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天地991期见报稿件对比
班组天地991期见报稿件对比文字稿对比
见报稿:
站在6月“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的门槛,面对“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主题驻足思考,班组职工的心情难以轻松。安全规章并不复杂,安全行为也不属高难度,可为何做到、做好就那么难?白国周20多年井下安全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全是不容我们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
本质安全之核心:分秒坚守安全规章
【主持人说题】■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6 月,是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月,让我们有了检省自身、反思不足、改进安全工作的机会。然而,当我们站在“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的门槛,面对“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主题驻足思考时,我们的心情难以轻松。安全规章并不复杂,安全行为也不属高难度,可为何做到、做好就那么难呢?
全国劳模、中平能化集团七星公司开拓四队班长白国周实现20多年井下安全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全是不容我们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惟有分秒坚守安全规章、持之以恒地坚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安然无恙。
曾有班组员工逐条对照了“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后不解地说:白国周所做的这些,我们都有都做啊,没什么新鲜的啊?可这些在疑惑中的班组职工恰恰就没有看到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精髓之处,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之所以能够使他领导的班组在井下20多年安全无事故,其关键处,并不仅仅在于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中有多少内容多少条款,更重要的是白国周对这些安全条款20多年如一日、不变形、不走样的坚守。看如今的大多数企业班组,哪家没有日益健全、日臻完善的安全守则、安全规章?之所以安全工作没有做好,所缺的恰恰就是白国周对安全规章的坚守精神。对安全规章的分秒坚守,才是做到本质安全之核心。
“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不是枯燥的概念,也不是行动的教条,而是从个人思想、自我要求到班组全面管理具有实际效果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它突出了安全第一理念、注重生产过程的质量和细节、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人性化管理和亲情感,努力形成安全生产的整体合力。它不但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模板,也可以为其它企业所借鉴。
做好班组安全工作需要企业转变发展理念,需要班组职工把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中的坚守精神用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中,坚守安全规章制度没商量,不为生命讲价钱,从而真正为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营造一个安全绿色屏障!
原稿:
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做有本事的职工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6月,我们又迎来了以"安全发展 预防为主"为主题的全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月,让我们有了驻足思索,进一步检省自身,从而改进安全工作的机会。
去年10月27日,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5部委联合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进一步加强煤矿班组建设。同年11月3日,全国煤矿系统召开了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推进班组安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在今年1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把全面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等班组安全管理先进经验作为2010年安全月活动重点。
从这一系列密集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对班组安全工作的重视,也看到了通过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逐步改善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安全形势的希望。然而,尽管安全年年喊,今年以来接连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让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除了一些企业单纯抢进度、抓产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职工劳动的尊严,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的原因外,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具体内容认真地进行了学习,已经灵活掌握,并切实贯彻运用到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线。
“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决不是枯燥的概念,也不是行动的教条,而是从个人思想、自我要求到班组全面管理具有实际效果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它突出了安全第一理念、注重生产过程的质量和细节、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人性化管理和亲情感,努力形成安全生产的整体合力。它不但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模板,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所借鉴。
做好班组安全工作需要企业转变发展理念,需要班组职工认真学习并灵活贯彻“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做有本事的职工,还需要有关部门真正深入企业一线,加强监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彻底筑牢安全大堤。只要思想到位、工作到位、监管到位、坚持到底,就一定为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营造一个安全绿色屏障!
见报稿:
不论是否在安全月,我们都在声讨三违,但三违现象至今依然在一些企业班组中涛声依旧!说一套做一套、凭经验看领导,已成一些班组员工继续三违的“痼疾”
做本质安全型员工莫被“痼疾”绊腿
【观察思考】
■ 连利英
【现场捕捉一】言行不一:班组仍存“两张皮”
进入6月,山西兰花集团化工厂在班组员工中举办了安全征文竞赛,要求每个班组必须选一篇作品参赛。笔者看到交上来的作品,篇篇激情洋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人”在安全中的主体作用,评委们为班组员工对安全的深刻认识叫好。可是,6月8日下午,笔者却看到了与征文内容不相符的一幕。
当天下午,化工厂安全科组织一线员工观看典型事故案例反思。在培训室内,笔者看到:面对视频上播放的惨烈场面,很多员工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员工发起牢骚:“下班还得参加学习,这不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吗?”还有的员工在听到事故责任人的反思时,竟然发出笑声。一个笔者熟悉的通讯员借故离开了,笔者问他:“你在征文里可是强调了安全学习的重要性哦!”
