在一年农事基本完成的时候,是一年中难得的比较轻松的时光,人们必须得到必要的休养生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此时吃点营养食品,容易被身体所吸收和蕴蓄。所以,在乡间有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 !b8.XGo  
L<Q>:U.@\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乡所谓的进补,就是各家各户做点家酿给家人食用。在每年的冬至前后,从市场上卖得几斤糯米,记得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把它淘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待米粒充分饱胀的时候,把糯米沥干后入锅蒸。蒸糯米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既要熟透又不能太烂,保持米粒的松散而不黏结。出锅后的糯米倒在竹匾里均匀地摊开,让糯米降温到一定程度,洒一点冷开水下去,然后按一定比例放进酒曲,拌匀后装进陶器,盖紧盖子;再把陶器放在用稻草编织的保暖筐内,空隙处用破棉絮塞紧压实;再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木柜里。剩下的就是耐心地静待糯米慢慢地发酵。 )GR4U8<>g  
TcOmBKps'  
    这以后的几天是漫长而难熬的,时不时就到木柜边闻一闻,是否有酒香漫溢出来。直到有一天放学回来,未进门就酒香扑鼻,知道母亲在煮家酿了,书包一扔就扑到灶台边。那家酿在发酵得开始渗出酒液、但糯米饭粒还基本完整的时候,就可以先取出一大碗,兑上适量的水,加上当归,有时候还加进一点桂圆干、鸡蛋一起煮,煮好后一人一小碗。绵软的米粒,醇厚的酒香,微微的酸,淡淡的甜,来不及细细品尝,一入口便入喉,三下五除二就干光了。 @y(<4kLz  
UzT"R b:e  
    正眼巴巴看着空碗的时候,我哥他已脸红耳赤,昏昏欲睡。家酿虽然没什么酒精度,不胜酒力的他吃了几口就抗不住了。我心中暗暗窃喜,母亲问我,你不会醉吧?我说,这怎么会醉,再给我一大碗都没事,哥哥剩下的一大半当然就由我来“收拾残局”了。因为糯米要到市场去买,家酿做得不多,吃了两三次就告罄了。家酿补不补不知道,也根本不知道有所谓的邀明月入酒的情怀,有所谓的东篱把酒的情调,但吃了以后丝丝缕缕的暖流从肚腹向全身涌动,浑身暖烘烘的,说不出的舒畅。那几天好像寒冬远去了,比多穿衣服还管用,走起路来脚步也轻松了许多,连呼吸都有甜甜香香的温暖味道。 eKW^\  
"RLv{D<)J,  
    当年家乡的农人太艰苦了,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们只能从地里刨食,风里来雨里去,还常常是半饥半饿用尽全身气力和土地打交道,每天睁开眼都有干不完的活。他们像飞转的陀螺一样,不能倒下,一倒下就可能起不来了,这个家也就塌了。只有到了冬令,才能缓口气,吃点家酿,解乏袪湿,舒筋活血,养精蓄锐,来年才能再接着干。想想那时的家庭主妇,一瓢一箪、一针一线都要用心操持,着实不易,冬令之时,把她对丈夫和家人的关心体贴灌注在酿制家酿的过程里,把糯米蒸成饭,再把饭发酵成家酿,把家酿转化成气力,再将气力传输给土地,让土地育出种子,种子再变成米粒,米粒又经炊蒸酿制……年复一年,从人到土地,再从土地到人,不断地循环往复。 $n* wS,  
cCO2w2A[*  
    古人认为,冬至前后,阳气初生,正是补阳气的好时机。冬令进补这个传统民俗,是千百年来养生健体智慧的结晶,是乡村清贫中坚守的生活品味,契合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而如今,想吃什么有什么,而吃什么也没有了当年吃家酿的那种感觉和功效。冬令进补的家酿已成为越来越遥远的记忆。 ;Miag'7  
!M;><b}=5  
>wf.C%  
   k@>y<A{;D  


查看完整版本: [-- 难忘冬令家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7282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