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阅读的觉醒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家庭教育 -> 阅读的觉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dongzi 2020-09-01 14:54

阅读的觉醒

  HX+'{zm]  
□王川 Zn #ri 8S  
i1  SP  
  与其他生命的阶段一样,阅读也有醒来的那一刻。在经历过漫长的懵懂之后,知识的意义突然显现,与了解世界的欲望同步,阅读起初打开了一扇窗,继而是一扇门,然后就是辽阔的风景、无边的天地。“走出去”与“走进去”包含的意思是相同的: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等于走进万物缤纷的大世界;反之亦然,外面的世界只要大得足够真实,内心的对应一定浩渺无际,只要“内”“外”的通道被彻底打开。 ?$-OdABXHK  
  阅读的觉醒必须依靠时间的持续。只有不断积蓄热能,才会最终发酵。当外在的经验逐渐了然于心,内心才会在经历了晦暗不明的寻找、探求、动荡与痛楚后,豁然“睁开眼睛”。没有一种觉醒是不需要持久的储备与探索的、凌虚高蹈的,瞬间的顿悟一定基于心性的持久磨炼,即便天才也是如此。慧能的顿悟与神秀的渐悟实在是修行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只是言说与阐释的方式或境界不同罢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觉醒;“世界静美如斯”是塞弗尔特的觉醒;“崇高是心灵的一种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这是康德的觉醒;“记忆就像紫外线一样,在隐蔽的生命之书中,向人们展示那并不易见的命运文本”,这是本雅明的觉醒……恰《金刚经》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也是根据每个人才能、器识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方法,来打通他们的治学与通达之路么。“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似乎更看重志向与积累的过程,没有这两点,天才也靠不住,“觉醒”与“觉悟”更不可能。 4vBZb^W;9  
  阅读是认识自己的过程,阅读的觉醒是生命觉醒的发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而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善”、思考“善”、悦纳“善”、笃行“善”的过程。阅读的觉醒实则包含着意识与行为的觉醒,因为一扇门从心灵内部打开,认知世界便有了可能,世界已不只是在心灵上的投影,而是一个与心灵“共情”的丰富“实在”。 Z9=Cw0( w?  
  阅读的觉醒当然不仅仅靠心智。“心”与外物对应,故“智”得于外物对心性的锤磨,是某种投射、对抗、静虑、反省、调整、适应、融合等彼此运化、达成和谐的结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在是最为透彻的论断,“知”,其实是指觉醒与了悟,否则,不可能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完全合一。就阅读而言,其“觉悟”当然不是仅指知识的积累,而是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为了“明心智”。这种“觉醒”其依赖于心灵的一部分则是——与世界的“共情”能力:内心与书中的世界“共情”,与外部世界及其人与事“共情”。共情,是贴近、共振与融合,是最为真切地感受对象所蕴含并阐述的一切,包括人的喜怒哀乐、世界的丰富表情、文字的气韵流动——这是最深透的理解方式,是最终的“相遇”,就像面对一个所爱之人,他的情感、他的气息、他的灵魂的波动与震颤,都能被一一真切地感受到,且被接纳并拥有。如果能够这样面对一本打开的书,你的阅读就已然觉醒,因为背后也是已然打开了的世界。你会沉浸并消融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关乎你生命与未来的事物——这是启迪和洗礼,于是,一本书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Lk#u^|Eq7=  
  阅读觉醒的前提,是彻底打开心扉,尽量地打开,而不是虚掩一道门,不是心存疑惑,不是将信将疑。如此,才能从书中真正剔除那些冗赘之物,而只留下价值。 Xb$)}n\9  
  时间迫不及待地远去,留下许多行走的痕迹,也留下了许多记忆的残片,包括书,包括生命。有时是那么难以区分,究竟是什么伴随着我们成长,但是书与阅读,毫无疑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查看完整版本: [-- 阅读的觉醒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4377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