他不好意思地说:“写是那么写,实际上要不是怕考核,好多人都不想参加学习。”
“不学习,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
“瞧你说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干,有班长、有主操,比我强的人多着哩。”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班组员工认为参加安全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不参加安全活动又面临考核,结果被动参加却对内容并不关心;一部分班组的安全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应付学习,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别人!这样的心态怎能不留安全隐患?
【现场捕捉二】凭经验、看领导:违章仍有借口
6月7日,化工厂造气车间维修班员工冒着煤气中毒的危险带压堵漏、维护生产的行为受到了厂安全科的严厉批评,并被处以经济罚款,这让维修班的员工们深感委屈。笔者在安全科了解到事情的原因:一是班组员工凭经验操作,现场没有制定安全措施;二是高空作业,班组员工没有佩戴劳保用品;三是选择防毒面具有误,差点发生煤气中毒事故。证据确凿,怎么他们还委屈?为此,笔者来到维修班采访,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班组员工的七嘴八舌:
“这种漏点,以前我们经常处理,按经验判断应该没问题,谁知道漏点忽然增大,仓促上阵,没顾上想安全措施。”
“领导怎么指挥咱就怎么干,没曾想领导也有考虑不到的时候。”
“怎么不戴劳保?觉得不利索呗……”
安全科技术员郑洪合说:“依靠经验、依靠领导,这在员工中是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不高,不知道该怎么做,一遇突发情况,本能的反应就是凭经验处理,靠领导指挥,可是经验不标准,领导会出错,只有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事故。如何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笔者评说】本质安全: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
班组员工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本质型安全是企业和班组员工的愿望,只有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根除陋习,做本质安全型员工,才能做到安全。
知安全是前提。班组员工只有掌握安全知识,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才具备辨别是非、安危的能力,这就是通常说的“应知”;会安全是基础。只有具备了安全技能才能做到安全工作,这就是通常说的“应会”。要安全是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转变,也就是“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只有具备“我要安全”的强烈愿望,班组员工才能实现安全的自主管理,安全才能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成为本质安全型员工。
安全管理只有人人都唱主角,才能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要使班组员工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还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一是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二是员工个人需端正态度,树立“安全为自己、安全为大家”的思想理念,把安全视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视为集体荣誉,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原稿:
班组员工只有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做本质安全型员工,才能做主安全。
班组员工:做主安全,我们缺的是什么?
连利英
“安全是生命、安全是技术……”这样的道理,几乎每个班组员工都能随口讲上一段,但虽然屡反“三违”,很多员工的安全行为依然涛声依旧。近日,笔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一些被班组员工视为正常的“怪象”。
现场捕捉一: 说一套 做一套 安全怎能“两张皮”!
进入六月份,山西兰花集团化工厂在班组员工中举办了安全征文竞赛,要求每个班组必须选一篇作品参赛。笔者看到交上来的作品,篇篇激情洋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人”在安全中的主体作用,评委们为班组员工对安全的深刻认识叫好。可是,6月8日下午,笔者却看到了与征文内容不谐调的一幕。
当天下午,化工厂安全科组织一线员工观看典型事故案例反思。在培训室内,笔者看到:面对视频上播放的惨烈场面,很多员工无动于衷,有的员工满腹牢骚:“下班还得参加学习,这不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吗?”,还有的员工在听到事故责任人的反思时,竟然发出笑声。一个叫李伟明的通讯员干脆借故离开,笔者问他:“怎么不学了?你在征文里可是强调了安全学习的重要性哦。”
李伟明不好意思地说:“写是那么写的,实际上要不是怕考核,好多人都不想参加学习。”
“不学习,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
“瞧你说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干,有班长、有主操,比我强的人多着哩。”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班组员工认为参加安全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不参加安全活动又面临考核,结果被动参加却对内容并不关心;一部分班组的安全学习更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应付学习,把自己的安全交给别人”这样的心态怎能不给安全留下隐患。
现场捕捉二:靠经验 靠领导 就是没有靠制度!
