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难在哪儿? --]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论坛 -> 【创新】创新探讨 -> 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难在哪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柳雪松 2017-07-17 18:54

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难在哪儿?

  程友华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嚼别人咀过的馍”式的创新,与“跟风”没什么两样。不具张扬个性,不具鲜明特点,始终步人于后尘,悄无声息地活在别人的影子中,最终难免不被无情的商海浪潮所淹没。

  尤其是当“中国制造”的触角伸向国外的时候,充满理性的国人几乎都发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仅仅依靠庞大的市场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智造”领跑。不然一味地“模仿”,终将难以成就自我。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拥有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至关重要。

  可综观现实,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加工业,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除科研机构外,虽说都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技术人才队伍,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并不多。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机械制造加工业和设备应用单位,由于大批的检修技术人员没能掌握核心的制造加工技术和必备的检修技能,每遇设备部件损坏通常都是一个字:“换”。

  当然,能换可换未尝不可。“换件既有安全保障,又能提高效率。”不少管理者和职工对此深信不疑。道理的确如此,但若长期如此就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换件极易导致检修人员丧失学习技术、研发技术的热情,甚至根本就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既费时间也费精力,而换件则只需很短时间就可搞定,既省时又省力。

  换件快、检修慢,时间与效率与正比,为何不换件呢?这也是很多企业所主张的。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但也并非是不讲效率,一味地主张搞检修。反而认为,检修与换件并不矛盾。只是检修人员在换件的同时要注意了解掌握设备元件制造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能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加工制作的,只要不是急难之事,尽量自己动手动脑学习掌握。不然当检修工退化成“换件工”时,可能出现的就不仅仅是技能素质整体下滑的问题,而是有可能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有此一说,并非笔者危言耸听,因为这种情形在设备更新换代的过渡时期经常发生,主要是许多产品生产企业出于资金的考虑难以与设备制造商实现同步更新。这样一来,原设备配件不再生产,而产品生产企业还在继续使用设备。当然,提前备足配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关键是谁也不知道哪些部件会坏、何时坏,设备制造商也不会因设备停产而提前通知产品生产企业,并且有些设备还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设备你会报废吗?不会。制造商停产为了升级换代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而产品生产企业思考的则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现在设备优势,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如何减少投入的问题。能不投入的就不投入,这是企业管理的常态。

  出于难以预料的因素、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产品生产企业都不会备太多的配件。设备制造商不生产了,产品生产者需要,怎么办?“闲时学来急时用,急时学来不中用”,民间这句俗语警示我们,平时多用功学习、多储备技术是不无道理的。

  重视技术研发,重视人才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个核心问题,都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现实,我们有明确的态度。一方面要从当前简单的储备配件中解脱出来,通过检修制作熟练掌握应用技术,以储备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生产实际探索并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反客为主,促使设备制造商按需发力,既减少配件储备,又引领前沿。

  可现实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得不够。就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顾虑还是较多,最担心的是把人才培养成熟之后留不住,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特别是煤炭、钢铁、电力、建筑等行业中普遍存在。生产条件艰苦、生活条件艰难且收入还不高的现实问题,的确让这些行业感到困惑。在煤炭企业,笔者就常听道有人这样说:“我们企业走出的都是人才,要么升职了,要么增收了。”

  培养难、留住难。国有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而是精神的缺失:一是企业家精神,它代表担当负责和战略眼光,而非投机钻营、急功近利;二是工匠精神,它代表着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而是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这两种精神,大处重品牌,计之长远;小处重品质,不苟纤毫。可我们呢?日常的技术储备都不愿做,何谈如何应对市场风险?何谈领跑市场?

  就设备制造商而言,自己看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关键看有没有实用性、有没有市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制造的设备和掌握的技术因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推广应用时对技术有所保留,尤其是维修应用技术,更不能因掌握这些技术借维修之名搞收费性服务。否则这样的结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害无利。

  因为从表面上看,商家提供服务并适度收费是乎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如果细究起来却不一定,至少要看是不是合同约定之外的项目、是不是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如果不讲理由只讲收费,最终有可能因收费多、故障频发、设备维护保养难等问题,影响声誉更影响市场。如果我们在销售设备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同步提供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技术,就既能让设备使用单位因按要求加强日常维护而降低故障频率,又能使其因感受到设备故障少而赢得良好市场声誉。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双方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同时,授人以技术之后,一方面可以使设备使用单位正确操作设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复实践来检验设备和技术的可靠性、适用性,及时发现不足改进设备和技术。这样的信息如果能及时反馈到设备制造单位,不也是一件好事吗?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如此循环往复研发制造的设备,市场占有率还会很低吗?

  只不过,这种情形的存在与发生,需要一定的合作基础和制度保障。至少应建立一种合作研发机制,把设备制造与使用融为一体,坚持走“产学研”共同开发之路,少些封闭研究、多些合作共赢,以提高设备的前沿技术性、安全可靠性、操作实用性和质量稳定性。

  事实上,领跑前沿、质量保证是设备制造商最根本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作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主要发力点,制造业可以说在我国被寄予厚望。责任担当,使命所在,制造业就应当有追求卓越品质的思想意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整体形象,抢占市场先机才能最终领跑于市场。


263264 2017-07-18 05:33
    

煤缘 2017-07-18 06:04
  

煤缘 2017-07-18 06:04
认真学习!

羊君 2017-07-18 06:22
恭喜老师文章上大标!

爱好作为 2017-07-18 06:22
  

连续风格 2017-07-18 12:18
      

初卫平 2017-07-18 13:19
学习


查看完整版本: [-- 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难在哪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 2003-09 PHPWind
Time 0.015596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