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情洒帮扶路 不改赤子心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实话实说 -> 情洒帮扶路 不改赤子心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ZX68 2021-02-23 12:05

情洒帮扶路 不改赤子心

                 来源:河南日报    zJTSg  
  位于黄淮平原西部的周口市商水县平店乡刘大庄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在全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收官阶段,刘大庄村即将全员摘帽之际,2020年10月14日凌晨,商水县供电公司驻该村第一书记、52岁的王新奇突发心脏病,猝死在村室,告别了这块奋斗了5年的土地。 vqRW^>~-B  
,%]x T>kH  
  2020年12月上旬,周口市商水县委印发文件,追授王新奇“商水县优秀共产党员”,称赞他是全县党员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典型,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5[A4K%EL  
bkL5srH  
  2020年12月21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推荐王新奇参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奖。 p}lFV,V  
\SA$:^zO  
  扶贫堡垒村里来了“精兵强将” T;pe7"  
  2016年8月,王新奇被组织精心选拔,帮助刘大庄村脱贫致富。 bX`VIFc  
  地处黄泛区的商水县,工业基础薄弱、各类资源匮乏、交通相对闭塞,连片的黄土地是当地人几十年来安身立命的依靠,经济发展程度非常低下,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ca"20NQ)  
Y4)=D@JI  
  定点扶贫是省电力公司开展行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按照地方党委和省电力公司部署,商水县供电公司派出15名驻村第一书记支援贫困地区。其中,平店乡刘大庄村有2277口人、人均年收入仅385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629人,接近其他14个村贫困户总和的一半,是当地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2^fSC`!  
jEW@~e  
  王新奇拥有24年党龄、27年工龄,从事过多个专业岗位,管理、党建等工作经验丰富。平店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的情形:“那天上午,在乡党委大院,商水县供电公司负责人指着王新奇说,我们把最能干的精兵强将给你派来了。” qViolmDz  
to3D#9Ep  
  刘大庄村迎来了改换面貌的机遇。该村小学校长王志员说,当时村里经济十分困难,小学校舍成为危房,村室内外长满荒草,狭窄的村道泥泞不堪,大家拿不出钱来改善,盼着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扶持,让日子好过些。 c59l/qoz  
d~w}{LR[1  
  为了彻底摸清现状,不等找好落脚地方,王新奇就开始了走访。当时,村里扶贫工作队只有他一个人,他毅然走遍全村,尤其是贫困户。为了节约时间,不给村民添麻烦,他每天以方便面充饥,将小学内一间废弃的房屋当成寝室和办公室。 /;9]LC.g  
R|K#nh  
  整理完走访笔记,他把重要信息贴在墙上,方便随时查阅。因病致贫18户、91人,占11.54%;因残致贫16户、65人,占10.26%;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不足、低保贫困户……这张已经发黄、带着水渍的白纸上,不仅写着总户数、耕地面积等村里的基本情况,还按照类别、年度、识别标准、致贫原因等,密密麻麻、清晰有序地列着大量原始及分析核算后的数据。 ''wF%q  
;op 8r u  
  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条分缕析,王新奇认为,扶贫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有坚强的党组织带领,是战胜各类困难的关键。 gro@+^DmT  
$-lP"m@}  
  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刚刚闭幕,“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等会议重要精神言犹在耳。王新奇不仅以此自勉,还召集村“两委”成员和全村44名党员,打响建强基层党组织的硬仗。 /@9-D 4  
+"D*0gYD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王新奇结合当时的党建工作重点和村里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建强基层党组织活动。规范、稳定的党组织生活,让村里党员认清了扶贫形势和自身职责。 sRSy++FRF  
*_tJ;  
  刘大庄村村干部说,这些措施,让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党建工作四项制度在村“两委”得到充分落实,组织软弱涣散局面得到迅速扭转,刘大庄村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固战斗堡垒。 k1_ 3\JO"6  
#3((f[  
  能干会干脱贫局面迅速打开 h7[PU^m  
  和王新奇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比较注重工作方法。“在担任集体企业负责人时,对于报上来的经营情况,他都要一一打电话或者当面核实清楚,再次进行全面整理。”商水县供电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齐国杰说,这让王新奇能够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精准施策打好基础。 nX-%qc"  
B#K 2?Et!t  
  平店乡党委主要负责人说,王新奇能干、会干:“每次布置工作要点,他领完任务,就回去迅速落实,工作报告、工作举措、整改台账等简洁明了,思路清晰。” <m+$@:cO  
5# $5ct  
  为了避免帮扶计划简单、可操作性不强,在充分掌握刘大庄村村情后,王新奇和村“两委”结合周口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制订了“造血式”精准扶贫帮扶计划,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瞄准机制、靶向疗法,定点、定人、定项帮扶,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精准扶贫。 :a y-2  
r^!P=BS{  