6月7日,化工厂造气车间维修班员工,冒着煤气中毒的危险带压堵漏维护生产的行为受到了厂安全科的严厉批评,并被处以经济罚款,这让维修班的员工们深感委屈。笔者在安全科了解到事情的原因:一是班组员工凭经验操作,现场没有制定安全措施;二是高空作业,班组员工没有佩戴劳保用品;三是选择防毒面具有误,差点发生煤气中毒辣事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来到维修班进行采访,班组员工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
“这种漏点,以前我们经常处理,按经验判断应该没问题,谁知道漏点忽然增大,仓促上阵,没顾上想安全措施。”
“领导怎么指挥咱就怎么干,没曾想领导也有考虑不到的时候。”
“你说怎么不戴劳保?觉得不利索呗。”……
安全科技术员郑洪合说:“依靠经验、依靠领导,这在员工中是个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不高,不知道该怎么做,一遇突发情况,本能的反应就是凭经验处理,靠领导指挥,可是经验不标准,领导会出错,只有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事故。如何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课题。”
做主安全:须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
班组员工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做主安全是企业和班组员工的愿望,只有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做本质安全型员工,才能做主安全。
知安全是前提。班组员工只有掌握安全知识,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才具备辨别是非、安危的能力,这就是通常说的“应知”;会安全是基础。只有具备了安全技能才能做到安全工作,这就是通常说的“应会”。要安全是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转变,也就是“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只有具备“我要安全”的强烈愿望,班组员工才能实现安全的自主管理,安全才能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成为本质安全型员工。
安全管理只有人人都唱主角,才能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要使班组员工知安全、会安全、要安全,还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一是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二是员工个人需端正态度,树立“安全为自己、安全为大家”的思想理念,把安全视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视为集体荣誉,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见报稿:
安全管理当防“重罚”后遗症
【问题聚焦】
■ 南风燕
【事故回放】这事发生已有月余,可当事人袁洪刚至今仍然有些不服。
袁洪刚系重庆能源集团下属矿井单位掘进队的员工,他在接受安全监察部门的调查时详细介绍了违章经过:
2010年4月18日,值班队干廖小洪排班安排袁洪刚在机巷开口处挂钩,同时负责开轨道巷的风门。在拉第三趟矿车时,袁洪刚在风门处把下面道风门打开,待矿车通过第一道风门后,他没打信号关掉第一道风门就直接跑去开第二道风门。恰在这时,运行的矿车已到第二道风门处,将他左手挤夹在风门间造成受伤。
该矿通过组织事故追查和现场分析,确认这次受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系袁洪刚在提升矿车过风门时不停车就去打开另一道风门的违章操作造成。根据该矿规定应处罚2000元,同时按队安全管理制度规定,违章造成自己受伤者罚款1000元难以承受,且不应当双重处罚。他说:“我一家六口,每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这一下子就罚我3000元,你叫我一家人怎么过日子?”袁洪刚至今想不通。
【案例分析】罚当依法。罚款不是预防违章的万能钥匙。根据国务院第516号令的解释,用人单位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对出勤、安全、质量、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扣发工资奖金,但所扣发后的工资额不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据此规定,对每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者罚3000元,是否失当?
