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十年只为磨好手中“一把刀”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兵头将尾 -> 三十年只为磨好手中“一把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llsyqmk 2016-04-28 08:17

三十年只为磨好手中“一把刀”

    【劳动者之歌】三十年只为磨好手中“一把刀” *d^9,GGn-  
        ——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的故事 h |s*i  
《工人日报》(2016年04月28日 01版) 1f+*Tmc5]Q  
X=fPGyhZ  
                         本报记者 黄榆 bs:C1j\&  
)EhTM-1  
"g x5XW&  
gcX5Q^ `a=  
TvQWdX=  
  p3 V9ikyy  
A28ZSL  
@uQ%o%Ru6  
4月22日,耿家盛在车间里操作铣床。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r$b:1C~  
                              开栏的话 !JT< (I2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gUks O!7^1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劳动者之歌》专栏,报道一批生活、工作在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聚焦身边那些最美丽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展现他们多年坚守梦想、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在平凡岗位上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工作作风,严谨专注、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倡导广大劳动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Rg%R/p)C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立足岗位,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干车工30多年悟到的。” hp?ad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一名学徒到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4月2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10位“最美职工”榜单,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耿家盛从亿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一员。 &i4 (s%z#  
                     身体里有车工的“遗传基因”  rE/}hHU  
    耿家盛一家有5人在昆明重工工作。父亲耿鼎是昆明重工的八级车工、高级工程师、总工艺师,也是云南赫赫有名的“车工刀具大王”、全国劳动模范。 =@bXGMsV!  
耿家盛可谓是子承父业。 ;e&hM\p  
    1982年,耿家盛从昆明机床技工学校毕业时,先在昆明铣床厂做了两年的油漆工。1984年11月,耿家盛调到父母所在单位——昆明重型机器厂,当上了一名车工。 Q'FX:[@x-S  
    “根本原因还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家是‘世袭’的车工。我爸爸是车工,我妈妈是钳工,我哥哥是车工,我弟弟是钳工。我从小受父母影响极大,就想调动工作来开车床。”耿家盛认为,自己迷上开车床,是因为身体里有车工的“遗传基因”。 DH}s1mNMP  
    从油漆工到车工,两个相隔如山的领域,没有丝毫关联,耿家盛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好在他决心很大、刻苦,再加上有父亲作后盾,耿家盛入门并不很难。他先后学习了车床和卧式镗床、工具铣床、摇臂钻床的操作。“不懂的地方就找父亲,老人把他一辈子的积累全部抖搂给了我。” uU8*$+ "  
    原本要一年的学徒期,耿家盛3个月后就独立开机了。 PFImqojHd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mvw=d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 ZrmnQ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 {%]NpFg#b  
    工作以来,耿家盛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 s]\C  
    “干好车工需要经验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后,才理解了父亲一直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C6pZN(X  
    不仅传承了前辈们过硬的技术,善于钻研的耿家盛,更是在工作中大胆创新,研究出了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塔吊塔节加工工艺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 i;E9Za W  
“有人觉得技工的工作很枯燥,但我觉得经手的每一个零件都是艺术品。看到一块粗糙的金属材料被自己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精度的艺术品时,我都格外自豪!” 耿家盛说。 @"q~ AY  
    在很多人看来,“工匠”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者。而对耿家盛来说,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就是“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c28oLT1|D  
    “父亲说过,磨刀最重要的是角度,这是优秀车工必备的基本功。”当记者问及他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时,耿家盛简单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PiIp<fJd$  
                    忠诚企业的坚守者 ^U0apI  
    昆明重工公司从1958年奠基开工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辉煌的企业,如今因为市场的变化,正在经历发展低谷期。耿家盛告诉记者,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最高峰时的职工近5000人减到如今的700多人,收入相比以前也在下降。 yC9:sQ'k  
    在外人看来,耿家盛要想找个高薪、高职位的工作“易如反掌”。近年来,不断有省内外的企业来“挖人”,但他却一直坚守在昆明重工。 / e~  
    有很多学校看中了耿家盛优秀的技能水平,想要挖他去学校教书,也都被耿家盛一一谢绝了,“我不能、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做。”在耿家盛看来,是昆重的培养成就了自己的今天。 n`FQgC  
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 F!z! :yp  
    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单位前往格力集团前身——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去做空调模型。期间,耿家盛因为优秀的技术表现,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他平时工资的20多倍。后来,珠海公司有意挽留耿家盛,愿意支出比昆重高几倍的工资,但耿家盛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昆重。“他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报酬肯定会比现在好多了。”耿家盛的同事臧开衡说。 2jI4V;H8g  
    “没有重机厂的培育,就没有我的今天……重机厂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不能啊!” 耿家盛说。 !1ie:z>s  
    现在,耿家盛仍坚守在昆明重工拉丝机分公司。除了坚守在一线,他还是“昆明名匠工作室”的技能大师。正是依托“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每月开展一次“传绝技”交流活动,无私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2010年以来,他先后带过徒弟20余人,培训授课上千人次,通过他的“传、帮、带”,昆明重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 d+gk q\  
yrxx+z|wR  
0hH Iz4(  
oN1!>S9m  

llsyqmk 2016-04-28 08:17
敬请老师阅读


查看完整版本: [-- 三十年只为磨好手中“一把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5435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