  王新奇认为,刘大庄村看似没有优势资源,却有潜在的增收路径。比如村里一部分人外出务工,收入显然高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村里虽然没有发展旅游业、养殖业等产业基础,2040亩耕地却属于适宜耕作的土壤,且位置临近项城市区,如果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大家的口袋也能鼓起来。 ZH=oQV)6  
28d=-s=[  
  2016年年底,刘大庄村开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王新奇和村“两委”人员的大力宣传和引导教育下,部分村民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花卉、蔬菜、水果大棚,昔日的贫困户周立新如今成了全村致富能手。 aDE)Nf}  
`"<tk1Kq"  
  周立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7口人,母亲长期住院,医药费掏空了他的家底,他也无法外出务工。王新奇找到他:“你也出不去,种粮食挣不了太多钱,为什么不弄个大棚呢?”并为他争取到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送给他一套蔬菜种植技术书籍。 P:2 0i*QU  
ewv[nJD$  
  很快,周立新占地30多亩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种了西瓜、生菜等作物,当年,家里增收3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周立新准备扩大再生产,再次贷款手续繁琐,时间也来不及,王新奇就拿出自己的几万元积蓄交给他,让他抓紧时机上马新大棚。 5E}~iC&  
a*nx2d  
  如今,周立新的蔬菜大棚发展到100亩左右,作物品种也显著改良和增加,产品成功进入周边城镇的大型市场、超市,每亩纯效益达八九千元。他也从一个贫困户变为“老板”,常年雇佣贫困村民作为工人,人均日工资60多元。他还带动了6户村民从事蔬菜大棚种植,很快村里的花卉、果园产业纷纷跟进,刘大庄村的扶贫工作成效初显。 2z[A&s_  
r$z0C&5  
  改天换地扶贫举措全面开花 9`v[Jm% $m  
  土地流转到特色种植业,村里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王新奇谋划起转移就业扶贫,他考虑不仅要让更多人走出去,还要提高他们的务工收入。为此,他前后多次跑到商水县人社局,向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请教,并邀请他们来村里作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 Av i8&@ya  
Wf:I 0  
  “村里每半年举办1次集中培训,每次参培村民在200人左右,主题不仅有驾驶、家政等外出务工技能,还有养殖、种植技术。”商水县供电公司五级职员、刘大庄村扶贫责任人郭雪峰说。王新奇还四处奔波,为村民寻找外出务工渠道,到2017年年底,全村1315名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数达到892人,有效解决了增收难问题。 ypsT: uLT  
#ZPy&GIr  
  与此同时,刘大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上王新奇和村“两委”的工作日程。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便于农产品运输,村里利用上级拨付的81.15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2000米水泥村道。教师出身的王新奇时刻惦记着教育事业,争取12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给孩子们带来崭新、坚固的教学楼和硬化地面的校园。此外,安全饮水工程、村文化广场和图书室项目等陆续实施,村室也改建完毕,扶贫工作有了稳固阵地,村民提高文化素质、享受闲暇时光有了更好的去处。 or..e  
\k)(:[^FY  
  派出单位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强后盾。在王新奇积极争取下,2017年,商水县供电公司投资303万元完成村级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和机井通电工程,让村民不再为“低电压”和浇地难发愁,全村每年可节约灌溉支出约20万元;投资2.8万元,架设路灯线路4000米,安装“平安灯”80盏,让村民不再为走夜路犯难,也为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提供了必要条件。 |csR"DOqz  
9Sk?tl  
  2017年,在乡里举办的脱贫攻坚汇报会上,王新奇汇报了刘大庄村的扶贫工作成绩:村民小组通公路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技能培训率100%,户通广播电视率100%,户通通信设备率100%,新农合医疗参保率100%……全村90%以上的村民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b3Mh  
mqb6MnK -  
  从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底,除了兜底户6户20人外,刘大庄村脱贫人口达599人,全村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等脱贫要求,在全乡率先脱贫。 e$y VV#  
~$Pz`amT|  
  脱贫摘帽后的刘大庄村将增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事去办。几年来,村里的扶贫堡垒更加坚强,扶贫路径更加明晰,扶贫产业渐成规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素质不断提升,再加上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巧媳妇工程等项目纷纷建成投运、发挥效益,刘大庄村每年脱贫减贫目标都圆满完成,并在省市各级检查中获得好评。 FT.;}!"l  
aC=D_JJ\  
  王新奇年度考核,每年都获得“优秀”的最高评价;刘大庄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县优秀党支部。 )]3(ue  
  低调的工作狂新潮的驻村书记 5<KY}  
  “五年的驻村足迹,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村里发展心头萦绕,项目建设没少奔跑,村室广场修路建桥,入户慰问卫生打扫,细致入微群众叫好,比较低调,人缘很好……”这是王新奇去世后,平店乡党委一名干部写的悼念诗。他说,自己与王新奇交集不多,但几年来,王新奇的低调为人与出色成绩形成了鲜明对比。 rg{|/ ;imT  
|HMpVT-;j  
  “王新奇工作踏实、认真负责、成绩拔尖,不管交给他什么事都放心。他是个靠谱的人,也是个从来不张扬的人。”“困难工作王主任带头干,荣誉都是先紧着年轻人来。”“上班期间,每当家里有事打电话过来,他都回复说‘正在工作,自己解决’,从来没有请过假。”商水县供电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说。 Z4@GcdZ  
$r87]y!  