罚当有度。考核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或手段。可现实中,有些基层管理人员图省事方便,手拿“罚棒”,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责任主次,一律“罚了再说”。有的甚至规定,凡是受伤事故导致骨折,均罚款5000元;有的基层队还在矿上处罚的同时,加重处罚。不少员工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下去的结果,不仅难教育转化违章员工,反而增加了员工的逆反心理,成为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对策思考】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对不安全者严管重罚是一贯手段。但重罚应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依法进行,罚屡教不改者、严重违章者、主要责任者;同时还应考虑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考虑,避免同一事件双重或多重处罚。
在改进方法上,笔者认为有四点可供参考:一是由单位牵头,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单位和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霸王条款进行清理,尤其是不讲理由只看结果的霸王条款应当纳入重点清理范围,倡导依法治企,规范基层管理。
二是各单位在进行安全责任追究时要充分体现依法性,把事实搞清楚、把责任追明确,不能因为一时难查清事实、难分清责任,就图简单省事,搞平均主义,实施株连考核。
三是对受重罚人员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以罚代教、以罚代管,要让员工明确错在何处、如何补救,要教会员工规范操作、如何避免。
四是对一般违章者可尝试推行“限期改正考核扣款免交制度”,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可尝试推行“累进考核制”,也就是说员工在承诺改正期内再次发生违章操作的,则可加重处罚。使违章员工感到,企业在充分尊重自己,给了改过机会,自己却没有很好把握,受到考核也心服口服。
原稿:
提到安全事故,许多人都把它与一般工人联系起来,认为安全事故都是工人违章操作所致。然而,现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故的发生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无相关,而他们似乎丝毫没有觉察。来自现实的事例告诉我们——
安全管理当防“重罚”后遗症
作者:南风燕
【事故回放】:
这事虽然发生已有月余,可当事人袁洪刚至今仍然有些不服。
袁洪刚系重庆能源集团下属矿井单位掘进队的员工。他在接受安全监察部门的调查时详细介绍了违章经过。他说那是2010年4月18日的事,当天值班队干廖小洪排班安排他在机巷开口处挂钩,同时负责开轨道巷的风门。在拉第三趟矿车时,他在风门处把下面道风门打开,待矿车通过第一道风门后,他没打信号关掉第一道风门就直接跑去开第二道风门。恰在这时,运行的矿车已到第二道风门处,将他左手挤夹在风门间造成受伤。
事后,该矿通过组织事故追查和现场分析,确认这次受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系袁洪刚他本人在提升矿车过风门时不停车就去打开另一道风门的违章操作造成。根据该矿规定理应处罚2000元,同时接受队安全管理制度违章造成自己受伤罚款1000元的处罚。
袁洪刚对此也承认,自己违章作业理应受到考核,但罚款太重让他感到有些难以承受,且不应当双重处罚。他说:“我一家六口,每月收入就只有两三千块钱,这一下子就罚我3000块,你叫我一家人怎么过日子?”袁洪刚至今在思想上也有些想不通。
【案例分析】:
“罚”当依法。罚款不是预防违章的万能钥匙。首先是罚款权的问题。新《劳动法》实施以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罚款权来源于 1982年施行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但是,该《条例》已于2008年1月15日被国务院第516号令即《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所废止。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没有了罚款权。既然没有罚款权,企业对员工的考核都不应当以罚款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没有罚款权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如何行使对劳动者的管理权? 根据关于国务院第516号令的解释,用人单位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对出勤、安全、质量、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扣发工资资金,但所扣发后的工资额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罚”当有度。考核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或手段。可现实中,有些基层管理人员图省事方便,拿着“罚棒”到处使,不少员工罚对此怨声载道,反映十分强烈。究其原因,通过了解发现,主要是一些基层单位管理机械,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责任主次,一律“罚了再说”。有的甚至规定,凡是受伤事故导致骨折,均罚款5000元;有的基层队还在矿上处罚的同时,加重处罚。
