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有创新的种子,也要有创新的土壤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创新成果 -> 有创新的种子,也要有创新的土壤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dongzi 2021-02-06 15:28

有创新的种子,也要有创新的土壤

——评《钢铁巨人:世界因之而改变》 a2\r^fY/  
r&?i>. Kz8  
作者:[英]萨利·杜根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译者:霍菲菲出版时间:2020年7月 hj|P*yKV  
◎李 洋 sJ q^>"|J  
RbGq$vYol/  
  要把工业革命这样体量的历史事件解读得引人入胜已属不易,如果还能引发读者在创新、组织、国家和文明等层面上产生深入思考,那么这样一本书必然值得一读,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钢铁巨人:世界因之而改变》。 &['cZ/bM  
@Ap~Wok  
  这本书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程史上的元老级人物伊桑巴德·布鲁内尔等人的故事为线索,用准确的史实、详尽的细节、生动的描写、精道的论述,以及数十张精美的手绘图画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现了英国的铁路、隧道、桥梁、轮船等四大领域出色的工业发明与工程设计。 WyD L ah^/  
n%1I}?$fO  
  今天,一座座设计精美的桥梁,一条条坚实可靠的隧道不仅让天堑变通途,也成为人类智慧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结晶。你可曾想到在工业革命初期,今天的这些“理所当然”都曾经是世界性工程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灵光乍现。 i%eq!q  
rLzN #Zoi  
  这本书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它不仅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工业技术进步的大舞台,而且还原了一些关键人物转瞬即逝的小灵光。例如,在介绍布鲁内尔的父亲、法国工程师马克·布鲁内尔如何想到水下钻洞时,作者指出他是受到一种叫“船蛆”的蠕虫的启发才发明了隧道盾构法。这种蠕虫在船木中钻洞时会从体内排出一种黏液加固洞穴。正是由于老布鲁内尔看到了这些,最终才有了他们父子俩联手设计施工的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水下隧道——泰晤士河隧道。 xD3Y-d9  
'2BE"e  
  再如,从木船到铁船,从桨轮船到螺旋桨船,这两个飞跃都是在布鲁内尔的直接推动下实现的。这个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英国造船业及其航海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作者评述道:“木船是一种艺术形式……铁船则是精密的工程。”在介绍从木船向铁船的关键跨越时,书中穿插讲述了工程师和机床制造商詹姆斯·内史密斯与布鲁内尔的交集及其作出的重要贡献。 ( 17=|s  
{#X]D~;s+  
  正是因为内史密斯发明的蒸汽锤,才有可能让布鲁内尔将他设计的巨大的铁轴和螺旋桨锻造出来。谁能想到像蒸汽锤这种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发明是内史密斯在不到半小时内勾画出来的草图呢? .|Zt&5osI  
A,'JmF$d  
  作者对丰富的背景信息的占有和自如的穿插使用,让读者能够感悟到创新这一系统工程背后的诸多关联因素的内部张力。这也是真正让这本书厚重起来的关键之所在。 1hnw+T<<W  
us TPr  
  除了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支持工业革命期间整个英国创新体系的另外几个基础性的因素是市场、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和劳资关系等现代创新体系要素的充分发育。而一些发明创造又反向促进了这些要素的发展。例如,早期铁路的运营为以运筹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体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Dz`O"X3  
FSn&N2[D  
  布鲁内尔等人留下的几乎每一项伟大工程,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次次代价高昂的失败,都是在与其他工程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成的。在200多年前的英国,资助发明、创新和开创性工程的投资市场已然初具规模。 3A>Bnb  
<qpDAz4k  
  从泰晤士隧道、克里夫顿悬索桥到连接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铁路、布里斯托铁路,到大不列颠号帆船和大东方号轮船,再到以失败告终的宏伟的气动铁路,背后都有大企业和大财团的投资做支撑,有相对完备的技术专利保护体系,进而促进了现代工会体系的发展,成为缓解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利的重要缓冲地带。 ap[{`u  
j9G1  _  
  英国虽小,但在工业革命期间这片土地上却完成了多种开创性的工程试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进行必要的铺垫。这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让今天的读者重温了那一代工程师和发明家们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正是因为对每一颗螺丝钉近乎偏执的关注,对一次次工程灾难的详细调查,对螺旋桨桨叶角度的精益求精,对建立工业标准体系的执着追求,对不同材料承压极限的反复试验,人类的生产力才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2tRmil  
:`w'}h7m  
  现在的工程已经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那个时代的工程却是人类与岩石、土壤和天气的搏斗,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如此,那个时代像布鲁内尔这样的工程师和发明家所代表的一种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以及供养他们成长的社会土壤所内含的制度性养分,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版本: [-- 有创新的种子,也要有创新的土壤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5558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