  自从2016年来到刘大庄村,王新奇五天四夜的驻村书记工作时间,基本变成了七天七夜,晚上12点前基本没睡过觉。刘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贺文亮说:“在这五年里,王新奇很少有星期天、节假日,吃住都在村里,与村‘两委’干部形影不离,拧成了一股绳。这五年里,他不在村室工作,就在农户家中。” E0a &1j  
=)9@ rV&~  
  不只是闷头苦干,王新奇关于扶贫的眼光是长远的。樊稳定一家因病致贫,王新奇鼓励他利用种植芝麻和从事过香油销售的经验开香油作坊,并为他争取来扶贫贷款。作坊慢慢运作起来后,王新奇考虑再三,又说服他注册商标,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包装设计。品质外形俱佳的香油在大型超市、商场打开了销路,并被推荐为商水特产,年纯利润达5万元以上。 1b-_![&]1  
h?ZxS  
  王新奇也高调过一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刘大庄村的农产品销路不畅。为了减少农户损失,去年7月份,他化身主播,在直播平台推销农产品,其中很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优质深加工农产品。直播中,面对网友频频发问,他妙语连珠、一一解答。短短两个小时,总成交量达到100多件、价值2万多元。 x"QZ}28(t  
[p# }=&d  
  王新奇说:“第一次直播有些紧张,可这是群众生产的新鲜货,我就实话实说,没想到效果还不错。”此后,他俨然成了一名50多岁的新晋网红,上直播平台推介村里农产品成为扶贫工作“新常态”。 yZ]u{LJS  
JJ$q*  
  总是记挂他人也被他人缅怀 9Lv"|S`5W_  
  村里人说,王新奇书记是个善良、细心、豁达的人。贺文亮回忆,他视力下降,没想到王新奇不声不响买回工作台灯和恢复视力药品,让他“难以忘怀”;王新奇从来不打官腔,不像个干部、比老百姓还老百姓,从来没见他闲着过;大事小情,他心里总是装着大家。 $C8nPl' 7  
Wa+q[E  
  贫困村民王苏义被王新奇介绍到村里的公益岗位担任保洁员、巡逻员。201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同巡逻的王新奇发现他衣着单薄,随即拿来崭新的棉大衣送给他。杨彩虹丈夫患病住院,不熟悉医疗报销程序,王新奇主动帮助他申请大病补助,来回奔波,办理手续,让国家的相关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王福义患有腰痛、甲亢,行动缓慢,下雨时,王新奇早已替他将晾晒的粮食全部收好,天晴了,又替他晾好。 'vUx4s  
^z\*; f  
  王新奇先后三次为村小学捐款,为全校小学生买书包和文具。村室的打印耗材、办公用品用完了,他说去乡里申请,会耽误工作,全部自己网购。上级组织发给他的慰问品和生活补给,他也全都分给贫困村民和其他工作人员。 %wuD4PRK  
]EZiPW-uy  
  王新奇刚到村里时,无处落脚,本可以开车去乡里吃饭,他却吃了几个月的方便面。村室建成后,为了省下买菜钱,他在闲置的空地上种了大葱、蒜苗等十几种蔬菜。 MUfhk)"  
@>sZ'M2mq  
  69岁的村民赵秀兰说,王新奇书记就像“自家的亲戚、自己的儿子”。王新奇去世后,包括赵秀兰在内,村里很多村民自发前往20多公里外的殡仪馆为他送行。他们说,王新奇书记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忙碌,带领他们不再受穷,大家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1O,<JrE+-  
V,qc[*_3  
  去世的当晚,刚刚完成周口供电公司现场考核的王新奇,还在忙于编写村里的动态调整资料,确认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信息。根据他遗留的资料,经过几年苦干,目前村里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960元,7户仅剩的因病致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村民的整体生活达到富足,所有的贫困户劳动力均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宋敏 霍鑫 魏树林)


查看完整版本: [-- 情洒帮扶路 不改赤子心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4656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