殊不知,这样下去的结果,不仅难以教育转化违章员工,反而增加了员工的逆反心理,让人感觉处处有人故意为难。一旦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平常看似很好的东西,这时候恐怕都不顺眼。情绪不好,精力不集中,无疑是一个极不安全的重大隐患。现实中,这样的举不胜举。
由此可见,“罚”当依法,“罚”当有度。如果“罚”得员工感到难以承受,再重也不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最终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使本已缓和的干群关系再度紧张,甚至形成对立矛盾;一种是干脆不干,卷起铺盖走了。
【对策思考】: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严管重罚是一贯手段。但“重罚”的原则必须明确,最起码应当界定,“重罚” “重罚”当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依法进行;“重罚”当罚屡教不改者、严重违章者、主要责任者;“重罚”当考虑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考虑,“重罚”应当避免同一事件“双重”或多重处罚。
在改进方法上,笔者认为有四点可供参考:一是由单位牵头,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单位和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霸王条款进行清理,尤其是不讲理由只看结果的霸王条款应当纳入重点清理范围,倡导依法治企,规范基层管理。
二是各单位在组织进行安全责任追究时要充分体现依法性,把事实搞清楚、把责任追明确,不能因为一时难以查清事实、难以分清责任,就图简单省事,搞平均主义,实施株连考核。
三是对受到“重罚”的人员,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以罚代教、以罚代管,要让员工明确错在何处、如何补救,要教会员工规范操作、如何避免,不能让员工一头雾水。
四是对一般违章者可以尝试推行“限期改正考核扣款免交制度”,这种制度把人性化管理融入其中,给人以纠正错误的机会,同时既可达到教育惩处的目的,又可减轻员工经济承受能力。也可尝试推行“累进考核制”,也就是说员工在承诺改正期内,再次发生违章操作,则可加重考核。使违章员工感到,企业在充分尊重自己,给了改过机会,自己却没有很好把握,受到考核也心服口服。 见报稿:
牛!领导违章敢举报
【现场写真】
■ 周 庆
这几天,进厂不久的青年检修工龙海川成了重庆能源安稳电厂的名人。“这小子牛啊,敢举报领导。”有人这么评论他。
究竟怎么回事?笔者在安监部门得知原委:
6月7日,龙海川在停炉检修的1号锅炉炉膛内发现,检修部副部长雷祥友未带安全带就爬上了4米多高的钢架,这不是违章吗?于是,他立即将情况报告了巡查的安监人员,安监人员当即抓了雷祥友一个“三违”。
“……当时我看到他未带安全带上了锅炉钢架,太危险了!但又考虑作为下属直接叫他下来不合适,所以就叫安监人员了。”
被举报的领导如何看举报自己的员工呢?当笔者见到雷祥友时,雷祥友坦城地说:“这事大家都夸龙海川坚持原则,厂里还准备把他评为安全明星呢!我当然赞同。”随即他苦笑道:“这事都怪我,当时本想进炉膛看下进度,结果钢架上有个员工遇到点问题叫我看看,我图快直接就上去了。哎,我也在现场摸爬滚打20年了,一着急进度就头脑发热了,安全生产真是一点都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厂里对雷祥友的“三违”行为作出了通报批评,扣除安全津贴和效益奖1000元,并让其向全厂员工作检讨;同时,将龙海川评为安全明星并给予经济奖励。
【笔者感悟】在安全生产中,只有安全生产规章才是决定对和错的唯一标准,工龄长短、职务高低都不应影响和干扰我们的判断。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抢进度、抓效益,违章指挥导致事故的案例并不鲜见。该厂抓住这个典型案例,重处违章的部门领导,并奖励敢于坚持原则的员工,无疑是树立正确安全观念,形成良好的安全风气的明智之举。
原稿:
“安规”面前人人平等
周庆
这几天,进厂不久的青年检修工龙海川成了重庆能源安稳电厂的名人。“这小子牛啊,敢举报领导。”谈到龙海川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究竟怎么回事?笔者在安监部门找到了答案。6月7日,龙海川在停炉检修的1号锅炉炉膛内发现,检修部副部长雷祥友未带安全带爬上了4米多的钢架,他将这个情况报告了巡查的安监人员,安监人员当即抓了雷祥友一个“三违”。
“为了尽快完成检修,大家都奋战好几天了,雷部长要负责四个点的工作,非常辛苦。当时我看到他未带安全带上了锅炉钢架,觉得这样即危险而且影响也不好,但我又考虑作为下属直接叫他下来不合适,所以我就到炉膛外叫安监人员来喊他下来。没想到把事情闹大了,我也觉得挺过意不去的。”出乎笔者意料之外,龙海川在接受采访时似乎并不理直气壮。
当笔者向雷祥友转述龙海川的话时,雷详友一下站了起来“看来他还有心里负担,我还得找他谈谈。这事大家都夸他坚持原则,厂里还准备把他评为安全明星呢!”随即他又苦笑着对笔者说道“这事都怪我,当时本想进炉膛看下进度,结果钢架上有个员工刚好遇到点问题叫我看看,图快直接就上去了。哎,我也在现场摸爬滚打20年了,一着急进度就头脑发热了,安全生产真是一点都不能麻痹大意啊!”
