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将帅风采 ->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qiqiguang1 2019-05-24 08:33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南京西南,扬子江畔。中国雷达工业的摇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坐落于此。一代代“雷达人”在这里启航,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守望陆海空天70载。 B!)9 >  
mhU=^/X  
  记者近日走进14所,聆听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讲述不同时期的奋斗故事。 wt@TR~a  
IR2Qc6+{  
  “雷达院士”张光义:西北望“射”天狼 @0H0!9'  
@m`H~]AU  
  一座表面积达100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巨型设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大西北一座大山深处,探测大范围内的空中目标。 V{>;Z vj1R  
wS7Vo{#@\  
  这个身着迷彩外衣的“庞然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也是今年84岁的“雷达院士”张光义在早年参与的一个重大项目。 -3d`e2^&}  
:si&A;k  
  “那是1969年的12月27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遵照上级指示,要求我们用半个月时间提交一份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绝活’的雷达研制方案。”张光义说。 ^oq|^O  
L?8OWLjRy  
  随后便是一系列研发、实验、调试……从1971年到1978年的8年时间里,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在大西北的雷达基地待上大半年,与雷达一同成长。 k{X+Y6'ku  
G^L9[c= ,  
  盛夏,试验山洞里潮湿闷热,深冬,山沟里寒风好似钢针;砖头垒砌起简陋的宿舍,洗澡无疑是一种奢望;长期两地分居,联系只能靠写信。女儿出生前六天,张光义才从基地经过两天多舟车劳顿赶回南京家中,两周后又匆匆返回。 S%?>Mh?g  
&dw=jHt  
  “亏欠家庭太多,但技术攻关必须争分夺秒。”8年间,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毫不动摇,硬是把一切压在心底,直至首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问世。 c@]G;>o  
D2 o|.e<r  
  远程频率扫描三坐标雷达、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多年来,张光义主导的多个雷达项目不断完善和拓展我国的防御体系。 XD!}uDZ^  
]-X\n  
  “我时刻叮嘱我的学生,别人永远不会把尖端国防科技拱手让人,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勇于探索尖端科技‘无人区’,才能从跟跑、并跑最终到领跑。”张光义说。 5\JV}  
y[cc<wm$  
  “海之星锻造者”邢文革:舰载雷达捍卫蔚蓝海疆 "k"+qR`fH  
/s(PFN8#Y  
  编队演习、远海护航、侨胞撤离……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国际海洋舞台上频频展露大国风采。 n2c(x\DA&  
Ha ZV7  
  在中国舰队驶向蔚蓝的过程中,有一群“军舰护航者”一直在默默守护,其中一位就是我国舰载雷达事业领军人、14所首席专家,今年54岁的邢文革。 Eoo[H2=^H  
 1v3  
  从1997年项目立项,到2007年完成研制,“中华神盾海之星”雷达问世,具备对空、对海搜索,多目标追踪等功能。 ?0z/i^I  
Ei<+{P(t0  
  邢文革说,“海洋之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然深蓝色彩钻,以此命名是要表达这款雷达追求卓越的品质。为了这个目标,邢文革和团队一起披星戴月,在试验阶段攻克“海杂波”等众多舰载雷达世界性难题。 0$y HO2 f  
gLo&~|=L-  
  “我们背着百十个‘防吐袋’登上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埋头科研。”刚上船试验时,邢文革和团队成员常因晕船呕吐,痛苦难耐。 >U4bK ^/Bp  
P$ b5o  
  “每次交船,要凌晨3点起床出发,7点在船舱吃饭,晚上10点才能睡下。在风高浪急的黑夜登船,驳船和岸边仅有一条窄窄的木板,让人心惊肉跳。”邢文革硬着头皮坚持下来,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 fyx Q{J  
NX;{L#lQ  
  “雷达设计师是个‘万金油’的工作,什么都要懂,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在任务面前,要有大局观念,绝不能计较个人得失。”邢文革说,这就是他带领团队征服蔚蓝海洋的法宝。 BjjuZN&  
SZ4@GK  
  “发明达人”尹奎英:让雷达科技惠及群众生活 ,@N.v?p>  
ojj T  
  精准预报天气、优化轨道交通、方便残障人士生活……近年来,雷达科技民用共享,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也催生了一批“发明达人”,尹奎英就是其中一员。 dKchQsgCg  
q~AvxO  
  在14所智能实验室,一位前臂残障的志愿者,手臂上方套了个传感器手环,正在操控一副机械手。苹果、玻璃杯、鸡蛋……凭借“意念”,这个丧失了抓握能力的志愿者,能控制每一根机械手指精细活动。 vu*{+YpH  
7n;a_Z0s$  
  将雷达信号分析应用于脑电波,这款“灵犀手”将脑电波传送到神经,再由神经给肌肉下达命令,释放生物电,机械手进而捕捉破译生物电信号。 wc}x [cS  
}+[!h=Bx  
  “有段时间做试验都做魔怔了,逢人便打听,能不能帮介绍认识残障人士当志愿者。为增加模拟样本,自己老公闺女都派上了用场。”尹奎英说。 /@&uaw  
#^-'q`)  
  “给年轻人压担子,从不轻视每一个‘奇思怪想’,大胆想、大胆试,失败了师父们担。”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14所鼓励大家活用雷达技术内部创业,很多项目都拿到配套资金。 ~xPetkl@  
Qd ?S~3XT  
  近年来,14所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华山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专业团队,构建了手部肌肉反馈样本库,开发模拟训练App,运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辅助残障人士恢复动作记忆。 f R2,NKM@  
oc-o>H  
  “很多残障人士的社会关系退缩到家里,我们发明这款产品,希望他们有机会找到工作,融入社会。”尹奎英说,站在老一辈雷达人的肩膀上,她们用业余时间“大开脑洞”,激发创新思维,让群众更多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登高的温石 2019-08-12 09:36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

登高的温石 2019-08-12 09:36
感谢分享


查看完整版本: [-- 是谁擦亮“中国之眼”?——记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5963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