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匠人坊》:探研中国短篇经典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经验交流 -> 《匠人坊》:探研中国短篇经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ZX68 2021-01-04 21:09

《匠人坊》:探研中国短篇经典

  中新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高凯)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沈从文的《丈夫》,从张爱玲的《封锁》到莫言的《枯河》——针对十位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引证典据,掇拾被忽略的写作技艺之美。 idB1%?<  
{yv_Ni*6!  
《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 高凯 摄 X::@2{-@y  
  《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于近日推出,该作品是身兼小说家和文学教授双重身份的李浩的文学评论合集,其中十篇有关中国短篇经典的批评,独辟蹊径,坦率直接。 t>Ye*eR*`U  
?N<,;~  
  在日前进行的该作品分享会上,李浩直言:“我是一个匠人,我懂得技艺。坊,这个词来自批评家蒂博代,他认为文学批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学院式、新闻式和作坊式,其中作坊式批评来自作家艺术家,是一种‘体验其经验’的内部批评,与此同时‘一个艺术家,当他进行批评的时候,既表露他的好感,也同样表露他的反感’”。 4[i 3ckFT,  
XD?Lu _.  
  李浩在《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的“序”中称,“我会保持一个写作者的匠人身份,用专门的篇幅讨论写作技术,讨论那个短篇在故事上的得失,讨论它的语言、结构和风格,深入文学的内部查验它们的搭建过程,专注于它们在细节、高潮、叙事推进等方面的设计并试图以匠人的方式拆解:它做得好吗,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我们将它移动一下顺序,调整一下结构,是否可以?它为何不能移动,我们从不能移动中得到的技术经验是什么?如果它可以移动并且移动后会效果更佳,那,我们得到的启示又是什么?” BTD_j&+(  
E nGh&]  
  李浩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小说集《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封在石头里的梦》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I<j\F2/  
m.rV1#AI  
  在《匠人坊》近日举行的分享会上,著名评论家黄德海表示,他认为李浩对于小说的解读,其本身同时也可以是小说,“因为我看的是李浩这个人物,这也是写文学评论的方式。我把这本书和作者看成一个人物,这样的话你会跟这个人物对话,看这个人物对自己的人物的塑造是如何。” B `.aQ  
[(2^oTSRaq  
  对于自己在《匠人坊》中的作品,李浩表示,“写这本书的时候,每个小说尽可能看到的是孤立的,我假设是第一次拿到这本小说的人,我们阅读外国文学很少看背景,只是看这本小说写得好不好,能不能不懂我,能不能给我启示启发,我写短篇小说的解读,也是这样,尽可能装作背景不知道。” fP:]s@$  
mKjTJzS  
  然而对此黄德海认为,一部作品的背景与作品本身关系紧密,研评作品时不容忽视,“环境也好背景也好,恰恰是阅读小说需要学习的,它是丰厚的,是除不尽的,不是余数,它不能拿掉。” O &MH5^I  
qdLzB  
  对此,李浩当日直言,“我更要看到的是作品对人对人性和世界关系的梳理,在这部分来说,无论我读哪一篇作品,中国的还是国外的,我都希望从中读到我自己,我和我的生存境遇。我愿意在作品读到我,我和这个世界的面对,我在其中的纠结和挣扎和疼痛,我通过那个人理解和我不一样的他人。” /O<~n%< G  
9 Jw, ls  
  谈及作品的“主题先行”,李浩认为,“虚构这部分,所有的小说,无论是现实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小说,某一方面来说都会强调强化虚构,绝大部分的故事是小说弄虚作假编出来的,只有少部分是生活原貌,使用生活原貌的成品很少,上佳的更少。因为生活本身不呈现小说的那种样态,生活只是一个点,对于小说家来说仅仅有这个点是不够的,对于小说家来说有很多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各种理解,故事往往是倒推,怎样令想说的呈现得最完美,最能打动人,最有力量感,然后找出最恰当的方式,我认为小说是这样的。” >yr;Y4y7K  
/lbj!\~  
  对此,诗人木叶在当日活动中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指出,“托尔斯泰最初没想把安娜写成鸿篇巨制,也没有把安娜写成悲欢离合爱断情仇的人,而且想写成负面的人。但是写的时候安娜从纸上站了起来,她要走动,她要谈恋爱,她的生活挣脱了托尔斯泰,这时候托尔斯泰也不甘心,他要和安娜进一步周旋。这个过程中对于爱本身,对于恨本身有颠覆性的理解,使小说走向另外一种开阔。” W/\pqH  
)H@<A93  
  李浩当日再次谈及自己眼中的小说的标准,“对小说本身来说,托尔斯泰曾经指出,第一点,对于生活越有意义,越有主题的重要性,小说本身越有魅力,越能到达它的高格;第二点是其外在的艺术之美;第三点是对于作品的某种真实,我想换成真诚。在这一点对于作家来说,作家的解读来说,我希望保持我的阅读的真诚,包括偏见的部分,我不喜欢的我会说我不那么喜欢。我会从我出发,尽量让自己更宽阔一点。”(完)


查看完整版本: [-- 《匠人坊》:探研中国短篇经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4188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