据笔者了解,最终该厂对雷祥友“三违”作出了通报批评,从重考核安全津贴和效益奖1000元,并上台向全厂员工作检讨的处理;同时将龙海川评为安全明星,给予经济奖励。
【笔者感悟】在安全生产中,只有安全生产规定才是决定对和错的唯一标准,工龄长短、职务高低都不应影响和干扰我们的判断。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抢进度,抓效益,违章指挥导致事故的案例并不鲜见。该厂抓住这个典型案例,重处违章的部门领导,并奖励敢于坚持原则的员工,无疑是树立正确安全观念,形成良好的安全风气的明智之举。 见报稿:
小黑板上的不了情
【安全故事】
■ 赵旭东
5月中旬,辽宁抚顺石油一厂机务车间为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为每个班组制作了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小黑板。没想到这块小黑板,竟成了修理班员工们发现安全隐患、暴露安全问题、学习安全知识离不开的宝贝。
那是在一次班组安全会上,班长遇胜伟在网上找来一个事故案例,让大家在会上“发散”思考,畅所欲言。结果,对于案例的理解和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大家各持己见,最后意见也未统一。
没想到第二天员工们一上班,就发现有人将对事故案例的看法和理解写在了那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半儿,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方法。
这下可乐坏了班长和班内几“大员儿们”,班长遇胜伟特地在班前会上表扬了这位无名勇士。谁曾想,下午大家干完活回到班组休息室一看,小黑板上又添新观点,有人将那条看法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更加详细的事故预防措施。自然,大家的讨论也跟着小黑板在延续。很快,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渐渐地,小黑板越来越吸引大家眼球,黑板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小到安全常识,大到安全难题。回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由当初一两个人参与,发展为全班参与,由几天才有一个新问题,发展为每天都有新问题、新内容,凡是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和想法,都能从这块小黑板上了解到。一次,电工吴志德在维修泰山型机车时发现:润滑油泵电机发生故障,导致机油压力不足时,也能将机车启动。小吴一时找不到答案,就把问题写在了小黑板上。很快就有人回复。原来,泰山型机车为40秒限时启动,在启动的过程中不受机油压力限制,存在设计上的安全隐患,易造成机车曲轴损坏的安全事故。班长把这一问题向车间反映后,车间领导不但立即采取了防范措施,并且出台了《内燃机车启机安全注意事项》,将润滑油泵的巡检作为车间的重点安全监控对象。
员工们高兴地说:小黑板,大用途啊!
原稿:
安全小黑板上的不了情
赵旭东
一个在企业随处可见的小黑板,在常人眼里实在是太普通了不过了。然而就是这么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小黑板,在辽宁抚顺石油一厂机务车间修理班的墙上却变成了员工们发现安全隐患、暴露安全问题、学习安全知识离不开的宝贝。
原来,今年5月中旬,石油一厂机务车间为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特意为车间每个班组制作了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小黑板。本来也没想让它发挥什么大的作为,也就是想让它对安全起那么一点警示和告知的作用。小黑板挂在修理班的墙上一个星期了,也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可是一个星期后的一件事儿,却把全班员工的心都挑到了那块黑板上了。
那是在一次班组安全会上,班长遇胜伟在网上找来了一个事故案例,让大家在会上“发散”思考,畅所欲言。结果,对于案例的理解和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大家各持己见,议论的情绪非常高,弄得班长遇胜伟也无法得到切实可行的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讨论活动只能告一段落。
可没想到,第二天员工们在上班的第一时间,却发现有人将事故案例的看法和理解写在了那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半儿,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方法。
