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打工诗歌,三亿打工人的时代印记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打工文学 -> 打工诗歌,三亿打工人的时代印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zj66 2020-10-18 15:44

打工诗歌,三亿打工人的时代印记

     来源:工人日报 t=IM"ZgfL  
th|'t}bWV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转变,大量内地务工人员涌入南方沿海城市,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一道别致的风景:“打工潮”。一代乡村青年放弃世代相袭的谋生方式,走进城市,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生存的艰辛、苦难,心理上的落寞,与外界的隔阂……一批文学爱好者由此提笔书写打工生活的真实诉求,“打工文学”初露端倪。 9Xe|*bT  
af_b G;  
  上世纪80至90年代,第一批“打工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经过《佛山文艺》等期刊推出,引起打工群体的广泛关注,影响了一代打工人,但这些直面现实的优秀文本及写作者未能进入主流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打工写作者坚守在诗歌的阵地,并逐渐创作了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精品佳作。 QfV:&b`  
%Vb~}sT:  
  本世纪初,在广东惠州的西湖,承载千百万打工者心灵诉求的《打工诗人》报应运而生,一大批颇具实力的打工写作者在此汇聚,通过《打工诗人》这个平台,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大媒体亮相——《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以及《诗刊》等主流媒体或专业诗刊,相继介绍和推出“打工诗歌”。 zP>=K  
nNhb,J  
  40年来,打工诗歌由最初的默默无闻到逐渐被主流诗歌创作群体所接纳。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原主编杨牧这样评价:“打工诗歌拥有诗歌最重要的元素——真,他们的诗歌来自平民、来自底层、来自生活,他们不是坐在屋子里面写生活,而是本身就泡在生活里。打工诗歌是纯天然的文学形态,没有任何添加剂。” 1`2lq~=GV  
a;f A0_  
  工厂流水线日复一日的轮转、城市里的漂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每一根跳动的心弦都可以变成诗歌的音符。许强、柳冬妩、李明亮、唐以洪、张守刚等,作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出的第一代打工诗人,他们是这一切的承受者、目击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诗歌在亲历疼痛、唤起千万打工者的共鸣之后,继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向。诗歌,于他们,是自身打工岁月的情感寄托,是思索,甚而成为他们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N)EJP ~0  
+{\b&q_  
  打工者们早已把城市当成第二故乡。当有人还在为他们衣衫不整、歪头沉睡的形象所不屑的时候,却不曾想在工地上汗流浃背的他们,早已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PTpGZ2FZ  
PNpH)'C|  
  在中国上亿的打工者群体中,写诗的人不过寥寥数人。然而,社会需要读到这样的诗歌,因为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新市民”。或许,打工诗歌,作为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会让新市民与老市民的心贴得更近,让生活更融洽,让社会更和谐。 &UQP9wS4v  
g$U7bCHG  
   ua!RwSo  
eB_ M *+^  


查看完整版本: [-- 打工诗歌,三亿打工人的时代印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5207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