这下可乐坏了班长和班组内的几“大员儿们”,班长遇胜伟特地在班前会上对这位无名勇士提出表扬。谁曾想,下午大家干完活回到班组休息室一看,小黑板上豁然又有人将那条看法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更加详细的事故预防措施。一时间,大伙儿以小黑板上的意见为线索,展开了讨论。很快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渐渐地,小黑板在修理班被员工们炒得热闹起来,黑板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小到安全常识,大到安全难题。回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由当初一两个人参与,发展为全班参与,由几天才有一个新问题,发展为每天都有新问题、新内容,凡是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和想法,都能从这块小黑板上了解到。一次,电工吴志德在维修泰山型机车时发现:润滑油泵电机发生故障,导致机油压力不足时,也能将机车启动。小吴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就把问题写在了小黑板上。很快就有了答案。原来,泰山型机车为40秒限时启动,在启动的过程中不受机油压力限制,存在设计上的安全隐患,易造成机车曲轴损坏的安全事故。班长把这一问题向车间反映后,车间领导不但立即采取了防范措施,并且出台了《内燃机车启机安全注意事项》,还将润滑油泵的巡检作为车间的重点安全监控对象。
小黑板,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学习安全知识、增加安全技能的热情,而且成了员工们互通感情、相互信任、交流安全问题的平台,员工们高兴地说:“真是小黑板,大用途啊。 见报稿:
电子秤称“安全”
【安全故事】
■ 马兵 邹静
6月8日下午13时整,湖北钟祥市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班长马东炬和员工严勇、李古学整装待发,准备前往140里外的110千伏双河变电站突击检查灭火器材。
上车的严勇和李古学,突然发现座位上有个“异常”物品,大为惊讶。
“这是我新购置用来检查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专门用具。用电子秤称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就是称‘安全’。出发!”在两人疑惑的眼光和询问声中,班长马东炬大声说道。
用电子秤称“安全”?这个结果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严勇和李古学两人面面相觑。
“安全关键在于预防。我们就是要对变电站存放的各型号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定期进行称重检查和数据对比,以确定灭火器的气密性完好,确保其保持在安全可用状态。” 马东炬补充道。
“电缆层4号灭火器,11.59公斤,合格。”
“蓄电池室11号灭火器,11.58公斤,合格。”
看着马东炬和严勇严肃认真地一只只称着灭火器的重量,一项项做着记录。李古学感叹道:“用电子秤称二氧化碳灭火器,在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减少设备财产损失的同时,称出来的更是对‘安全’的‘斤斤计较’,称出的是‘安全’啊!”
原稿:
电子秤称“安全”
马兵 邹静
“马班长,我筷子刚丢下,你就把我喊来,又是什么任务?怎么每次都搞的心急火燎的?”
“到变电站检查灭火器,你们都别磨蹭了,快点!”
6月8日下午13时整,湖北钟祥市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班长马东炬和员工严勇、李古学整装待发,准备前往140里外的110千伏双河变电站突击检查灭火器材。
“哎,这不是称东西用的电子秤吗?怎么在我们车上?”
“是啊,谁带上这东西干什么用的?”
正在上车的严勇和李古学,突然发现座位上有个“异常”物品,大为惊讶。
“这是我新购置用来检查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专门用具。用电子秤称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就是称‘安全’。出发!”在两人疑惑的眼光和询问声中,迅速上车的班长马东炬大声说道。
用电子秤称“安全”?这个结果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严勇和李古学两人面面相觑。
“安全关键在于预防。我们就是要对变电站存放的各型号二氧化碳灭火器,对照其铭牌不定期进行称重检查和数据对比,以确定灭火器的气密性完好,确保其保持在安全可用状态。” 马东炬补充道。
“电缆层4号灭火器,11.59公斤,合格。”
“蓄电池室11号灭火器,11.58公斤,合格。”
……
看着马东炬和严勇严肃认真的一只只称着灭火器的重量,一项项的做着记录。李古学感叹道:“用电子秤称二氧化碳灭火器,在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减少设备财产损失的同时,称出来的更是对‘安全’的‘斤斤计较’。用电子秤称‘安全’好啊!” 摄影稿对比
见报稿:
看图找隐患拒绝“熟视无睹”
在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宏伟热电厂6月9日下午举办的“安康杯”知识竞赛现场,一路过关斩将的高压照明班副班长徐立民,竟失手于一道简单的“看图找隐患”题,为此丢了10分——不怕难题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和习惯熟视无睹,这是该厂安全管理中的难题,让选手看图找隐患,旨在提醒班组职工:事故往往源自被大家熟视无睹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对此必须长一双明亮的“安全眼”。
原稿:
看图找隐患 拒绝“熟视无睹”
6月9日下午,在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宏伟热电厂“安康杯”知识竞赛现场,经验丰富的高压照明班副班长徐立民没有答全一道简单的“看图找隐患”题,被扣掉了10分。能答得出复杂的安全规程和安全条例,却忽略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碰到的不安全行为和习惯,“阴沟翻船”不只老徐一个人。该厂安全生产副总监于海涛说:“我们希望通过‘看图找隐患’,检验提高员工综合运用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以此来提醒员工要时刻绷紧安全弦,擦亮安全眼,练好安全功。绝不能再出现面对隐患‘熟视无睹’的现象!”(朱明 摄) 见报稿:
电工赵仁林创阻车器保安全
6月9日,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磨心坡矿机电区电工赵仁林设计制作的磁控大斜坡阻车器正式投入使用。该矿以前在井下和地面大斜坡使用的阻车器为机械压式接触,灵敏度差,故障率高。为解决这一安全“瓶颈”,赵仁林利用磁感传感器配合磁控开关,实现了深度指示器与控制开关的不接触,使故障率下降90%。刘长兵 摄
原稿:
赵仁林:技改阻车器保提升安全
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磨心坡矿机电区电工赵仁林自行设计制作的磁控大斜坡阻车器,动作灵敏,安全性好,于6月9日开始投入使用。该矿以前井下和地面大斜坡使用的阻车器为机械压式接触,灵敏度差,故障率高,构成斜井提升中的安全隐患。赵仁林通过利用磁感传感器配合磁控开关,实现了深度指示器与控制开关的不接触,挡车拦的动作灵敏度大大提高,故障率下降90%,增强了安全性能,解决了斜井提升中的安全隐患,为斜井提升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确保了安全提升。图为6月9日赵仁林正在地面矸石山挡车栏上安装磁感传感器。 刘长兵 见报稿:
安全知识竞赛变技能操作实战
如何让传统的安全知识竞赛更有效?6月7日晚,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双河油矿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该矿在当晚举办的安全知识竞赛中增添了安全操作、安全急救、紧急情况处理等项目,采油7队维修班青工孙玉成现场做完心肺复苏急救术后,感觉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竞赛不仅锻炼选手,而且也让观战者在操作对比中发现自身不足。黄涛单旭泽 摄
原稿:
安全知识竞赛引入实战
“以往安全知识竞赛靠脑,如今安全知识竞赛靠手。”6月7日晚,在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双河矿“学新版文件 促管理进步”安全知识竞赛现场,采油7队维修班青工孙玉成在做完心肺复苏急救术后,深有感触的说道。为切实提高班组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双河油矿改变了以往安全知识竞赛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的弊端,将安全操作、安全急救、紧急情况处理等实际操作技能引入到安全知识竞赛中,不仅让台上的操作者得到一次实战锻炼的机会,更让台下的广大员工对照自己发现不足,有效提升了全员的安全操作技能。(黄涛单旭泽) 见报稿:
安全课由一人讲改为众人讲
每个人都结合自身体会讲一堂安全课——这是成都东车辆段密地列检作业场2班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推出的举措。该班预先组织检车员在分析上半年所得奖惩、得失的基础上,给自己定时间,给班组同事讲个人感受最深的一次安全经历和体会,以便经验共享、教训同受。看,6月9日给大家讲安全课的人是该班检车员徐文义。朱治建 摄
原稿:
列检班组安全举措:人人讲一堂安全课
人人结合自身体会,讲一堂安全课。这是成都东车辆段密地列检作业场2班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推出的举措。该班预先组织检车员对自己今年近半年来受到的奖励、考核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得失,然后自己定个时间,给班组同事讲个人最深的一次安全经历和体会,既提高了大家的故障防范水平,又进一步增强了安全生产意识。瞧,6月9日,该班检车员徐文义正在给班组同事讲安全课。 (朱治建摄)
页:
[1]
2